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对策 建议

身体素质是人的一切素质的基础,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的能力,即人体运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等素质指标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任务。身体素质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下降必然会影响体质的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一般在19―23岁之间,在相对稳定的大学生活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应该不断地提高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通过对我院一、二年级大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和良好率的对比发现:我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一年级、二年级在校学生的素质状况调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作分析,旨在为我院体育教育提供依据,为大学期间的体育锻炼指明方向。这对我院公共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山东省体质调研点潍坊科技学院大学生5884人(注:被测试学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男49%,女51%)。

二、对我院一、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评价

对我院的一、二年级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数据,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岁以上(大学)男女评价表》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显示(见附表1):优秀和良好率较高,不及格率低。男生的优秀率高于女生优秀率,而良好率低于女生。经统计各结果说明:现阶段潍坊科技学院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基本与现阶段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能够重视起来。

三、抽样结果分析

经过对比分析表2(见附表2)可以得出:大学二年级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低于大学一年级的优秀率和良好率。这说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身体素质比较好,进入大学后,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于高中时期的体育课程,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再加上大学校园有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和场地、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大一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和及格率较高的又一个原因。

通过统计还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还表现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是普修课,而且从高中升入大学,大部分学生由一种紧张状态进入一种相对自由放松的生活状态,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再加上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其身体素质略有提高。二年级本应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增长最快的阶段,但学生身体素质却又出现的下降现象,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有所欠缺,教学计划中加强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过少。到了大三因为不再开设体育课,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四、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身体素质练习对提高体质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缺乏练习的积极性,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些学生迫于课堂的纪律性和素质测试的考核,而去应付练习。因此,我们要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理论上让学生认清身体素质练习对提高体质的重要意义。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女生对韵律感和节奏性较强的韵律操、健美操、交谊舞等项目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增设这些课程(体育课和选修课)。此外,我们还应采用科学的健身手段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身心的目的。

(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创造力

大学生毕业后将踏入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发展个性、展示才能的快乐感,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发展学生创造力和展示个性才能的教学内容。,

五、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大学体育课开设过程中,每周只有两节课,完全依靠体育课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是不能满足大学阶段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发展要求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只有使学生自己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掌握几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从而才能使学生根据个体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锻炼方法,自觉地去进行锻炼,才能更好地保证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二)提供充足的场地和体育器材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就要为其提供足够的锻炼场所,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学生比较普遍喜爱的体育健身器材和活动内容。例如,在生活区安置一些的乒乓球台、排球场、篮球场等,并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经常举办一些健身班或比赛活动等。

(三)增加体育成绩学分的比值

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丛湖平等.体育统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云.山东财政学院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对.山东体育科技,2000(3).

[3]崔桂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改革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何耿明.浅析高等学校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中国科技信息,2005(1).

作者简介: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野外实践;素质训练;大学生

野外训练是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被训练对象施与特殊生存环境所展开的一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创建特殊的艰苦的野外环境,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从多个层面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品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访谈,目前关于野外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而基于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影响等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的方式对野外训练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诠释。

一、野外训练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或者社会上承办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初衷,一方面来源于学校为了最大化的刺激学生对于新鲜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和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而开展的活动,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对于野外生存训练的时尚感。从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野外生存训练在中大城市当中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据资料报道,每年在一些发达地区,野外生存训练的活动频度大约在以35%的速度在增长,在一些中等城市,每年增长的速度也大约在25%左右。

二、野外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野外训练与一般训练相同的地方在于,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同样的训练目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其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略有区别。对于传统训练手段来讲,大多数训练都是有针对性的机遇身体素质当中的某一种素质或者某几种素质开展的,对于野外训练来讲,由于其特殊的外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必须具备完好的能力。但是,野外训练往往不是到单纯的单一行为,往往是多个行为的集合体,在整个过程,就需要有多个行为同时参与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如登山、越野、游泳等等训练手段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耐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较好的速度、力量才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这些是在传统训练方法当中无法体现,所以在训练方法改进中,很多专家学者所采取的组合式训练方法就是野外训练的真实描绘。目前关于野外训练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基本身体素质的影响。身体素质的锻炼是任何一项运动训练所必须完成的内容,野外训练也不例外的承担着这样的重任,调查发现,对于野外身体素质训练来讲,在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五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借助自然界的天然环境,这种训练是对五大身体素质同时进行的外源性刺激,最终使得身体机能得到适应和发展。

(2)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相互协作方面,对于野外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要想避开各种危险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队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配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现在对于大学生热议的问题之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野外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野外训练正好能弥补传统训练这方面的缺陷。

三、野外训练的发展前景

随着高校体育娱乐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城市压力的增加,在学生阶段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会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看好,所以野外训练会随着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大学生教育当中。从社会兴起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野外训练会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追逐利润的手段之一。在高校的大肆宣传和广泛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来讲,也需要经过专业化训练。

对于野外训练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在本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增加对素质影响的评价标准,也希望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建议学校和教师在引入野外训练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训练项目,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提高。另外,在参加和从事该项目研究中,应该首先做好被受训对象的各项身体机能检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建国.学校体育开展生存训练可行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第3篇

自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60号国务院令,公布《全民健身条例》之日起,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在响应号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各学校都在积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理念深入人心。

二、研究方法

针对体育活动时间加长,农村学生体质下降这一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行动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达到体育锻炼活动的目的。

三、结果与分析

面对学生体质下降这一问题,我多次与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了解原因,并深入课堂,实际了解学生上课、活动的内容及效果,总的说来,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三大方面:

