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势所趋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定量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另一个就是单位GDP能耗比“十五”降低20%。这充分说明节能降耗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示了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的决心。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与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很早就开始推进节能工作,但不同的时期,节能有不同的概念,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节能工作主要是治理各个行业“跑冒滴漏”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能的重点就转移到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从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用能占比重较大,大约是总耗能量的70%,而工业里的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的耗能又占到工业总耗能的70%。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节能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各领域特别是工业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我国政府采取了“源头控制”和“既有设备改造”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首先,“源头控制”是指由国家层面给企业制定强制性的节能标准,从源头控制能耗。其次,对既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无论是从源头控制、对既有设备改造,还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我国的能源节约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特别是能源管理、能源统计方面,急需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节能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要制定节能政策、加强节能管理、提升节能效果,需要大量详尽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而要获得这些数据就离不开能源统计系统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还比较弱,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沟通不畅,已与节能工作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
相关资深人士曾指出,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适应当前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及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对传统行业节能减排将大有可为,比如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用信息化管理社区等等。诸多业内专家也肯定了信息化与全面预算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循环经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如虎添翼。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则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条件。
大显神通
传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兴起得比较早,而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主要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制造、邮政、商贸流通等行业。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其发展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提起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给人的印象或许是烟囱林立、噪声隆隆乃至尘土飞扬,耗能高,污染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观。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在我国的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可见,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同时,统筹规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从解决行业和企业突出问题入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敏捷生产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也是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突破口。在企业管理方面,现在成熟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通过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汽车制造,零部件通常有几万个,不同车型完全不一样,从订单审核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定再到销售,如果信息化体系运作顺畅,无论是降低库存,还是提高资金周转率,都能创造非常巨大的利润。上海通用汽车就是在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库存平均比以前减少1~2天,财务运作效率提前2~3天,经销商至少可以节约2天的财务成本。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强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从长远考虑,从整个国家、可持续成长的高度分析,使得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偏重“一条腿走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仍然很多。只有坚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两条腿走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一对矛盾,但现实当中已有不少的案例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提高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让发展成为可持续的。
制造业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据介绍,我国制造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大约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7%,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10倍。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信息化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方面大有作为。
总之,必须兼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与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在过去过多关注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企业应将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到应有位置。企业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有效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企业可持续成长。
大有可为
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相关部门预测,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以上,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各产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资源产出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经济增长粗放。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对装备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是能源行业企业提升装备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在装备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大量的数据需要记录、存储、分析。另外,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对装备管理业务模式进行不断地梳理、细化和优化。因此,装备管理业务模式与装备管理信息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企业装备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
然而以资金流管理为核心的ERP系统模块对部分不发生费用的装备维护活动无法覆盖到,还有一些维修的费用发生非常复杂,ERP的系统设置中无法进行完全清楚地定义,于是许多企业开始自主建设或引入一些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如PMIS、巡检系统、GIS等等。这些软件由于大都是根据装备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应运而生的,在开发水平、理念、灵活性、适用性上都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在一个企业内都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一个功能单一的系统散布在企业的各个角落,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装备信息化提供的大量数据来提升装备管理的水平。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能源行业企业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进行设计,以规避上述问题。满足装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使得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维修、监测、故障诊断等一系列内容有效协同,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又相互支持。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国内管理咨询公司能源资源行业专业团队研究表明,企业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当重点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为了能够解决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成上述目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 专业集成
