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的属性

文学艺术的属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艺术的属性

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第1篇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应针对人体视觉器官较其他器官优先获取外界信息,能弥补教学语言表达不足的特点,可以及时的把抽象的、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在教学《鲁迅自传》一文时,根据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展现鲁迅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刻画其思想发展变化轨迹,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国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可采用表格式板书,设计如下

01

学生通过表格直观、清晰的体会,对于《鲁迅自传》一文的线索一目了然,进而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语文板书中如提纲式、对比式、线索式等设计都具备直观、简洁、实用的特点,都可广泛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二.精心设计和提炼,语文板书应讲究简洁性

语文教学板书讲究实用,既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又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要精心构思和设计,力求简洁精练、准确恰当。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这样设计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的利箭刺向他,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三.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语文板书应讲究趣味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板书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就应做到语精字绝,富于趣味性,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把握学生寻求问题解答的迫切性,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其置身于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之中,与教师思维同步,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面山而居的愚公率领儿孙毕力平险,智叟笑而止之,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板书如下:

精妙而富于启发性的板书自然而然让学生知晓了教学用意,得出了课文的主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四.避免板书的随意性,语文板书应讲究示范性

教学板书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对老师板书中的如字形字迹、书写笔顺、设计技巧、板书态度等进行模仿。为此,教师在板书时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做好表率。在我上小学时,我们班来了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他上课谈吐自若,出口成章,特别是写一手漂亮的黑板字,板书设计新颖美观,为此,他很受学生的喜欢。我们班有大部分同学在悄悄地模仿这位老师的字。经过一段时间,许多同学都能写一手好字,这都与这位老师写的漂亮的字及新颖美观的板书分不开。

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文板书应讲究审美性

教学板书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讲究设计的美观、语言的精练、内容的完善、字体的俊秀等。运用美学的理念和美术技巧,在教学中起到引人入胜、激发思维、活跃气氛的效果。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第2篇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

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第3篇

一、艺术 “变形”之现象

“变形”现象在艺术创作领域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创作主体能凭主观所想随意进行“变形”吗?什么是合乎情理的“变形”?什么是胡编滥造?为什么同一事物会出现相异的艺术形象?教师如果对这些问题混淆不清,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体验,写作文不是随心所欲胡编一气,就是对被描述的客观外物不敢越雷池一步,仅是照镜式的叙说。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究艺术“变形”的奥秘,对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或写作的能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变形”是个普遍的现象。学生的文章中常常出现诸如“树在向我们招手”“鸟儿为我们歌唱”的描述,这是“树”和“鸟儿”在欢悦情绪影响下在学生心目中的“变形”,是童稚心灵的创造。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变形”的精神,掌握“变形”规律,实非易事。笔者为促使学生探究“变形”的奥秘,列举多个典型“变形”例子,与学生共同分析,以深化学生对“变形”规律的认识。

二、艺术 “变形”之特点

艺术创作中的“变形”是指作家根据描写对象的特征、创作主体内在情绪状态与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出的一种改变,它强调了创作主体的主观因素。但是创作主体的主观作用又不能脱离创作客体、描写对象的特征,而凭主观随意性来进行“变形”。

镀金十字架,在将死的葛朗台的眼里幻化成为灿烂的金子。这是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深入洞察了葛朗台的贪婪本质后所作的想象“变形”。

在想象和情感的作用下,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重要环节上都有可能发生“变形”现象。但这种“变形”是在掌握描写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对夜景的描写:“小屋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有的学生写夜空“暗蓝的天幕缀满星星,一轮明月照耀”,前者的描写给人无尽的美感,后者却令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在推进学生进行比较鉴赏的过程中,“变形”不能脱离描述对象的特征。

艺术“变形”不能随心所欲,不可胡编滥造,也不是无凭无据,而是有所遵循,有所依托,有所凭借的。“变形”不能离开描写对象固有的特征,“形”可变,但是有所限。画竹名家郑板桥说:“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这话鞭辟入里地道出了艺术“变形”的精髓。既“写神”又“写生”,“写神”与“写生”结伴而行,联袂相随。这就是艺术“变形”应遵循的矩。在这“矩”的规范下,人们可以顽强地甚至偏狂地追随自我的审美趣味,想象“变形”,便能写到“天机流露处,无古无今寸心知”,挥洒自如而不逾矩了。

