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对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对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的冲击。大约在十五世纪后期,维吾尔族全部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文字是阿拉伯文,而在维吾尔词汇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借词量约为40%左右。可以看出,维吾尔族语言文字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使维吾尔族接受了现代的知识体系,改变了本民族通过寺庙等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另外,大量维吾尔族外出打工、求职、求学等,增加了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二)对生活习俗的冲击。据调查发现,对维吾尔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仍居主导地位,同时,与联系较少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越是和联系紧密的生活习俗,其变化的程度和可能性越小;越是和联系较少的风俗习惯,其变化的程度就会大一些,如维吾尔族的服饰穿着习俗、维吾尔族房屋样式以及饮食方面,尤其是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三)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冲击。西部大开发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因经济开发而导致对民族民间文化生态资源进行破坏的短期行为。如对民族文化古迹、遗址滥加开发、滥建景点等。新疆维吾尔族原生态的民族手工技艺处于相对弱势,传统的某些门类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急剧的消亡和变异,民族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品代替。有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手工艺等在原流传地因无人继承、市场萎缩而濒于失传,更谈不上有详实文字记载或图像记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等,如果国家不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有可能逐渐消亡。

二、现代化进程中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新疆城镇化进程加快,维吾尔族文化将逐渐过渡到工业文化。众所周知,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经济推动文化,文化提升经济。根据新疆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经济文化类型和生计方式,我们可以把新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划分为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和绿洲农耕经济文化两种类型。但近年来,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充满现代气息,现代文化色彩浓郁,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形成挤压。如果我们的文化不与时俱进,它就非常有可能给经济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所以,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性质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转向工业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将逐步变异和呈现多样化。根据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新疆人口2232.78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1052.86万人,占到新疆总人口的47.15%,其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承载着维吾尔族的文化,还体现着维吾尔族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文化聚合功能。同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后,维吾尔族的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过程中,除和宗教有密切相关的文化之外,族际间、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其文化会不断发生变异,呈现多样化,丰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辨证关系。应该认识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是辩证统一关系。现代化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现代化资源,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促进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使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包容,提高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将现代化与“汉化”、“民族同化”等同起来,使维吾尔族对现代化产生抵触心理。

(二)重视立法,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片面地强求文化融合甚至所谓的主流文化,会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的枯竭,也不符合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异己性、自我认同及传承性等特点,有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因此,我们理应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应继续制定和完善符合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事业会更加蓬勃发展。

(三)以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大局为目标。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都同时存在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我们应该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为标准来分辨并作出结论。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和现代所处的生存环境迥然不同,现代和后现代又有差别,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看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放弃本民族面对新环境发展自己的权利。如果一个民族不以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为大局,只能使其不断走向衰亡。

(四)重视教育,提高维吾尔族文化素质。一是民族学校应重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学校是联结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应该是学习现代化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要提高教师素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繁荣。二是要提高维吾尔族个体文化素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需要民族内每个个体的努力,而教育是前提。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对维吾尔族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维吾尔族文化素质,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高静文等著.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婚葬习俗;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一、维吾尔族的族源与形成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之一,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直至以西的额尔齐斯河流域的丁零。公元7世纪,为抵抗突厥的压迫,组成了名为“回纥”的部落联盟。学术界称回纥为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8世纪中叶,回纥人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回纥汗国,后改称回鹘。9世纪30年代,回纥经历了巨变,汗国崩溃。其部众四散,与自古居住在此的一些操印欧语系语言的部族和先前就分布于此地的汉人、羌人、吐蕃人、原西部铁勒移民,以及以后陆续迁来的契丹人、蒙古人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长期融合发展,到明代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二、伊斯兰教的传入以及在维吾尔族中的传播发展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很多种宗教,如:佛教、摩尼教、萨满教、祆教和景教等。伊斯兰教于公元10世纪经从中亚传入新疆西部喀什等地的回鹘人中。此后,逐步东移,发展很快,取代了其他宗教。到公元16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占据统治地位,代替了佛教的地位,维吾尔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是以文本借入型文化传播方式播入突厥语族民族中,最终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的新疆类型。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也随处可见伊斯兰教的影响,“它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都做出规定”。(杨建新,2009)作为伊斯兰教经典的《古兰经》是穆斯林一切行为的准则,在维吾尔族生活中居于权威地位,指导着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生礼仪的影响

