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内科病及其治疗方法
胃肠炎是典型的内科病,动物在患上这一疾病后会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或废绝,腹泻,而且粪便过稀,同时杂有血液与粘液,会散发出恶臭。在后期会出现松弛、粪便失禁的情况,严重的情况甚至会脱水死亡。针对这一病症,治疗人员多会采用用药治疗的方法,可以使用矽碳银、鞣酸丹巴、碳酸氢钠加水适量内服,或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见的氟哌酸、痢特灵都属这一类,脱水严重的动物必须要先进行补充水和电解质,待症状缓解后方可进行其他症状的治疗。
支气管炎也属于主要的内科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及呼吸困难,同时还会有锣音的出现。治疗这一方法多采用克辽林、煤酚皂反复进行蒸气吸入,使炎症可以迅速被排出体外,然后使用氯化铵祛痰,使用复方樟脑酊进行止咳,用磺胺嘧啶钠、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来消除体内炎症,达到治疗的效果。
支气管肺炎也是野生动物的常见疾病之一,常会导致动物的精神状态变差,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在进行诊断的时候会发现有散在的局灶性浊音区。针对这一病症,可以使用青霉素与链霉素进行混合消炎。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抗生素与普鲁卡因实行气管内注射达到效果。如果病情较为严重的话可以使其服用“强心补液”来增强治疗效果。
2.中毒性疾病的病症及治疗
引起动物中毒的因素很多,与其他病症相比,中毒的发展较快,治疗不及时的话非常容易导致动物死亡,因此,对中毒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做好排毒工作,可以采取催吐、洗胃的方法进行毒物的清除。进行支持与对症疗法,当毒源不明或者无法确定的时候要采取预防惊厥的对策,维持呼吸技能,避免其出现休克症状,强化野生动物的心脏机能,降低其疼痛感。一股情况下可以采取阿托品与有机酸酯进行治疗,如果是敌百虫中毒的话则严禁使用碱性药剂,呋喃丹农药中毒选择阿托品与硫代硫酸钠进行配合治疗效果更佳,但前提必须要做好确诊工作。如果经过诊断确定是砷或砷化合物中毒的话,要及时采用2%氧化镁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反复洗胃。为了避免毒物吸收或降低吸收速度,在发现动物中毒后可以采用解毒液进行内服。
3.常见的寄生虫及消灭对策
目前,很多野生动物都采取了笼养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患病、受伤或者是便于装运,不得不采取笼养的方式,导致很多寄生虫出现,会引发大量疾病。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是渐进性的,而且是消耗性的,多数是通过机械刺激、夺取营养、毒素、影响接种与激活病原微生物、变态反应等方式威胁到机体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的生长与发育,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诱发新疾病的出现。
吸虫病是典型寄生虫疾病,主要是由于寄生虫在动物体内引发的疾病,多采用抗吸虫药有硝氯酚、硫嗅酚等。
绦虫病主要是由各类寄生性绦虫寄生在动物体内而导致的,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对这一疾病的效果较好。
线虫病主要是由寄生性线虫寄生在动物体内而导致的,对野生动物的威胁颇为严重,目前,主要采用左咪唑、丙硫咪唑等进行治疗。
4.常见的外科疾病与其治疗方法
目前,外科疾病仍是导致野生动物受伤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常见的野生动物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创伤、骨折两类,针对这两类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治疗。
4.1创伤的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出现创伤,要立即使用砂布进行包扎,做好止血工作,做好物理止血,如果流血过于严重的话,也可以采用维生素K等药物进行止血。在发现伤口后要立即使用生理盐水或者蒸馏水冲洗创口,将创口内的各类异物清理干净,坏死及腐败感染组织用双氧水进行彻底的冲洗,然后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是蒸馏水冲洗掉双氧水,为了避免感染,可以在创口内撒上结晶磺胺等外用的抗生素,然后看创口大小的情况、位置及形状等采取合适的缝合方法,缩短伤口痊愈的方式。
4.2骨伤的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野生动物骨伤可以分为开放性骨折与非开放性骨折两种。非开放性骨折可以使用吊带限制患部的活动,也可以使用夹板等方法进行固定,使其尽快愈合。开放性骨折首先要按照外伤的步骤清理创口,如果经过诊断,病情不是很复杂的话,缝合后可以用吊带限制其患部的活动,也可以使用绷带或夹板来固定患部使其尽快愈合,如果需要内固定的话则必须要由专业医院完成。但受到动物本性的影响,野生动物对夹板固定十分抗拒,术后的护理工作同样不容忽视,野生动物的反应会十分强烈,容易使伤口开裂,这就要求救护人员做好夹板松动、脱落、与折断的准备工作,强化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护理期内要密切关注动物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保证野生动物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治疗;护理;恶心肿瘤
生物治疗是应用生物技术,在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cuded killer,CIK),使其大量增值后回输到肿瘤患者机体内,从而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以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抗癌技术,是目前较新的一种过继免疫治疗方法[1]。我科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4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生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对恶性肿瘤患者生物治疗期间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生物治疗的病例40例,患者年龄40岁~78岁,其中肝癌15例、直肠癌5例、胃癌15例,结肠癌5例,患者均为根治性手术后,有明确的病理诊断,非晚期肿瘤造成的恶病质、外周血象过低患者;非孕妇或者正在哺乳的妇女;无严重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无细胞因子过敏史;且1月内未进行过其他免疫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感染或发热等情况。治疗前均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同意书》,自愿接受生物治疗。生物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生物治疗的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
1.2护理
