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题化教学

专题化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题化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题化教学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1篇

(一)“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有利于体现的整体性

基本原理概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内容构成的,这三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整体,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给人们提供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世界观导向下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式教学通过分析这门学科中不同内容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高度浓缩和深化,并通过若干个专题,将所要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较短时间内将所要讲的内容讲授清楚,这一凝练过程恰恰有利于保障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

(二)“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

专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把握基本的理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专题教学就是针对一些现实中经常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因而教师是有重点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讲座就是从“专、精、深、活、新、实”这几个方面出发的。“专”是指教师在选定题目的基础上,围绕选定的专题展开讲解,既要把专题讲通、讲深,也要抓住最主要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把握住专题中的重点。“精”是指教师在专题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将专题放在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部分和现实中最需要进行讲解的方面。 使教师的讲课内容更聚焦,更贴近生活。 “深”是指教师专题讲课的内容程度、理论层次相对于教材要深一些,前卫一些,传输给学生更新的信息。“活”指教师要灵活选题,根据教材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选题,在讲课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二、“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在国外,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且发展速度很快,而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小,且主要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不少人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把精力主要投向了和经济、生产有关的课程,而像马克思基本原理这类与经济相关程度不高的课程则较少受到关注。其次,当前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法大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同时在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失去了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能动性,学习的热情极度不高。

(二)是完善基本原理概论讲授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首先,目前高校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全国统编的教材,教材中主要是理论性的内容,和生活相聚较远,理论总是很枯燥,因而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去学习、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其次,许多马克思基本原理授课教师都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大部分学校都只给老师54个学时来教基本原理概论,有的学校甚至缩短到32个学时,但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的要点很多,教师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讲完或者做更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再次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从事其他课程授课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之后转来教基本原理概论,他们对基本原理概论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老师采用的是理论传授法,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很少和实际案例联系在一起,这就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学生对这些理论难以有很深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行改革,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来整合内容、对重要的若干问题的进行专题化的讲解,加大学生对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即注重理论内在的联系,同时专题教学也要有重点的教学

一方面,基本理论是一个概念多、理论复杂、内容广博的学科,也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基本学科也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因而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在内容上要从概念入手、从概念到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再从概念到体系,将传授的知识串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提高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专题教学是针对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实际中很重要的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的教学。因而在专题选题是要有侧重点的选题,在教学内容中有侧重点的讲授。

(二)教学中要注重经典文本的引用,明确讲授内容与经典文本之间的联系

由于是专题教学,其所讲内容具有侧重点,不是面面俱到,有些知识是没有讲到的,在专题讲课中灵活的贯穿经典文本,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去了解这些金典文本,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认识。也可以弥补教材编排中的不足。

(三)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始终做到 “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教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教授的主要客体是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理解、运用这些原理,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心中存在的疑惑题。根据他们的思想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是理;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结合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进行教学。用最新科学成就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让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三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提高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共理论课教学的可信度。?

四、“基本原理 概论”实践教学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由于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在专题教学实践改革中,就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重点的讲课。根据学生的需求,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将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的内容专题化,以专题的“点”带出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知识涵盖面。突出“重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革专题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考虑到实践的重要性。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专题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专题实践教学的力度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1.在改革专题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课堂讲授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作为专题式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通过QQ、MEN、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传播与基本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同时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在价值观、世界观或者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这样教师就打破了传统的“一笔、一本、一嘴”的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可以随时进行教学。采用新媒体教学既增强了实践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基本原理概论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改革专题教学方法上,要 “坚持一个中心”。所谓“坚持一个中心”是指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获得理论知识最重要方式。因而为了提高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效率,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上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让学生或老师提出疑问,然后针对疑问一起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要想在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教学中保持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出发:一是进行课堂诱思;教师先传授专题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讲通透后,然后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疑问。二是社会实践;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去社会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会产生新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三是讨论交流;学生就参加社会实践后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力求达到共识,得出最佳的答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针对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答案。四是专题研究;将大家的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性的升华,回到专题理论上来,同时也可以根据新发现的问题答案对原有的专题理论进行创新和补充。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知识寻求者的主体地位。使专题教学更加贴切他们的需求,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到了更深的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专题的内容,甚至也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是对传统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式的优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现实的需求,也对理论教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同时也要理清专题式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习勇.论影响“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与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96.

[2]陈锡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结构性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05,(6):24.

