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99-01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被誉为“中国龙脉”的秦岭南坡,区域多变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森林公园丰富多彩、珍贵稀有的生物资源景观,是秦岭深处一处不可多见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驰名省内外。为保护好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充分发挥其生物景观资源作用,笔者对该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

1 生物资源景观

1.1 植物资源景观

1.1.1 分布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景观。天竺山森林公园植被属山地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森林公园的植被按海拔由低到高可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分别为:①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带。分布于海拔500~820 m的河谷地带,不仅生长着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物,还长有南方型常绿阔叶林。②栓皮栎林带。分布于海拔800~1 500 m的山地,主要建群种是栓皮栎和油松。油松相当普遍,常形成松栎混交林。其他落叶阔叶乔木有杨、柳、榆、槐、楸、桑、柿子、板栗、泡桐、皂荚、椿树、黄连木等,林中灌木和草本主要有盐夫木、胡枝子、野棉花、铁杆蒿、柴胡、远志等[1]。③华山松、锐齿栎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2 000 m的深山地区。建群种主要为华山松和锐齿栎。优势种有油松、槲栎、山杨,其他乔木有白皮松、青皮椴、漆树、青枫、化香树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松花竹、连翘、小蘖、柴胡、野菊、天门冬等。④桦木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较高山地,以桦木科桦属植物占绝对优势,主要乔木有红桦、白桦、华山松、山杨、椴树和少量油松。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苦竹、忍冬、六道木、鹿蹄草等[2]。

1.1.2 四季分明的森林季相景观。天竺山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在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形成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丰富而明显。春天,万物复苏,春雪消融,在针叶林暗绿色的背景下,落叶树种嫩初绽,继而花缀枝头,百花争艳,香飘绿谷。万山绿波之上,红、黄、蓝、紫,姹紫嫣红,煞是壮观。夏天,百花未尽,绿叶已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密林之下,普遍凉爽宜人,山风轻来,绿海荡漾,凉风习习。深秋,灌木林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犹如给群山披上了一条五彩缤纷的锦缎,令人如痴如醉。深秋,此时眼前山水犹如一幅丹青妙画,让人陶醉。冬日,一夜西风,瑞雪飞舞,如梨花飘洒,林中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枯叶落尽则更显松柏之苍翠,翠松顶雪而立,整个山壑空灵而深邃[3]。

1.1.3 珍稀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位于秦岭南坡的天竺山,物华天宝,漭漭林海中隐藏着许多古树名木,成为森林旅游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树名木有以下2种:①麻栎。属于壳斗科栎属,又名华栎。在法官乡僧道观、扁头溪各有1株,树龄300~500年,树高15~24 m,胸围360~450 cm,树干高大,枝叶茂盛。②银杏。属于银杏科银杏属,又名白果树,在法官乡扁头溪老屋场有1株树龄600多年的大树,树高17 m,胸围300 cm,四大侧枝腾空而起,根茎萌蘖甚强。此外,公园内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杜仲、水青树、连香树、秦岭冷杉、山白树、香果树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森林景观资源中十分珍贵的资源。

1.1.4 天竺杜鹃。天竺杜鹃,植物学名高山杜鹃、小叶杜鹃,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丛状分布,尤以高程测量标记点——天竺山云盖观以北的山梁上数量多,密度大,面积约80 hm2,最大灌丛高1.8 m,直径2 m。花期5—6月,杜鹃盛开之时,满坡紫红,景观非常壮观。

1.1.5 华山松纯林。天竺山主峰附近逾1 200 hm2集中连片的华山松纯林,平均树高10 m,平均胸径26 cm,平均树龄30年左右,经过自然演替,分布均匀,生长旺盛,主干通直,树形美观,林相整齐,郁郁葱葱,具有观赏价值。盛夏时节,置身林中,凉风习习,松涛阵阵,使人神清气爽;阴雨天气,云雾缭绕,似雾似幻,如入仙境。这在全省天然林分布一般不太多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1.2 野生动物资源与景观