对于装备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一线的装备管理信息化。由于各个种类的装备特性不同,其相关的装备管理软件也不尽相同。如果希望开发一套专业软件对所有的装备进行专业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对企业中已有的专业系统进行集成汇总,形成一个能够共享的装备专业管理集成系统。将企业中众多的装备管理专业软件进行集成和整合,让原本孤立的各个系统在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解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装备运行一线获取数据,同时,集成的专业系统能够对装备状态实时、全面地监测了解,促进装备管理模式的提升,为装备高效率、低风险运行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也使得CBM、TPM、RCM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加顺畅地融入到企业的装备管理模式中来。
(2) 决策支持
在专业集成系统实现的基础上,为了支持各层级装备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应当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从专业集成系统中进行数据抽取,并辅助统计分析的功能。将各层级、各专业的装备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和共享。保证装备管理的科学决策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信息化保障。
2.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系统的关系
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来看,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也必然是企业整个信息体系的一部分,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注重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能源管理;网络通讯
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中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必须采取持续发展的方针。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首先能源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都以各种形式被消耗着。很多能源被有效地利用,但是每天也有大量的能源被浪费,因此必须解决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原来的能源管理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当前,油、电、煤、运紧张的局面,已日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柳钢发展的能源管理之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使柳钢逐步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钢铁制造企业,已成为能源管理工作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是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通讯网络的设计、网络布线、数据采集计算机和数据服务器及系统软件设计,采用多功能数字电能表和水、汽、气、煤等计量设备测量各回路的用量,实现各能源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建立全公司实时的能源监测统计和管理系统。
1、能源系统结构
能源管理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一下三个层次:设备层,数据采集层,系统管理层,结构如图2所示。
1.1设备层(采集终端)
设备层也叫采集终端,包括所有的水、电、气等计量设备,为能源数据的采集打好基础,它一般由带数据通讯接口的数字化仪表构成,通讯方式包括Modbus、hart等协议。采集终端可以实现对计量点的定时数据采集、即时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
1.2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由数据采集网关、数据采集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组成,主要是对采集数据进行汇总,同时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发往管理层。
1.3系统管理层
系统管理层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服务软件等,它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以WEB的方式数据信息,或者将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设备层有计量电表,蒸汽表,水表,压空表,这些仪表均带有RS-485接口,这些仪表通过485通讯线缆,与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层相连。
采集层主要由1块能源网关组成,它负责采集、集中设备层的数据,汇总以后发往系统管理层。系统管理层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组成,它负责处理由能源网关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可以将汇总完的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
2、系统功能
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建成运行了一段时间,系统功能稳定。
2.1数据采集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软件可以方便地采集能源数据。譬如单位时间内的能耗统计、瞬时流量等等。数据采集为企业及时了解成本、产量、能耗打好基础;降低了能
源管理的工作量,由以前的人工抄表变成自动数据采集,同时大大提高能源数据收集上报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2.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对能源数据的解析,对原始数据的校验,对数据有效性、最大最小非法、增量异常、表码倒走等的判断。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后台统计,譬如对能耗量的计算、指标换算、费用计算等。
2.3统计、分析、查询、报表
此功能可以对能耗表码进行查询统计,进行能耗用量统计与分析,能耗对比分析、同时形成数据报表。
2.4信息功能
拥有相关权限的用户可在此对能耗数据、公示信息进行WEB。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企业、厂矿中。
1)建设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依据经验开展初步的行为节能,往往就可以至少达到5%的节能量,从经济上还是比较可观的效益;
2)可以给企业带来极佳的社会效益,为企业在同行业中赢得很好的社会影响;
3)为企业后续的节能改造提供指导和评估依据,通过能源监测,可以发掘企业内的节能空间所在和关键点,对于进行节能改造后的效果也能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估;
关键词:信息化;青年教员;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教学从传统思维拓展到计算思维,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教材从纸质课本拓展到多媒体教材,课堂从传统授课拓展到慕课(MOOC)、微课和云端……这些影响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同时使青年教员也必须接受严峻挑战:教员学生角色的变化,教育与技术的融合,社会环境的变革等等。怎样才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校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1青年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是在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而开展教学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包括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
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复杂多元,目前高校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一且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员自身水平有限,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受阻;工学矛盾突出,缺乏进修机会等等。
1.1高校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都重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加快,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过于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注与支持力度不够,投入到教员身上的培养资金不足。由于缺乏学校的有效支持,青年教员便停滞不前,不愿多花精力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1.2 教员自身水平有限,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受阻
虽然高校配备了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青年教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互动交流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员自身水平受限,在课堂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比较传统,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不能或者很少结合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开展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和有效指导,导致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受阻。
1.3 工学矛盾突出,缺乏进修机会
由于部分青年教员是直接毕业就到高校任职,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备课。同时,近些年职称评定标准不断提高,青年教员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事科研。因此,青年教员在职业生涯初期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青年教员普遍认为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或者自我提升的时间有限,进修机会匮乏。
2加强青年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案
2.1培养目标
帮助高校青年教员形成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加强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资源的实践应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2.2培养对象
从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员。按照一般情况,青年教员是指40岁及以下的任课教员(不包括行政管理、教辅人员)。
2.3培养形式
可以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专题讨论、教学实践、教学观摩、教研室活动,参加校内外学习、培训、研修活动,各类竞赛(课堂教学竞赛、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申报精品讲座和教学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多途径提升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2.4培养项目
高校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应该多元化,培养项目可以包括校外交流培训、校本培训、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科学研究项目等。