[3]魏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1 年年会纪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7) .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专题化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经济类公选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综合考虑“三求”,即学科要求、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1、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学科要求),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传统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学生诉求),即要考虑学生的诉求,采用拉动型教学,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重点考虑学生需求的“点菜式”教学安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社会需求),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点传授这些内容。即使由于课程自身特点导致涉及的实效性内容不多,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上述三原则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优先级的顺序。专业课必须考虑到基础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实际上,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从国内众多的《世界经济学》教材中选定一本,略加变动教学内容后进行授课,但这可能导致授课内容被迫注重基础性原则,而忽略了公选课要注重的后两个原则。另外如果过于注重后两个原则,虽然教学效果好,但是对于缺乏经济学素养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只是能搞懂所讨论的专题,不能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也只是达到了“授鱼”而非“授渔”。因此如何专题化类似《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一般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主体及其运行的一般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基于针对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概论课讲述世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上,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公选课《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共计30个学时,10次课,除去各1次相关世界经济热点视频学习和随堂考试,共计安排8次专题。遵循基础性原则,把握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

专题一是世界经济导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最基本的经济测度指标GDP谈起,循序渐进导入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等。专题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开始,进而考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一般性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专题三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问题,回顾历史上国际贸易战,并结合实际谈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倾销反倾销问题,进而分析贸易战背后的主导因素和变动趋势。专题四是世界经济的汇率问题,结合中国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先升后降这一现象,分析什么是汇率、汇率与贸易关系、汇率变动决定因素等。专题五是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考察历史上历次能源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总结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专题六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波动,探析区域经济波动是如何传导扩散,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形成的,进而总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变动趋势。专题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TPP为分析对象,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决定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专题八是世界经济协调治理问题,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出现波动,已远非一国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

三、专题化教学过程

1、专题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在保持基础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调整各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如笔者上学期在讲到专题二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为啥遇到发展瓶颈,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其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为什么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其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结合参与金砖国家峰会,分析了中国为啥看重金砖国家。同时结合最近媒体关注的TPP,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为啥美国意欲主导TPP等等。

2、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专题化教学内容要注重灵活的导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诱导法,以一个醒目的疑问式话题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专题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贸易没有任何阻碍,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在进一步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完全自由贸易和完全封闭对世界总产出和各国经济会有怎样影响等,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等。

二是采用时事诱导法。时事应该是当前各方热议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如讲授专题四时,可以联系2013年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追问汇率为啥升高,对就业有和中国经济有啥影响;而到2014年后人民汇率连续贬值,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啥等。

总之,课程内容专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专题的合理确定和每个专题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2]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4-37.

[3]李太龙.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2(1):17-19.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专题化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matic Teaching Mode i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Course

JIANG Zhouting, JIAO Zhiwei, XU Peng

(Physics Department, 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hematic teaching refers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broken down into appropriate physical topics, in the form of themes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expand student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mod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course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form of group discussions, so that students learn to master the different topics related to teaching knowledge, 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thematic;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teaching practice

1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特点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是物理学或者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它主要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热力学系统的运动规律及热运动对物质宏观性质影响。该门课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已广泛地应用在化学、生物、气象、生态等其他各门基础学科之中。①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作为理论物理中四大经典力学课程之一,和其它理论物理课相似,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备的物理思想。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完成普通物理学、热学、原子物理学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对物质热运动规律有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框架和知识要点,以及运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基本思想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在我们的前期调研中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到困难,特别是统计物理学部分,老师讲得抽象,学生听得含糊。本课程为物理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程,与普通物理课程相比,学生第一次学习采用一套全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这需要学生具有概率论的数学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对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图像有明确的认知。而这种物理思维的锻炼在以往的普通物理课程中并没有直接尝试过,让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明显感到学习阻力。此外,由于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中还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推导给出物理规律和结论,这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往往欠佳。比如通过统计理论给出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时,结论很简单,但是推导过程却比较复杂,学生上课很容易走神。这种注入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热力学部分只是大堆的偏导数,统计物理部分就是各种分布,要理解透彻很难。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入校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物理就缺乏兴趣且基础薄弱,长此以往导致厌学,甚至恐惧。目前众多院校在大力开展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幅缩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也不例外,从最初的68个课时减少到目前48个课时,若仍遵循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教学内容讲透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专题化实践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它一方面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沟通能力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②