维吾尔族的习俗中积淀着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古老习俗与伊斯兰教文化结合,使得维吾尔族习俗有着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仪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就以婚姻及丧葬习俗为例说明。

1、婚姻习俗

维吾尔族的婚礼,以遵照伊斯兰教的有关教义为先。首先,不能与非穆斯林的男子通婚。在结婚仪式上也要遵循伊斯兰教的规矩。

维吾尔族的婚姻习惯上都是由阿訇主持的。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称为“尼卡”,诵《古兰经》。然后,阿訇将两块蘸上盐水的馕,作为珍贵的礼物交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接下礼物并且互相争抢盐馕吃下。大家都认为,新人中谁先抢到盐馕吃掉,以后谁的话就有分量。这个习俗来源于维吾尔族古老的敬盐习俗。盐是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久而久之人们便相信食盐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祈求保佑。在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先要点燃驱鬼邪的“神火”,让新娘绕火一圈。这与突厥先民的古老拜火传统习俗有关,是用火驱除新娘身上的邪气、病害,以干净的身心进入新的家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维吾尔族年轻人,不但重视法律登记环节,同时涌现许多新潮的风俗。在新疆北疆地区,维吾尔族婚礼用大卡车载乐队,维吾尔族青年们在卡车后斗上载歌载舞,气氛甚热闹。

2、丧葬习俗

维吾尔族的葬礼,也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整个仪式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人去世之后,先由清洁的水为死者擦洗全身,再由白布裹体。穆斯林的葬礼简短而朴素,由阿訇念《古兰经》祈祷。下葬时,死者头朝麦加方向,表示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麦加。死者无任何陪葬物,代表清白来清白去。

伊斯兰教盛行土葬、速葬。土葬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在世上做过坏事的人,死后才会用火惩罚他。速葬即早亡晚葬,晚上死亡,次日中午前埋葬。伊斯兰教认为,死是复命归真,速葬是一种佳行,让亡人早日回归处,享受幸福。出葬时送葬者皆为男性,不允许女性和非穆斯林进入墓地。人死后的第3天,7天,20天,40天和周年家属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訇念经,做“乃孜儿”。

四、关于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影响的几点思考

1、民族与宗教的互动

民族与宗教处于互动之中,这种互动过程体现了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民族与宗教相辅相成,没有形成所依托的宗教,就没有该民族今天的发展。宗教特征与民族特征往往交织在一起。(高永久,2009)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民族社会生产水平、思维方式等的进步而产生。如上所述的婚姻习俗“尼卡”,葬礼的土葬和速葬,均以伊斯兰教教义为范本。伊斯兰教信仰已经渗透到世俗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逐渐成为民族习惯,宗教的节日也成为民族的节日。因此,维吾尔族特点实际上很多都是伊斯兰教的特点。反而言之,民族对宗教也表现出极强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接纳、融合或者抗拒。伊斯兰教最终在维吾尔族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源远流长,正是由于伊斯兰教符合维吾尔族的需要,丰富民族信仰,完善文化体系。

2、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

维吾尔族自历史上就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因为历史上封建统治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对少数民族有歧视与压迫。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深知族缘的重要性,形成了对内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民族意识。伊斯兰教的渗入加深了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这种民族认同不仅是对身份上认同,更是对一切与民族相关要素的认同,起到凝聚协调民族内部关系的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民族认同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表现为:总是毫不犹豫地在本民族立场上看待问题,使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内聚性的同时,它也会产生对其他民族的东西带有一种天然的偏见与排外性。例如:2009年发生在新疆的“7·5事件”,就是维吾尔族在错误的民族认同感指导下酿造的悲剧。对待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使之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服务。

