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膀胱癌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膀胱癌患者80例进行护理分析,将膀胱癌患者分为临床路径护理组和传统护理方案组各40例,临床路径护理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方案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膀胱癌手术并发症、满意度。结果 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护理方案组,膀胱癌手术并发症显著少于传统护理方案组,P<0.05。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膀胱癌手术并发症2(5.00),满意率39(97.50)。传统护理方案组膀胱癌患者膀胱癌手术并发症9(22.50),满意率32(80.00)。结论 在膀胱癌治疗的住院期间护理中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膀胱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并提高膀胱癌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膀胱癌患者 护理 价值
膀胱癌是一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临床上,膀胱癌患者接受切除术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大,膀胱癌患者身心压力更大,需要更全面的质量。膀胱癌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有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疾病的发展,提升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膀胱癌患者护理中的价值,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膀胱癌患者80例进行治疗护理分析,膀胱癌患者均采用膀胱癌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各40例,临床路径护理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57.21±0.21)岁,传统护理方案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57.00±0.31)岁,两组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数据可比。
1.2 方法
传统护理方案组膀胱癌患者给予传统住院期间护理,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如下:(1)入院护理。入院需全面评估膀胱癌患者的疾病状态,护士协助膀胱癌患者进行完善的入院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并给予膀胱癌患者和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2)住院期间护理。密切关注膀胱癌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膀胱癌患者摆放正确、舒适,创造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并遵医嘱给予膀胱癌患者各项护理。多和膀胱癌患者聊天,关心膀胱癌患者的病情,促使膀胱癌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医护工作者需要与膀胱癌患者保持沟通,了解膀胱癌患者的精神状态,及时鼓励和帮助。膀胱癌患者对康复建立了信心。同时,加强饮食护理,提供高营养液食品,保持膀胱癌患者的体力,帮助伤口恢复。分发健康手册,帮助膀胱癌患者了解膀胱癌的相关知识,预防癌症复发。(3)出院护理。出院之前鼓励膀胱癌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加速膀胱癌患者机体的康复进程。
1.3 护理效果评价
两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膀胱癌手术并发症,统计两组膀胱癌患者对住院护理满意度,让膀胱癌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22.0统计数据,P<0.05可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
护理前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19.33±7.11、汉密尔顿焦虑评分21.35±4.51;传统护理方案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19.21±7.21、汉密尔顿焦虑评分21.40±7.44,护理后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5.74±1.01、汉密尔顿焦虑评分6.13±2.11;传统护理方案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9.21±2.66、汉密尔顿焦虑评分10.01±3.11,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护理方案组,P<0.05。
2.2 两组膀胱癌手术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膀胱癌手术并发症2(5.00),满意率39(97.50)。传统护理方案组膀胱癌患者膀胱癌手术并发症9(22.50),满意率32(80.00)。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手术并发症显著少于传统护理方案组,P<0.05。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护理的新型方式,以膀胱癌患者为护理中心,可减少膀胱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实施可有效缩短护理的时间,减少护理资源的浪费,减轻膀胱癌患者的住院经济负担,可提高膀胱癌患者的满意度[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加强对医护工作者临床路径相关知识的综合培训,使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有了新的认识,对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加大对原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评价;完善相关软件系统,建立临床路径护理系统,指导临床实践。总之,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在中国是一件新事物,在医院护理体系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有效住院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并达到最低治疗费用[8-12]。临床路径是基于过去膀胱癌患者的模型,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善,住院天数设定,任务每天完成,膀胱癌患者病情变化在住院过程中。调整并严格控制膀胱癌患者住院费用[3-4]。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所有部门都参与其中,团队成员在参与过程中明确定义自己的角色。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膀胱癌患者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这有利于提高膀胱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最终提高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在实施过程中,评估膀胱癌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情况制定下一个治疗计划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可以显着减少住院次数,并且可以降低住院费用。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有利于增强责任感[5-6]。
本研究显示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临床路径护理组膀胱癌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护理方案组,膀胱癌手术并发症显著少于传统护理方案组,统计两组膀胱癌患者对住院护理满意度显示临床路径护理组比较高,各项数据对比P<0.05。可见在膀胱癌治疗的住院期间护理中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轻膀胱癌患者焦虑和疼痛,加速康复进程,减少膀胱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史又文,袁慧,王雪静,等.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78+84.
[2] 朱红娟.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癌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2):145+157.
[3] 熊福花.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8):135-136.
[4] 邓亚男.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癌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6):62+70.