2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专题化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分解成适当的物理专题,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教学模式。选择好特定的物理专题,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评价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物理知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中实施专题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由点及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进行扩展,大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过程包括:

2.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由“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热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宏观唯象理论,后者是热现象的微观本质理论,两者研究手段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在专题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热力学”与普通物理课程“力学与热学”中的热学部分进行整合,③比如温度、热平衡、功、内能、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两门课程中都出现,就无需重复讲解,杜绝繁冗,充实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普通物理课程相比,存在大量抽象的理论和模型,如果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2 教学专题的设计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由“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热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宏观唯象理论,后者是热现象的微观本质理论,两者研究手段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理论体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门课程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专题性,例如熵、激光致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固体的热容量、原子激光等都可以作为适当的专题进行教学实践。选择好专题内容后,以此内容为核心,并附加一些与本专题相关的辅导资料,突出专题教学内容重点的同时,也增大了信息量。譬如,选择相平衡理论作为专题教学时,可将液滴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性材料,让学生通过对复相平衡理论在液滴形成过程中的应用,对相平衡的概念有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对专题的研究过程,是整理经验材料,提出科学假说,构造理论系统,进行推理证明的过程,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以及类比、公理化等逻辑方法的运用,对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能力,或简化复杂因素,纯化主要因素,用理想化的客体或实验进行研究,或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一种假设或对理论模型进行简化。这些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中的渗透,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

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厨房的角角落落,用到非常多的热物理学知识。譬如灶具的进化,炊具的外观设计,保温瓶灌开水的小窍门,冰箱的制冷过程,电饭煲的工作原理,热锅上的水珠为什么能像水银珠滚在玻璃上等等。对这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科学问题的解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程内容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使他们把已经学过的课程内容在生活实际中得到扩展和深化。也让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热力学知识的同时,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

2.3 实践教学的强化

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近独立粒子统计分布、系综理论等),每个模块设立3~4个专题。在设置教学专题时,尽量使每个专题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师讲授环节,理论教学需要突出重点,对每个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公式进行重点阐述和必要的推导,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掌握理论体系的精髓。选择相关的题材新颖、结论开放的内容作为专题拓展部分,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作研究的方式,交一份总结报告或者成果演示。小组的组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由老师在学期初就把教学班级分解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名学生,并由一名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这些报告和成果进行评价,给整个小组一个总分。小组长可以根据成员的表现,在讨论和撰写报告中的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对这个分值进行二次分配。通过这些教学实践,一方面帮助同学们深化理解教学专题的内容,另一方面,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团队讨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道德品质,成为善于合作,心理健康,团结友善的班组一份子。

2.4 学习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这种评价方法缺少实践应用环节,学生会更多地采用临考突击,死记硬背考点来获取高分。这对平时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但由于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是有失公平,长期以往,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⑤本次专题化教改实践中,老师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完成情况,以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团队整体给予总体评价,小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员在讨论中表现的积极性、活跃度、配合度等方面的表现,对总成绩的分值进行二次分配。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查学生对热学和统计理论的宏观掌握水平。在考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考察其对具体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不但能有效检验学生对“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掌握程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实践表明,通过专题化教学实践,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必须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为了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乐于讨论和探究问题的学生增多了,探究问题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频繁沟通,促进教学相长,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已在应用物理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专题化实践。从学生网上生评教的情况看,实施了专题教学实践的班级,平均打分是97.07 分,比按常规教学模式讲授这门课程的班级打分要高2 分。并且2013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授课形式新颖,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比如,有同学评论到“对熵增原理这个专题的探索过程,刚开始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下手,但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通过在图书馆及网上找到的资料的学习,当我们一起写完综述报告,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逐渐学会了自学和探究的方法,这种能力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

今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准备进一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和探索。一是继续凝练专题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相符合的专题,并跟踪最新的相关成果,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二是继续规范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报告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时做好教学反馈。三是继续完善考核体系,使其能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四是继续提高教学组织和管理,为专题化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注释

①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② 伊厚会,姚延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05.

