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西部地区;网络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196-02
0引言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网络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包括先进的数字化音频、视频技术,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同步传输,方便有效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有些人将网络教育归类于现代远程教育,称为继第一代函授教学、第二代卫星电视广播教学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形式。还有人将之归结为第四代,但无论如何,网络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
目前,网络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也对各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争相创办和发展网络高等教育。国外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都不断推出网络教育课程,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己越来越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及教育的发展。
1我国网络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工业化较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晚了很多,但网络教育却基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起步。从1998年批准北京邮电大学等4所高校成为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之后,中国网络教育迅速发展。至2004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8所高等院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高校网络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07年底,中国已拥有四百万注册学员,成为世界上网络教育学员最多的国家。这说明中国教育市场存在着巨大需求,说明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性,也说明网络教育发展的潜力。尽管我国网络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教育资源匮乏,各自为政,不能共享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使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较低;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传统高等教育资源本来就匮乏,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网络教育发展,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想通过网络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能很好地实现,导致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管理模式尚未确立,我国网络教育正在探索发展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采用,整个网络教育处在刚起步阶段,管理混乱,甚至有高校一届招收近10万名网络教育的学生,而且承诺全日制教学,并颁发普通高等教育的文凭;许多高校招生资料中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2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教学资源匮乏,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是西部地区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件很少。教学资源质量差,没有一套适合网络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字教材。没有与学生手中的学习教材相一致的课件,学生课前课后无法自己学习。并且,各个教师的课件制作标准不一,课件制式不当,不能非线性点播,不能在线点播,不适于网上学习,不方便个人自学。学科教师制作课件水平总体较低,不能制作专业的教学课件。部分课件的学科内容优秀,可课件表现形式不佳;而另一部分课件表现虽较好,但学科内容组织却不好,没有一整套完整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建成一套完善的网络教育教学服务平台。自教育部倡导建设精品课程以来,虽然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一些资源,但自从参加评选后就一直没有再进行后期建设。
2.2所处地理位置及资金限制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理论上,地区经济落后,传统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更加需要像网络教育这样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方式,然而这些落后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虽然经济发达地区有着优秀的师资及教育力量服务于网络教育,可这些优秀的资源无法很流畅地传输到落后地区。网络教育资源需要大量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高带宽的传输链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因此,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同样,西部地区学校每年的办学经费甚至不能满足传统教学,更没有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网络教育。
2.3教育观念落后
地处西部,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人们受教育观念较以前没有多大改变,认为只有真正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才算是教学。学校教师也没有网络教育的概念,只是利用课件简单地把以前的板书用电脑和投影加以显示,觉得这就是现代化教育,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主动地去发掘网络上优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觉得那是教师应该做的,自己只围绕课堂和课本进行学习。
2.4对网络教育认识不足
西部地区很多高校至今没有明确提出网络教育,只钟情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明确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或者设想。教育资源基础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建设,没有统一的网络教育建设规划。网络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明确,对网络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
3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网络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科学有效地设计并建立一个包括教育组织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传输系统以及可供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综合架构体系。就西部地区网络教育现状而言,其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3.1加强资源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的重要特性就是可复制性,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信息化发展需要积极开发资源,整合和集成已建和新建的各级各类优质资源,开发或更新社会急需和量大面广的优质、公益性、示范性和标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基于教育资源网格的“公益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素材库和案例库,并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化、注册与目录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要重视联合协作,共建、整合、共享,走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路子,充分利用其它地区、其它学校、其它科研单位现有优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建设中应提高资源内容的趣味性、结构的逻辑性、呈现方式的艺术性,增加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同时,资源建设应该拥有配套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制度激励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个性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规划,又要兼顾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既要坚持统一的资源标准要求,又要坚持在统一标准下的多种技术的选择。要面向专业、面向课程、面向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兼顾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等。要形成有特色、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高质量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
3.2加大网络教育建设投入
网络教育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尤其是地处经济落后地区,本来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差,资源比较匮乏,获取资源渠道比较单一,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减小差距,就得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
3.3重视网络教育,改变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认清现在的教育发展方向,以及网络教育发展潜力和前景,重新审视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能够足够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建设,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能深刻理解网络教育的概念,学习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教育教学理念,组织一批优秀教师开发建设学校网络教育基础资源。
3.4建立一套合理的网络教育监管评价体系
整个学校的网络教育发展最终的成败,还要看网络教育的整个教学质量是否有足够的保障。而确保教学质量的是监管体系,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就是评价体系。所以一套完善合理的网络教育监管评价体系将会为学校网络教育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从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开始,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建立详细合理的监管体系,教学质量、教学的最终结果等,都应有评价体系。
4结语
网络教育的发展可能关系到每一个高校的未来发展,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网络教育将会无处不在。网络教育为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处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网络教育才刚刚开始,以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所以,应该认清形势,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使该地区的网络教育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磊.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2]胡培成,陈腾武.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探讨[J].科技资讯,2009(29).
