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教学能力

护理教学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教学能力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培养;情感

        随着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正因为如此,人们情感交流的心理需求才日益增加。作为对人类健康负有重大责任的护理工作者,在满足被服务者的心理需求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距离。而这种矛盾的解决,必须从在校护理教学中着力培养护生的情感能力为起点。

        1培养护生情感能力的意义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一种比较高级、复杂的情绪,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会引起积极、肯定的情感,相反则为消极、否定的情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促进康复。美国医生辛德勒曾在《天天都过好日子》一书中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一就是良好情绪的力量。”根据Watson对护理的认识,护理的目的,是通过照顾过程帮助人们获得在自身内部的高度协调,由此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自我治愈或获得对生活中所发生事件意义的洞察力。其所提出的十个照顾性因素都是决定护士能否与病人建立帮助、信任的关系,要建立护患间的帮助、信任关系,Watson说明了所需要的护士特征:一致、移情和热情,一致意味着护土在她们与病人的互动中表现得真实而不虚伪,其行动是公开和诚实的;移情则指护士努力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可使护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病人的感受;热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积极接受,通常以开放的体态、语言、触摸和声调来表达。而在护理实践中,护理病人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并且产生一种活着真好的感受。从心理学、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观点,都说明了护理人员的情感能力可高度影响其实践能力,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2培养护生情感能力的条件与策略

        2.1培养护生情感能力的条件

        2.1.1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情感能力:教师作为护生的角色榜样,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情感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护生,提高其情感能力。其情感能力包括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具有敏感性;因为每个人的价值与情感在自己看来都是最好、最重要的。 

必须在此基础上尊重他人的情感,包括宽容不同于自身价值体系的情感、对自己及他人的信任感,首要的是必须具备热爱人类和生命的情感基础。

    2.1.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满足各自交往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师生间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在临床实习中护生与教师密切的情感关系是护生能否掌握技能并社会化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导向地培养师生情感关系。其一,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应是友好的、接纳的,不应由个人喜好而有所好恶。具体表现为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有利于在交往中的沟通,以增加其亲切感;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不因其成绩好坏或能力强弱有所区别,可使护生产生被尊重的感受,获得自尊的满足。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对护生能力的信任。如利用护生的竞争心理,激发其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求获得竞争胜利的满足感,培养其自信心。其三,对护生多做正面引导,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指责她们,应以鼓励为主,以逐步培养其对自我肯定的心理背景。其四,教师应多与护生交流沟通,鼓励其表达真实情感,并与她们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每一位校长或教师“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做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埋藏在护生心灵中的情感。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

        2.2培养护生情感能力的策略

        2.2.1角色扮演法:运用角色扮演法使护生体验病人的情感,在临床课的护理教学中有选择地让护生扮演病人角色,使他们能体验到病人的种种不便及心理上的痛苦,从而对护生心灵造成触动与震撼,促使其对病人产生情感,使之孕育帮助病人摆脱困境的心理驱动力。教师尽量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然后让护生记录自己扮演时的真实心态,最后大家互相交流感受。使护生切身体会病人渴望帮助的心理,大家互相交流则可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情感记忆。

        2.2.2临床周记撰写法:布置护生写临床周记,以培养情感能力,当护生进入临床实践活动,即可要求他们每周记录自己在临床护理中对病人所产生的感受。这不仅能帮助护生发展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帮助她们体验他人感受及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发展其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敏感性。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教学 沟通能力 培养措施

护理学科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士所从事的工作是需要与人交流互动的工作,有效恰当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护理。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重视护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使护生多实践,增强沟通能力。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沟通意识

护理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护理专业护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专业教学在传授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师必须重视护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因为这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所必需的素质。传统观念注重培养护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而忽略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少老师认为人际沟通课程不重要,可以不上或少上,对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不够重视。沟通能促进护患关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同时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因此有效地沟通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充分认识到护士与患者充分而必要的沟通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注重人文知识的拓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护理的理论教学还是护理操作的示教,教师都要重视沟通的言传身教。如讲授某一操作,不只教会如何进行这一操作,更要注重在操作中与患者的沟通,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的嘱咐,在言传身教中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学校可以选送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组织各种讲座和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其对护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言传身教,教师的智慧和美德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沟通教学,重视培养训练