1.2.1 野生动物资源。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为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区系组成明显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点,草食性动物主要有青羊、野猪、林麝等。肉食性动物主要有金钱豹、豹猫、猪獾、青鼬等。这些都是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也是秦岭东南区和华南区所有的特产。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2002年调查,森林公园有野生脊椎动物190种,隶属28目72科。其中,兽类有6目23科69种,两栖爬行类有4目11科32种,鸟类有14目31科7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有20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5种(林麝、豹、云豹、金雕、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5种(大鲵、红腹锦鸡、鸢、红隼、普通雕、斑头鸺留鸟、灰林、长耳、黑熊、豺、水獭、小灵猫、鬣羚、斑羚);省重点保护动物50余种。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的有斑羚、红隼、锦鸡、斑头鸺留鸟等。

1.2.2 野生动物景观。茂密的森林中,各种兽类频繁活动,敏捷的身影稍瞬即逝,仅留下踪迹让游客猜想。树上,各种鸟类跳跃争鸣,鸣声婉转,悦耳动听。清澈的溪流中,鱼翔浅底的景观更是随处可见,极具情趣,颜色鲜艳的锦鸡,在林中幽径休闲散步,见人不惊。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活动日趋频繁,野生动物资源成为生物资源中一道亮丽的景观。

2 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 植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1 封山育林。对生态保护区和野生区实行封山,禁止牛羊进入,重点恢复建设景观林。禁止附近村民在景区内放牧及樵采活动。

2.1.2 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对游客关于森林防火的宣传,提高游客的认识。二是加强防火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反应快速的森林防火队伍。三是严格野外用火,旅游旺季设立游客野炊专用点,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地点选择以无环境污染、无火灾隐患为标准。四是对森林进行重点防火保护,严禁在森林内或周围随意用火。五是加强防火设施建设。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风力灭火机15台、灭火器40台,分别安放在各种容易发生火灾的建筑及景观附近;购置护林防火通讯设备4台(套);结合景观亭建设,建立天竺山防火瞭望台,在各景区制高点建瞭望台4座,塔高25 m,为仿古建筑,派专人每日观察火情。一塔多用,在以防火为主的功能条件下,可兼顾旅游功能,游客可登临塔顶进行瞭望,一览四周美景。

2.1.3 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具体防治措施:一是为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二是清理林内因病虫害死亡的树木,消灭传染源,清洁森林环境。三是进行化学防治,注意所用化学药品要符合有关规定,防止污染水源及环境。

2.1.4 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分布着许多珍稀植物,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公园周边的珍稀植物,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盆景生产基地3 hm2 [1]。

2.2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加强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是野生动物保护必须遵循的方针。为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牌。书写宣传文字,介绍野生动物,使游人了解、认识野生动物及其保护的重要性。二是禁止在公园内捕猎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不得进行对野生动物的追逐或其他行为的伤害。三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四是通过投食活动为野生动物繁衍与生存提供有利条件[4]。

3 参考文献

[1] 党维华,吴雅洁,崔金业.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景观开发建设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1(3):44-47.

[2]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商洛地区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第3篇

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是同等的。

过去,人们对草原与湿地的认识比较浅,与它们的距离比较远。这些系统中的野生动物得以保持相对独立,与环境相适应,并融为一体。这些地方受到人类的干扰较小,从而保留了原生态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始终存在,但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与野生动物的进化又一直存在着某些联系。今天,我们一直在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展开科学研究,科学家、保护工作者们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和了解大自然,最终是为了能够遵守自然法则,更容易与环境共存。

尽管如此,人与环境、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样?这个距离仍然困扰着我们。有时我们试图量化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价值。比如:动物的栖息地和它们的最小生存空间是多少?保留一个种群的最小数量是多少?它们的食物需求是多大?这些研究十分必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野生动物与环境的承受力。但有时这些数据又很无力。

人们多数时候是在静态条件下去量化某些东西,但真正的大自然充满了变化和不可预知。时间、空间这些细微因素的变化常常产生影响力极大的后果。在野生动物生活的区域,一旦时间、空间有变,人们又重新回到了不知所措状态。因此人类对自然总是了解得不够,对人与野生动物相处平衡的把握总也没实现。