1.2.1心理护理 一般恶性肿瘤的患者,大多数经历了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他们都存在复杂的心理障碍,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甚至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往往存在悲观绝望的心理[2],而CIK细胞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接受认可,因此心理护理较为重要[3]。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情况,应体贴关心患者,对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配偶及生活环境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应以热情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生物治疗的相关治疗机理和优缺点,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疏导,使患者对生物治疗有所了解以此缓解患者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反应,尤其是第一次进行生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出现心理变化时应及时予以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关心,消除患者的顾虑以及紧张情绪使其继续配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建议其恢复一部分的日常工作,使患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作用,降低患者内心的失落感。
1.2.2回输前的护理
1.2.2.1护士的准备 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并掌握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和进行生物治疗的理论知识、治疗方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等。
1.2.2.2健康教育 由于生物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往往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知识缺乏的程度,针对患者情况予以个性化的护理,向患者讲解生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强调注意事项,和患者或家属沟通时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交待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休息,保证的充足睡眠,加强身体营养,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患者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预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回输前临床科室与生物治疗实验室反复联系,确定回输的具体时间,并及时与患者沟通做好合理安排,及时做好回输前的检测和各项准备,为了保证细胞活性避免污染和变质,护士应接到细胞30 min内进行回输,保证生物治疗顺利进行。
1.2.2.3常规检查 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常规病毒检查、淋巴细胞免疫分析、血培养及细菌鉴定。
1.2.3回输时的护理
1.2.3.1实验员将CIK细胞输注液送到病房时,病房护士应与实验员当面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科室、住院号、床号、细胞数及活性、采集时间、输注日期、编号等[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2.3.2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评估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因大多数患者均经历了放、化疗,静脉已被破坏,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建议患者留置PICC静脉置管。CIK细胞属于血制品,输注时应采用一次性输血器,并且要双人核对,采取两种及以上的的方式确认患者身份,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方可输入。输注细胞前先输注0.9%的生理盐水,确认静脉通畅后再输注CIK细胞悬液。输注细胞时刚开始滴速30~40 滴/min,输注15 min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无不适后调节输注速度50 滴/min,加强输液巡视。输注时为使细胞充分悬浮,防止细胞堵管或粘附,每隔10~15 min轻弹莫非氏滴管壁[5],细胞输注完毕后再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输注过程中不准加入其它药物,为保证细胞活性,尽量在2~3 h内滴完。回输过程中加强输液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病情变化,听取患者主诉,观察患者有无寒战、高热、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2.3.3生物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寒战高热,偶见皮肤瘙痒,治疗过程中寒颤高热的患者每4 h测量一次体温,如患者体温较高时给予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药物,嘱患者多饮水,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患者寒战时予以保暖。在生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红斑、皮肤瘙痒症状,嘱患者不可抓挠,以免抓伤引起感染,可给予患者一些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等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嘱患者卧床休息,必要时予以氧气吸入,嘱患者进食清淡、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避免油腻饮食、浓茶、咖啡等饮料,禁烟酒及辛辣刺激饮食。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
1.2.4回输后的护理 患者输注细胞24 h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听取患者主诉,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结果
经过规范的治疗与护理,4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生物治疗,其中有1例低热,嘱患者多饮水,予以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轻微皮肤瘙痒症状,遵医嘱异丙嗪25 mg肌注后,症状消除,其余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疗效较为显著的肿瘤治疗手段,也是自身免疫抗癌的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6]。生物治疗对于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的领域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护理在生物治疗时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规范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并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并发症,使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于津浦,任秀宝.CIK细胞-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信息网[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7):557-559.
