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第1篇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和核心的代表力量,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央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与跨国公司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大而不强的先天弱点制约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二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实力不强;三是技术创新理念和思路相对落后;四是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滞后于实践。

推进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

发挥中央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中央企业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核心力量,而技术竞争又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首先,要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来提升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在产学研结合中要使企业处于龙头位置。

提高原始创新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技术不能靠引进获得,那么对于作为技术创新主力军的中央企业来说,就必须具有独立的创造发明能力,即原始创新能力。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要提高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技术人员争作发明家的开拓精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点对于科技领域的人员来说也有异曲同工的含义。

把国家力量和市场作用结合起来。在我国,几乎所有涉及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都是在国家直接组织或政策扶持下实现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单纯依靠国家力量来推动。技术创新还必须依靠企业、依靠市场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则在于把国家力量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政策建议

完善中长期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利益,我们认为要提高企业立足长远的创新热情应该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两个方面入手。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应突破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来考虑和把握。对于技术创新人员来讲,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科研人员能够从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中获益,尤其应将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与科研人员的长期福利联系在一起,激励科研技术人员进行立足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

构建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考核体系。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测算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贡献率来进行。考核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用于测算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构建的原则应该是让企业负责人清楚测评体系的原理并注意听取其建议。测评指标的设定应该是灵活的,宜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央企业设定不同的测评指标。在建立考核机制时,还应该把企业的创新风险考虑进去。还应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往往成果周期较长,短期内不易见到直接经济效益。中央企业肩负着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责任,必须更多地从战略角度考虑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第2篇

新兴产业可以分为3类:第一,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第三,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特别是近年世界经济开始有衰退趋势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呢?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

2.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误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新型工业化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长期看,科技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工业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即通过科技创新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空间。

2.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因素。从产业的发展来看,产业的发展、演变与科技创新有关,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一方面,从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或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促进全新的生产部门形成。

3.科技创新改变一国贸易形式和贸易结构。科技创新改变国际贸易方式,缩小贸易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发展,世界贸易结构呈现出高技术的特征,即高技术产品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下降。

4.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如果技术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并使首先发生这种情况的部门的产品需求量扩大,则其生产规模也可能同时扩大,这时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扩大了生产规模的产业重新吸收。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会导致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剧烈变化,“蓝领”减少,“白领”增多。

5.科技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需求结构。计算机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突破使得电子计算机的成本飞速下降,以平均每5~7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左右的步伐向前发展,性价比则以百倍的速度迅速提高。

三、长春市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长春市的重点产业涵盖了汽车、软件、农产品加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建筑和材料制造等6个领域。建有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玉米工业园区、长春专用车产业园区、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基地、长春软件园。

1.支柱产业首位度高,企业规模大,具备辐射带动作用。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优势。中国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国家的产业政策着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前几位的大型企业上;汽车本身是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优势决定了汽车产业对长春市的其他相关产业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2.科技实力较雄厚是长春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科技实力雄厚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在全国居先进行列,普通高校数、高校在校生数、在校研究生数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二是科研实力强,国家许多重点科研院所如光机所、生物所、物理所、应化所、地理所均设在长春;三是产业队伍素质高;四是开发区发展较快。

四、以科技创新带动长春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1.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解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2.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市院科技合作工程,市政府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应重点向承担市院合作项目的实体倾斜,同时,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地方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培育起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一方面,依托光电子技术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零部件光电检测装置三大类汽车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依托生物技术加快发展玉米工业,尽快使长春市玉米工业由饲料级向食品级和医药级发展。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第3篇

本届大北农科技奖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获奖人数多、奖励金额高。本届科技奖奖励人数共计72人,奖励总金额1000万元,创“大北农科技奖”历史最高。“大北农科技奖”设立于199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由大北农集团出资无偿奖励在农业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创新人员,同时对重大创新、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研项目及成果进行科研资助或产业化资助,并帮助其快速转化推广。“大北农科技奖”现已举办八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092项,奖励金额共计人民币1751万元,有260位专家(含9位院士)获得奖励。

“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接受网上申报,申报工作进行重大创新,采取院士提名、单位推荐和个人申报3种途径,保证了申报项目的权威性、广泛性。本届大北农科技奖共收到申报项目261项(含国外项目12项),经由院士、行业权威近100位专家组成的“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初评、会议评审,由9位院士组成的“大北农科技奖奖励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终审、复核审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郭予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研究员,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教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以及国内外农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10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为促进农业学术国际交流,大会同期召开“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华安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践与展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以“科技创新驱动生物种业发展”、“猪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创新”、“畜牧科技创新”、“种子健康与生物农药创新”为主题的四个分论坛,邀请众多院士、首席科学家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针对农业科技前沿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科技创新驱动生物种业发展分论坛”期间,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大北农集团与国内外种业研发机构交流创新成果、谋求共同合作奠定了又一坚实基础。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博士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楠作为代表分别进行签约。