【关键词】卒中单元;急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循证护理;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50-02
急性卒中单元是一种有效的诊疗卒中的医疗及病房管理模式,循证护理是新医学模式下新的护理理念、方法和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一种新的质量效益型护理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急性卒中单元如何应用循证护理理论和方法指导制定和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以下简称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并评价其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纳入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本科的经CT或MR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6~71岁,发病后24h内入院。以上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均获家属知情同意。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病情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入住急性卒中单元,按照循证护理路径实施急性期护理。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的制定是按照循证护理的方法步骤即定义护理问题、系统查询求证最佳依据或科研实证、综合考评以上依据或实证、将最佳科研依据实证结合以往护理知识经验及患者需求制定而成,以表格形式表示,以指导具体实施及管理。此路径历经四各阶段,即准备、制定、实施与改进、监测及评价。对照组:患者入住普通病房按照护理常规实施急性期护理。
1.3 比较指标与统计学处理:比较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急性期平均医疗费用、急性期并发症率、家属满意度。其中家属满意度是在患者渡过急性期后采用《家属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此量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1-4]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1~5分5级计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设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急性期医疗费用为7352.58±695.38元,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家属满意度为92.63±7.66分;对照组的三项指标分别为9075.57±863.29元、31.24%、84.83±9.18分。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3.1 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的制定: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是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应该强调以循证护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急性卒中单元为实践基地,科学地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和动态监控、评价,以便及时修正。这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如何使其科学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尚待进一步探讨。
3.2 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初步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急性卒中单元循证护理路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性期护理,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①此模式综合了上述三个模式的长处,真正体现了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的宗旨[5],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将“早日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列为实施最佳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了诊疗护理手段,减少了医疗护理行为的随意性,减少医疗护理资源的浪费,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医疗成本[6];②应用循证护理原理指导制定的路径体现了护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人性化和主动计划性,使护士不再机械盲目地执行医嘱,能够有计划有预见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而且护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护士加强了单元内巡视,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方式;③既强调了单元内医护人员的团队合作,又强调了护理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促进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④加强了护患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和满足患者或其家属的护理需求,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地家属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谷波,张骏,成翼娟.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量表信度效度测量[J].护理学杂志,2008,23(5):45-46
[2] 雷蕾,王丽军,关旭明,等.10分制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50-51
[3] 冯志英,王建荣,张黎明,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63-66
[4] 何恒莉,李龙琼.2种护理满意度调查方法的结果比较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7):625-626
关键词电子病历系统医务管理路径探索
医务管理路径,具体来说是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建立、监督、修正特定疾病、手术入院到出院标准化诊疗过程,将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益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医疗质量全面提升、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目的的新型t疗质量管理新模式。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子病历系统目前已成为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电子病历系统几乎储存了医院所有的医疗数据,是医院管理、医学科研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医院管理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利用度却并不高,系统中的大量数据资料几乎未被访问,导致“数据丰富,信息贫乏”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本研究以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利用现状,对医务管理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电子病历概述
病历是包含患者就诊过程中入院记录、出院记录、检查检验报告、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等内容在内的资料,电子病历即是将以上资料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并由系统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服务记录。我国卫生部对电子病历的定义为:医疗机构对患者或保健对象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记录,是居民在医疗机构历次就医过程中产生的,被完整、详细记录的临床信息资源。
现阶段,我国广泛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基本上都不是一个独立于的新系统或具体的业务系统,而是依托于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的集成管理平台。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病历,电子病历优势众多,首先能够动态、及时、自动、准确的获取临床信息;其次,能够使病历书写更加规范、病历内容更加完整性;第三,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最后,能够显著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
二、电子病历质量监控与管理
在关于医院管理的相关医疗制度中,超过半数的内容均与患者病历有关,因此对医院电子病历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是实现医务管理路径化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有效落实,同时可改变传统末端管理的方式为过程管理,实现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医务管理效率。完善医院电子病历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术前管理