传播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已经成长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成败和发展程度对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深远。
一、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教育资源是教育体系中支持和保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特定教育目的多种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支持网络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总和。网络教育资源按照不同的界定标准可划分为多种形态,本文主要探讨与网络教育接收者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稳步发展有效推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和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开展,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便捷的机构、技术和发展保障。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不合理,与实际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缺乏使用价值,且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有效利用;表现形式单薄生硬,简单的文字复制转移较多,没有展现出现代化技术操作手段的传播优势;资源构成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阻碍了网络教育受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主体间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和融合,“信息孤岛”使网络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发挥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推动高校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需要理性看待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有效解决好发展瓶颈因素,方能真正擎起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大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二、传播学理论介入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传播学研究对象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接收者本质相通。从戈德的共享说、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论、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我们可以得悉传播学的有效受众群体是拥有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人类。网络教育以网络虚拟环境为沃土,通过数字化技术传输教育内容,面向接收者和学习者提供非面授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服务学习者为目的。学习者作为传播活动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其接收程度和学习状态是检验网络教育内容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传播学结构与网络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基本统一。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麦奎尔将传播过程解析为: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众多对传播学的模式研究中,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5w”模式,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作为传播学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该线性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地去影响受传者的过程。在网络教育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从传播学角度解读,传播者是高校育人教师或者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置者,受传者为有求知需求的学习者,讯息是具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媒介是数字化的技术传输手段,效果是学习者接收讯息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实际反馈和综合评估。在模式运行构成分析中,二者基本要素吻合统一。
三、传播学视域下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分析
1.严格信息把关制度,优化教师及技术人员素质
“把关人”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转播者承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之后施拉姆、怀特、赫希、麦克内利、巴斯、盖尔顿和墨菲等人对这一理论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把关人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和怎么传播,其具备着检查、加工、评价、导向和桥梁的功能。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力支持。优秀的教师队伍担负着信息资源内容的探索、开发和指引,决定什么样的内容被传播;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教育有效运转和稳定服务的基本保障,决定着信息内容如何转播。教师队伍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素养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践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熟悉网络教育理论和教育特点,能够准确把关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播过程的通畅和交流互动的有效开展;网络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洞悉技术平台建设,熟练利用网络技术支撑有效信息内容的传播。优化人员素质,拥有集网络教育理论和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教育管理者,严格信息把关的筛选和过滤,将准确、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学习者,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推动网络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
2.提高信源可信度,科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可信度与说服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论证。霍夫兰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映射到网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切实完善和提升以网络教育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不是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的单纯汇总与机械罗列,它是以服务非面授的网络学习为宗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自身资源建设必须具备科学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开放化等特征,而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只有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内容,才能准确地传播学习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网络教育的传播者,要根据教学资源所属的学科领域,制定清晰的教育资源框架,明确待建设的详细教学内容,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规划和科学开发。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者还要在信息资源开发中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媒化,通过资源的有效排列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完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3.加强受众分析,完善学习服务理念
受众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集合体,从微观上又表现为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个人。受众个人差异论和“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只有准确弄清受众行为期许上的心理效用,才能成功达到传播目的,完成有效的传播过程。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科学实用的信息服务。学习者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缺少对受众的准确分析和恰当定位,会造成资源的弃用闲置和无效开发。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作为学习者的资源接受群体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要以解决学习者实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功能上力求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支持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媒体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网络学习者没有课堂面授的时间限制,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在编排处理上快速有效地推出重要知识点,而且框架要明了清晰,形式要丰富多样;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囊括基本知识及新的研究成果,优化资源导航体系,合理设置索引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有效检索和掌握资源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索的创新能力。