随着人类足迹的延伸,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被压缩了,对自然的干预已经不可避免。即使是在羌塘、非洲草原这些几百万年来生态脆弱、人类足迹较少、原生态保留较多的地方,今天的人类带来的影响也无处不在。这反映了一个问题:一方面,人们在努力研究大自然,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地,开辟自然保护区,以及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这是一场赛跑。前者希望通过揭秘自然,发现规律,保护野生动物与环境,想要遵循和尊重自然法则。后者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目前的形势是保护措施太弱,大自然的资源正在不断减少,野生动物可以分享的资源与栖息地也在不断被压缩。保护力度与干预强度完全不可匹配。

这种赛跑也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今天,人们不再喜爱野生动物了吗? 其实不然。人类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其实是基于喜爱和理智。喜爱是发自认知的基础上的,理智也是对环境、对未来的认知和思考。如果人与自然的心的距离变远了,关系自然也就冷漠了。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第4篇

1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自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瓦塘开始,向南经临县、柳林、蒲县,折向东经洪洞、长治,跨京广线后引入汤台线的汤阴东站,利用汤台线至台前,在台前县北跨京九线后折向南跨越黄河,经泰安、莱芜、淄博、临沂至日照南站,线路先后穿越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及沂蒙山,途径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等3省12市,是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

2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简介

2.1保护区地理位置及概况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南麓,安泽县东南部杜村、良马两乡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12°33'''',北纬36°2''''~36°13'''',保护区最高海拔1444m,最低海拔940m。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金钱豹、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总面积为20700hm2,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根据境内森林分布及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2.2功能区划(1)核心区核心区主要对天然针叶林、金钱豹及其它濒危野生动植物群实行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林中进行一切活动,面积575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森林覆盖率为70%。(2)缓冲区缓冲区主要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开展封育工作,面积35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34%。(3)实验区实验区主要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生态观光以及繁殖培育珍贵野生动植物活动等,面积1139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1%。

2.3土壤保护区内主要有褐土、草甸土两种土壤类型。其中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1590m的沟川丘陵及低中山岭,由于所处地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生物环境的变化,自然降水的不均分配和径流冲刷浸蚀程度等因素,致使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又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附加成土过程,演变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和碳酸盐褐土5个亚类。草甸土是以特殊水文条件为主要成土因素和气候生物条件相参成土的一种非地性土壤。其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发育而成的半水性土壤,大体可以分为褐化浅色草甸土、浅色草甸土2个亚类。

2.4植物资源据调查,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87科369属683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85科366属680种(双子叶植物72科323属670种,单子叶植物9科50属92种)[1]。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等;灌丛植被类型主要有暴马丁香灌丛、连翘灌丛、黄刺玫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山桃灌丛、荆条灌丛、胡枝子灌丛和虎榛子灌丛等;草本植物群落类型有白羊草草丛、铁杆蒿草丛和茭蒿草丛等。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为黄檗、紫椴和二叶舌唇兰。

2.5动物资源根据《山西省红泥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数据统计,该保护区内现已查清的野生动物有15目68科189种,其中哺乳动物有6目13科31种,鸟类有15目47科140种,爬行类有2目5科13种,两栖类有1目3科5种。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金钱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鸳鸯、鸢、苍鹰、纵纹腹小鴞、长耳鴞等15种[1]。3自然保护区内铁路工程概述铁路未穿越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仅穿越缓冲区和实验区共计约9.5km,其中,以隧道形式穿越缓冲区3.4km,未设置斜井;以路基、桥梁和隧道形式穿越实验区6.1km,距核心区最近距离约0.1km。工程在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分布有9段路基、7座桥梁和5座隧道。路基、桥梁和隧道洞口施工较为集中的局部区段考虑利用当地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保护区实验内施工便道约3.60km。工程普通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采用架桥机架设。隧道均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Ⅴ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在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地段、Ⅵ级围岩等必要时加临时仰拱[2]。