在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或接受大手术之前,相关医护人员之间必要的讨论与会诊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术前管理,首先,应将医护人员之间术前讨论和会诊的内容完整的记录在患者电子病历之中;其次,严格记录在案内容的修改程序,原则上严禁修改,但若确有特殊情况必须改动,可报经科主任批准后申请修改,修改内容应当有医院医务部进行详细审阅后通过,同时完整记录修改内容和修改原因。
(二)时间节点管理
对于一些对于时间要求较严格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时间节点管理,是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的关键。为此,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时间节点进行分析,并将其记录在患者电子病历之中,有电子病历发出时限的提醒或报警,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此外,还应完善对于电子病历时间节点设置的监管,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所设定的试点节点进行相应的医务工作,若超过设置时间的节点限制,则自动扣分。
(三)会诊管理
完善电子病历系统会诊管理,规定会诊时限,对于常规会诊,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申请会诊后的48h内完成;对于急会诊,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生会诊申请后的10 min内完成,其余资料的补录在发生会诊申请后的60min内完成。
三、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医务管理路径
(一)建立完善医疗安全事件上报制度
建立完善医疗安全事件上报制度,即将医疗安全事件上报入口设置在电子病历系统之中,每位医师自行设置登录信息,定时或不定时的上报本科室以及科室存在或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若举报属实,则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医师的举报医师,减少或杜绝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二)建立完善手术分级管理自动化系统
建立完善手术分级管理自动化系统,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设置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实现手术级别申请的自动监控,当医师所申请的手术级别超出范围时,系统自动提示,避免医师申请的手术超出专业、技术范围,导致医疗事故发生。
(三)建立完善医务通告下发信息化系统
建立完善医务通告下发信息化系统,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设置公告栏,医务部通过公告栏下发相关的通知和通告,通告下发的信息化。同时设置通告自动弹出系统,即当医生进入系统时通告便自动弹出,提醒浏览,确保信息有效传递。
临床程序(clinical pathway)是临床路径的另一称呼,整个临床程序的施行过程由病症诊断、入院治疗、恢复、以及临床护理几个内容组成,工作顺序严谨,医疗临床护理规范是该医护环节的基本原则。国外早在十几年前就施行了临床护理程序,实践经验证明,临床护理程序能够在医疗护理的规范、医疗费用的限定、入院时间的缩短、医护合作的加强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状,在很短的时间内,患者冠状动脉的某个或某些分支发生闭塞现象,因此造成心肌长时间的严重缺血,最终导致其分支相应区域的心肌急性坏死。这种临床综合征的表现,在医学上被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护理程序对比实践的对象选自2011年01月到2013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分配的模式分配为A、B两组,A组23例患者中,男18例,女5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4.8±2.5)岁;B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为(53.7±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
1.2治疗方法
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和病房责任护士组成临床护理程序小组,从入院引导开始,期间的身体检查、药物使用、基本治疗和护理、饮食指导、日常活动辅助以及心理安抚直到出院规划都按照相关进度的调配来制定详细的规划记录。A组患者按照常规的医嘱程序进行临床护理,办理入院后直接住入急救病房,然后采取静卧、氧气吸入、止痛镇静、心电血压3~5d监护、灌注治疗等基础护理,并保持对患者病情的时刻关注。B组患者则从入院起就采用前期制定的临床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期间,分别记录A、B组入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卧床时间、缴纳费用、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数据有无明显差异。
1.3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均 以(X土s)表 示 ,应 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X2 检验比较,组间用 t检验比较 ,P
2 结果
A组23例患者,最长住院时间为19天,最短住院时间为15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7±0.4)天。卧床时间最长为72.3h,最短为58.5h,平均卧床时间为(64.7±2.7)h,平均医疗费用为(7432.82±341.71)元,患者平均满意度为(93.24±1.36)%;B组15例患者,最长住院之间为17天,最短住院时间为13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4±1.2)天,卧床时间最长为69.7h,最短时间为49.8h,平均卧床时间为(57.3±1.7)h,平均医疗费用为(7291.56±259.12)元,患者平均满意程度为(97.86±2.18)%。除了上述数据对比外,B组患者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小于A组。A、B两组患者的多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主要是心脏发生持久而又严重的缺血,从而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多数患者具有典型胸痛症状。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传统医嘱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在这种医护状况下患者的护理情况不够理想。而临床护理程序的采用,是为某组疾病者特意制定的,无论是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还是护理环节的目标达成,在护理效率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按照传统医嘱进行的临床护理表现。在临床护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从各项指标的检查到治疗护理的主要内容再到病情状况的发展,医护人员都进行详尽的记录,家属对这些内容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询问。临床护理期间还会结合患者入院时办理的进度规划进行跟进,并将此作为临床护理的基础目标,当与规划计划出现了一定的预测误差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加强护理来进行调整。针对性、计划性和预见性是临床护理程序的特点,在这样的护理过程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照顾,本院的临床护理程序在实践过程中,让患者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医护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工作中来。由上述A、B组对比数据可知,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够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得以优化,进而使得医院的护理质量有所提升。
在传统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忽略了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满意度方面的表现一直都差强人意。临时护理程序中为患者所规划的恢复进度表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是与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满足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时,应该对其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度进行规划控制,连贯性和全面性是该护理工作进行的质量保证。临床护理程序的制定过程中,要以患者为规划中心,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总之,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够使得医疗护理行为得以规范,相对于传统医嘱护理的效果表现,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损耗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之路上,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将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玲芬,陈慧敏,史平,沈旭慧.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06(02)
[2] 吴红霞,韩双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01)
[3] 林少虹,王惠珍. 健康教育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08)
