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第1篇

Abstract: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is a kind of net separated sport item, and the player's performance need for superb technology and stro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Based on thi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able tennis training,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y of competit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studied.

关键词:乒乓球;球员;心理训练;训练内容

Key words: table tennis;player;psychological training;trai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74-02'

0 引言

在乒乓球技能训练中,比赛竞技对球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打球技巧的提升至关重要。日常训练中重点针对比赛竞技心理状态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球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作为球队教练,应该深谙此规律,结合球员的身体条件制定科学地训练计划,以此科学地提高球员的比赛竞技水平。

1 心理素质训练在乒乓球专业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乒乓球竞技项目具有球速快、动作技巧精细、发球路线旋转多变等特点,是一项比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乒乓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比赛竞技项目,球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应该在快速发球或回球的过程中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战术目标。在比赛过程中,因为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紧张、畏难、焦虑、缺乏自信或敷衍应战的情绪,最终都将反映在战术动作上,造成动作定型走样、变形,进而大大影响击球质量。

另外,球员的心理素质必须随着球技的提升而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以更稳定的心理状态果断迎球。从这点来看,球员的心理素质对其比赛竞技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结合比赛竞技要求重点训练球员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其比赛竞技水平。因此,准确把握球员的心理动态,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其调节紧张、焦虑情绪,对于帮助其保持稳定的比赛竞技状态直挂重要。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注意学员的生理规律与心理素质训练节奏的一致性。在乒乓球比赛中,灵活稳定的心理调节能力是球员获胜的关键。如果选手赛前准备不足,过高得估计对方球员的能力和水平,心理防线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其自身对情绪的把控就会随着对方进攻强度的提高而出现而变得十分不稳定,进而战术技巧极易遭到对方的压制,技术实力最终无法充分施展。另外,在快速的发球与回球过程中,x手主要根据对赛场形势的研判来调整技术路线,其观察研判的内容主要涉及对方球员的表情、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教练员的表情和身体语言等等。在比赛进行中,教练员首先要保持冷静,以稳定的情绪和赛场把控能力能够为球员特别是出现失误的球员注入“强心剂”,使球员在复杂的比赛状态下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做到冷静自持。

2 日常训练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在赛场上,球员可能出现过度兴奋、过度紧张、盲目、焦虑、淡漠等复杂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2.1 心理紧张,抗压能力差。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球员平时训练非常放松,技术也很好,但比赛前却心理紧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比赛时,肌肉发僵,动作走样、变形,反应迟钝,最后导致失败。

2.2 情绪不稳,抗干扰能力差。在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场上情况瞬息万变。球员有时会受到裁判和观众的影响,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2.3 心态不佳,意志品质薄弱。有些球员在比赛中不能摆正位置,摆平心态,而是过分自信或信心不足,导致比分落后时,缺乏斗志和拼劲。

3 基于实战视角球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鉴于乒乓球球员临场竞赛心理训练的重要性,需要乒乓球教练员加大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有效的训练手段、评价方法来促进乒乓球球员竞赛心理训练效果的提升。乒乓球竞赛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类的运动项目,球员的临场发挥需要高超的技术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因此,加大对乒乓球球员的竞赛心理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乒乓球运动训练的项群特征,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促进乒乓球球员竞赛心理素质的发展。

3.1 实战视角下日常心理训练的方法

3.1.1 模拟训练

结合比赛任务及对手的条件进行模拟心理训练。模拟对手的球技和打球方式进行对抗训练,使球员提前熟悉对手的打法进而在比赛中以稳定的心理状态灵活应战,达到超水平发挥的境界。

3.1.2 意念训练

在大赛即将到来前,球员的情绪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对比赛而言,保持适度地紧张是好事。但如果过度紧张,就可能影响战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意念训练就是选手灵活运用表象思维进行技巧训练。在正式训练时,球员首先要在脑海中重建技术要领,以备对抗中快速反应。

