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第1篇

一、“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和合作,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二、“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性,强调方式的合作性,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1.注重过程的体验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一部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做心理活动课,虽然提供了心理体验的过程,但是不注重讨论分享和归纳总结,淡化了心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体验?互动?合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发展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强调方式的合作性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3.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和教师作为双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教学智慧在主体的互动性中产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80%的大一新生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焦虑、人际沟通问题、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改革“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健康的含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由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了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策略。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单纯指身体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是:一个人在生理上疾病或身体虚弱症状,并且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也处于完好状态。

可见,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大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由于工作主体对象——小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一些客观变化,当代小学教师往往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时常会凸显出一些诸如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不健康的表现。因此,研究当代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适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显得十分重要。

1 当代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当代小学生大多享受关怀过多、耐挫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已经多被冠以“小皇帝”等称号,这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不断变化,根据当代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笔者以为,评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1)智能良好。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智能良好综合体现为两个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绪稳定。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就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生理健康、社会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否健康或有利于自己的生活与健康:①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②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为转移,在一般情况下,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其情绪反应也应逐渐消失。③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一个人情绪经常很不稳定,变化莫测,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④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⑤情绪表达适时、适度,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意志就是为达到即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一种良好的意志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目的合理;二是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态;三是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培养自己的果断性和自制性。

(4)人格完整。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素完整,无缺陷;二是人格统一、不混乱,生理上和心理上一致;三是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社会适应正常。心理健康的小学教师,总是能主动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他们讲信用、重名誉,待人宽宏豁达,乐于奉献。能够正确处理和家长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众多必须面对的“关系”决定了小学教师社会适应能力在教育教学成效上的重要意义。

(6)自我评价准确。心理健康的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2 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因心理问题辞职、自杀甚至犯罪等等一些反常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其根本原因就是是部分小学教师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一些小学教师不能适当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眼中“差等生”身上发生的问题,甚至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破裂,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恶化。长此下去,对小学教师工作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业务学习心理障碍。缺乏业务学习目标和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业务研究。其中有些自我调适能力差的老师甚至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厌倦、对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工作任务感到焦虑。

(3)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的各种困惑。当前正值教育系统人力资源政策改革的特殊时期,新旧绩效评价机制交替。不能正确对待自身需求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自我定位和自我能力评价不够切合实际,期望值过高,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4)家庭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由于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头绪较多。在处理家庭和工作两个问题方面平衡难度相对较大,容易出现家庭矛盾,如不能正确调适,不但会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势必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成效。

在以上问题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职称晋升压力和人际关系复杂是最困扰着当代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也是对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问题。

3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策略

小学教师危机心理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与小学教师自己缺乏主动寻求心理救援意识密切相关,另一原因就是心理健康常识严重缺乏。因此,建立小学教师危机心理预警系统迫在眉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的优良品格,具有 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具体的规格要求。同时,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内容之一。同样,作为教师,更需要首先在这些方面是健康完备的或趋于完备的。各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都很有必要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1)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能潜移默化地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和谐的运行氛围,更有助于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因此,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能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2)加强价值观培育工作。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消除他们在业务学习和工作上过分注重劳动回报和付出收益的消极思想。学校活动有必要与荣辱观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八荣八耻”认知意识,在教育学生之前能做到教师先明辨“荣”、“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校的党支部和工会等组织机构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从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和关怀力度,从学校制度建设和工作意识上,逐步形成“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的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意识。

(4)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在当今各地各级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的教师业务学习中,可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增强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

(6)各级教育师资管理机构和学校有必要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教师心理素质的状态,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心理健康对小学教师来讲更显得重要和关键。只有在教师自身加强心理调适意识,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重视并组织行动,才能解决好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教育教学过程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洁,付海玲.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价值工程,2011(4):93-97.

[2] 魏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及防御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7):213-214.

[3] 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J].教育探索, 2003(2):65-66.

[4] 魏强.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1):167—168.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档案构建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4-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含义

心理健康档案,顾名思义,是全面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并单独的存放,收集数据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或者进行特定的心理测试,心理的档案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对收集来了各项数据通过记录和整理后,通过心理专家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来获取每一位参加测试的学生的人格、素质、行为依据、智商及情商等心理素质状况,并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库,通过档案的建立,来及时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能够更加的普及并具有相应的针对性。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含的基本内容

要建立一个完善并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档案,就必需收集到全面的学生信息,在心理健康档案中,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心理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就读的学校、专业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家庭成员、居住的环境等等。而心理信息则是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来获取,心理信息包括焦虑、抑郁、暴力等心理的倾向、个人性格品质、心理疾病史以及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等等。

2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2.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

心理健康的档案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潜在的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依据,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大学生随着时间的推进,心理状态的改变和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在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的工作,心理档案是一项致力于长期观察和监督的工作,其覆盖面广,调查深入,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都能对其心理的转变、成长以及潜在能力的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帮助。大学生心理档案所储存的信息是通过对于每一位学生长时间深入观察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监控,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够全面的掌握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及时的疏通和开导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

2.2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提供有效的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初期就及时的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的各项基本信息,也能够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学生是一个统一的群体,在心理问题的产生上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因此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上,通过心理档案,可以获得相应的方法和依据,了解以前成功的案例,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档案的各项信息,全面的寻找到缓解、疏导、再教育以及预防干预的手段,并通过档案记录,形成系统的方法。

2.3改善各项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大学教育的方式上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通过心理档案,教师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爱好,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来改善教育的方式和教学的内容,大学生之间学习爱好和能力的差异,也影响了对于施教内容的学习效果,通过档案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之后,教师不断的改善教育工作,使得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避免了教育和学习的盲区。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应当前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法。

