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锻炼 身心健康 作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09-01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的不断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文明病的侵蚀、人的冷漠以及高频率工作节奏的压力等等,人们的身体健康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如:肌肉疲软无力,关节变得僵硬,身体容易发胖,易疲劳,睡眠常常不好,脾气易暴躁,甚至容易生病等。人们开始关注身心健康,关注生活的质量和多彩的生活内容。
科学实践证明,体育运动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的发展,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改善亚健康状况,从而达到人体形态结构(体格、体型、营养状况、身体成分)、生理功能(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抵抗疾病能力)、运动能力(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的完好状态。使人精力更加充沛,进而使工作效率提高。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要能对外界物体(如球、器械等)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体育运动可调节情绪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情绪状态,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有些研究人员发现,用力运动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比较发达的城市,人们处在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环境下,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反映。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四)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一个人想要较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具有这个社会所要求所认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标准,这种思想意识和行为标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可以加快这一过程。这是因为体育活动是以公开的形式进行,每个人的思想都通过行为展现在其他人面前,众人的评价标准无形之中影响每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促使其个性和品德向公众认可、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身体健康的良好影响
尽管休闲娱乐体育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身体活动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不同年龄者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有机体生命的一种强化。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提高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全面发展体能,促进体格健壮健美,并为终生健康打好基础。对于处于人生压力最大的中青年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以起到保持、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进程。现代社会已经日益高龄化,如何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既是老年人的愿望,也是社会的需求。
(二)对主要身体功能的良好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大量的流行病学调研和实验研究结果已经揭示,心血管疾病虽然主要发病在中老年,但时常起源于少年儿童期,而且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为许多称作为“危险因素”的因素所加速。这些因素中,部分受遗传制约,如家族病史、年龄与性别,更多的与行为和生活类型有关。如过大的心理压力、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超重、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和身体素质低下等。也就是说,心血管疾病的大部分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生活类型的改变得到改善。其中最为关键的行为因素是加强体育锻炼。研究已经揭示,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状态,可以改善肥胖和超重现象,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并且可以改善身体素质。
2.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
人类衰老的特征性变化之一,就是表现在肌肉力量减退,骨质疏松,关节活动度变小,运动能力下降。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延缓衰老进程,其重要途径之一便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保持肌力,增加和保持关节的灵活度,保持乃至增强骨密质。
3.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免疫功能标志着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是人体健康和体质的代表性指标。大量流行病学调研、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结果已经证实,长期的大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会导致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使得免疫功能降低,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而长期从事适中的体育锻炼则有益于促进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明显改善参与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当代体育 健康价值观 分析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家追求的主题。体育运动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下,体育运功也被赋予了各具特色的时代内涵。作为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与社会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健康这个经常和体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具有浓厚古老的韵味,又散发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健康的涵盖面非常之广泛,不仅强调人体的机能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于是身心健康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真正健康与否的价值取向,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康和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高度的认可和重视。
1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概述
目前,我国对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论述有很多,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概述,虽然阐述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对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对于民族振兴富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对健康、教育和社会作用的全面追求的体现,是体育活动在思想上的升华和传承,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和其他价值观一样,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们和其他的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价值观的符合整体。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以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依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体育所产生的作用有非常大的区别,因而,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形成了不同的健康价值观取向。
大众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取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大众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体育给人们的身体机能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体育对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是现代体育教育中所突出强调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各方面建设的日益健全,也赋予了体育性的时代价值观理念鲜明的时代特色,逐渐将体育的社会观念和竞技体育观念融为一体,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2 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
当代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是对体育健康的深层次总结,是所持的健康价值观的观点、立场以及态度的概括。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从意义上来讲,一个民族的健康状况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性因素,关系到种族的长盛不衰和长足发展。对于个人而言,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家庭的影响也非常大,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和稳定。
2.2关于健康价值观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包含了人生的所有方面,无论是在精神、身体和社会等层面。健康的价值观内容直接决定了其内涵、作用和意义,是健康价值观重要的特征之一。
2.3从功能形式上来讲,体育价值观的手段价值非常值得注意。体育活动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是提高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要明确手段价值和目标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且不能混为一谈。
2.4从实施策略上来讲,学校和社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以健康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追求,以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健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2.5从体育的实施措施上来讲,必须加强健康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在民众中的普及,提高大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深层次的认知,普及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大家自发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明确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如何进行体育健康运动以及教育的推广和实施。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从体育活动中收益,将体育价值观的内涵深入民众的心里,让大家能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3 结束语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指导当代体育实践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我国当代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深入,但是由于我国健康价值观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力度还略显薄弱,完整的全民健康教育思想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年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2(02):129-131
【关键词】小学体育 心理健康 作用 方法
我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针对各年级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的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阐述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方法。