3.1.3 预见性训练

针对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出灵活多变的应对方案,再结合反复的训练提高选手的临场应战能力,是预见性训练的主要目的。赛场上各方势力紧张角逐,场上节奏混乱,误判的情况难以避免,并且还能出现判罚不公的问题,这对选手的心理状态是极大的考验。如何克服混乱或不公平的比赛节奏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在观众喧闹或倾向性干扰的情况下又如何冷静应战?这都是赛前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作为球队教练员,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敲锣打鼓或者模拟、播放各种混乱的声音来干扰选手的打球状态,或者有意识地打错分数考验选手的心理调控能力。这种模拟实战环境的预见性训练对快速提高球员的应激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非常有效。在2013年全国俱乐部甲C联赛团体比赛中,我方队员与对方的比分为1:1,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我队以0:2明显落后。在比赛激烈进行时场上突然停电,30min后场上供电恢复正常,我方队员状态稳定,但是对方的情绪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最终我方球员以稳定的心理优势连扳三局赢得了胜利。这场比赛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比赛过程的重要意义。

3.1.4 暗示训练

在比赛中,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选手的竞争意识,对选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有裨益。消极的暗示会对选手的心理造成冲击,使之情绪低落,对比赛失去自信和好胜心,甚至无心应战。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有目的的引导球员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要战胜对手”“别着急,一个球一个球拼”等等,通过心理暗示再逐步引导其将注意力放在球台和战术动作上。

3.2 具体的心理训练措施

3.2.1 提升乒乓球球员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心理自控能力是考验球员临场发挥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了确保球员在紧张激烈的赛事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日常训练中教练应该重点针对球员的心理素质加强训练,特别是要针对球员的负面心理状态加强疏导。比如在心理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向学员阐明比赛胜负的意义,使其正确看待比赛竞技中的输赢的问题,要让球员清楚,比赛仅仅是考验自己球技和竞技水平的一个形式,输赢虽然重要,但关键在与要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短板”,进而在日常训练中有目的地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同时保证下次比赛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失误。因此说,结合球员的心理特征不断强化自我评价与比赛心态的疏导,是日常训练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2.2 重点训练球员在比赛竞技中的意志力

乒乓球比赛是战术和技巧的对抗,在快速击球与回球的过程中,赛场气氛十分紧张,稍有分神就可能措施良机,甚至被对方压制。因此,乒乓球球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球技,还应该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意志力。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有意识的营造竞技氛围不断刺激球员的感官和情绪,激发其竞争意识,使其在紧张的竞技氛围中逐渐培养起强大的意志力。当比赛落幕后,教练员要组织球员观看回放的比赛视频,帮助球员分析赛场上的表现,指点其应该在哪个节点上进行改进,以确保球员在下一场比赛中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暗示,科学地调控心理状态,为战术能力的发挥做好准备。具体可采用自我心理暗示法、竞赛心理环境创设法、模拟裁判判罚训练法对球员加强比赛竞技意识及意志力的训练。

3.2.3 提高球员在比赛竞技中心理把控能力

π睦碜刺的把控能力是球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战术技巧之一。在比赛中,球员对心理状态的自控程度将对比赛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乒乓球竞技过程反复且枯燥,赛场上观众、教练员等各方的态度或行为都会对选手情绪产生影响,如果选手对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缺乏自控力,就会因为心理波动而影响比赛成绩。日常训练中对球员心理自控力的培养,必须为球员创设比赛环境,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擅长针对选手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适时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

4 结论

乒乓球竞技运动中球员所具备的强大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心理战术,必须经过艰苦且反复的练习。乒乓球运动是一个智商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针对球员的心理抗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为之提供更多实战锻炼机会,增加战术技巧的积累,这对提高其战术心理素质大有裨益。而稳定、强大的心理素质往往是超水平发挥战术和球技的基本前提。总之,乒乓球运动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稳定的心理状态是稳定甚至超水平发挥战术技巧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日常训练中球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控能力,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若缺少稳定的心理素质,即使技术一流,也有可能在比赛中因为心理状态失控而“马失前蹄”,也不可能成长为出色的乒乓球球员。

参考文献:

[1]曾振豪,云琼臀,王树声.乒乓球球员赛前心理训练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

[2]程存德.如何提高乒乓球球员在比赛中的信心[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3]宁利新.乒乓球球员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4]郭志平,李安民,金晨曦,陶莹,王丽岩.乒乓球球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03).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健词:心理素质;竞赛运动员;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从竞赛运动员的心理来看,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成为广大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很多。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为运动训练和竞赛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心理能力是在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保证,尤其在当前国际体坛上,在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挥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两强交锋,心理能力强者胜,这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巳屡见不鲜。