[2]魏绪仓,连小云,赵文理,等.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8930:283-285.
[3]陈春霞.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67-678.
[4]秦梅,孙桂荣,王怀翠.恶性肿瘤患者CIK细胞治疗56例疗效观察与处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16-18.
【关键词】 癌症;生物治疗;护理;临床效果
癌症也称为恶性肿瘤, 是因为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且癌细胞除生长失控以外, 还会侵入正常组织, 或者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癌症的治疗效果逐步得到提高, 但是仍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其原因不仅仅是治疗水平未达到要求, 人们认识癌症与防治癌症上的局限性对其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针对癌症患者进行生物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癌症患者, 其中, 肺癌23例、直肠癌18例、胃癌11例、乳腺癌3例、肾癌1例。使用抽签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8例。实验组中, 男15例, 女13例, 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49.3±10.4)岁;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1~82岁, 平均年龄(48.7±1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患者生物治疗方法, 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回输,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注意对患者体温进行测量。
1. 2. 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施以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2. 1 心理干预 由于多数患者对于癌症的恐惧以及对生物治疗方法认识不够等因素, 容易使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心态,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癌症的相关知识以及生物治疗的理念介绍给患者, 减少患者对于治疗的疑问, 端正态度, 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比如配合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采集, 能够明白回输的意义等。
1. 2. 2. 2 治疗前护理 患者在接受生物治疗前, 需要增加营养, 多吃瓜果蔬菜, 增强身体免疫力, 尽量避免到人群较多的环境中去, 预防并控制感冒, 保证患者拥有足够的睡眠,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定时测量其体温。同时在确定患者能够进行回输时, 需要和实验室进行联系, 确定准确的回输时间, 并将回输的详细情况告知患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为回输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且护理人员在与实验人员进行联系时, 需要与其核对患者的科室、姓名等一般资料。
1. 2. 2. 3 治疗中护理 因患者在接受生物治疗时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等现象, 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对于体温较高者应给予物理降温等治疗, 且对其他炎症或者异常进行处理;严格遵守无菌的操作规则, 在输注的过程中, 为患者提供舒适且无菌的治疗环境[2]。
1. 2. 2. 4 预后护理 因癌症患者身体的特殊性,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生物治疗时, 应该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用药, 比如患者在输注的过程中出现皮疹现象, 应该适当的减慢滴注的速度等。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表现发现, 实验组患者共有1例患者在输注的过程中出现高温;对照组患者共有5例患者在输注的过程中出现高温, 且有3例患者出现血管红肿硬结现象,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疗效较为显著的肿瘤治疗手段, 也是自身免疫抗癌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 同时也是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3]。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制剂对采集于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施以体外培养以及扩增, 再将其回输至患者, 进而对其免疫功能起到激发和增强的作用, 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4]。生物治疗对于治疗癌症具有独特的作用, 和手术以及放化疗具有互补的特性, 在癌症的治疗领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医学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 生物治疗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地治疗, 且根据大量临床资料显示, 在进行生物治疗时, 护理干预对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以及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生物治疗能够对癌症进行控制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癌细胞的转移, 患者在进行生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 促进护患之间和谐相处, 使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 刘万花, 吴少龄.心理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海南医学, 2013, 24(18):2798-2799.