③ 谢国秋,刘仁臣,程和平.热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整合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91:29.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4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化学命题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方向标,笔者以近两年部分化学中考试题为例,归类分析如下。

1 “围绕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多维发散”的专题化试题

由点连线、由线成面是中考命题的策略。为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根据“某一具体知识”的不同分类,这类试题的设计构想通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以某一化学概念或原理(如中和反应、燃烧、溶液等)为试题核心,从掌握概念(或原理)所必备的子核心内容出发,来进行多维命题。

(2)以某一具体物质(如水、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等)为试题核心,从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等子核心角度出发,来进行发散命题。

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卷中的第28题就是以上述构想(1)来进行命题的。

[题目]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 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_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1)表中x=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和反应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题时,考生一定要掌握pH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要懂得探究性实验中如何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还要根据题目提供的表格数据,在表中利用比例关系填写出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抓住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引起密闭系统内压强增大,来解释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从而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

2“展现真实生活情景,分析解决问题”的专题化试题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是中考试题命题的基石。为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这类试题的命题构想通常是以重大新闻、全球问题、热点事件、前沿技术等情境信息材料为载体,挖掘信息中涉及到的、并符合考试说明的知识要点,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来进行系统设计。旨在让考生积极主动寻求“景”中蕴涵的基础知识、答题目标、内容的取向和问题解决的任务和线索,借助于真实的“景”,动之以“情”,产生情感的体验、做答的动力。

如2007年厦门市中考卷中的第24题,就属于该类试题。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

质:_________; ②化学性质: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

(2)请从分子构成的角度,指出氧气和臭氧的不同点:_________;

(3)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磷在臭氧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似,请写出磷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

(6)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信息情境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考生要学会知识迁移,根据平时写化学方程式的经验,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题给信息,准确填写臭氧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善于联想到化学中的其它物质,分析出其利与弊,如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等。

3“构建知识获取过程,开展科学探究”的专题化试题

凸现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是中考试题命题的导向。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仔细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已作为一项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被置于“内容标准”的首位。这类试题的设计构想通常基于以下两种方式:

(1)以学生未知的新事物或新知识为探究目标,模拟科学家开展探究的方法,从“提出猜想”到“得出结论”,并渗透化学学科的特色――实验手段,以达到认知结果。该种构想注重的是考生从“猜想”到“结论”整个科学探究形成的过程。

(2)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原有知识为探究目标,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获得结论的原有的实验手段和探究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探究方法或探究过程,让学生对新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评价和补充。该种构想注重的是考生对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或过程的评价。

如2006年常州中考卷中的第27题,就是以上述构想(2)来进行命题的。

[题目]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是_________(填物质的编号):①石灰石②氮气③铁丝④红磷⑤面粉⑥二氧化碳。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①简要叙述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木炭是一种可燃物。请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燃烧。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填表。

在后续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为“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请把这一步骤用“题示”两个字填入下表相应步骤的“操作”栏中,且不必填该步骤的“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栏。

(3)①有人建议在装置X处作下图Ⅰ所示的改动,以便可随时切断气流。这样的做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有人建议在实验开始后,在Y管末端处增添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下图Ⅱ),大家讨论后觉得很有必要,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不需要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B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这一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分析第四大题中的27题,表格如下

突出学科特色是中考试题设计的方向。本题是一道学科特色较强的化学实验创新探究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解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常见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分析题目提供的实验装置,抓住单个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原理,来检查整套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本题的亮点之一是在设计实验验证木炭燃烧的两个条件:必须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木炭的着火点。考生要运用类比的思想,确定在整个装置预先充满氮气的情况下,要达到题目提出的两个实验目的,应该是先验证“缺少氧气不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燃烧”三者中哪一者?考虑到氮气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验证:缺少氧气物质不能燃烧。最后确定验证的顺序是先验证“缺少氧气不能燃烧”,再验证“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最后验证“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燃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一次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了玻璃管,要验证“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必须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后才能通入氧气进行。本题的亮点之二是试题设计的问题(3)中三个小题,都是为树立学生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而设计的,体现了命题者具有很高的学科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意识。

4“构建物质之间链接,区别推理事物”的专题化试题

坚持继承创新、综合评价是中考命题的源泉。历年来,化学推断题作为一种传统的题型,是普遍认同的极具开发潜力的题型,它对考查学生创新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窥视近两年的中考题,正赋予它新的生长点,不断推陈出新。此类试题设计的构想已不再局限于常见物质的简单转化(如“碳三角”、“酸三角”、“石灰三角”等),而是加大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分离提纯的综合程度,增强物质的反应类型、分类与性质的有机整合,因而近两年推断题“亮点”迭出,精彩纷呈,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如2007年苏州市中考卷中的第24题,就属于该类题型。