3、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的文化认同

维吾尔族的文学、艺术、舞蹈等都具有伊斯兰化特点。笔者认为,这正符合现代民族学家们提出的文化戍边概念。各民族都有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生态与人文的边缘地带,文化具有多样性。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形成了维吾尔族独特的道德标准、价值和信仰体系,他们固守自己独特的文化,安心固守边疆,在巩固边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平时的交流使用民族语言,几乎没有维吾尔族不懂维语。即使是自幼在新疆汉族学校学习的维吾尔族小孩,一样可以流利的使用维语,这一点足以见得维吾尔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五、结语

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的互动已持续6个多世纪,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的文化、社会生活、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维吾尔族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潮流在不同方面有新的变化演进。我们应该尊重维吾尔族的,做好民族团结。同时摒弃糟粕,促进维吾尔族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永久.民族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94.

[2]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57.

[3]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导论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8.

[4] 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146.

[5] 杨启辰,杨华.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6] 阿依先·肉孜,茹克亚·霍加.维吾尔族习俗中的多元宗教文化—以婚育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0.06.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舞蹈教学;影响干预

中图分类号:J7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89-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是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优美、放松的舞步来缓解人们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维吾尔族在舞蹈方面具有很强的造诣,且其礼俗性、表演性更强,注重的是自娱自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民族的特色和区域特色。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情况下都会借助舞蹈来增加业余生活的情趣,放松心情,改善生活质量。舞蹈是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渗透着多年来该区域的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想真正的学习该区域的舞蹈,对舞蹈充分的认识,就要将舞蹈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展现舞蹈中的文化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属于少数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包含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代表性极强。下面重点探究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对学生舞蹈学习的影响和干预。

一、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从维吾尔族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其中必然会渗透着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气息。维吾尔族舞蹈是在古代鄂尔浑河流域鹊族乐舞和天山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维吾尔族舞蹈又汲取了古西域乐舞中的精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具有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着维吾尔族地区的文化和思想,透过维吾尔族舞蹈,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维吾尔族地区的景象。通常在维吾尔族舞蹈中采用鲜明的、艳丽的颜色作为主打服饰的颜色。

二、维吾尔族舞蹈文化

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多种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其中舞蹈文化中渗透了阿拉伯文化、西域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类型,多种文化形式导致维吾尔舞蹈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每一种形式基本都跟传统节日有关,真正实现了舞蹈文化跟传统文化融合的局面。同样,在传统名族节日期间,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在舞蹈中融合着各种民俗性的节日文化,所以每一种维吾尔舞蹈形式都各具特色,每个动作和神态中都渗透着节日的气息。

三、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跟舞蹈教学的结合

(一)舞蹈动作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吾尔族舞蹈舞姿挺拔有力、旋转步伐较快,结构感明显,且手鼓欢快的特点,所以将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贯穿于学生的舞蹈课学习中,首先要对其舞蹈动作等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要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作和姿态等进行分析。舞蹈教学中从维吾尔族文化中来了解本民族的特点,了解舞蹈中体态和动作的来源,明确每个动作和深情的含义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才会提高舞蹈的水平。

(二)在了解和领悟维吾尔族文化基础上学习舞蹈

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学好维吾尔族舞蹈,首先要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或者学生可以亲身到该地域去体验下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后针对维吾尔族舞蹈进行分析,从舞蹈中对舞蹈的动作和神韵进行分析,甚至要探析舞蹈的音乐节奏。因为很多维吾尔族舞蹈中音乐节奏正式人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节奏状态。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了解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感受舞蹈中文化内涵,有利于舞蹈动作和精神内涵的掌握。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要注重舞蹈节奏和幅度等要素,注重动作的轻重缓解,领悟舞蹈中赋予的情感和思想,体现出舞蹈的表现力。