3提高青年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以培训项目帮助教员掌握信息化教学内涵
培训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新入职教员的岗前培训,一种是针对所有青年教员的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让青年教员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方法和理论,另外一种则是结合本校青年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系列培训。二者相辅相成,旨在帮助青年教员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3.2 以课堂教学竞赛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实践锻炼。通过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可以加强教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便于检验和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员将教学竞赛作为重要的教学观摩与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教学观摩,学习同行教员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学内容组织方法、语言表达与教学特色等,达到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的作用。参赛教员通过积极备课、反复演练,自身教学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3 以微课教学比赛推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在微课竞赛中,青年教员自主录制微课作品,各单位评审收集到的微课作品,并推荐优秀教员参加学校选拔;然后学校在各单位推荐的教员中进行选拔,确定参加更高级别的微课教学比赛的教员名单。通过这样的比赛,青年教员更新了教育理念,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加强了青年教员之间对信息化教学的经验交流,掌握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方法,进一步推动了青年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和专业成长。
3.4 以教学研究项目加强教员教学反思
要求教员积极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出提高教员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策略及方法。青年教员利用科研项目,可以进行创新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形式, 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都不断影响着高等教育,这无疑是对高校青年教员更大的挑战。研究高校青年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文章首先在研究企业多元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的基础上,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最后通过分析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相互关系,讨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拓展其业务。
【关键词】
核心能力;多元化经营;企业战略 战略管理
1 相关理论
1.1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含义
“多元化”的概念由著名的产品、市场大师安索夫于20世纪50年代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多元化战略》论文首次提出的,随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之路,以期能够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于企业专业化经慧而言。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投资规模,获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
1.2 核心能力的定义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是把经济学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结合的一门理论,着重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如何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最为著名的核心能力定义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将核心能力看作是发挥特殊职能的资源集合体。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
2 核心能力与多元化关系的分析
2.1 企业成长发展多元化回归的必然性
企业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走向多元化,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于专业化战略而言的,专业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方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当今时代的特点:速度成为竞争的基础,知识更新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从事专业化经营不免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多元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其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2.2 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离不开核心能力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它是企业的所有资源在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发掘、提炼、整合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既保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调整外部因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
2.3 多元化经营能够培植或提升核心能力
2.3.1多元化扩张前的核心能力基础
首先,企业要识别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的核心能力,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是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基础,核心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企业顺利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前提。
其次,分析要进入的新业务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需求情况。企业多元化进入一个新领域, 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不同的业务对企业核心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一些业务需要相近的核心能力,而另一些业务则需要完全不同的核心能力。
最后,企业要分析自己所缺少的资源和能力,对于这些能力企业是要自行开发、从其他企业中获得,还是通过制定新的行业竞争规则而跳过该种资源或能力。
2.3.2多元化将极大影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难以复制模仿,是企业长期利润及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可以从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选择新的行业。当企业拥有某个核心能力后,企业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提高核心能力。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现有核心能力在新行业领域的运用来提高核心能力水平;二是从新的行业领域获取新的核心能力,再将现有的和新的融为一个整体来提高核心能力。这样,核心能力与经营领域开始了多层次的循环成长,如果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了,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促使企业继续维持其竞争优势。
2.3.3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核心能力的效用最大化
因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的特征,因而企业一旦拥有强大的核心能力,则意味着它具有大量的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潜力,若其生产经营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没有把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无形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提高对企业核心能力这一珍贵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适时、适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能力可以孕育众多领域竞争优势的强大作用,实现最佳范围经济,获得最大收益。
3 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3.1 人才战略的支持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多元化战略的推动有赖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要做强,必须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配比的人才战略体系。一要建立宏观的人才战略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的宽松的、公平的、具有竞争性的平台,加强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二要根据战略业务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内部员工,适时引进中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以适应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需要。
3.2 做好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起点和基础
检验一个企业是否做好了自己主营业务的指标有很多,既可以从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得出答案,如在行业的排名、同竞争对手相比的市场份额或利润率等;也可以从企业内部分析中获得答案,比如评估是否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还有没有继续改进的可能。如果没有通过检验,那就最好对多元化经营说“不”。
3.3 强化战略管理
多元化扩张的成败除了外部环境制约外,内部的战略管理至关重要,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好的战略思维催生好的战略决策,好的战略决策催生好的战略选择,好的战略选择催生好的战略成果。因此,企业要强化战略管理,要设置责任明确的战略管理部门,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决策、措施,切忌无战略,或者有战略也只是停留在纸上、口号上。
【参考文献】
[1]朱新枝.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策与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