4工程对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4.1对野生植物的影响(1)路基施工将砍伐线位区域内的树木,破坏地表植被;隧道和桥梁开挖和钻孔作业产生泥浆及施工车辆、机械将占压部分植被;材料堆积、人员活动等工程行为导致部分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物理性能恶化。(2)扬尘对植物的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及焊机作业容易引起大量扬(焊)尘,影响附近的作物生长,减少光合作用和生物产量。经测算,由于施工期扬尘的作用,可使距离施工现场20~50m范围内空气中的TSP含量增加0.3~0.8mg/m3。当天气干燥、施工道路较差时,车辆颠簸引起的扬尘在行车道两侧短期内浓度可达8~10mg/m3,但扬尘浓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很快下降,在下风向200m以外基本无影响[3]。(3)水体、土壤污染施工机械跑、冒、滴、漏以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油污,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均会污染水体、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运营期抛撒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对线路两侧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4)施工便道的影响运输建筑材料、拉运土石方均需要占压一定面积的土地,使该范围内植被遭到破坏,演变为次生裸地。(5)材料堆场石灰、水泥、沥青等材料堆场,如防护不当,有产生因水蚀、风蚀而污染植被生存环境的可能。

4.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噪声污染工程建设期间,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将会产生施工噪声,将对150m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将会明显影响在该区域栖息的野生动物[3]。(2)阻隔效应的影响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如路基的修建、隧道的开挖及桥梁的形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阻隔效应,改变动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其觅食和繁殖;此外,对陆栖野生动物栖息路径的重新识别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运营期,铁路两侧架设的防护网,使生境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数增加,可能引发局部种群结构的改变。(3)光电干扰施工人员在局部区域频繁活动和夜间施工产生的灯光,会影响动物的习性,可能发生施工附近区域的动物迁离和种群数量减少。(4)水环境污染桥梁水中墩施工产生的淤泥、弃土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直接排入水体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破坏水生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

4.3工程对保护区景观稳定性影响评价工程建成后,土地使用类型发生变化,铁路永久占用的林地、宜林地、耕地面积微量减少,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但是,由于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变化轻微,生态系统相对保持稳定。因此,工程的实施不会造成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明显变化,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在项目营运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生态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一定的恢复与补偿。同时,工程施工后对区域自然体系的景观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影响不大,从而对区域景观稳定性影响较小[3]。

5针对影响采取的科学防范措施和对策

5.1设计优化减缓措施(1)本项目线路仅从实验区外缘通过,以全隧道方式穿越缓冲区。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方案比选,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压保护区内的土地;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减少扰动面积。(2)线路两侧进行绿化设计,选择当地优势草木本植物物种,以便恢复植被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落实土地复垦有关规定,应在施工结束后的当年或来年予以恢复土地使用功能。(3)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取、弃土场和弃渣场,以减少工程对保护区植物的占压和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扰动。

5.2施工期环保措施(1)在施工工地和营区设立宣传牌,施工人员进驻前开环保宣传教育培训,请保护区管理人员宣讲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等,介绍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保护常识。(2)在施工时,各单位必须制定相应制度,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内的人员、设备数量和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高噪声、强振动设备和大功率远光灯的使用,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部门的相关规定,严禁任意扩大作业面。(3)施工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防止运输材料撒落,产生扬尘,影响区内环境;加强土石方合理调配,减少取、弃土量;桥梁应尽量选择枯水期施工,基础开挖弃土、泥渣统一运至保护区外弃土场,严禁随意排入河体;高噪音机械施工时要采取加防震垫、隔音罩等有效措施,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夜间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处理,将工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4)保护区管理部门增加巡护频率,工程监理部门配合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保护区段落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管理。施工初期主要检查对植被、景观的保护措施;中期主要检查取、弃土工程行为及其防护措施等;后期检查铁路两侧、临时用地等植被恢复情况等。

5.3运营期环保措施(1)在铁路进入保护区前设置明显的宣传牌和禁鸣标识,将自然保护区段设置为禁鸣区段,避免列车鸣笛噪声惊扰保护区内鸟类等野生动物。(2)列车夜间通过时不宜开启强光灯,以免对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产生影响。(3)加强穿越保护区段落环境管理和常规监测,以便掌握运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数据,从而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第5篇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可实现防洪、供水、发电、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的刚性需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河流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工程建设难免带来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切实保护生态和环境,维系良好水生态环境,建立与生态相和谐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必然趋势[1-2]。本文以拟建的四方井水库为例,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并结合工程布置、区域特点和生态恢复及景观要求,提出技术经济适宜的生态保护措施,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低或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发挥的同时,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也可为同类工程生态保护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2项目及项目区生态环境概况