1.学校方面的原因。(1)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相对比较匮乏。(2)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太少。(3)农村学校难以回避安全隐患。

2.家长方面的原因。(1)家长重文化学习轻体育锻炼。(2)家长重孩子安全轻体育锻炼。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中的孩子少了,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孩子的安全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之一。学校里所教授的体育知识技巧,很多因为家长的担心,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巩固练习,这也是降低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方面的原因。自身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加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现在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上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方,一定要在中央《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下,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转变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实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挖掘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2.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专职体育教师。

3.增强教育教学安全意识。体育教学出现安全问题是正常的,但老师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怕出事,怕担责任而不敢进行教学,这是错误的。

4.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切磋。

5.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游戏、竞赛等,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而不是由体育教师强迫参加学习训练。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男大学生 体质测试 对策研究

1前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其实施办法,该标准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总体原则,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校体育从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向发展健康素质转化,同时设计了更为科学的简便的指标体系[1]。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我院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男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以期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因素,为相关的体育部门制定政策,为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高男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更好的发展体育锻炼提供帮助。从而更加激励学生自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对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进行分析

2.1大学生未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家庭、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国人的梦想和希望。当代大学生中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受到亲人的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心素质发展以及国人体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自身、家庭,甚至国家、民族的兴旺与发展[2]。

2.2网络时代的发展影响学生身体锻炼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的网络影响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用于身体锻炼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这成为众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2.3学生学业压力大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培训和选修上,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锻炼

2.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规律

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作息时间都不规律,晚睡晚起,甚至有一部分经常通宵玩耍,彻夜不休。课堂上,校园里,随处可见昏昏欲睡、呵欠连天的学生。不规律的作息导致大学生头昏眼花、四肢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总体素质下降

通过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总体素质的两次对比,发现我院非体育男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成下降趋势,因此必须引起其重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校体育从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向发展健康素质转化,同时设计了更为科学的简便的指标体系[3]。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广大学生对测试工作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但他们主动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比较薄弱,自我调节 、自我锻炼有效方法的掌握也刚刚起步。

3.1.2身体形态不均

身体形态测试结果的两次对比表明,我院非体育男大学生肥胖人数的百分率明显偏高。由此可见,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应该注重合理饮食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改善身体形态上的不均衡状况。

4.1.3身体机能下降

身体机能测试的两次对比表明,我院非体育男大学生的肺活量成绩优秀率较低而不及格率相对提高。这是造成其第二次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的机能。

4.2建议

4.2.1学校体育要转变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功能,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化,养成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4]。

4.2.2改善饮食规律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大学生应注意膳食的均衡,注重多样食物的合理搭配,以保证每天能摄入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能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食欲。

4.2.3重视耐力项目的开展

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试行方案)[Z].2002

[2] 李艳,刘晓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测试与分析[J].新西部,2009(16):24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高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15-01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习生活,也与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部、各高校及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

1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10年9月联合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 m跑、男生1000 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我国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进一步下降,与五年前相比,19-22岁年龄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 m跑以及握力成绩均显示下降,女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 m以及50 m跑成绩也都呈现下降趋势。

2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入学前因素:尽管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把体育考试纳入了中考内容,但是进入高中后学生为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高中三年不得不开始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中为了提高大学升学率也把繁重的课业压在了学生的头上,课余活动可以说的少之又少,所以高中三年并没有为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打好良好的身体基础。(2)自身因素:初入大学时的军训给新生带来一些锻炼,但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涯来说只是车水杯薪。在高校里学生没有了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强烈;没有了家长的照顾、老师的监督,学生的作息生活往往很没规律,玩电脑游戏、唱歌、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占用学生绝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慢慢下降,身体素质随之也会下降。(3)高校因素:①高校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除了某些高校体育学院的学生大学四年都有体育课外,绝大部分的高校其公共体育课都只在大一、大二时期开设,每周也只有一至二节,学校对体育的概念也仅仅是停留在体育课的层次上,学生的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近年来某些高校甚至取消了运动会中的长跑项目,原有的冬季长跑或者是元旦长跑也被无限期的禁止,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反而得不偿失。②体育课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每周一至二节的体育课根本没法满足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要求,而且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体育教师无法更好的顾及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需求,现在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够新颖,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制约,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加消极。③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器材老化、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校的篮球场地不足,跑道年久缺少保养等因素都是造成学生运动兴趣下降的原因,并且运动器材的缺乏也是阻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试想一下,几十人的体育课却只有十几个篮球,这是多么煞风景的一件事。(4)家庭因素:从小家长就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数奥、英语等课程就像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入大学后,父母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健康两个方面,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依然不够重视。(5)社会因素: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都面临毕业意味着失业的问题,所以从大三、大四开始,学生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一系列的考试,再加上实习、毕业论文与论文答辩,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其次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让学生放假在家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从而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严重脱节。

3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思想,增强锻炼意识: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因。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内因发生本质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改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积极,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也不是没有较强的锻炼意识,而是因为学校的体育活动项目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找到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没法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从而提高积极性,增大锻炼兴趣。(3)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的学习: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学生无法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应当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体育运动,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减少学生因锻炼不当而造成的运动损伤。(4)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改变体育课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高校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第一步。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直接场所,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改善活动场地的条件,不断更新体育器材,改变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应多与学生沟通,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中,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5)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大学生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培养,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可长期用来作为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面的途径和方法。(6)坚持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一项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应该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4 结语

体育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栋梁之才,因此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锻炼意识,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