战略合作协议的达成描绘出大北农生物育种产业深远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推动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与行业内科研院所、优秀企业之间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和发现向全球商业化开发的转变,加快生物种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进展,有效提升大北农生物种业自主研发能力,从而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的创新驱动力。

在“畜牧科技创新分论坛”期间,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吉博克(Genetiporc)种猪育种公司签署了种猪育种全面合作协议,为大北农种猪事业的品牌、技术、服务和培训等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北农集团副总裁易敢峰博士与加拿大吉博克种猪育种公司首席运营官W.A.(Bill)Oakley作为代表进行签约。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机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095—04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最活跃和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群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技术产品生产与经营、独立或相对独立核算的智力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以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为主,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产品技术附加值高。筑牢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征入手,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研究。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主要模式

协同创新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从实践来看,协同创新多表现为参与主体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技术、创新方法等)分享机制,参与者通过某个共同目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是依靠企业内部和外部力量进行的一种技术创新活动。协同创新通过参与主体的深入合作、资源整合,可产生“1+l+1>3”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技术资本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合作主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直接、高效,实现即时合作创新。本文中的协同创新是指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多样化协作,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

(一)协同创新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可获取互补性的外部资源,将其他企业和组织的优势技术和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协同创新的开放性。协同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创新资源在参与主体之间自由流动。协同创新的开放性,使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各种创新资源。首先,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自有资金,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资金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协同创新的开放性,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更加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和发展前景,从而吸引创新资金,解决其融资难题。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协同创新的开放性,使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他参与主体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最后,协同创新的开放性,使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更加便捷。

2.协同创新的高效性。协同创新存在竞争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促使协同创新的主体在进行自主创新或引进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使整个协同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知识溢出效应是协同创新主体获取信息、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协同创新主体间信息传递具有多向性、及时性、便捷性,也使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协同创新的高效性,加快了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3.协同创新的共享性。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很多知识、技术、信息以及创新成果等存在共享性。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协作和交流的平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在协同创新主体间传递和分享。协同创新主体紧密联系,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进行知识转移,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协同创新的共享性,降低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第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的共享性,满足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各种创新资源的需要,使其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第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能使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

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上下游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中介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可通过图1来说明。处于内圆的是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处于外圆的上下游企业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存在纵向关联,分别进行设备、原材料创新和营销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共同构成整条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链。处于外圆的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结构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起到辅助作用。科技型小微企业、上下游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共同构成一个协同创新网。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协同创新网的核心,其他企业和组织基于各自的特征和职能不同,从不同方面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第一,同一链环的科技型小微企业A和B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横向关联。一方面,由于产品和市场的相似性,存在着竞争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实力薄弱,单个企业很难独自完成某些重大的技术创新,需要合作攻关某项技术创新。第二,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基于需求和供给的纵向关联。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往往需要特定的设备和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往往是新型的,需要开拓新的消费者市场。上下游企业分别从设备和原材料的供给和产品的营销两方面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三,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从政策、知识和人才、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

根据上述对协同创新中各参与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协同创新主要有横向关联的竞合创新模式、纵向关联的链合创新模式和网状关联的产学研模式。

1.横向关联的竞合创新模式。横向关联的竞合创新模式,是指处于产业链上同一链环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之间进行的竞合创新。同行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创新。它们虽属于同一行业,但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存在差异性,使得同行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间进行合作创新有了基础条件。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就某些重大的项目和技术进行合作创新,可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2.纵向关联的链合创新模式。纵向关联的链合创新模式,是指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链合创新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率先进行创新,并通过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将创新活动向上下游企业传递。当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时,要求有新的设备和特定材料,这促使上游企业对其提供的设备和原材料进行创新。当科技型小微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传递到下游企业时,为了使新产品更快地被消费者认可,打开新的消费者市场,下游企业需要对其营销理念和方式进行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协同,基于各自的优势进行不同性质的创新,有利于整合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整条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大大提高创新效率。

3.网状关联的产学研模式。网状关联的产学研模式,是指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创新主体,其他机构辅助促成创新的模式。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提供专项拨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点,对其金融服务和产品进行创新,推出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其技术创新活动对资金的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专业知识、技术和创新型人才,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中介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结构在辅助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身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战略联盟的构建

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罗杰·奈格尔(R.Nigel)最早提出了战略联盟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战略联盟的定义还没形成统一的观点。战略联盟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一种长期或者短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征,协同创新是其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而建立战略联盟则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是其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战略联盟构建的原则及流程

1.战略联盟构建的原则。林奇(R.P.Lynch)提出了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三个原则:(1)达到战略目标;(2)在增加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3)充分利用宝贵资源。他认为达不到这三项原则,战略联盟就是非战略性的、不成功的和无效率的。

2.战略联盟构建的流程。战略联盟的构建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确立联盟目标、选择联盟伙伴、确定联盟形式、联盟的建立、联盟的管理和战略联盟的结束。(如图2)