2.1项目简介。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境内,坝址地处赣江流域袁河一级支流温汤河下游,距宜春市中心城约7.0km处的湖田镇坪田村,坝址距温汤河入袁河河口约9.0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约173km2,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1.30m,水库正常蓄水位152.00m(黄海高程,下同),相应回水长度8.02km,总库容为1.19×108m3,属多年调节水库;水库向宜春市日均供水量30.90×104t,电站总装机容量1500kW;水库淹没总面积约6.14km2,其中陆地面积5.51km2,水域面积0.63km2[3]。2.2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2.2.1植被及植物资源现状项目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厚皮香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桑科和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现状植被主要是处于不同逆行演替阶段的次生群落,分布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有以木荷、冬青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以杉木、木荷、枫香混交林为主的暖性针阔混交林,以及以檵木、盐肤木为主的次生群落。项目涉及区(水库正常蓄水位及其影响区内)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樟树1种;有省级保护植物5种,分别为省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紫薇,省三级保护野生植物枸骨、赤楠、黄檀、杨桐,数量极少,且为江西省广泛分布种。水库淹没区涉及古树(胸径≥80cm)33株、后续古树(胸径60.0~79.9cm)34株,涉及3个树种:樟树、枫香、苦槠;有胸径≥5cm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樟树587株(不含古树和后续古树)、幼树96株、幼苗99株,未发现有名木[4-5]。2.2.2陆生动物资源现状。项目区有陆生脊椎动物75种,隶属4纲17目35科,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均为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乌梢蛇、尖吻蝮、牛背鹭、白鹭、池鹭、灰胸竹鸡、山斑鸠、黄鼬和鼬獾等,这些动物分布相对广泛[6]。2.2.3水生动植物及鱼类资源现状。项目区浮游动物共有17种,其中轮虫类11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底栖动物有23种,其中软体动物门种类最多,计13种,其次为节肢动物门6种;浮游植物有6门39属67种,以硅藻门为主,其次是绿藻门,在生物量上以硅藻门占优势;区内具有池塘、水沟、水渠、溪流、河流等水体中大部分都生长有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但面积一般都较小、盖度不一,水生植物经鉴定共计14科27种[6]。项目所处袁河流域及其支流调查到的鱼类全部为纯淡水鱼类,共计48种,分别隶属于3目12科,本项目所在温汤河有24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约占总种数的70%,其次是鲶形目占23%,鲈形目最少,未发现珍稀濒危及保护种类。在生长和繁殖习性上以溪流性鱼类占优势,摄食类型以杂食性为主,产卵类型以粘性卵为主。总体上温汤河鱼类资源较少,生物量低。现场调查及走访未发现集中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重要洄游通道[6]。

