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自古以来,民间艺人在制造民间工艺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都传达着最质朴的人文关怀理念。而如今,这种人文精神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可以体现出设计者以人为本的理念。民间工艺美术有着很强的精神力量,是民间艺人自身体现的鲜明民族性格与独特的精神理想,还有浓浓的人文情怀。如今,民间工艺美术已经被列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人文精神概述

实际上,人文精神是外来语,没有严格的内涵界定。因此,可以认为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其对象的思想也是人,即对人的关注。人文精神能够对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进行充分体现,是对人的深切关怀。而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人类集体的劳动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着以人为本这个方向演变。

2 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分析

2.1 文化特征分析

在民间的社会背景下,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与民间的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创造出相关审美活动,文化特征比较明显。民间艺术以物化的形式而创造出的活动,都有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的人文传统与文化精神。比如一些民间艺人通过神像的权威刻画而表现出祈祷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的与逻辑相符合的人文精神,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强大的艺术创造精神力量。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中,生活实践就是其素材与源泉,民间艺人可以将自然物象以图形符号的形式创造出来,是其信仰、追求的体现。人们可以从民间工艺美术的图形符号中感受民间艺人表达的内在精神气质,还有他们对理想与价值的强烈追求。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人文修养而体现出来,也可以造就主导人类一生的灵魂。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图形文化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造型手法而传递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从而与人们的强烈民族情感产生共鸣。人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可以表现出人对幸福与真理的强烈追求,表现出内涵深刻的民族文化,让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创作图形可以深入人们的内心,并且源远流长。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源泉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是对人文精神的磨练,有利于民族文化以立体的形式不断流传。

2.2 实用特征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具有本源性与母体性的特征,而且其创造活动具有很强的制作与技艺特点,其首要目的是满足人们自身的实用性需要,同时满足心理与感官的需求。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因为艺术构思与工艺手段的运用而产生美感。在《考工技》这一本书上阐述了手工艺的定义,即手巧的人有目的地创造活动与技术。而其中的目的首先是指功能实用性。比如,人类通过打磨用具而使其光滑、平整,虽然好看,但是人类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得用具实用。本文的意思也是一样,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者在达到实用的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其心理与感官需求。根据有关记载,在青铜器铸造时代,铸造青铜的本意就是用于服用。而在铸造的过程中,施以文镂,并且巧妙地雕刻其外形,是为了追求美观。青铜铸造师在制作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其潜意识的作用而发挥了自身爱美的本能,但是首要的目的仍然是青铜器的实用。

人类要在社会与大自然中生存,就要有物质基础。而人文精神肯定了人类的物质需要,重视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生存状态。而人类的需要具有维度多与层次多的特点,而其最高层次就是人文精神的自我实现。另外,人类的需求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过程中,不但满足了人类的功能实用性,还使得人类在对未知世界进行探讨时勇敢前进,积极进取,实现人类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民间工艺美术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根据实际需求的尺度来对手工艺品的价值进行衡量。

2.3 生态特征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艺人创造的审美活动,可以体现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理念。民间艺人在创造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会使得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因此,民间艺人开始注重人类与社会、环境、自然,甚至人类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互相尊重,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即对人类的生存与命运给予关怀。这就涉及到了可以决定人类的生存状态及其命运走向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类与社会,甚至彼此之间的关系。民间工艺美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人们进行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对象,就来源于大自然,比如河流、山川。另外,人们在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还可以将动物、植物之间食物链的相生相克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互利互惠等关系体现出来。这是具有生态性的人文理念,尤其体现在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材料的选择上。

白裤瑶族服饰在制作的时候,就有着很鲜明的生活理念,其生态观具有原始性与完整性。这些人的生活准则就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以崇拜与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大自然。而这些理念都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活动中。人们在制作这种服饰的时候,即使是选取材料,也会遵循自己与自己所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并且视其为大自然的恩赐。人们不但制作了精美的服饰,还细心种植以回报大自然。在这一项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将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伦理情感以及自然观念等等融入到了选材、加工以及合成等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还为其艺术形态与样式带来了影响与制约作用。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选取的自然材料是基础,而材料的美观与手工的巧妙都为精致作品的完成提供了条件。这种制作活动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表现出最为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念,长期以来,都对人们的艺术活动带来影响,也为其带来生态启示。