4.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使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教育平等。但是部分受众由于自身客观条件优势获得的知识信息将大于相对应的劣势受众,而且之间的信息差距会随时间递增。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诞生了“知沟”理论。
“知沟”和“信息沟”的研究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传播事业和信息规划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在接触大众传媒上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在新传播媒介领域,沿海与内地、东西部、城乡的差距依旧明显,并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阶层与群体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由于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所有学习中心8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为使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信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真正促进网络教育社会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者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在软件方面,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提高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李,吴廷俊,关颖超.信息时代的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詹青龙.网络教育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6]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7]赵毅,别牧.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8,(1).
[8]李增兵,李瑞华.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9]金琴.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一、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催化剂。”很多老师平时讲课时,都是对学生讲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内容是什么?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听多了,就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如果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组合为一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体会到生动形象的情境,学生自然记忆得刻骨铭心,也就乐意去学习了,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通过电子白板来展示一些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到这种情景中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视频,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一门课时,要用心去感受,当你看到跟知识点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时,就有利于你记住这部分内容,当再次出现这一内容时,相关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当你在课堂中合理应用的网络教育资源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恰当地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使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变短
学习历史可以为现实服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息息相关,提高学生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时的判断分析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三、恰当运用网络教育资源,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网络教育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把我们的课堂已经从教师叙述、学生想象的这样一个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看到有声有色的画面、视频,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给历史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空间,使教师也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境,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容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历史教材的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链条,形成网络框架。
四、恰当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教师要多从网络教育资源库下载一些资料,来充实自己,例如:首先可以从网络上学习本地区乃至全国优秀教师的课例,来充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来参加培训学习,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对于我们农村的教师,去外地考察学习,由于经费不足和其它一些原因,不太现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财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来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后学习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稍加引导就很快能够掌握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①使用网络的检索功能查找历史资源;②筛选整合与历史课程密切相关的信息;③运用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解决问题;④分享、分析、讨论网络信息,得出结论并客观地评价反思。
用这些方法,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一般性的作业,诸如对历史概念的阐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写历史小论文等,可以不用向以前学生那样抄笔记、抄课文,做简单的重复工作。在网络上有更多的“答案”,学生不但是有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动脑筋去选取、去判断,还要动手做出“最佳答案”,这样就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六、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目前,这种教学形式的探索应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一,不能把历史课上成计算机课。其二,不能过于堆砌网络资源而忽视教学设计。其三,利用网络教学的同时应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四,提倡网络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Abstract: Since real?time performance and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network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s not high enough, a information relevance positioning mi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shortest path scheduling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proposed. The distributed storage structure mode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s built. The candidate concept lattice node distribution strategy in the relevance rules is adopted to make the pheromone guide of information relevance positioning, so as to extract frequent item?set features of all objects in the network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information relevance positioning min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of high accuracy and low time cost for information relevance positioning mining, and has good application reliability.