3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主要从水库蓄水淹没、大坝阻隔及上下游河道径流变化等方面,分析水库建设和运行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的主要影响。3.1陆生动植物的影响。(1)陆生动物的影响建库后,岸边、河谷地带现有的野生动物生境将被淹没,将使得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相对缩小。对于在低海拔分布的蜥蜴类及蛇类等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而言,由于原分布区被部分破坏,导致这些动物的生活区向上迁移;对于部分低海拔灌丛、草丛中栖息的鸟、兽,其栖息地将会被小部分破坏,但它们都具有一定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呈多样化趋势,所以水库建设不会对它们的栖息造成较大的影响。水库蓄水后觅食范围有所缩小,但不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水库蓄水对陆生动物的不利影响较小。(2)陆生植物的影响水库淹没的林地主要为马尾松林、衫木林、枫杨林、毛竹林等,灌草丛主要为檵木灌丛、盐肤木灌丛、牡荆灌丛、乌桕灌丛、芒萁灌草丛、水蓼灌草丛、白茅灌草丛、野艾蒿灌草丛等,多为当地常见植被,水库淹没损失不会对植物的种类、区系成分性质、分布方式造成大的影响,更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和消亡。虽然淹没区总生物量会产生一定量的减少,但总体上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改变整个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同时,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增加,促使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环境的空气湿度,有利于两岸植被的自然恢复。3.2重点保护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影响。(1)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项目建设和运行对24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压或破坏一定面积的原有植被,从而占用部分动物的原有生境。另外,施工活动产生的噪音和灯光也会对施工区域的动物产生一定的趋避作用。水库蓄水后,对原生活在水库淹没区的陆生野生动物一般会促使它们转移、迁徙到水库周边相似生境中;原有的干湿交错带变成了水位相对稳定的水域,会使一些涉禽的觅食地有所减小,但水库及周边消落带提供较大面积的栖息地,即使工程运行使其适宜生境有所缩减,但不会威胁其物种生存。总体而言,工程建设和运行不会对整个区域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2)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项目区内有胸径≥5cm的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587株(不含古树和后续古树)、樟树幼树96株、樟树幼苗99株,并有少量省级保护野生植物紫薇、枸骨、赤楠、黄檀、杨桐分布,其根颈高程均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水库蓄水将造成根系呼吸困难,如不采取措施将导致树木死亡。(3)古树名木项目区有二级保护古树7株、有三级保护古树26株、后续古树34株,共计67株。根颈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古树和后续古树有63株,这些古树受蓄水影响,使得根部缺氧而引起呼吸困难,如不采取措施将导致树木死亡。根颈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古树和后续古树有4株,全为樟树,主要根系分布在正常蓄水位附近,蓄水将对树木根系呼吸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寿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予以保护。3.3水生动植物的影响。随着水库蓄水和库区河道水位的提高、水面扩大、流速减慢等,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为水库生态系统,库区内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在总量上会大于建库前天然河流水体中的含量,为水生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总体变化趋势是种类组成趋于复杂,数量上将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其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必然会使得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增加,库湾和库周区域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和数量将会明显增加;群落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原生动物中的波豆虫、太阳虫、变形虫等湖泊常见种数量将会出现,固着型的种类如钟虫、大型的种类如游仆虫等也将出现,轮虫中在湖泊常见的龟甲轮虫、多肢轮虫、臂尾轮虫等也将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类群;以原生动物为饵料的甲壳类种类也会随之出现,如一些适宜于静水环境和嗜温的甲壳类如剑水蚤、镖水蚤,象鼻虫、秀体溞、僧帽溞等数量和生物量也都会明显增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将为库内的底栖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导致底栖动物在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等方面都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4鱼类资源的影响。水库蓄水将使水域面积增大、水深增加、水流变缓,从一个流动水体变为静止或半静止水体,水体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将会逐渐地丰富,同时,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为鱼类觅食、栖息、繁衍创造条件,将使库区鱼类在种类和数量上产生积极变化。水库建成运行后,下游鱼类则无法上溯进入坝上水域,原河段的生境将被分割阻断,坝上、坝下鱼类资源被分隔为两个群体,但上游鱼类种类与下游鱼类种类的相似性较高,差异性不大,大多数鱼类在整个温汤河水域都有分布,无特殊的洄游或迁徙习性要求。从整个河流水域生境分析,大坝阻隔将不利于大坝上下游鱼类资源的交流,但区域内分布的鱼类均为广布种鱼类,且绝大多数属定居性鱼类,无洄游或往上游迁徙的特殊习性要求,大坝阻隔不会导致区内鱼类种类的消失。根据水库调度要求,汛期泄洪时,洪水通过4孔岸边溢洪道泄流。水流冲泻过程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带入部分空气,使坝下一定河段内水体呈气体过饱和状态,对该河段下游鱼类栖息生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水库每年泄洪时段相对较短,另外洪水通过表孔下泄时水体产生气体过饱和的强度也较低,其对水生生境的总体影响较小。综上,本项目实施对坝址上下游水体鱼类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区域范围内鱼类种群和资源量产生较大影响。3.5坝下减水河段生态流量的影响。水库的拦蓄、调度和供水将不同程度减少坝下河段径流量,对下游河道水生态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本工程坝址距离温汤河与袁河交汇口约9km,建库前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5.35m3/s,袁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87m3/s,温汤河平均流量占袁河的2.8%,建坝后对袁河的流量影响很小。但通过水库调节后,丰水期和枯水期下泄流量都有所减少,对温汤河与袁河交汇口之间约9km河道流量影响较为明显,必须确保一定的生态流量,以维持下游河道基本的水生态稳定。由于坝址下游无重要敏感水生态保护目标,结合工程供水规模、发电机组选择等因素,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计算,采用坝址90%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0.74m3/s作为枯水期和平水期的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流量30%即1.60m3/s作为汛期生态流量,以维系下游减水河段水生生物生境条件,将下游河段的生态影响尽可能的减轻。

