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40-01
口腔卫生行为形成必须获取相关保健知识,只有同时具有知识和行为,才能维护口腔健康,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尚缺乏最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意识。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是保持良好口腔健康的基本要求。因此,关注口腔卫生行为与口腔保健,是增进身心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
1 常见口腔疾病及其表现
临床实践中,龋病、牙周疾病、牙齿非龋性疾患、牙体、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口腔颌面部炎症、口腔颌面部外伤、涎腺疾病、颌面部肿瘤、颞下颌关节病变、颌面部发育畸形等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不容忽视的是口腔溃疡、口炎、白斑、扁平苔藓、唇炎、地图舌等口腔粘膜疾病。在口腔粘膜病中,除复发性口腔溃疡外,以口腔扁平苔癣最常见。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潜在性炎症的角化性病变。最多见于颊粘膜,其次为舌、唇、腭、牙龈及磨牙后区粘膜。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白色线状、树枝状、环状或网状条纹,条纹两侧粘膜发红,有时舌背可出现浅灰白色斑块,同时可伴发白纹。白塞病一般病情不重,不危及生命,但少数病人可能发生致命的并发症,如脑膜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胃肠道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大血管病变引起主动脉瘤,破裂后可导致患者死亡。口腔溃疡的病因较复杂,如疲劳、嗜酒、免疫力低下、月经、扁平苔藓等,而口腔癌也会导致口腔溃疡、舌头肿胀等问题。所以当出现上述病症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口腔医院接受治疗。
2 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
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证明,口腔疾病不仅仅局限于口腔,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入性肺炎、胃肠道系统疾病、神经内科疾病、肥胖病、艾滋病等以及孕产妇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研究发现,牙周疾病尤其是牙周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牙周干预治疗是降低冠心病发生几率的有效措施;中等程度牙周炎病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1倍,重度牙周炎病人是正常人群的3.1倍;80%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吸入含有细菌的口腔、咽部分泌物所致;30%的艾滋病患者首先出现口腔症状,牙周炎还能激活潜伏的艾滋病病毒,牙周疾病与晚期流产呈正相关等。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促使我们正确认识口腔疾病,对防治全身疾病可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口腔可能成为检测许多全身性疾病的窗口,口腔与全身健康密不可分的关系,口腔疾病非小事。
3 口腔保健与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龋病、牙周病在我国是患病率水平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是摆在口腔医学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与预防医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门口腔科学,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达到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目的,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随着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口腔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这只是牙齿没有疾病的状态,而口腔还具有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神经感觉和参与表情的功能,口腔是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现代口腔保健的新概念,拥有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口腔运动、神经等系统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促进口腔健康的方法:(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2)使用牙线、间隙刷等清洁工具;(3)使用含氟牙膏、氟泡沫、氟涂漆等氟化物;(4)少吃含糖食品,减少甜食次数;(5)戒除烟酒,不嚼烟草和槟榔;(6)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7)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缝上下转动地刷,即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向上剔剔刷,咬合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干净。牙刷毛顺着牙缝上下竖直旋转的刷法,此法清洁牙齿的效果好,而且不磨损牙颈部,也不刷伤牙龈。刷牙必须坚持“三二制”,即每天刷3次,并注重晚上睡前的那次;牙齿的3个面(颊、舌、咬抬面)都要刷到;每次刷牙要认真、仔细地刷3分钟。
要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1)叩齿法。先静心聚神,轻微闭口,然后上下牙齿相互轻轻叩击数十次,所有的牙都要接触,用力不可过大,防止咬舌。这可增强牙齿坚固,不易松动和脱落,加强咀嚼力,促进消化。(2)鼓漱法。咬牙,口内如物,用两腮和舌做动作,反几十次,漱口时口内多生唾液,等唾液满口时,再分几次慢慢下咽,初时可能津液不多,久自然增加。这可使口腔内多生津液,帮助消化并可清洁口腔,锻炼四周肌肉,两腮饱满。(3)运舌法。用舌头在口腔里、牙齿外、左右、上下来回转动等到增多时鼓漱十余下分一或几口咽下。这对防治老年性口腔粘膜病和舌体萎缩有效,能刺激涎液分泌增加,滋润胃肠,有助于脾胃功能,防止口苦口臭。(4)牙龈按摩法。需先进行牙周洁治术。可在刷牙时进行,将刷毛以外45°压于牙龈上,牙龈受压暂时缺血,当刷毛放松时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反复数次,使血液循环改善,增强抵抗力。也可用食指作牙龈按摩,漱口后将干净的右手食指置于牙龈粘膜上,由牙根向牙冠作上下和沿牙龈水平作前后方向的揉按,依次按摩上下、左右的内外侧牙龈约数分钟。通过按摩牙龈,增加牙龈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提高抵抗牙周组织损伤力,避免或减少牙周疾病发生。
口腔保健科学得到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1)早期治疗龋病和牙周病的全身和局部疗法得到广泛应用。(2)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学的诊断治疗方法,口腔科医生有更多诊疗口腔疾病的方法。(3)更多口腔药物、生物技术产品用于口腔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4)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可有效治疗口腔疾病。
生物学与口腔保健科学同步发展,促进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口腔疾病的健康管理:(1)非常见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疗的癌症等与口腔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龋病、牙周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早期龋诊断、分子探针、抗菌抗炎症药物、组织再生、人工唾液等。(3)CAD/CAM技术的应用。(4)龋病和牙周病疫苗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李亚男,宫琪玮.健康教育提高老年患者对牙周病认知与行为的影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8(3):140-142.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人,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思想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必须建立和打造一支热爱教育、勇于献身、知识渊博、治学严谨、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认同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生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讲解,坚持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原则,对于不能遵守实验纪律和实验规则的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指导。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还关心学生、爱惜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合理需求。