Keywords: network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retrieval; mining method; relevance positioning
0 引 言
网络教育信息系统是处理网络教育中的学生学籍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学科科研信息以及后勤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大规模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育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信息规模庞大,对信息管理的集成度较高,更新速度较快,信息集成的复杂度较高,需要对网络教育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关联定位,提高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信息检索和资源调度的效率[1]。研究网络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及信息定位挖掘方法,在正规网络教育的运行秩序、提高网络教育的工作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3]。本文提出基于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调度的信息关联定位挖掘方法,通过对定位挖掘方法的优化算法设计,提高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信息定位挖掘性能,展示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1 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型
为了实现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关联定位挖掘,需要构建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型,其总体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结合图1所示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信息关联定位挖掘总体结构模型,进行数据存储结构模型构建。在网络教育信息关联数据库模型中,教育信息系统虚拟机的负载量为[Mh],信息关联定位挖掘的负载开销表示为:
定义1 设给定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关联定位的频繁项集为三元组[T=(D,I,R)],其中[D]为事务项集t中泊松分布集合,[I]为属性集合,[R]为最小支持数概率,[R?D×I],若直接挖掘到频繁项集的序贯采样关系与事务项集中的本体模型对应,则此数据集中每项事务项集压缩到存储系统的概念格为一个概念分布子空间,概念格的图形表示为Hasse图[4]。由此构建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存储结构模型,通过对信息关联数据的头表和AT?Tree的创建[5],得到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不确定事务数据集D,频繁项集X的对结点的关联强度为expSN(X), 定义为:
3 信息关联定位挖掘实现
3.1 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调度
在上述进行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信息关联定位关联规则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关联定位挖掘方法的改进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调度的信息关联定位挖掘方法,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调度采用的是约束概念格区间调度模型,得到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关系约束集为:
输入:提取的约束关联规则数据库D;频繁1项集D的支持度阈值minsup;网络教育资源最短路径调度的约束条件P;
输出:网络教育信息关联定位的约束概念格Hasse图,时间复杂度为[Ni×O(Ni)]。
3.2 信息关联定位挖掘实现算法描述
根据教育信息资源最短路径调度结果,提取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所有对象信息的频繁项集特征,在最小期望支持数约束下,网络教育信息系统样本数据库的关联规则优先级属性列表见表1。
在频繁模式树中提取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所有对象信息的频繁项集特征,设网络教育信息系统概念格结点可表示为[C(A,B),P]。其中:[P]为事务项集中非频繁项,且满足[P(A,B)=.T.](逻辑值为真),[A∈ρ(G)]称为最小期望支持数,[B∈ρ(M)]称为事务项集处理后的关联定位内涵,在上述构建的约束条件下进行信息关联定位挖掘,实现算法描述为:
算法: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信息关联定位挖掘算法
输入:初始化参量值,新建的头表,以及数据挖掘的约束指标参量集
输出:信息关联定位挖掘的期望支持数二维表
根据新建的头表在全局树上挖掘频繁模式,结果是一个0,1值的二维表形式,其中0表示挖掘的信息数据不满足最小期望支持集,1表示挖掘定位信息结果满足最小期望支持集。
4 实验测试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设计的信息关联度行为挖掘方法在实现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检索挖掘在时间性能和精确度方面的优越性,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实验中选择5个算法进行性能测试比较,分别为文献[2]中的BP神经网络挖掘IMBP?Mine算法、文献[3]的决策树挖掘方法DT?mine、文献[4]的粒子群挖掘方法PSO?Mine、以及文献[5]的近似挖掘策略MBP和文献[6]的冗余关联IMBP;测试中采用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中学生管理信息、课程管理信息和教师管理信息3个数据集进行了测试,Student,Course和Teacher,得到挖掘的准确度对比和时间开销对比如图3和图4所示。
分析上述仿真结果得知,采用本文方法进行网络教育信息系统信息关联定位挖掘的时间开销较小,挖掘的准确度较高,随着最小期望支持度阈值的增大,各种算法进行挖掘的运行时间随之增大,但本文方法的运行时间总体小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展示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同网络教育相关的名词很多,这些概念分别是:网络教学、基于Web的教学(WBI)、基于Web的学习(WBL)、基于Web的训练(WBT)、e-Learning、现代远程教育。
1.WBI、WBL、WBT和网络教学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或者是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BasedInstruction)。如果是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称之为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涉及面很广,诸如局域网在教学中的应用、各种Internet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其中Web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一些人士称之为“基于Web的教学”(WebBasedInstruction)。还有一些人喜欢使用诸如Learning、Training、Education,甚至是用e-Learning来代替Instruction这一名词。这样出现了WBL(WebBasedLearning)、WBT(WebBasedTraining)、WBE(WebBasedEducation)、WebBasede-Learning等名称。虽然有这些名称上的不同,含义却是基本相同的,归根到底都是使用Web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Web为人们所钟爱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至少在现阶段来看,Web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技术,因此,现阶段网络教学指的就是基于Web的教学。之所以这样界定网络教学概念,也是兼顾到存在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区别。在我国,教育这一概念比教学这一概念范围更广泛,Web技术单纯应用于教学活动称之为网络教学,而更为广泛的教育应用则称之为网络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为:网络教学是从属于网络教育这一概念的子概念,网络教育涵盖了网络教学。理解了网络教学这一概念,也就理解了网络教育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网络教学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外一些学者以及国内学者给出的一些定义。