3 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的有效手段

3.1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收集手段

心理健康所要收集的数据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的,而且心理健康指标众多,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收集信息的类别和方法都要有统一的规范,一些心理信息指标并不能通过问答或者是问卷的形式直接收集到,对于这类信息要运用专门的方法,例如对于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行为问题,通过学生在行为选择上的差异,来了解心理健康的状况,学校应该统一组织大学生来参加心理健康的测评,设计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评问卷。

3.2利用专业的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心理无疾病,这也是最基本的含义;第二方面是指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这是其实质的内容,它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处理问题。

(二)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无法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缺乏社交能力;二是缺乏自信,无法承受失败,进取心不坚定;三是无法正确处理情感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0年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该部分人中3%-5%的学生达到了严重的程度。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相关部门专门颁发了相关文件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①

二、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艺术起源于人们感情的倾诉与表达,发展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升华于人们对音乐的感触。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表达。从创作音乐、聆听音乐到鉴赏音乐,不同的人群因为同样的情感走到一起。作为当前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以及大学生的选修课的音乐课程是传播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除了作为一门课程,在情感的交流方面也有着很大作用。作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基础教育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感与审美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艺术通过音乐教育得以发挥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把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等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真正的音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他们能够通过声音来激发人们的共鸣,唤醒内心的情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高尚人格。音乐作品的本质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物理特征如音色之美,更在于其所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独特形式。

(二)音乐艺术的价值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②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其他一切艺术品的全部价值如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不同时代的音乐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通过特定时期的音乐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思潮。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艺术的经济价值也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价值。音乐的经济价值在当代社会更加明显,其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各种音乐学习班、演唱会、音乐会、版权等等。其次,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艺术品,主要通过声音语言来表达内在价值。在表达情感、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各种情感通过音乐得以传达,人们通过演唱音乐释放情感,调节情绪。通过聆听节奏舒缓、曲调悠然的音乐,压力得到释放,身心得以放松。欢快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让那些情绪低沉、心情沮丧的人得到激励。失眠的人们可以通过聆听催眠的曲调缓解失眠症状。音乐艺术的价值是多样的,音乐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远胜于其他艺术。同时音乐课程作为传播音乐艺术的重要方式,其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在培养审美观、陶冶情操、疏导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音乐传播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音乐课程传播音乐艺术,大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入。而教育的独特方式又进一步增强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而通过音乐课,学生们学习团队配合,互相交流音乐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去理解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感情的表达。一首积极健康的音乐作品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③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音乐能对这种压力进行有效疏导,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在音乐的熏陶下,心理压力得以舒缓,因压力所带来的人格上的缺陷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欣赏活动、歌唱比赛等在促进音乐艺术传播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方式,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深刻。首先,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增强了自信心。其次,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通过欣赏音乐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音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进一步发挥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校园音乐环境如果能够做到多姿多彩,就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其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情感波动等问题而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所需要的心理疏导方式也不尽相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通过聆听、欣赏以达到舒缓心情的作用。从而让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改善当前的心理状况。

(二)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在影响人们心理的作用上并不相同。④流行音乐节奏鲜明,内容简单通俗,因其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和内心情感而为大学生广泛喜爱。在调节大学生心理,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欣赏或演唱流行音乐,作为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严肃的音乐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严肃音乐通常是指经由专业作曲家、歌唱家或演奏家为了表达个人思想或达到学术目的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作品。⑤这类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往往能给大学生以深刻思考,教育学生用一种勇敢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去接受挑战。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中去。

(三)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产生于各个环节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产生于各个环节。创作音乐、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演唱音乐每一个环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有着自己的特性。通过创作音乐,学生提高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音乐之中,并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懂得如何表达感情,有利于缓解内心焦虑。同时又学会音乐创作技巧,提升个人能力。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让自己更加热爱生活,并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缓解了内心的压力,削弱了由学业压力、情感烦恼等给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欣赏音乐时,通过理解音乐的内涵,与创作者达到共鸣,心灵得到升华,同时提升了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演唱音乐是最直接的情感倾诉,释放了内心的喜怒哀乐。以表演的方式去释放情感不仅能够提高表演技巧,也能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音乐艺术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样的。不同的艺术传播方式,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音乐实践,主动接受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校应积极丰富校园音乐环境,充分发挥音乐对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引导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音乐艺术是具有多重功效的艺术品,无论是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减轻由于学业、情感和生活等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和消极情绪,还是在帮助其释放和抒感,陶冶情操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音乐作品还可以弥补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第5篇

美国心理学家密特尔曼以及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中国心理学家郑日昌等人,对人的心理健康均给予了相应的解释并提出了衡量的标准,他们有着相同的观点,也有着不同的提法。

中国教育界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1)没有心理疾病;(2)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所以,看中职生心理是否健康,就看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在适应社会、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时,其心理行为表现是否情绪稳定、行为适度;是否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的目标

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中职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中职生要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但不轻浮,坚韧但不固执,礼貌但不虚伪,具有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品格;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为现实社会所接纳;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并勇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及其他人友好相处,能准确认识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能谅解、宽容他人;具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热爱本职、敬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充分的理智、适度的情绪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 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中职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基于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的阴暗,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4.情绪控制能力差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数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四 教师如何处理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1.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如果教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而今天的中职生,他们多为一些“学困生”,教师要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要全面体现自己的“爱心”,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倡导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

2.明确告诉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当年读书成绩最优秀的同学,今天是不是最成功的,成绩平平的同学是否就是最没有出息的。

3.指导学生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