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试用期结束总结

试用期结束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试用期结束总结

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第1篇

下面就是这两个月的工作情况:

项目1:****(省去项目名)

工作内容:核对报表涉及非指标、指标管理系统、借款借据、这几个内容,十几个表、几千条数据的核对。

项目2::****(省去项目名)

工作内容:学习了解掌握系统的使用维护,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系统的操作使用;并且能在学习熟悉的过程中协助实施人员进行些必要的工作。例如:新建分析表、汇总母库、任务达40余个;修改22个报表表样及其公式;在系统设置中添加单位、用户600多个,为该项目做出了必要贡献。

在工作中的两个月自己学习些东西,但仍然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希望自己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更进一步,成为一个合格的****(省去公司名)人,为我们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第2篇

作为一个初来公司,刚开始很担心不知如何与同事共处、如何做好工作。因为我负责的主打业务公司尚未上马,其间要接触一些我所不是很专业的工作。但是这两个月以来,在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下,经过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我很快的完成了两种工作的相互学习提高,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基本熟悉了部门的工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相关业务知识,很好地完成了公司交予的任务,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在这里对两个月的工作和生活做一下总结,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7月28日,我正式成为罗仕拿新员工,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新员工入职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罗仕拿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产业结构和相关制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指导人员。通过几个学时的培训,我感受到公司对每个员工的关怀,感谢公司领导们为帮助新员工走好踏上工作岗位所做的努力。

8月份,我参加了公司新产品的开发,我极积配合公司领导和开发工程师们开发改良产品。并多次提住有效的意见并采纳。刚到公司,部门主管JACKY多次指导并给我推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档,并指导我尽快地适应公司的工作,与教会我如何去与相关部门沟通处理问题。

从8月份开始,我开始接触三楼生产部的生产指导,JACKY安排同事于海生带我进入熟悉新工作,并适当给予支持指导。以后的时间里部门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给我安排了任务,让我从基本做起,并逐步深入地接触工作流程,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增加了好工作的信心。

我主要负责生产线日常的跟进和数据上报、报表填写,设备的调试。由于我们的工作对生产非常看重,所以在JACKY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开动脑筋想尽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最后生产部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并,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其间我还负责既将投产的邦定生产线的设计,规划,并极时安排人员装配,调试。现只等相关辅助设备到位就可投产运作。

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第3篇

时光总是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眼皮底下忽闪穿梭而过,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走过了一年,回首一年,我衷心地感谢公司给了我一个好归宿,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个成熟的公司职员。

自2011年7月9日入司以后,在公司严格要求下,在部门领导和同事们帮助下,思想理论上日渐成熟。特别是通过分厂及班组一系列的学习和锻炼,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化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勇于进取,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工人员。

在学习方面,我先后在大唐唐山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中原大化、山东省兖矿国宏进行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些地方培训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较大;但是各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培训实习地的整个操作流程。

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现在我已经从整体上把握分厂的分厂生产流程。

在生活方面,虽然我在学校里也有师长的关爱与教诲,但总有一种仰承的距离感,缺少家庭特有的温馨。本以为毕业参加工作后,这种人际关系的距离感、层次感只可能加强,但在公司工作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原先的判断错了。在生活中的实时给我们慰问,给我们安排体育文艺活动,但通过这些小事,让我感到了组织的温暖与关爱也感受到了企业的亲情与人文关怀,而且还让其他人也同样感受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感受到了一种有凝聚力的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我们相信,这些深入人心举措,必将使每一位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努力工作,为开创大唐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结构楼板;钢筋桁架模板;施工技术;应用

Abstract: combining the new Beijing new project,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Beijing area of the steel truss templa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its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ummary.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floor; Steel truss templa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钢结构构件工厂产业化生产大大缩短了工程工期,而多高层钢结构的迅猛发展对工程工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楼板的施工方法是影响工期的重要因素。目前,多层钢结构建筑楼板一般采用带一定肋高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这种楼板与普通钢筋砼楼板相比,有减少模板工作量、减少混凝土使用量及减轻楼板自重等优点,但也存在楼板下表面不平整、钢筋绑扎繁琐、钢筋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不易控制等缺点。

钢筋桁架模板是将楼板中钢筋在加工厂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成一体的组合楼板。施工阶段,将钢筋桁架模板直接铺设在钢梁上,然后进行简单的钢筋工程就能够承受砼自重及施工荷载;使用阶段,钢筋桁架与砼协同工作,承受使用荷载。钢筋桁架楼板力学模型简单、直观,加工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可以减少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的70%左右,上下两层钢筋的间距及混凝土保护层能得到保证,钢筋排列均匀,为提高楼板施工质量创造了条件。当浇注砼形成楼板后,具有现浇板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这种楼板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相比,综合经济效益好,为我国的钢结构楼板施工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1、工程概况

北京新中关工程位于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建筑面积117474平米,地下4层,地上裙房4层,裙房以上分为四栋塔楼12~19层。该工程在主体结构按施工图纸完成后,经规划同意后业主要求,通过建筑设计变更在塔楼B1、B2之间的联体部分、B2楼的结构尖角部分及五层夹层的局部增加钢结构楼板。