定义一:基于Web的教学是一种利用超媒体教学程序来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得到促进和支持。这种超媒体程序能够利用WWW的各种特性和资源(Khan,1997)。[1]
定义二:基于Web的教学是在合作学习环境中,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认知教学策略全部内容的应用,以便能利用WWW的各种特性和资源(Relan和Gillani,1997)。[2]
定义三:WBT是一种使用Web浏览器,在公共或私人的计算机网络上来实现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基于Web的训练并非源于基于计算机的训练,但是25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存储在服务器中的训练内容。基于Web的训练内容可以获得更快的更新速度,同时访问该方面的资源可以由训练的提供者进行灵活的控制(Clark,1996)。[3]
定义四: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4]这是我国学者柳栋在2002年给出的网络教学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教学有这样一些特点:(1)网络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教学特性。(2)网络教学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3)网络教学的过程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4)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更突出地体现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5)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控制所提供的教学内容。
2.e-Learning
e-Learning是近几年来国外使用非常普遍的一个名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各种名词前面添加一个字母e,已成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标志。就像在名词Mail前面添加了一个字母e,使人们对邮件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样,在Learning前面添加上字母e,也使人们改变了对学习的理解。从纯粹的英文单词来看,字母e表示Electronic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电子的意思。但把e-Learn-ing翻译成“电子学习”就不太妥当,这一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学物理的人士可能将其理解成基本粒子中的“电子”,从事电子技术的人士可能将其理解成是利用了模拟、数字等电子技术来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从事教育技术的人士则可能理解成“电化学习”/“电化教学”/“电化教育”,似乎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研究e-Learning课题了。即使是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开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宜称之为e-Learning,毕竟那个时候使用的是速度很慢的单色显示计算机。所以不能从字面去理解e-Learning。首先来看看国外一些学者对e-Learning所作的定义。在互联网的一个网站上,我们找到了一个由VaughanWaller和JimWilson给出的定义[5]:e-Learning是一个将数字化传递的内容同(学习)支持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学习过程。他们对此定义作解释时,特别强调了三个要求:一是有效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利用网络的时候可以分为有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两种情况。比如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商业网站和各种娱乐新闻方面,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无效的。二是结合。强调的是内容和学习支持服务两个方面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在开展各种e-Learning教育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要求以外,还要注意必须通过适当的技术来提供学习者学习上的支持和各种服务,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是数字化传递的内容。就是说,e-Learning是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传递各种内容。这又区别于幻灯投影、模拟电声电视技术。近年来e-Learning概念对我国的影响在逐渐加大,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其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在2002年给e-Learning所作的定义是这样的: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除了以上两个定义内涵比较丰富以外,在网络上还可以找到更多的e-Learning定义,通过比较不同的定义,可以加深我们对e-Learning概念的认识。
(1)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一些人认为:所谓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各种电子媒体传递内容。这些电子媒体包括:因特网、Intranet、Extranets、卫星广播电视、音视频磁带、交互式电视和CD-ROM等。(2)从面向学习的观点来看,一些人给出的定义是:所谓e-Learning指的是使用网络技术来设计、传递、选择、管理和延伸学习。(3)有些定义则采用公式的形式:e-Learning=基于各种技术的学习。(4)一些喜欢咬文嚼字的人士则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e-Learning是使用了网络的强大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促进学习。(5)还有一些描述性的定义则是这样来表述的:e-Learning可以称之为电子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将基于Web的教学材料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可以使用音频和视频流、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Web上各种资源的超链接、动画、电子书籍以及各种Web程序等技术。(6)另一些简单的定义则是这样表述的:所谓e-Learning就是学习和Internet的结合。(7)有些定义则是将类似的名词作了一个比较,比如,所谓e-Learning是相对于传统的训练而言的,就像电子商务(e-Business)相对于传统商务一样。定义的不同,反映出人们对e-Learning看法的不同,同时也说明现在e-Learning应用的广泛性,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士都参与到其中,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3.现代远程教育