(三)增强维吾尔舞蹈的审美感知

学生要想学好维吾尔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是让教师从维吾尔族舞蹈的审美出发,在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疲劳和乏味,更重要的是要展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美。让学生从身心出发,接受这种具有民族思想的舞蹈,通过舞蹈的动作、神态、节奏、音乐等各方面来展现不一样的舞蹈美。所以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就会被感染和熏陶,认真、刻苦的学习舞蹈。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4篇

一、能提高学生解读母语音乐的能力

对于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永远都是首要的,在认知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因而,在现行的理论体系下适当引入阿拉伯音乐理论,综合运用此三种理论来分析解读维吾尔族音乐是可行的,培养学生解读母语音乐的思维和技巧,在拥有“解密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同时学习汉族音乐理论和欧洲音乐理论。以自己的母语音乐文化为阵地,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横向扩散的模式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实用性,也能更好地理解、沟通与融合三种不同体系的音乐文化。

二、能促进维吾尔族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

新疆是中国音乐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眼下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正在消失,对这些音乐进行调查研究、传承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维吾尔族音乐历来重实践而轻理论。迄今为止,没有记录维语歌词的符号系统,没有分析解构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基本是按照欧洲符号体系和汉族音乐思维来进行记录和研究的。管建华教授在为《维吾尔传统音乐文化》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新疆民族音乐属于阿拉伯音律体系,于日前盛行的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有很大不同,与汉族的十二不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也不相同。”如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因“四分中立音”而产生的中三度、中六度和欧洲的大、小三六度是不同的;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多结音、一级多音、活音和欧洲大小调体系下固定的功能音级关系也不相同;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复杂的变换节拍、混合牌子、增盈节拍和欧洲规范化的节拍体系也无法比较。因而维吾尔族音乐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思路。综合运用阿拉伯音乐体系、汉族五声体系、西方理论体系来分析维吾尔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有别于欧洲体系和汉族体系的第三种分析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传播,使分析、研究、发展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强的理论支撑,能更好地促进本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能增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和能力

维吾尔族学生天生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他们能便捷地深入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音乐美感;能够深刻理解唱词的情感意境而产生共鸣;能够深入地和民间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读懂各种维文的书籍资料,听懂音响、看懂视频,所以,他们是研究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传承维吾尔族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相反会有一些学生追求那些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地位较高的民族的价值体系而看轻自己民族的文化体系。再者,即使有认同感和使命感的学生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进行传承与研究。培养他们分析解读母语音乐的能力,即是给予他们传承与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也能从心理上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愿意并且能够承载起传承发展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四、能促进多样文化的和谐共处与交流融合

审美的差异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却不利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相处与交流融合。突破二元格局,构建合理有序的三元理论体系,使三种体系在维吾尔族学生身上共生共存、交融互补,既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平等,又能促进多样文化的和谐相处与交流融合。当然,三种体系的深度认知与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在“弄懂自己”的前提下去“了解别人”,以平等的文化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三种体系的有序发展,不仅能够提升维吾尔族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认知把不同乐系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与叠加,从而创造出更为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同时也把优秀的维吾尔族音乐带入世界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樊祖荫在“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说:“在音乐艺术院校中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也应该与各民族音乐实际相结合,并以培养各民族所需之音乐人为主要目标。”突破二元格局,构建合理有序的、适用于维吾尔族学生的三元理论体系正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基金项目:喀什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重点项目: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曲式与作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KJDZ1203)】

参考文献:

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研究麦西莱甫能为研究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珍贵的材料。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显现出自身特殊的个性。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独特性所决定的。阿瓦提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中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位于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三大河流交汇处。东、北与阿克苏市的喀勒塔勒和库木把什乡接壤。从阿瓦提维吾尔族的历史、生活、欢乐以及民俗中不仅可以了解麦西莱甫的历史、传承方式,也可以认识到阿瓦提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思维定势等等。因此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能为我们研究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珍贵的材料。