1.体育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体育课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1 发现和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过程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感受和愉悦的体验。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对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它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1.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事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的发展,如强健骨骼、肌肉、关节,增强柔韧性,发展力量,改善有氧能力等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性和做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也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不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对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1.3 提高社会适应。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修养、人格、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及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群体与个体等体验。我们老师适度地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体育、认识社会,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必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体育精神实质上是现代社会精神的一个缩影。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小社会”,体育教师通过这个小社会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体育课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整个体育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制定科学适宜的体育运动强度和难度,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愉,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2.1 感性体验。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2.2 理性分析。
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例如:“你跑得累吗?坚持后感觉怎样?如果放弃呢?”“你越过这个高度,身体感受是什么?心情怎样?”分析讨论身心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会让他们对问题的印象更深刻,对问题的见解更到位。
摘 要 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压力、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能否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优化体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而且能够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精神、磨砺心智,为锻炼和重塑健康的心理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身为体育院校学生,不论专业是什么,都应对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这也是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与分析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通过对体育老师和大学生进行访谈,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体育运动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功效。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结合所得进行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持续性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对待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的表现出积极倾向。如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使心理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等。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具体的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中。体育锻炼不仅具有锻炼身体发展的功效,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做法
1.增强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按照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约束和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良好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落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教师的个人行为可以直接影响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心态积极、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而活泼的夥罩醒习和锻炼。相反,教师情绪波动过度,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为此,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利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择要做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在他们体育兴趣的同时,也要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开放式教学课。相较于训练,学生们更喜爱游戏项目,因此体育教师要借助游戏,设置趣味性环节,锻炼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和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4.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体育活动娱乐性。体育的教学要从传统教学中开发快乐教育的因素,打破体育教程平淡枯燥的形象,使其变得丰富有趣,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并且在遵守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和强度。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实施体育活动的大环境,如支持创办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实施自我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桥梁作用,对大学生改善情绪、培养意志、人际关系和谐、自我认识正确、行为适度和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都起着一定的影响。2.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这也是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3.体育课中师生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建议
1.作为学校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增强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2.作为体育教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教学方面,要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体育活动娱乐性。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6.
[2] 臧瑞.大名县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施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浅议 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83-0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体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施的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传授基本技术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更缺乏系统的、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基础。
1.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安排教学过程。根据心理学原理,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从教师的仪表、语言、举动,到场地、器械、教学环境的布置;从教学的安排、练习方法的搭配,到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指导,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只有对每位学生全面了解,才能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好动、身体素质较好、爱学习的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要求。在教学中可利用这些“尖子”在体育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对于不爱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勤学苦练,耐心给予指导,消除各种顾虑,增强学习信心;对于某个部位力量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个别指导并耐心说明,介绍怎样提高某一部位力量的方法;那些对体育课没兴趣的学生,应找他们谈心,找出原因,个别对待、区别指点。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等,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鼓舞人的意志,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影响作用更为广泛。
在教学中,新讲授的技术动作数量不宜过多,难度以学生通过意志努力能够完成为宜。否则,学生的心理负荷太大,易导致心理疲劳,产生保护性抑制,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体育教师应根据运动项目自身结构和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并根据学生的性别、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授法和学练法,诱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进而激发和培养体育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体育锻炼逐步生活化。
3.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置身于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体育教学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欢娱,才能增加克服学练中所遇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在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发扬教学民主,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带动学生,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低年级抓起,始终贯穿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都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进行思考、设计。
2.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活动就是培养健康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3.体育教师在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做好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