[2] 杨卫兵, 阮培刚. 心理护理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 护士进修杂志, 1999, 3(3):41.
[3] 李晓云, 崔育慧, 申琳, 等.论生物治疗过程中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认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9):230-231.
我们都知道,肿瘤原先有三大治疗方法,分别是手术、放疗、化疗。尽管最近二三十年来这些方法的疗效都有提高,但是,治疗肿瘤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一是肿瘤发病率在增高,而且很多病人来就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二是部分患者害怕传统方法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一说起癌症就“谈癌色变”,甚至选择放弃治疗。
尽管治愈肿瘤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医学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攻克肿瘤的研究。他们从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中认识到,机体免疫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发展起了生物免疫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的生物免疫治疗发展很快,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治疗手段。
本期,记者采访了山西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张俊萍主任。张主任11年前在北京学习时接触到了生物治疗,于2001年返回山西省肿瘤医院,03年成立综合二科,在这期间,她和科内医生们不断参加全国肿瘤生物治疗的会议、培训。2008年,她们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肿瘤生物治疗会议”,曹雪涛院士也亲临会场,许多专家参观山西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后,纷纷表示:该科室起步虽晚,但起点甚高。虽然筹备时间比较长,但现在临床应用实践将近3年,治疗已超过500例人次,60%的患者有显著疗效。
生物治疗的概念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可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肿瘤的最终演变。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免疫系统强大足以及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而对于癌症病人来说,其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不能识别肿瘤抗原、或者不能递呈肿瘤抗原信号,从而使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与清除,这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
机体发生肿瘤后,尽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肿瘤的第一选择,成功的手术可以切除肿瘤局部病灶,但肿瘤是全身性疾病,身体的其它部位如血液、淋巴中仍可能残留众多的肿瘤细胞,是日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后或失去手术时机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化疗或放疗。它们虽然能杀灭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但对残留的肿瘤干细胞和其它处于非增殖期的肿瘤细胞无效。另外,放、化疗没有靶向性,会同时杀死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病人免疫力会严重下降,生活质量很差。
生物治疗是应用生物技术,通过调节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或给予针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物质,从而能有效的清除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肿瘤综合治疗方案中,肿瘤生物治疗成为最终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有效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技术,代表着肿瘤治疗新的方向。
生物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原则
肿瘤生物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宜在小肿瘤负荷时使用,其合适的治疗时机是常规治疗后,通过生物治疗进一步清除手术或放、化疗所无法杀死的“微小转移”,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换句话说,生物治疗不应看作是常规治疗手段后的最后治疗手段,而应该是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和各种常规手段有机配合作用,从而完成综合治疗的总体任务。
生物治疗是降低肿瘤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化疗及放疗三种方法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三大支柱,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治疗只能切除原发灶,对广泛转移的其它部位则无能为力;化疗则只能杀灭处于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对非增殖期的瘤细胞作用甚弱,且对增殖的正常细胞也有很强的杀伤,因而出现很强的化疗反应,如脱发、出血、免疫力下降等;放疗也有其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对转移灶无能为力。
生物免疫治疗通过免疫识别,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不损伤正常组织,并且能提高因化疗、放疗所致的免疫力低下。还可治疗全身广泛转移的微小病灶,所以堪称是“绿色治疗”。
生物治疗的发展前景
生物治疗的发展趋势是非常乐观的,其已跻身为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物治疗的适应症很广,从耐药的黑素瘤、肾癌,到消化道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但并不是每一个病人任何时候都适合做,有的患者肿瘤负荷大时,要和传统的治疗手段相结合,它们可以有机结合、相互补充,这也是生物治疗的优点。
一、什么情况适合做生物治疗?