4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4.1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种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保护对象为正常蓄水位以上受影响的4株古樟树,在其陡坎下坡面通过实施切根、做砌石挡土墙、覆土、施肥、整枝等保护措施,回缩树木地表根系,抬高主要根系分布位置至正常蓄水位以上,有效抵挡蓄水对根部土壤造成的冲刷和侵蚀。(2)迁地保护:古树移植选址不宜太远距离,一是运输易导致损耗,二是水土气候基本相同。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2#弃渣场位于大坝下游,在工程管理区范围内,对植被恢复级别和景观要求较高,且弃渣场占地面积较大(5.67hm2),需要栽种树木数量较大,可容纳1200株以上。本工程需要移植古树及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为845株,拟将其移栽至2#弃渣场,既可对施工结束后的2#弃渣场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也解决了古树移栽新征占地的问题,还节省了弃渣场植被恢复购买苗木的费用,且移栽的树木为乡土树种,生命健壮,树形美观,观赏价值高,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另外,工程管理区也需要部分乔木进行绿化,可选择樟树、枫香等移植至工程管理区。4.2鱼类资源保护措施。主要采取鱼类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补偿措施。(1)栖息地保护鱼类生境保护主要包括栖息条件和繁殖条件保护,主要通过限制对未开发区的破坏、保留与影响区连通的自然栖息与繁殖条件实现。四方井水库蓄水后,库尾以上干流、沿线支流流水生境将逐渐发展成为多种适应流水生境鱼类种群仅存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流水生境的减少和鱼类的选择适应,这部分仅存的流水生境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多种流水中产卵的鱼类的替代产卵场,因此,应切实加强对流域范围内剩余流水生境的保护,严格限制开发破坏。(2)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近期放流对象为草鱼、鳙鱼、鲢鱼、鲤鱼,投放时间为每年的3月、6月,放流位置包括库尾干流水域,库区支流仙巩水、江源河、石溪水河下游缓流水区,以及其坝下温汤河。放流规模为5万尾/a,放流鱼种和规格详见表1。4.3生态流量保障措施。大坝引水发电系统采用供水、发电三管合一,单机引用流量1.7m3/s,供水引用流量3.25m3/s,共8.35m3/s。工程选定3台HLA551-WJ-50型水轮机,配套3台SFW500-6/990型发电机方案。在单机发电状态下,即可满足非汛期0.74m3/s生态流量要求;在汛期,水量丰沛,三台机组同时运行,完全可以满足1.6m3/s的生态流量。当3台机组不同时检修的情况下,都能保持生态流量的下泄;但为确保三台同时检修的特殊情况,即在不发电的情况下,确保下游生态用水需要(0.74、1.6m3/s),工程设计从总供水管上埋设一根DN500的支管向下游供水,为了控制生态供水管出口压力,在管路上设置一个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调节阀,同时为了检修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调节阀,在其前设置一个电动蝶阀。这些设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可使工程各个阶段和各种工况下的生态流量得到保障。

5结论

(1)水库蓄水影响古树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9株,对其采取原址保护和就近移植于工程永久征地区域,既可达到保护的目的,又能满足工程管理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绿化美化的景观要求。(2)从流域鱼类生境分析,大坝阻隔将不利于大坝上下游鱼类资源的交流,采取鱼类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措施,对鱼类资源进行生境保护和合理补偿。(3)水库的调蓄和供水将不同程度减少坝下河段径流量,对下游河道水生态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在大坝引水发电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非汛期0.74m3/s和汛期1.6m3/s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确保各阶段和非正常工况下满足下泄生态流量。

参考文献

[1]朱党生.河流开发与流域生态安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朱党生,周奕梅,邹家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春市温汤河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6.

[4]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影响评价专题报告[R].2014.

[5]陶少军,易小龙,饶高平等.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古树名木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技,2014,42(35):12561-12563,12574.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蚕业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口腔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