第一,明确的联盟目标是联盟成功的关键。科技型小微企业可围绕技术、市场、资金、资源和人才等方面来制定联盟目标。第二,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要考虑资源的互补性和文化的兼容性。双方资源的互补性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文化的兼容性能缩小双方的差异,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既要看联盟伙伴能否与本企业进行资源互补,还要看双方在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合作思路等方面能否兼容。第三,联盟的形式主要有合资、研发协议、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第四,联盟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减少日后的争端,维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协调系统对联盟成员问的信息传递和学习进行管理与监控,并定期对联盟的绩效进行评估等。科技型小微企业可设立专门的战略联盟职能部门,对战略联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杰弗里·戴尔(Jeffrey H.Dyer)等人认为,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是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知识的关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能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公司的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消除责任和干预问题。第六,当战略联盟结束时,要做好善后工作。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战略联盟的构建

科技型小微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主要有:横向联盟、纵向联盟和产学研联盟。

1.横向联盟。横向联盟指同行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间的联盟。战略目标主要是合作研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共同开辟新市场等。主要通过签订技术研发协议等形式建立联盟关系。科技型小微企业所处的高新技术行业特征及自身的实力决定了其很难独自完成技术创新。因此,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问可就某项技术或产品,建立战略联盟,可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进程,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如福特汽车公司与马自达公司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联盟关系,自1979年以来已共同研制了10种新车型。福特擅长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马自达善于开发制造,福特负责大部分汽车式样设计,马自达提供关键部件,两者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此外,同行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建立联盟,不仅可避免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大公司进行抗衡,开辟新的市场。

2.纵向联盟。纵向联盟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盟。同一产业链的企业间形成合作伙伴,有效整合各自的资源、能力,可使企业获得在设计、制造、产品和服务上的共同利益,提高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力。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与上游企业签订设备和原材料购买协议,与下游企业签订产品销售协议等形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快速有效地响应市场,使资源和信息在产业链企业间迅速流动,提高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此外,科技型小微企业还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来建立联盟,通过信息网络与众多的上下游企业联接起来,为共同目标协调工作,发挥各自在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上的优势。虚拟公司的建立,不仅克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在地域上的限制,提高企业间信息交流的效率,还使其可以与更多的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

3.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指科技型小微企业与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间的联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学研联盟的构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此,产学研联盟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其他机构为辅,以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为目标。十报告提出,支持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政府应出台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学研联盟构建的政策措施,正确引导和鼓励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与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学研联盟的构建,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设立专项资金对产学研联盟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推动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监控系统对产学研联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使产学研联盟得以巩固和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学研联盟的构建。

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范文第5篇

应用北斗要搞好顶层设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要加快开放,参考国外导航系统应用的成功经验;科技创新要瞄准核心技术,面向市场和产业应用,要从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北斗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必须保持研发和创新的可持续性,保证北斗的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要从融合发展着手

北斗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使用好、维护好北斗系统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不懈的努力,科技创新要瞄准核心技术、面向市场和产业应用,避免高技术和产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产业缺乏有效核心技术的支撑陷入低附加值陷阱。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了《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2年度)》。白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超过810亿元,增速放缓,其中北斗产值接近40亿元,仅占国内比重的5%。但随着北斗的兴起,产业热度将持续升温,预计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到2020年产业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科技创新要在融合发展上下工夫,推动北斗系统和移动服务、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壮大中国北斗产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北斗的产业化应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国家要在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上有所创新,明确发展重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认真学习国外导航系统在应用、服务、市场开拓方面的经验,协同有序地推进北斗产业的健康发展。

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普适性,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引人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2012年产值超过81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的总销量突破2亿台,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有望达到5亿台左右,2020年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10亿台。

加强北斗产业化应用

针对北斗产业化应用,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北斗系统是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位置相关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必须具有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能力,北斗系统的定位、导航等构成了我国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使我国摆脱了依赖国外系统的状况,开启了我国时空体系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国家的国防、公共安全、能源、电力和金融等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的领域,必须要建立以应用北斗为核心的体系,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也是建立北斗系统的初衷。

第二,北斗系统是国家科技的制高点,科技创新不可或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很难通过引进获得,需要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使用好、维护好北斗系统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不懈的努力,科技创新要瞄准核心技术、面向市场和产业应用,避免高技术和产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产业缺乏有效核心技术的支撑陷入低附加值陷井、大而不强。科技创新要从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北斗系统和移动服务、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壮大中国北斗产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北斗系统是新生的系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区域增强系统已经应用多年,占据先入为主的优势,如何扩大北斗应用的范围面临挑战巨大,北斗系统建设作为国家行为,其产业化应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就很难生存和发展。国家要在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上有所创新,明确发展重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加快产业链的形成,要加快开放,认真学习国外导航系统在应用、服务、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协同有序地推进北斗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创新应用是北斗成功的关键。

北斗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服务和应用方面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撑,才能支撑不断的创新的需求,实现研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北斗的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