三、艺术“变形”之规律

既然“变形”不能随意超越描写对象固有的精神特征,那么同一事物出现异象纷呈的现象作何解释?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奥妙,可令他们从另一艺术视角,深入领会并掌握艺术“变形”规律。

事物是复杂的、丰富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它的精神特征也是如此。譬如“落日”既有辉煌的一面,又有瞬间即逝的一面;既有灿烂的金黄,又有越来越昏黄、暗淡的色泽变幻;具有虽沉没第二天又升起的特点。这就体现了艺术“变形”蕴含着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即使描绘同一事物也异彩纷呈。且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李商隐笔下的“落日”。这是个满涨着悲壮、苍凉、无奈的“落日”,以其哀怨的情味,敲打着多少老年人心门。

茅盾却把太阳的沉落仅仅看作是旅行了一天的暂时休息。第二天,它将从大海的东边腾地跃向空中,更加辉煌地照耀人间,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欢乐。它始终是一个充满着无限生机,朝气蓬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太阳。

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第4篇

一、有效的提问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课堂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 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实时点播。这样这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 “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文学艺术的属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课堂学习;传统教学;课改教育

G623.2

一、课堂提问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意x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问的教学目的则是为了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得到必要的教学反馈,还能够启发学生课堂中的思维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有效的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印象。在许多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正因为一次出色的课堂问题的回答而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课堂成功体验,从此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课堂.在问题课堂的教学中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达到明确易懂的课堂教学效果,所提的问题不能太大,让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摸不着边际,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需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课堂中的一些大问题改换成一个个具体的若干小问题。同时对于语文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表述清楚,尽量的避免所提出的问题远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而给解决问题的过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必须是面向整个班级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停留一些时间以便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能够做到认真的倾听,同时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课堂评价。

二、如何构建理性的课堂问答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心走有数

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接下来我将分点进行解析。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俗话说的好自身的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直接的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因此,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2.学生在课堂中自身的学习方法。我们常说方法是课堂教学最好的教师,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对课堂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方法不能得当,那么对学生来说即使在用功,也起不到一定的课堂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得别人,只有自己在学习的方法中下工夫。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及时地能够给予指导,以此能够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3.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的好坏是我们教师衡量学生知识认知结构的主要依据,但同时我们绝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于对学生各方的了解,才能够有效的引导他们能在更广的知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学科中的优势,找到自身积极的一面,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中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自身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问题的难易适中,便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教师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来进行课堂问题情景环境的创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性的表现,课堂问题教学中总会是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的学生:理解能力特强同时能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问题的教学;理解能力强但总是比较被动的参与课堂问题教学;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总是被动的回答课堂问题;理解能力弱但能够积极回答。对于这四类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分别做出相对的课堂处理的办法,对于一些课堂中理解能力强并能够积极参与问题教学的学生,教师大可以利用他们的课堂性格进行课堂气氛的活跃,让他们在课堂中起回答问题的带头性作用。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却总是被动回答的学生,教师注意在课堂问题教学中鼓励措施的实际性运用,比如“这个问题你回答的特别有新意,全班学生要向他看齐”,以此来培养他在课堂问题回答中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却总是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如“你再多想想,看还有没有好的答案”,但不能其回答的积极性进行打击。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弱、被动回答的学生,在课堂的问题教学中给一些相对容易的课堂问题,通过其正确回答,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的参与课堂的教学。总之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则必须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课堂分配和指导。

(三)适时的课堂鼓励,引导学生再接再厉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语言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师效果。在过去以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绝对的权威,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异常的紧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热情。但在许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希望得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激励,在受到课堂的鼓励后,从自身的心中产生愿意紧跟课堂学习的主观心理。如:你回答得真是太好!你的分析太精辟了!这是话语都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肯定。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在课堂问题的回答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进行善意的引导。如:你的答案已十分接近正确答案,但是还需要再进行认真思考!只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师生间才会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喜欢上这位教师后,就会产生主动听课的心理活动,才会产生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总结

总之,在现代的课改教学中,语文课堂要屏除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对于现在新型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要以课堂问题为导向,进而有效的设置课堂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洁荣、刘小禾:《讲解技能提问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