2 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

2.1心理素质的好坏在非比赛时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比赛时又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有计划、有意识、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

2.2心理素质训练还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程度的运动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3心理素质训练也必须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3 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3.1有助于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心理机能,保证运动员在身体、技术等方面达到应有的水平,进入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

3.2有助于练习者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展,使其获得心理能量储备的高水平,形成训练和比赛所需要的适宜心理状态。

4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4.1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和想象训练,是指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形象来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运动员在进行表象练习时,结合教练员的讲解与示范在大脑中形成动作表象,来强化运动技术,顺序是:回忆—重复—修改—发展—创造。表象练习包括:放松全身肌肉、唤起表象、表象排练。在训练和比赛中,让运动员在做动作前先在脑子里重复一遍完成得好的动作表象和身体感觉。另外,让运动员和别人做动作或看录像后表述其动作特征,都能提高运动员的思维表象能力。

4.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是最佳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颈、肩、背、腰、腹、臀、腿、足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4.3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可以是实景模拟和语音图象模拟。如训练运动员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便适应比赛的整个过程;安排学校领导观看;制造场地的严肃气氛,调换场地和训练时间等,这些都有利于运动员克服紧张心理,提高适应正式比赛的能力,在练习中及时解决遇到新的问题,训练运动员的应变能力。

4.4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

4.5自我调节控制情绪训练。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才能在紧张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在训练中,采用一些手段有意识地调整运动员的赛前

过分激动、紧张、恐惧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有意识地改变表情动作,进行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和肌肉放松练习等。

比赛中,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运动员集中精力对运动员的表现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处于优势时,提醒其抓住时机,防止出现被动局面;在失利情况下,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增强信心,总结完成动作的情况和失败的原因,给运动员以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第3篇

在击剑运动中,要求重剑运动员的性格特点与重剑运动本身的特殊要求实现完美的结合,而心理素质就是针对该结合,尝试对重剑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出更高要求,使其在运动竞赛中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心理素质培养是影响重剑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的关键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实践。

一、培?B重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一方面,培养心理素质是提高重剑运动员综合素质水平的必要条件。更强、更快的现代击剑运动不再只是运动技能与体力的较量,二是综合的素质竞争。衡量一名重剑运动员是否成功时不仅要看其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其综合表现,具备良好体育精神与职业道德与否,具备良好环境适应能力与人际关系与否,文化素养是否良好等等,而这些都以心理素质为基础。良好心理素质能帮助重剑运动员将外在教育内化,持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这是重剑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归宿[1]。另一方面,心理素质是重剑运动员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对重剑运动员来说,其运动生涯只是漫长人生道路的短期阶段,结束运动生涯之后就面临二次就业,使得运动员面临更多新要求,须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须从心理与行为等方面适应社会,所以重视培养重剑运动员心理素质并非只是竞技需要,更是运动员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加强重剑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加强日常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重剑运动员只有具备强烈进取心,方能有把对手战胜的动机,而乏味、枯燥的训练内容和单一、呆板的训练手段只会不断弱化运动员对重剑运动的热情。所以教练员要重视丰富日常的重剑训练内容,优化训练方法,激发出重剑运动员的参与热情,奠定心理素质培养基础。教练员可尝试将重剑攻守技战术编制成口诀,方便运动员理解,从而不断深化训练,成功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为避免重剑运动员滋生厌烦、倦怠的不良情绪,教练员可在日常训练中融入培养心理素质的内容,采取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高重剑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当训练强度较大时,教练员可通过语言引导重剑运动员想象蓝天、大海、领奖台等;当运动员完成训练十分疲劳时,则可趁机培养其坚韧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其逐渐掌握心理的自我调整方法,包括自我说服、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等,形成在任何情况下均要完成训练任务的坚强品质。另外,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还要逐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重剑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力争接近比赛水平。

(二)加强挫折体验训练,坚定独立意志

体育竞技运动往往以重复体验困难、障碍为特点,重剑运动也不例外,运动员难免会反复挫败[2]。重剑运动更强调靠思维判断与智力战胜对手,挫败具有双重特征,可能当智力判断失算时受到的打击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教练员加强培养重剑运动员勇敢体验双重挫折的精神,坚定独立的、不服输的意志。在训练环节,教练员尤其要培养重剑运动员充分享受挫败的心理,享受技术技巧与思维判断挫败带给自身的提高机会,从而逐渐变得理智、独立、自信,从而意志坚强、不可战胜。且重剑运动员要珍惜参赛机会,从各种比赛中获取失败的教训,磨炼承受失败的心理意志与能力。