1.生物免疫治疗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肾癌、各种腺癌术后的治疗有独特、确切疗效;
2.生物免疫治疗可作为各种肿瘤的后继治疗;贯穿于肿瘤放疗、化疗之中,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调动患者的免疫系统,促进其免疫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并能缓解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3.术前、术后早期应用不仅有助于病人的尽早恢复而且调动起来的机体免疫功能可以清除残留或种植的微小的转移病灶;
4.生物治疗对肿瘤引起的胸腹水有相当的疗效。
二、生物治疗具体怎么做?
1. DC-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化疗前采集外周血细胞(通过外周静脉采集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单个核细胞后成DC-CIK;化疗后静脉输注DC-CIK细胞;
2. 肿瘤疫苗:术时留取新鲜组织标本,制备后成疫苗治疗,皮下注射;
3. TIL细胞治疗:术后从实体瘤采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诱导培养成TIL细胞,静脉输注 。
三、我适合什么方案?
根据专家的诊断及自身机体的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如患者的病理类型及病情分期;肿瘤发生的部位;发展趋势;患者的全身体能状态;肿瘤对患者正常身体功能的影响;循证医学的证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个人意愿。
四、生物治疗疗效如何?
生物治疗科第一个应用生物治疗的病人是一个晚期肺腺癌患者,57岁,入院时病情已到达四期,3年治疗时间,他用遍了三代进口化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控制病情,并发展到了双肺转移、脑转移、骨转移,没有任何传统治疗手段可以再用。做了脑部放疗结合生物治疗后,才一周期症状就有缓解,两周期就有明显的效果,并通过生物治疗让患者维持了一年的生命,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男性,75岁,贲门癌术后,左锁上淋巴结转移放疗后,双肺转移,2009年1月住院,经生物治疗加化疗2周期后双肺病灶显著缩小,病灶从核桃大小缩小到了针尖大小,6周期后达完全缓解,治疗期间几乎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现随访一年半患者身体健康,生活如常人。
五、生物治疗费用怎样?
DC-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16000元-17000元
肿瘤疫苗:4000元
TIL细胞治疗:19000-20000元
六、生物治疗比放、化疗更能延长生命吗?
生物治疗结合放、化疗比单纯的放、化疗更能延长生命,这是临床实践证明的,并且对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的痛苦。
专家提醒: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血气指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16-04
肺透明膜病(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所致的肺不张引起[1]。该病多发于早产儿,主要表现为吸气性三凹征、青紫、呼气性及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是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的常见病因[2]。外源性PS治疗新生儿HMD有利于患儿自身PS的生成及分泌,并能有效促进再生肺泡上皮细胞,降低肺表面张力,提高肺顺应性和肺动脉残气量,避免发生酸中毒及低氧血症,从而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目前,国内与PS给药方法相关的研究较多,不同给药方法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探讨PS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新生儿HMD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旨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H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3]对HMD的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湿肺、胎粪吸入性肺炎、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胎龄(33.1±1.4)周;平均体重(2.2±0.4)kg;分:Ⅰ级17例,Ⅱ级26例,Ⅲ级12例,Ⅳ级5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胎龄(32.8±1.3)周;平均体重(2.0±0.6)kg;分级:Ⅰ级15例,Ⅱ级27例,Ⅲ级10例,Ⅳ级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及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吸痰、吸氧、保暖、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在此基础上,两组均在患儿出生后12 h内采用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H20080429)进行治疗。首先将药液置入加治疗,第一次按100 mg/kg给药,12 h后可重复给药。具体操作方法:用5 mL无菌注射器吸取已复温至37℃的固尔苏药液备用。固定好患儿,采用吸引器将患儿气道内的分泌吸净。常规气管内插管并固定后接复苏气囊,加压吸氧保持SpO2≥90%。
对照组:患儿连接鼻饲胃管,沿气管导管将药物送至支气管分叉处后快速注入[4],药液分4次注入,每次注入总剂量的1/4,用药后加压气囊供氧1~2 min,使血氧饱和度≥90%,并使药液在肺部均匀分布。