职业认同感是自我接纳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职业都不能认同,不能接纳,就不可能主动地去接受教育,适应职业,更不会积极地自我教育和发展。为了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观看和聆听先进教师和模范教师的光荣事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注重自我学习,增强创新意识。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教师除了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熟悉最近的案例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永无止境的学习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我们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聘请本校及外校的优秀教师亲临指导,或选派年轻教师去其他学校和科研单位学习,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更新,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实验室正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师则是完成这一特殊使命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要拘泥于传统,要大胆创新;派遣年轻老师出外进修,把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方法、最新的问题和研究热点等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采取竞争机制和奖罚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对知知识才能被转化、吸收。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仅靠“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和“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警句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已被证明作用甚微。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才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让学生从厌学转变到愿学、乐学和善学。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的方法和措施如下。
(1)凸显预防医学实验的重要性。在医学发展史上,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医务人员,都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人们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预防医学及其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预防医学及其实验的重要性,我们常引用历史上或者当前的一些重大案例进行分析。比如,统计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感到既枯燥乏味、又不易掌握的内容之一,我们在讲解和布置作业时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有关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的案例。这样能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实验学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同时,还让学生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方法作用显著,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2)丰富教学手段,鼓励课外学习。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一本书,一张嘴,一块板、一支笔”的教学方式以逐渐被取代。我们在上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把声音、视频、数字、公式和文字融合为一体,通过声、像、光等对感官的刺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枯燥的公式和繁琐的统计步骤。同时,通过教师的认真备课,我们对讲授的实验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轻松易学。另外,每次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先对上次的内容进行扼要回顾;在每节课结束前,有针对性的强调重点和难点,起到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加强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把国内外各大院校的预防医学及其实验的精品网络资源的介绍给同学们。指导学生使用CNKI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资源,了解预防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和了解新知识,又可以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
3以科研带动教学
科研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是教师展示其学术思想、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学校正处于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科研日益受到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们也逐渐意识到科研不仅是高等院校的功能之一,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我们把预防医学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通过积极地实践,让他们熟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同时,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做科研的乐趣。我们还仿效研究生培养方式,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给学生拟定相应的内容,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在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改和补充后,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另外,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兴趣学习小组,请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直接指导。实践证明,把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和热爱真理、追求事实、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研态度。
4完善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可以端正学生实验态度,观察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传统的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判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客观上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技能的重视程度。在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报告仅仅是评价、考核学生的指标之一,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其他形式的的考核指标,经过实践筛选,当前对学生的考核体系由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四项指标组成。这种不单依靠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评价实验成绩、而注重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改正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在主观上增加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还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思维和发挥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和创新,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关键词:医用基础化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Abstract:As the outline of the course,the introduction lesson was an important start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the Basic Chemistry course.This articl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lecturing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inspire the students.