在国内,另一个同网络教育相关的名词是现代远程教育。1999年11月,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指南》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2002年,教育部在其的教技[2002]1号文件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7]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前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指的就是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从本文下面给出的网络教育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强调了网络教和学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可以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包括了资源共享、开放教育、协作学习等功能。网络技术本身所包含的含义也很广,既包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包括了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两者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因此,现代远程教育通常指的就是网络教育,而从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远程教育源自早期的远程教育或者是远距离教育,而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开放大学和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网络教育这一阶段。
二、网络教育的定义
同网络教学相比,网络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教育这一个概念又包含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有更深入的发展。一个事实就是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方法都可以应用到网络教学过程中,因此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又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更广泛。从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来看,计算机辅助教育又是一个比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广泛的概念,计算机辅助教育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网络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一样,网络教育这一概念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是开放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从概念的覆盖范围来看,开放教育包含了网络教育。
因此,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至于另一个名称e-Learning,是同网络教育比较接近的一个概念,或者说e-Learning是国外对应网络教育的名称。要理解国内的网络教育概念,e-Learn-ing的概念是有启发性的。那么,什么是网络教育?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教授2001年给出的一个定义[8],该定义这样表述:“网络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这一定义说明了网络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另外,我国学者张杰也对网络教育给出了他的定义:“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9]再综合前面网络教学以及e-Learning的定义,我们这里给出的网络教育定义是这样的: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本文给出的这一定义强调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强调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时,离开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网络教育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网络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第二,网络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不能简单地在网络上呈现教学提纲。网络教育方法是灵活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各种教育资源都可以高效率地被教师和学生所获取。第三,强调了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应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提供者。教师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的时候,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上面,以促进学习者内部的知识建构。第四,定义强调了网络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的状态,这反映出了网络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三、网络教育的功能
有了网络教育的定义,就可探讨网络教育的功能,以便对网络教育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网络教育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共享功能从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然后发展到互联网,资源的共享能力越来越强。这意味着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不再重复;对于学生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功能可以高效率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同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他人分享。
2.虚拟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功能可以在网上实现所谓的“网上学校”。在这样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家里、在业余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同时,也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交互功能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信息传播。在这种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中,学习也变得更有启发性和具有更高的效率。
4.协作功能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单机教学,这样能够实现个别化学习。但是个别化学习只能解决部分学习问题,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计算机网络提供了这种协作的环境,从而使网络教育也具备了这样的协作功能,可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开展各种协作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