[题目]A是绿色粉末,G是蓝色溶液,X为常见的稀酸,B、C、D、E、F、H和Y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①、②、③、④和⑤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D_________,E_________,X___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

专题化教学范文第5篇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1],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一度以来,单调、枯燥、压抑、机械、重复几乎成了高三课堂的代名词,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一旦进入高三阶段也同样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色,完全被讲题、练题所淹没。我省今年新的高考方案注重以测试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导,重点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新的高考方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把握复习方向充分剖析考纲,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探索有效课堂[3]。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即使是高三的课堂,我们依然可以化烦躁为激情、化苦闷为活力。

二、问题解决方案

1.探究有效课堂,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案例一:《定量实验专题复习》

广州市高三毕业班“一模、二模”测试反馈:学生在解答实验题存在畏难情绪,主要体现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放弃,空白 (2)见题就紧张,心理没底,少量的作几问、但部分错误 (3)涉及基本理论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时找不到思维方向。(4)不注意细节,答题时拿不到高分。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满分100分,实验部分64分,可见分值比重之大,同时也充分体现实验模块的重要性。以下以两堂平行《定量实验专题复习》课来讲述我的策略。

片段一:

例1:(07江苏理综)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mol (CH2)6N4H+与1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称取样品1.500g。

步骤Ⅱ: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色变成色。

例2:(09浙江理综)

(4)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使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5Fe2++MnO4-+8H+ 5Fe3++Mn2++4H2O

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_______(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师:前阶段我们复习了酸碱中和滴定,请问例题1中指示剂的颜色有何化?

生1(1班):(迅速地)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红色。

师:掌握不错,拿稳基础分,那么请问例2中滴定前是否要加指示剂。

生2:(迟疑)不知道。

生3:是,理由……………不清楚……..

生4:否,理由……………不清楚……..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到底需不需要指示剂?

生:(讨论激烈),还是不太清楚。

师: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出发,KMnO4溶液为紫红色,作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时,达到滴定终点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用KMnO4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而不需要其他的指示剂。

生:(机械点头、表情漠然)

本堂课自我感觉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吸收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对于同样的内容在另外一个班我做了适当的教学调整,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段二:

课前准备:

试管一支、KMnO4溶液、FeCl2溶液、滴管2支

师:今天我们先做试验后分析试题。

生(5班):好!好!(热烈鼓掌,情绪高涨)

师:请一位同学描叙KMnO4溶液、FeCl2溶液的颜色。

生:紫红色、浅绿色。

师:回答非常正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试验现象。

生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3ml的FeCl2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KMnO4溶液。

生2:试管内颜色变为紫红色。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例题2。

生:(高兴、自信)老师,会做了。

师:请一位同学帮我们分析例题2。

生3:否,因为KMnO4溶液为紫红色,不需要加指示剂,滴定终点溶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师:回答非常正确,相信大家定量实验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促进探究学习、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传统“填鸭式”教学观念中我们吸取教训,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面临新的高考方案,在实验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主研究。

案例二:《实验设计及步骤》

片段三

课前准备: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

例3:某学生拟定通过测定粗锌(杂质与稀硫酸不反应)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来测定粗锌的的纯度。

试剂及仪器:粗锌、稀硫酸、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托盘天平、量筒、水槽、铁架台

(2)实验时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如何将试剂加入试管并使反应开始?请设计实验方案并描叙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请根据我提供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这几样简单的仪器、试剂(可由其他物品代替)设计实验,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班级里马上气氛热烈,高三复习课同样可以很活跃)

师: 请一位同学讲述本组的设计

生1: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稀硫酸,用镊子夹起一小块粗锌,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

师: 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操作该实验。

生2: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矿泉水(代替稀硫酸),用镊子夹起一小节粉笔(代替粗锌)放入试管内,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

师:(激动地)这位同学的设计非常好,就地取材既形象又生动,请问

我们收集到的气体会不会损失很大呢?如何注意细节问题?

生:(激烈讨论)

师:(将该实验再重新模拟演示一遍,适当校正细节问题),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矿泉水(代替稀硫酸)稍微倾斜,用镊子夹起一小节粉笔(代替粗锌)小心放在试管口,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缓缓将试管竖起来。我们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失分。相信通过刚刚的模拟实验,对于此类书写实验步骤的考题,我们可以迎刃而解了。

(全班学生都能认真的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