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教学方法

创新型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教学方法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化学教学;化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讲究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上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例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重点讲解“溶解现象”,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其结果不等于9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时间长了,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第一,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还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找到化学规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7-02

创新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固有状态就没有新状态,教学方法亦然。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也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始研究。

一、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演变

对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可谓是方法多种、模式多样。经过了众多教师的口传身教,许多方法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逐渐被课堂教学应用,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1.教授法

教授法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而且教授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什么时期英语教学都不能缺少这种方法。传统的教授法是一种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的教授方法。在学习的初期借助教学资源和资料为英语学习者开启了学习之门,到那时也正为这样简单的形式和单一的教授方法,知识是教师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的,刻板僵硬,教师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学习情绪。

2.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一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主要是以讨论、研究、去伪存真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在讲授法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讨论意识,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口语表达的机会,无论是英语表述还是汉语表述,只要勇于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就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保证英语学习的成效。

讨论法虽然优点很多,相较于教授法的缺点都能很好的纠正,但是,学生的自主讨论会在一个知识点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像这样的讨论的时间通常都很长,这样长时间的讨论不仅花费时间,而且不一定能达到到预期的效果。讨论是由学生自主围绕主题进行的,因此,教师只是参与却不起主要作用,容易偏离讨论主题而且还不好掌控。因此,讨论法并不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3.讲授法辅助以媒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教学与教学史上依靠技术发展的新的方法。讲授法的弊端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的辅助工具被掩盖住。教师借助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辅助以多媒体来掌控教学内容。确保了教师讲解的内容足够新鲜和别致能够吸引学生,教师的教授也是可以与英文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将学生带入到课堂,通过针对性的提问实现互动。

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对于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内容无法掌控的互联网教学的弊端。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更好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对知识讲授,不失去传统课堂的讲授优势。

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社会发展才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创新的步伐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对于任何一件事都不应该停留在一个阶段和一个水平,同样停止或者是止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倒退和不发展。教学方法也是一样,只有对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当前取得的成就,才能不断推进其发展。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为我国的各行各业培养出了符合专业岗位的专业人才。但是我们却不能止步不前,一味地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之中。这既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也不符合高职英语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英语教学方式是不断发展常用常新的,教学手段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英语教学实践。

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的作用

1.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其专业挂钩的英语教育,不是单一的语言教学本身,知识的专业性较高,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方法常用常新,能够做到局部老生常谈,以个性化的设计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促进教师不断调整自我

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状况是英语专业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固守成果,不会尝试新的方法和不愿意真正融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在不断的刺激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调整修正的意识,指导教学实践。

3.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水平

教师和学生同时提高的情况下,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精、更好的高职专业学生,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多更优质的学生,从而不断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

总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是提高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这不仅是应该完成的任务,更是值得每一个人不断地思考、改进、探究的重要内容。实现改革、发展、最终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适宜他们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他们的能力,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远振著.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邰文华.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探索与体会.四川新闻网,2008.

[3]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作者简介: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6-02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理解的和谐环境,创设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样,把自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创新型人才必将日渐增多。

这里,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更新创新观念。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树立起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要不断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昌来.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J].文教资料,2005,(1):5-7.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政治 课堂教学 创新方法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心里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56-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职政治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笔者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融洽师生关系

1.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熟悉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熟悉自己在学习中的功能,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摘要:“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假如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2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索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可设置多媒体课件摘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结尾“展望未来”部分更加让学生心得到将来新型农村的漂亮未来,并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展开联想,前后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大屏幕上不断飞出一幅幅描绘农村清静的高楼大厦,科学种田,农民怀抱丰收果实等画面,融声、光、景为一体。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2.3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每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如,填表格比较异同。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2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楚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2.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新问题,一节课假如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令老师们恼怒疲惫不堪。其实,假如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好强的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抛弃。

我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违纪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奖赏和惩罚。比如摘要:对扣分多的组推迟下课5分钟,就是说,小组中某个人违反了纪律,整个组都会受到相应的牵连。谁都不想受惩罚,更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受惩罚;谁都不想表现比别人差,更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小组在竞争中丢脸,因此没有学生愿意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去违反课堂纪律,即使个别非凡调皮的学生开始捣蛋,他那组的组员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即时给予干预,从而起到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功能。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同时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

3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54-01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从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反函数”这一课时,我先是给学生讲魔术表演的函数模型,魔术师猜牌的表演过程是这样的:表演者手里持有6张扑克牌(不含王牌和牌号数相同牌),叫6位观众每人从他手里任摸1张,并嘱咐摸牌时看清和记住自己的牌号数。牌号数是这样规定的: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的以牌上的数值为准,然后,表演者叫他们按如下的方法进行计算:将自己的牌号数乘2加3后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表演者(要求数值绝对准确),表演者便能立即准确地猜出你拿的是什么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设牌号数为自变量x,以表演者说的计算方法为对应法则,得函数y=5(2x+3)-25,即y= 10x-10。①由题意知定义域为{1,2,3,…,13},易算出该函数的值域是{0,10,20,…,120}。

由①求其反函数,可得x = = y + 1,②其中y∈{0,10,20,…,120},x∈{1,2,3,…,13}。当你把x 的值代入函数式①所得的函数值y告诉表演者后,他很快就从反函数式②求得对应的x的值。即为你的牌号数。同学们听了以后兴趣马上就来了,没想到居然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学生对反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启智之祖。”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就会有发现新事物的愿望。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马上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儿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之倒序相加法……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计算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和普及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转变成动态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行星绕地球旋转运行录像,描绘出运行轨迹图。

(1)行星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什么?

(2)什么是圆?

(3)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平面内的同一点F上,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动画)

(4)若将细绳两端分开并且固定在平面内的 两点,当绳长大于 和 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动画)

(5)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当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定点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动画)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学生对椭圆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很好地根据上面的动画演示归纳出椭圆的定义。而且提问

(6)也为后面讲椭圆的离心率与其形状的关系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