教师要通过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授课及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和训练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1.引导护生学会尊重人、接纳人、鼓励人、理解人、赞美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被赞美的需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患者,这些需要显得更迫切。护士要真诚地关心患者,尊重患者,鼓励患者,尽力满足其合理要求,促其康复。

2.引导护生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在所有的交际语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交往的高招”。往往一个微笑能很快缩短与他人间的距离,表达出你的善意和愉悦,给人春风般的温暖。倾听可使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有的放矢。许多时候,冷静的倾听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危机。

3.引导护生真诚地批评他人、鞭策他人。批评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比较难做的部分,特别是面对患者。所以教师要引导护生讲究批评艺术,要有正确的批评动机,顾及场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别人,要设身处地地为被批评者着想。

4.引导护生重视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早在19世纪,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说过: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其艺术魅力表现在优美的言谈举止和整洁的仪容仪表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在交流中,应运用亲切、婉转的语言技巧和对语音、语调、语速的合理把握,态度和蔼、以诚相待,并使语言交流具有准确性、灵活性及通俗易懂性。应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间,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如关爱式、夸赞式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的语言应该是礼貌、诚挚、关心、体贴的。在沟通交流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要保持一致,面带微笑并保持谦和,使用礼貌用语,讲究策略,以恰当的方法、良好的态度、深厚的语言修养赢得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注意交流中的禁忌,如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语调冷漠、说话含糊不清、态度不坦诚等。利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交往体验等让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充分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最后阶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护生将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掌握各种护理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可以为护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往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倾向于注重培养实习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同时注重对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老师应注重在服务中教,护生在服务中学,工学结合,从而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护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带教老师接待患者入院,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让患者及家属有亲近感,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注意事项等如治疗室、卫生间的位置、饮食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如面对患者,带着关心和同情心,仔细认真询问,既问清病史,又避免让患者伤心难过。带教老师可以在工作中为护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鼓励护生多实践,注重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

部分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心存畏惧,首先表现在与其他工作人员或患者交流时,尤其是当有些患者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的解答能力时,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所以在实习护生认为影响与患者交流沟通的因素中,专业知识不足比较普遍。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鼓励护生多看书,多请教,也可以根据护生需求安排一些知识讲座等。其次有些护生言语表达失度,特别是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言语表达方式或不适当的词语运用,没有顾及患者及家属的感受,造成他们的曲解或断章取义,甚至引起不满,给护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畏缩情绪。带教老师应鼓励护生多下病房,鼓励护生与患者交流,站在患者的立场换位思考和解决问题,关心患者,帮助患者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尽量地鼓励护生在操作前充分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协助护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尽可能地配合护生的实习。也可以组织交流讨论会,对于护生之间在相互交流实习中遇到的沟通不畅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加强指导,鼓励护生多实践。

综上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护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的需要,是护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护生应努力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要。所以护理教学不但要培养护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培养护生掌握适当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沟通的艺术,让沟通随时随地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教师教育研究,2006,(9).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教研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教学研究能力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 评判性思维 教师培养 教学观念

评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1]。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思考,要求护士用多种方法整体地评估患者,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2]。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贯穿在护生学校教育与今后护理实践的全过程。

1.重视教师培养,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有学者对护理专业教师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整体上具备较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较高的学历可以使护理教师具备更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护理教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和学历教育同样重要[3]。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1.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我校外科护理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护理教学经历,年轻教师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析学情、教材,探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组织公开教学等。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氛围,有效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更新观念,从而整体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1.2培训班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专业调研,去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等,践行着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3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老教师鼓励并指导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如在2011年江苏省专业课两课评比中,我校两名外科护理教师均获得“示范课”。而备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2.改变教学观念,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并重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教育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确定和处理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教师所授的知识,普遍缺乏评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4]。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已迫在眉睫,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即既要重视知识传输,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

3.倡导民主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灌输,不敢向教师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当学生出现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态度时,不仅应对其表示容忍,还应鼓励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5]。

4.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明确评判性思维的学习具有能动性和实践性[5]。外科护理学教学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动地运用已学知识有效参与教学。如:学习胸膜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时,先设计几个问题:与一般引流管护理相比有哪些异同点?护理重点是什么?几种意外情况如何处理?采用PBL教学法,即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可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分组,先组内讨论问题,然后组内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阶段:每组选出代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适当帮助与引导,并掌握讨论的深度及时间;第三阶段:由教师进行点评,强化正确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为获取、拓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性要求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因此,学生的毕业并不意味着这种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中止,仍需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养成一种习惯。

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是由天性或成熟度决定的,而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深思熟虑和严谨缜密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及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养成合理论证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第3版).