一、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起源及概述

麦西莱甫最初从阿拉伯语中发展而来。它在现在的维吾尔语中可以解释为“集会”、“聚会”,后来当地人就把它当作娱乐戏剧性表演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麦西莱甫是一种具有规模的艺术表现,它在思维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比较完整的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为一体。

刀郎麦西莱甫的构成包含刀郎舞、刀郎木卡姆、民间歌谣以及富有戏剧娱乐性的种类繁多的演出,经过上述这些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刀郎维吾尔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伦理道德、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民族心理、传统教育、周围环境等比较多形式的,具有民族及当地特点的文化综合体。刀郎麦西莱甫是一种娱乐性传统仪式,它是刀郎维吾尔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歌舞,各种民间娱乐,风俗习惯及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的艺术文化。由于刀郎维吾尔人把它作为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的精髓,加上深受刀郎维吾尔人民的喜爱,所以,刀郎麦西莱甫在民间广泛流行,慢慢地变成了具有传授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教育人们及维护社会道德的方式或手段。

二、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中的饮食文化特点

阔纳克麦西莱甫,诺肉孜麦西莱甫等是特地为庆贺诺肉孜节或是在特定的季节举行的麦西莱甫。

(一)诺肉孜麦西莱甫

诺肉孜麦西莱甫(恰克皮来克麦西莱甫)亦称恰克皮来克麦西莱甫,恰克皮来克是转轮之意。这是此地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麦西莱甫,多达数万人参加,有的时候甚至在各县同时举办,这种场面热烈又隆重。在诺肉孜麦西莱甫中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游戏活动,比如,麦西莱甫是农民在每年新春到来的时候,为辞旧迎新,送走冬季,迎来春耕播种等劳动而举办的,因此成为诺肉孜麦西莱甫。诺肉孜节当天家家户户都烹烧诺肉孜饭,除了传统的七中配料之外,人们还根据各自的口味、爱好、经济情况等烹调出百家风格的诺肉孜饭。那做诺肉孜饭为什么要用七种配料呢?维吾尔族对“7”字,持有一种特殊的观念。维吾尔族数字观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譬如,小孩出生七天后才给起名,称为“摇篮婚”。因此,做诺肉孜必须要用七种配料。

(二)阔纳克(khonakh,玉米)麦西莱甫

每当玉米收成之时,农民会把收摘的玉米堆到院子中,这时村子里的人集合起来挨家挨户一起剥玉米皮,等大家把玉米皮全部剥完后, 家主宰羊做饭款待大家,举行麦西莱甫。此外,大家还做很多好玩的游戏,如“泊塔”(pota)游戏。阔纳克(khonakh,玉米)麦西莱甫是在每年收摘玉米的时候举行的,能反映出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类所有生活活动的最终目标。体现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

从以上阿瓦提麦西莱甫中能看出维吾尔族人的饮食文化。麦西莱甫饮食是无规定的,不同环境、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麦西莱甫决定其饮食的构成。一般来说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会在麦西莱甫上美餐一番,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同时麦西莱甫也是一种精神食粮,吃什么无关要紧,重要的是喜在歌中、美在舞中、乐在戏中。麦西莱甫是包容,展现维吾尔文化的所有种类的文化场。麦西莱甫文化中具有的文学性,综合性与生活性等特性使得麦西莱甫文化成为维吾尔人所特有的文化遗传,构成维吾尔人整体而独特的麦西莱甫文化。

参考文献:

[1]海燕萍,周玉玲:《浅谈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特色》,新疆社科论坛,2004.6

[2]王德怀:《从熟语看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3]阿布力米提・买买提,欧阳伟:《维吾尔麦西来甫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3)

[4]艾迪雅・买买提:《以为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民族出版社.2006(9)

[5]阿布都许库尔・吐尔地著,张宏超译:《论维吾尔民间艺术麦西莱甫》,载《新疆社会科学》,1983(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