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系统的一个整体,包含了整个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而民间工艺美术表现出来的生态特征就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层意义上来看,这种生态特征就是以自然为本,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特征的人文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态特征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延续,是民间工艺美术制作材料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结束语

民间工艺美术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一种产物,但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重性质,它是人类精神活动与造物活动的共同结果,以具体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却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甚至对社会与自然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也是人类的一种人格理想,并且为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源泉。民间工艺美术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动力,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江勇. 论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J]. 参花(上),2014,04:126+125.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因材施教”原则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被我国教育界和非教育界尊崇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为何“因材施教”原则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包含着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

要探讨“因材施教”的人文精神理念,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人文精神起源于十四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以后又经过西方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最初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同封建神学相对立的一种精神,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个人解放,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自古代以来也极力倡导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对人性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也越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人文精神理念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对于人文精神则强调“要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并认为要依靠爱的力量来恢复人的本性,来实现人道的理想。”

不管其内涵如何丰富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总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贯穿其中。有学者指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生活和道德理想。”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人文精神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确定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真’的追求方面,它提倡尊重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经验认知,尊重自然的和社会的公理,尊重知性逻辑,尊重每一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在‘善’的追求上,尊重每个人在不同的道德价值面前作自由选择的权利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追求‘美’上尊重每个人建立在教养有素的基础上、既把自己当人看,也把他人当人看的情感自由发展,尊重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情感方式,尊重人们的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风格”。事实上,“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类实现自身的,身心全面价值的追求,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怀,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它深深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和个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人文内涵

(一)“因材施教”的人本位思想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因材施教”原则最根本的也是重视教学过程中人的问题,“因材施教”中的“材”即是人的意思,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这个“材”即是指教育中的学生。虽然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提倡根据每个学生的心性才能予以启发诱导的。但是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个“材”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全面。有论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习者的特性,以学习者为本,还应重视“教材”之“材”。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因材施教”的“材”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原则应是指导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共同原则,不单单由教师指向学生,由教师单纯来遵守某一个原则,而应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共同有指导作用,才是合理、全面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不仅仅要求教师要遵循教材、学生的特色来教学,同时也应该要求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特色来施教“因教师教”,即教师也要关注自身的发展特点,根据自身的条件、特长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通过教学活动都得到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亦各不相同。就学科角度而言,每个老师擅长的科目不同,因此他会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选择所教授的科目。对于同一门学科,每个教师有其自己的教法,每个老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依据自己的条件,来安排课程的进度和重难点。对于同样一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同样教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有老师普通话标准且音色圆润,表情朗读是他的强项。他在讲授课文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独特再现的淋漓尽致,把学生引入了文中有美的意境;有老师擅长绘画,讲课时边讲边画,虽是简单勾勒,但却把桂林山水的壮美再现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有老师可能普通话不标准,也不会作画,但他有他自己的着法,同样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各有其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充分运用自身之“材”,也会增强教学效果。不仅如此。也能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仅仅让教师去适应教材、学生,可能会让教师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如果能合理依据其自身以及教材、学生的特征来施教,相信教学效果会更佳,学生和教师也会得到最大发展。

无论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中要因学生还是因自身而教学,最根本的仍是要因“人”而教学。这种精神内涵即深刻的体现了教学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

(二)“因材施教”的人性自由发展观

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倡导以人性、人文理念来关注社会上的一切个体以及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考虑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对于自己存在与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高度关注。”“因材施教”原则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追求一种能够考虑一切个体的特殊情况,关注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通过教育的手段促进每个个体个性的自由发展的境界。

对于因材施教的含义,归结起来有:“第一。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作出分析;第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和个别差异(主要是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的差异),第三,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车文博,1982;王策三,1985;柴崇茵,1990(1);李秉德、李定仁。

1991;等等”。这是对于“因材施教”含义普遍的解说。用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来总结即“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从这个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自己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个性自由发展。对于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教育界已受到很大关注。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的自由发展也应是是教学原则中应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现今教师教育的理念之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包括尊重自己的个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只有自身也获得了自由发展,才有意识和能力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在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身条件积极投身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学生一起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和谐发展观