[2]张小媛,张平.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界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38-39.

[3]许虹,汪国建,胡一平,等.护理专业教师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57-158.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小组学习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小组中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开阔学生们的知识领域[3],而不是将每个人学习成绩简单地叠加[4]。小组学习不会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师人数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研究中,我们依然保持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标准(自编),授课教师不变,只是改变了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评价的形式。

1.1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

在接受了相同的课堂讲授和技术操作示教后,对照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针对个人问题或随机人群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实验组同学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学习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实验组的学生说明小组学习的意义,让她们做好学习前的准备。练习中,学生按小组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针对小组,突出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同时,教师鼓励小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1.2护理技能的评价方式

在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时,对照组仍以个人为单位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个人操作得分。实验组的学生在考试时,随机抽取1人代表小组进行操作,其余2人在旁边观看,操作中不得给予提示或指导,回答问题时,3人均可以参与。考试成绩按操作人的成绩计算。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1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专科班学生(01专科),共计58名,全部为女生,年龄18~20岁。学生均为当年高考统招学生,入学后由学生科根据入学成绩,在相同分数段随机分配为2个教学班,设立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各29名学生。学习之前,再将实验组随机分组,每小组3人。

2.2研究方法

2.2.1《护理学基础》开课时间为2001年11月。开课后,《护理学基础》课堂教授与护理技能示教的方法2组相同。

2.2.2根据我校教改后制定的新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原北京市《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及临床的需要,规定了在《护理学基础》全部教学中,要求考试的护理技能项目包括铺床、晨间护理、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穿脱隔离衣、导尿等6项内容,其他项目作为抽查或为教师指导下完成(如注射法和输液法等)。将两组学生6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记录,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3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铺床、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4项护理技能的平均得分比较,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项平均分比较,P>0.05,2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结束时,我们对实验组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接受小组学习的方式?②在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③小组学习对你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④你认为本组学习与对照组的学习有什么不同?访谈结果显示,小组学习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她们认为,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组内同学的“利益”被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必须增加交往,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了在与其他组的竞争中取胜,小组成员必须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这样就锻炼了她们的自学能力。对于小组学习带来的问题,同学们认为,由于随机分组,没有考虑到小组成员能力和性格的搭配,有时会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也会造成小组间竞争的不公平。

4讨论

4.1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和评价顺应当代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6项必考的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中,实验组4项操作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其中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等项2组间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适应新的护理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并通过彼此的争论与平衡共同达到小组的目标[5]。在与实验组学生的交谈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72%(21/27)的学生认为,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一个同学做等于3个同学都在做,所以,在练习中她们必须充分交换和参与小组的意见,在相对较少的练习时间里,边练边看边学,比个人学习更有效。

4.2合作学习理论是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有4种“需要”值得关注,即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5]。在护理技能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也满足了心理需要。实验组37%(11/29)学生认为,通过小组学习,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提高了自信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关研究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2个部分: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4]。在小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5]。在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学生都谈到,在小组学习中,有时的确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最终他们还是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6]。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4.3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依然依赖于师生的密切配合

4.3.1帮助学生了解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往的或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多是临时组成的小组,维持时间相对不会太长;一般情形下不过是一次作业而已,对个人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一旦组成小组就将持续2个学期,这意味着在整个《护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来实现小组的目标。在研究中,最初,同学们都希望能够和自己要好的朋友分在一组,当发现组里的同学并不是自己很亲近的伙伴时,情绪会变得低落。表1前2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中,实验组第1项铺床的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项晨间护理,两组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访谈中了解到,在前2次教学内容的练习中,特别是课余时间的练习,她们并未按照分配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的工作意味着个体必须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团队成员之间的非独立的关系[7]。所以,在实行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小组学习可以满足她们的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小组学习虽然看似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是在成长过程中加入“与他人合作、与人交往、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实意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后面4次考试成绩中,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已理解了小组学习的涵义,并真正按照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