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大面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开设系统化的、全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较少。一些高校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但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本研究选取了自我概念问卷(SCT)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咸阳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高校为实验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授课内容涵盖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能力、与婚恋、人生与创造、职业准备、自我成长等方面;另一所高校作为对照组,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两组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在自我概念指标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讲授心理健康课之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并且在参与调查的625名学生中有89.9%的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很有必要。

又有研究发现,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名额有限,教学课时数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面窄且不深入,系统讲授知识难;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很难灵活;学生不重视,稳定教学秩序难等。因此,高校只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建议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涉及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谈到:“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让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主导性。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改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消极心态。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依次为: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压力管理、恋爱与性等。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基本吻合。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紧密围绕这几个方面。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讲求知行统一,认知和技能并重。遵循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从教学形式上,应变传统的单向讲授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变传统讲授为主向学生体验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采取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讲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团体训练、情绪宣泄、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案例讨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也有研究表明,“体验活动”和“案例教学”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分别占38.7%和27.2%;行为训练也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授课形式,比例为24.5%;课堂讲授虽然只占到9.6%的比例,但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不应该忽视“课堂讲授”的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基础。

(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几乎所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高校针对本门课程均采用了考查的考核方式。此次调查中作为实验组的高校也是采用了考查的方式,具体是课堂表现(占30%)和团训心得体会(占70%)。

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进行,即学校将这门课程设定为考查课,但就如何考查不做具体要求,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应结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考核,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对应。比如可以让学生书写或者口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方案,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就心理健康电影、团训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撰写心得体会等等。考核还应侧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占70%;期末考核占30%。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资质按照从高到低分别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高水平的授课技能、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学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1)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教师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享真实案例需注意保密学生真实信息。(2)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性课程,任课教师需具备相应心理学知识才能做有效讲解。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德育工作教师、辅导员兼任,他们未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对于课程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3)具有较高的授课技能。这项要求不仅仅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但凡作为教师,都要有采用适当授课形式表达课程内容的能力,因为授课技巧的合理运用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4篇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一、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课程定位不准确;偏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较少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实效。

2. 教学内容方面

因为学时数较少,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展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都是大班型上课,相较于小班型,难于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3. 教学方法方面

理论课教学仍较多运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的方法单一;受大班型教学的限制,师生互动难;大班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形式需要优化创新。

4. 教学手段方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其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实用性需要加强;另外多数高校只是利用网络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但通过网络为教学服务,建立网络教学网站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成。

5. 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本通知要求,“主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学时。”但多数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执行的教学时数达不到相关文件规定;

(2)课程缺少连贯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了,但一个学生在校时间共有6~8个学期,其他几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空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连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授课班型大,给课堂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超过150人的大班型课堂上,由于教师的监控能力有限,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却无法一一纠正;而且,大班型教学的教室空间大,干扰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信息损失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听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应实从现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心理成长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而是更强调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体悟,从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恰当模式。

(二)教学内容应实现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解决学生当下最困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应实现从注重单纯讲授到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四)教学手段应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注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学网站同步教学,将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或者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通过教学网站来完成,发挥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管理应实现课程设置从阶段性到连贯性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文件规定的学时要求,并将这些学时分布在学生整个在校的各个学期,从而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三、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准确定位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端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证

1. 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根据科生在校时间长短,将总学时数平均分配在各个学期,然后根据学期不同,学生心理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课程连贯性的问题,也让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从课堂上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老师的及时辅导。

2. 从课堂管理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在大班型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课堂管理:

一是将学生班级划块就坐法: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班级区域就坐,这样老师可以了解各班级的听课状况,班级间也可以互相了解监督听课情况;

二是随堂上交作业法:课堂随机写对本节课的认识,下课上交,即可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可达到掌握学生出席率的作用;

三是对加强师生互动的设想。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在解决“大班型”教学问题上,利用电子表决系统(Digital Voting Systems, DVS)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经验,这样,课堂上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呼应,让实践课对理论课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

(四)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网络的热爱和使用频率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性材料,包括视频小片、心理小测试、心理拓展阅读、心理行为训练活动指导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后仍可以对课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平台,老师还可以回答一些学生不愿意当面询问的问题,以解决学生内心困惑,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凌冰,姜文学: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1.

[2] 徐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成功(教育版),2009.5.

[3] 薛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兼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课题:

本文为辽宁科技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建议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2012SZZX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