(三)加强临场心理训练,调整比赛状态

一是做好准备活动,这不但能促使重剑运动员的机体进入到竞技的状态,还能调整其临场情绪,强化比赛信心。所以教练员要针对重剑运动员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科学安排其做准备活动的内容、方法、难度、强度。二是鼓励重剑运动员轻装上阵,用亲切的语言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与斗志,排除所有干扰轻装上阵。如果重剑运动员缺乏信心,就可使用激将法,将其心中的拼搏精神点燃;如果重剑运动员有思想包袱,就可要求其不考虑比赛的结果,拼搏到底就代表胜利。三是使用呼吸调整法,消除重剑运动员临赛的恐惧感与紧张情绪,避免其表现出过度焦虑、怯场、慌乱等不良状态,从而调整呼吸,放松心理。

(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整体素质

当前,运动员培养模式存在偏重技能训练与比赛而忽略对运动员的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弊端,导致重剑运动员很难像同龄人般正常接受文化教育,导致其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重剑运动员对问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也很难在实践中形成顽强的品质、优秀的认知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以及良好人际关系。所以培养重剑运动员心理素质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可尝试把文化教育纳入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考核范畴,建立起运动员基础性的文化教育机制,保证重剑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的课时数,逐渐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水平,提高重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整体素质。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素质途径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目的和意义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军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对战场信息的判断。决定着军人战斗精神的发挥。近年来,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大约20%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者比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定位不准确以及情绪抑郁等。一些对比研究也表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

因此,军队院校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及部队的需要。合理制定学员心理素质培育计划,有效开展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各种工作,这样对于军校学员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

1.科学筛选,重视学员心理选拔和评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各项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必要条件。军校要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注重对军事人才的心理选拔,严把军事人才的心理质量关;要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以及心理量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了帮官兵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对有家庭遗传病史、个人精神病史、严重心理障碍以及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潜质的人。要及早作组织处理: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官兵的心理档案。这样,不但能减少平时和战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训练任务,提高了心理训练的起点。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学员进行心理测评,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对在心理测试或咨询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及时转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2.构建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学员如何完成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军校引入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即建立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应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预防教育和心理辅导。军校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此外。还有根据军校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选修课、专题讲座、广播、网络、板报、心理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及保健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学员队要配强心理教育的队干部。各学员队领导应及时掌握所属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与校心理咨询师和学员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心理不适学员及时提供帮助,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同时将将学兵心理素质培育的好坏作为学兵队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区队一班作为学员日常训练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预防和发现学兵心理问题最前沿。一方面,区队一班骨干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观察力;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由心理咨询人员、学兵队领导以及区队骨干的心理分析会,分析总结前段时间心理素质培育工作的得失,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和疑似人员进行排查,最后形成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开展心理训练,磨砺学员心理品质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外军常规性的军事训练科目,这些国家的军队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结合日常管理教育、作战训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活动能力,并且呈现实战化、基地化、模块化和技术化等特点,这对我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虚实结合,模拟实战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尽量模拟和贴近实战环境,这是外军尤其是美、英等军队开展军人作战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可组织学员参与对抗演习、生存训练、舰艇远航等形式训练学员克服困难、提高心理耐受性:选择高温、严寒、高海拔、时差、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封闭空间等各种极端环境下训练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选择难度较大的战术想定作业,提高军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水平。此外心理训练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现实训练具有环境逼真、场景多变、“身临其境”感强、训练针对性好和安全经济、可控性强等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如坦克、火炮、飞机和舰艇等),为学员创造一种险象环生、几近“真实”却没有硝烟的立体战场环境,增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科学施训,因人而异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要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确定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以保证心理训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训练方法上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要采用多样的刺激、多种的方法,如贴近实战训练、放松训练、暗示训练、催眠训练等。在训练对象上,心理训练要结合学员的个体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及主观努力各不相同,学员的身心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困人施教,对不同的学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进度,以保证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均衡提高。因此,应采用共同科目和加强科目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利用共同科目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训练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员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2〕苏淼.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