人文精神并不仅仅只体现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层面上,更主要的是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人际关系,追求一种理智地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关系的精神理念,最终的理想是实现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不仅要求教学中要因“生”,因“师”而教,还应该因“教材”,因“教学环境”而教。这也是对于“因材施教”中“材”字含义最全面的解释。并且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能简单的依据某一个因素来教学。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活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因材施教”原则向我们所阐述的即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一切“材”而教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范围内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学生,课程以及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即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理念。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教育;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像设计这种独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被大批量模式化的发展,使得设计教育远远背离了“包豪斯”的初衷。作为为社会培养输出人才的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开展的如何呢?本文试图从广告设计教育的一些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告设计教育更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广告行业大环境上的繁荣对于广告设计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同时这种表面的繁荣与广告设计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了一种反差。

(1)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2)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2人文精神的含义

狭义的“人文精神”,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伦理、地理等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关注人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广义的“人文精神”,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基础,也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精神。它不仅包含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也包含科学精神等一切人类崇高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中的基本要素,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充满幻想、勇于创新、永不满足等,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3广告设计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4设计本身需要人文精神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5广告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第4篇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肯定人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来开展人文精神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尽可能地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二)人性化的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中的人文素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结合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

固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总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异与否。当前,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渗透人文精神,“要‘以学定教,以学为主’作为核心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成绩和性格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评价机制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

单纯的以解说、教化的模式复述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以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如在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走近父母”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给学生讲述有关孝道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心灵共鸣,深刻意识到“孝顺”的真正含义。

(二)合作学习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和时效性的教学策略,它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表现机会。如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资料搜集、实践调查、寻找问题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表达能力。

(三)时政热点融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时政热点相互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入时政教育,能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使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教材知识,感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意识;人文精神;优良传统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笔者曾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被问及某位作家是那个年代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有着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类问题时,学生常常茫然无所知,即便知道也是关于一些最著名的作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他们的头脑里缺乏一个时间之维,知识因之很难条理化、系统化。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是这样,在非知识层面(人文精神、意志品质等)的培养上我们也常出现这样的遗漏。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成了一种潮流,但对人文精神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理解我们也做得不是很够。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容量大、选材眼界开阔。笔者粗作统计,仅外国文学作品就多达一百多篇,涉及作家近百人。不仅有纯文学作品,还有自然科学家的杰作。从荷马到卡夫卡,从霍金到比尔・盖茨,从卡西尔到索绪尔,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界的文化研究相对应,触角伸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而国学的兴起,也使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数量还在外国文学之上。如此宏富的文学资源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这套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如何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帮其理清纷繁的头绪,如何兼顾培养学生素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始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以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了解,由于应试压力大、时间紧,很多老师常常把语文读本放在一边,很少给学生一些专门时间来阅读,更不用说稍加点拨。在我看来,课本和读本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只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读本以自读为主,但自读不是放任自流。其实,语文教学重在一个“悟”字,而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领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多读一些作品比做一轮又一轮的技巧练习效果更好。而要让这种阅读真正起到提高素养、增强能力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纵向和横向交错的知识结构图。

就横向结构来说,教师可对中西文学发展史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帮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中国文学以朝代为序,西方文学以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二十世纪文学为序。让学生有这个粗线条后,教师对每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作一些解释,让学生对中西文学进程有一个总体认识。接下来,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将学到的作家作品填充到相应的历史时期内。这样,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作家作品为纵坐标的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借助这个表格让学生识记一些文学常识不是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通过将社会历史现状与作家创作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时代作家的某些共同点,进而我们可以分析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同时,中外“文心”的相近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基础,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体系,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必要的。

如果说在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那么在非知识层面上“历史意识”的增强则与教师提供的导向有更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与我国当今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主导追求有关。但是,我们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人何以成为人的精神”,或者是将西方人文精神简单移植。我们要首先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与时代相伴生的阶段性内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含义都是丰富的、变化的。两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乃至当今,人文精神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中国也是这样,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我们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传统重在修身自立、为国为民尽忠,西方则重在对以人为本进行阐发。钱中文先生说得好:“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过去不被允许的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