观察组:复苏气囊加压吸氧,接上4.5号头皮针并对气管导管进行消毒,在接近口腔处,保持15°~30°的角度将头皮针插入管内,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持针柄,在3 min内将药物缓慢滴入,滴入时机为复苏气囊的放松间隙,边滴入边给氧。滴入完毕后,继续气囊加压供氧1~2 min后将针头拔出。药物滴入过程无需对患儿进行改变。两组患儿用药后6 h内均不吸痰,以防止将药物吸出,影响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总有效率、血气指标[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a/AP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并发症(血氧饱和度< 90%、肺漏气、药物反流、发绀)、给药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标准:给药12 h后血气指标恢复正常,无、发绀消失、呼吸平稳,X线片显示肺部清晰无阴影为显效;给药12 h后血气指标有所改善,、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减轻,X线片显示肺部仍具有异常阴影,但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为有效;给药12 h后各项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a/APO2、PaO2、PaCO2及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a/APO2、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两组患儿给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给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HMD多见于胎龄35周以下早产儿,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早产儿的常见病,严重危害患儿健康。该病是由于早产儿肺部发育不完全,PS分泌不足引起。PS缺乏易导致肺泡表面张力上升,引发进行性肺泡萎陷,通气量下降,导致CO2积累和低氧血症,对气体交换产生不利影响,最终诱发HMD。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凹征、青紫、呼气性及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5]。若不及时给予治疗,极易因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症而导致死亡。
PS替代疗法和呼吸支持是目前临床上治疗HMD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PS在国内外临床的广泛应用,HMD患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PS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由多种特异性蛋白和磷脂组成[6],其分布在肺泡液体层表面,能使肺泡液气面的表面张力下降,在低容量下保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在呼气末萎缩,增加肺通气量,维持气体交换,避免毛细血管内液体在间质或肺泡内积累,故能提高肺顺应性及肺动脉残气量,提高氧合功能,进而减少低氧血症,有效预防肺水肿、肺不张及酸中毒[7-10]。此外,其还对肺泡上皮细胞的再生和PS的生成分泌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肺泡Ⅱ型细胞在胎龄22~24周时开始生成PS,34周后PS含量在肺泡表面快速增多,因此早产儿常易出现PS缺乏,预防性使用PS能有效降低HMD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固尔苏作为临床治疗HMD的一种特效药,是从猪肺匀浆当中提取的一种PS,由蛋白质、中性脂质及磷脂组成[11-12]。固尔苏能有效减低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出至肺泡、稳定肺泡内压、防止肺泡萎陷,保证气体交换,进而降低HMD的病死率。其治疗HMD效果显著,自应用于临床至今,挽救了无数新生儿HMD患者的生命。
传统的PS给药方法在插管和注药过程中易导致患儿出现人为缺氧,从而使缺氧合并症的发生率提高。目前,国内与PS给药方法相关的研究较多,不同给药方法,其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S给药方法主要包括雾化吸入法及气管内给药法,其中后者包括以下两种。①间断供氧及通气气管内注入PS:方顺兰[13]用头皮针将药物送至支气管分叉处后,患儿分别取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分两次注入,每次注入总剂量的1/2,给药后行气囊加压通气1~2 min,使药液在肺部均匀分布;时富枝等[14]在密闭式吸痰管注药口用注射器滴注PS;温勇珍等[15]采用4~5号无菌鼻饲胃管在支气管分叉处注入PS;本方法通过间断通气气管内注入PS,每次给药都需要中断通气,易导致患儿缺氧损伤加重,且每次给药都需将导管拔出,操作复杂且易对导管造成污染[16],此外,对于自主呼吸较强的患儿,药物滴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咳嗽反射,从而导致患儿将药物喷出,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②不停止供氧及中断通气气管内注入PS:骞嫦娥等[17]将接有注射器的5号头皮针刺入消毒后的气管导管内,边滴注PS边给氧,给药时间为15~30 min;给药完毕后拔出针头,穿刺处用胶布贴好防止漏气;本方法给药时采用直接刺入气管导管滴注的方法,不用将接头拔出,避免造成污染的同时也防止了患儿咳出药物,避免二次用药,极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18];此外,由于采用不间断供氧,患儿发绀的现象很少出现,其血氧饱和度较稳定,不易受到影响。