Keywords:Basic Chemistry,introduction lesson,lecturing method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校临床医学、麻醉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学等很多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绪论、溶液的组成标度、稀溶液的依数性、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等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8学时)。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化学与所学专业无关,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非常重要。好的绪论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对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讲好医用基础化学绪论课,粗浅的谈几点体会。
1精心备课,突出学科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精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用心的备课。绪论是一门学科的精华和概貌,囊括了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是学科魅力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好备课记录。绪论课不可只泛泛而谈,也不可一味照本宣科,应在讲述中穿插一些趣味点,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绪论中,谈到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时,讲到了硫胺素的发现,只有几句简洁的介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到医用基础化学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于是,备课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硫胺素的发现过程作了详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向同学们作了具体介绍。科学家设计的充满趣味的实验,为硫胺素的发现和提取做出的不懈努力,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精心备课,是讲好绪论课的关键环节。
2强调学科实用性与重要性,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
兴趣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向导,而坚定的学习信念、对学科的充分重视是学好医用基础化学的保障。化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医学、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基础学科。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很少,未能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常会有疑问,t用基础化学与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因而,在绪论课上教师应重点介绍学科的实用性,强调对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影响就业。比如,在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讲绪论课之前,我仔细了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到学生后续要学到生物化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化学这个基础。基础打不好,楼房就盖不高。在绪论课开始,我就有理有据的指出,预防医学的学生学好医用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部分专业(麻醉学、护理学等)招收文科生,这些学生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学习缺乏信心。作为教师,要从绪论课开始,就多讲一些文科生成功掌握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绪论课教学重点
出色的课堂教学讲究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绪论课可采取启发法、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可以在绪论课时设置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开启医用基础化学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寻求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双方学生给出的论点进行评定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绪论课上,我还会采用当堂对分(对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形式,讲到某个知识点停下来,一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刚才在讲什么,一分钟同桌讨论刚才讲的重难点有哪些,疑问点有哪些,一分钟教师就刚才所讲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各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绪论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养成、课程的顺利推进等方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上好绪论课,上好每一堂课,高校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先炯.探讨如何讲好医学院校《有机化学》绪论课[J].科学大众,2016(3):118.
[2]徐茂蓉.如何讲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绪论课[J].科技视界,2016(6):107.
[3]张艺,雷艳红.绪论课对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保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6(25):29-30.
1 应用型医学机能学改革的探索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包括医学机能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器官系统综合机能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创新性研究。主要进行生物正常机能、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药物治疗作用规律的实验教学。具体包括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动物为家兔、蟾蜍、小鼠) ,骨骼肌单收缩、复合收缩和强直收缩,蛙心灌流及药物对离体蛙心的作用,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测定,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实验性肺水肿模型的复制,泌尿与循环系统综合实验,消化系统功能调节及药物对离体肠管平滑肌的影响,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的复制与抢救以及虚拟实验。在仪器设备方面,由科室建立之初的 MS4000U -1B 微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更换为 RM -6240HJ 型四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由于升级后的实验软件操作更为科学简便,从而较大地提高了课堂实验成功率和授课效率。制作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操作录像以及器官系统综合实验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课件。
将以传统的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和以案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三者相结合应用在医学机能学教学中。实现传统的教学资源导向学习模式向能力导向训练学习模式的转变。在机能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理论。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者新的理念,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快速结合,力求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逐步增加临床手术操作技能、手术器械使用、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演示和讲解,从而更好地突出医学机能学的应用性。建设完成虚拟实验室,在无需实验动物、无需实验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即可独立完成医学机能学模拟仿真实验操作并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学生也可学习和理解因受场地、实验动物、试剂和实验经费等因素制约的较大型的综合实验。该系统涵盖了几乎全部机能学实验,尤其是人体机能学实验,可以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验室开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每位学生的实验机会,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机能学实验考核中采用多元实验教学考评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对实验课程制定了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平时成绩( 出勤、课堂表现、网络答题) 、实验报告、实践操作、期末理论试卷考核( 医学机能学题库和网络部分正在不断更新中) 和实验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开设研究生医学机能学实验和动物学实验,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医学机能学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深化所学理论,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进行临床蛙心插管技能大赛,可以培养本科生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从医技能。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对新型医学机能学实验系统教学模式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将改革范围覆盖到本校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口腔医学、制药工程、药学、药物药剂、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追踪并调查学生到临床学习阶段乃至毕业后在工作单位的表现,结果表明其理论知识方面和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