[关键词] 循证护理;重症肝炎;心理;饮食;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19-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又称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循证医学(EBM)的分支,于1991年由加拿大Alba Dicenso教授提出,其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EBN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与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重症型病毒性肝炎(FH),简称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殊危重类型,临床多表现为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出现肝臭、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2]。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其病死率高。本科对近3年来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在注重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尤其注重对患者在心理和饮食上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达到了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09年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76例,病原学检测均为乙型肝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18~71岁,平均(39.94±13.12)岁,急性重症肝炎6例,亚急性重症肝炎7例,慢性重症肝炎2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9~70岁,平均(38.17±12.23)岁,急性重症肝炎5例,亚急性重症肝炎7例,慢性重症肝炎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实施心理和饮食上的干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和疗效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循证护理路径
1.3.1 确定问题
根据重症肝炎的发病特征,提出患者亟需解决的健康问题包括:首先是心理护理,重症肝炎症状较明显,患者有强烈的恐惧及绝望心理,甚至有濒死感,故如何消除患者恐惧、悲观心理是提高疗效的有力保障。其次,重症肝炎患者的食欲差,饮食要求高,因此如何合理饮食也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1.3.2 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根据所提出的护理问题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寻找国内外关于重症肝炎心理和饮食护理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
1.3.3 评价相关实证
对所获得实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知识经验、患者需求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
1.4 循证护理实践
1.4.1 心理护理
1.4.1.1 循证支持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范畴[3]。根据文献检索和临床观察明确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有:①焦虑恐惧。焦虑是对某一特定刺激引发条件反应的结果,是后天获得的不良反应[4];恐惧使患者常表现为烦燥不安、精神紧张。重症肝炎患者多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常使其不能正视疾病,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②自卑悲观。这是重症肝炎患者的一种特殊而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对肝炎的了解,对患者采取歧视态度,使患者产生孤独及被遗弃感,此外,经济负担更加重了患者自卑、悲观的厌世心理,导致病情加重。③易怒。祖国医学认为“情志不调,大怒伤肝”,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心烦易怒等症;由于治疗重症肝炎无特效药物,患者久治不愈,常表现在情绪易激动而好发脾气。④盲目。目前治疗肝炎的药物品种繁多,患者面对疾病往往没有主见,盲目购药自服,效果适得其反;此外患者不够重视疾病,意识不到或不愿承认此病的严重性,以致发生一些不利于护理和治疗的活动。
1.4.1.2 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通过范例教育和生活关怀,用热情、体贴的语言关心患者,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消除患者恐惧疑虑,调动其积极性,勇于正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要在采取个性化护理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现尊重人、关怀人的护理理念,不能歧视患者。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帮助患者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密切配合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着治疗的开展,给患者介绍与该疾病相关的知识,使其对疾病及疗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重症肝炎患者还宜采取分室治疗和单独护理,避免病情变化相互刺激;其次,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心平气和,取得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视患者用药心理,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方案,引导患者的正确治疗观,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此外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可根据患者经济能力选择不同档次的药物。
1.4.2饮食护理
1.4.2.1 循证支持饮食护理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能合理安排饮食,可以起到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作用。①清洁。肝脏是一个重要的解毒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解毒能力降低,此时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进入肝脏,即可引起肠道感染等并发症。②食量。肝脏在蛋白质及糖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若一次摄入食物过量,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甚至会因产氨过多而诱发肝昏迷。③脂肪。肝脏对调节血脂浓度有重要作用,当肝功能发生障碍时,胆汁分泌、排泄受阻,大量脂肪不能吸收,随粪排出体外。④冷热。当肝功能发生障碍时,肝细胞肿胀,出现渗出性病变及水肿,患者对饮食冷暖特别敏感,饮食稍有不慎则影响消化功能。
1.4.2.2 护理干预重症肝炎患者一般胃肠道症状突出,应适量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食物,要有充足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如大豆等);不能进食者可经静脉补充葡萄糖;对有水肿、腹水者应限制食盐及液体摄入量,低盐或无盐饮食;食管静脉及胃底静脉曲张者,应以软食及半流质饮食为宜,以免损伤血管,造成大出血;疑有昏迷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恢复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步增加蛋白质的供给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同时适当的补充维生素C,以参与肝脏的代谢,促进肝糖原合成。
急性重症肝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糖为主,含有足够维生素及适量蛋白质和脂肪,适当地补充维生素B和C。
慢性重症肝炎,饮食应以高蛋白(100~150 g/d)、高糖、高维生素及无机盐、低脂肪(35 g/d以下),易消化之软食为宜。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经积极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疗效,并发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客观证据为主,强调以临床护理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相结合,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客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5]。重症肝炎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容易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防止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其护理的重中之重,而心理和饮食护理是其前提基础,同时也突出体现了现代脑-肠轴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故通过有证可循的心理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38例重症肝炎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Bone IC.Evidence―based nursing:A stereo typed 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uld work against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uthority[J].J Adv Nurs,1999,3(1):18-23.
[2]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8-465.
[3]王瑞芳,赵巧莲,王忠娥.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6,l7(8):1608-1609.
[4]Pasquali EA,Amold HM,Basio N.Mental health nursing:a holistic approach[M].St.Louis:C V Mosby,198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