本研究探讨PS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新生儿HM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对照组采用鼻饲胃管将药物送至支气管分叉处后快速注入后加压供氧;观察组采用4.5号头皮针注入,边注入边给氧。对照组患儿在给药过程中需对其停止供氧从而影响患儿呼吸,而且给药后拍背易导致气道内发生药液聚集,血氧饱和度下降[19];而观察组患儿在给药时持续通气,药液缓慢均匀注入肺内,因而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几乎不会导致PaO2下降。对照组给药时需将复苏气囊接口与气管导管分离,在患儿呛咳或呼气时可能会将药液喷出,浪费药物的同时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观察组直接从气管导管壁穿刺注入给药,不用将接口分离,从而避免药液喷出,且因在气囊放松间隙将药物滴入,不会导致气管导管壁被药物喷洒。且对照组操作复杂,中断供氧易造成缺氧损伤,拔出胃管时易引起污染[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给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a/APO2、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观察组给药方法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观察组患儿无药物反流、发绀等现象,全部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均>90%,且用时间仅为5 min,可见观察组并发症少,且明显缩短用药时间,从而提高患儿依从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组的给药方法虽更为简单,节约了人力及时间,节省了药物,但由于该方法会在气管导管壁留下穿刺点,若该患儿给药后继续用呼吸机通气,则可能会使氧气从穿刺点溢出,因此对于其是否会对通气效果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头皮针头注入气管导管内,立即行呼吸气囊正压通气的方法治疗HMD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患儿在给药过程中,不易出现药物反流、发绀等现象,且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小,给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旭.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及并发症[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6,10(7):531-532.
[2] 赵姝.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重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9):1255-1257.
[3] 骆娟,蒋虹,李茂军,等.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 11(2):395-398.
[4] 马立新,戴怡蘅,俞红,等.早期应用肺表而活性物质联合NCPAP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访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93-2395.
[5] 唐晓芳.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2):2552.
[6] Shchegolev AI,Pavlov KA,Dubova EA,et al. Early neonatal mortality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2010 [J]. Arkhiv Patologii,2013,75(4):15-19.
[7] Steven MD,Jennifer D. Surfactant replacement tberapy in the neonate:beyo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Resp Care,2009,54(9):1203-1208.
[8] Gonda TA,Hutchins GM. Surfactant treatment may accelerate epithelial cell regeneration in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of the new-born [J]. Am J Perinatol,1998,15(9):539-544.
[9] Prado Vertiz A. Pulmonary atelectasis and hyalinemembrane disease in children.1956 [J]. Ginecol Obstet Mex,2013,80(11):733-739.
[10] 黄新宇.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3):52-54.
[11] Taeusch HW,Ballard RA. 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 [M]. 7th ed.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585-5876.
[12] 姜琳.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171-172.
[13] 方顺兰.早产儿预防性使用固尔苏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09,47(23):92-93.
[14] 时富枝,周晓娜.经密闭式吸痰管注药口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方法的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03-104.
[15] 温勇珍,邓锦有.45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12):80-81.
[16] 柳洁,王莉,孙健梅.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3):139-141.
[17] 骞常娥,姜玲.肺表面活性物质新法o药方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6-37.
[18] 戴月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给药方法的研究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5(5):665-666.
[19] 张兰.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