2、工程特点、难点

(1)增加面积大,塔楼联体部分、B2楼的结构尖角部分增加4层,每层1000余平米;五层局部夹层增加近1000平米,合计近5000平米。而为迎接主体结构验收,业主要求工期非常紧迫。

(2)主体结构完成后现场的塔吊已拆除,只具备室外电梯的垂直运输条件,如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钢筋的垂直运输既是施工难点,也会成为影响工期的关键因素。

3、解决方案及效果

经综合比较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与钢筋桁架模板体系楼板,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我们与业主和设计单位进行了沟通,拟在本工程采用钢筋桁架模板体系楼板。由于钢筋桁架模板体系在北京地区首次采用,我们向北京市建委进行了技术企业标准备案,经有关专家审查通过,我们所报的技术标准在建委已备案,备案号JQB-077-2006。

经在工程中使用,钢筋桁架模板施工速度快,室外电梯即可满足垂直运输,操作简单,铺装成型后钢筋的效果好,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能得到保证。经测算,100mm厚的楼板,钢筋桁架模板体系要比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施工成本每平米便宜近10元。楼板完成后既美观又满足设计使用和安全要求,同时业主要求的工期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

4、钢筋桁架模板体系介绍

4.1钢筋桁架模板

钢筋桁架模板是将楼板中钢筋在工厂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成一体的组合模板,见图1。钢筋形成桁架,承受施工期间荷载,底模托住湿混凝土,因此这种技术可免去支模的工作及费用。

图1钢筋桁架模板

钢筋桁架模板标准板构件的宽度为576mm,长度可以为1.0m~ 12.0m,可以设计的楼板厚度从100mm至300mm。

4.2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

在施工现场,将钢筋桁架模板支承在钢梁上,然后绑扎桁架连接钢筋、支座附加钢筋及分布钢筋,最后浇注混凝土,便形成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楼板总厚度不应小于90mm〖1〗。

5、钢筋桁架模板安装

5.1施工工艺流程

5.2施工方法

5.2.1 钢筋桁架模板的安装

5.2.1.1一般要求

(1)依照钢筋桁架模板平面布置图铺设钢筋桁架模板、绑扎分布钢筋及部分附加钢筋;

(2)平面形状变化之处,应将钢筋桁架模板切割,可采用机械或氧割进行,再将端部的竖向钢筋还原就位之后进行安装;

(3)钢筋桁架模板的搭接长度(指钢梁的上翼缘边缘与端部竖向支座钢筋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0mm。底部镀锌钢板与钢梁的搭接长度要满足在浇注混凝土时不漏浆,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0mm;

(4)待铺设一定的面积之后,必须及时绑扎分布筋,以防止钢筋桁架侧向失稳。

(5)边模板安装之后应拉线校直,调节适当后利用钢筋一端与栓钉点焊一端与边模板点焊,将边模固定。

5.2.1.2节点设计

(1)为方便钢筋桁架模板铺设之后的固定,现场在其端部焊接竖向钢筋,铺装后立即竖向钢筋与钢梁点焊牢固,如下图所示:

图2 端部焊接竖向钢筋

(2)将锌钢板搭接改为扣合方式,板与板之间的拉钩扣合紧密,这样可以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不漏浆。如下图所示:

图3 锌钢板扣合搭接

(3)支座连接钢筋为两块钢筋桁架模板连接处,连接桁架上下弦钢筋的钢筋,同时可代替上部负筋。

图4 支座连接钢筋

5.2.2附加钢筋工程及管线的敷设

5.2.2.1按设计要求设置楼板支座连接筋及负筋,连接筋应与钢筋桁架绑扎或焊接;

5.2.2.2楼板上要开洞口必须按设计要求设洞口边加强筋,设置在钢筋桁架面筋之下,待楼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切断钢筋桁架模板的钢筋及钢板;切割时宜从下往上切割,防止镀锌板边缘与浇注好的混凝土脱离,切割可采用机械切割或氧割进行;

5.2.2.3电气接线盒的预留预埋,可事先将其在镀锌板上固定,允许钻Φ30及以下的小孔,钻孔应避免钢筋桁架模板的变形,影响外观或导致漏浆。

5.2.2.4 由于钢筋桁架的影响,板中的敷设管线,宜采用柔韧性较好的材料。由于钢筋桁架间距有限,应尽量避免多根管线集束预埋,尽量采用直径小一点的管线,分散穿孔预埋。

5.2.3 栓钉焊接

为了使钢梁与组合楼板能有效地协同工作,设置了抗剪连接栓钉,使栓钉杆承受钢构件与混凝土之间的剪力,实现钢-混凝土的抗剪连接。部分钢梁的栓钉直接焊在钢梁顶面上,为非穿透焊;部分钢梁与栓钉中间夹有压型钢板,为穿透焊。

5.2.3.1施工方法

将栓钉放置在焊枪的夹紧装置中,把相应直径的保护瓷环置于母材上,把栓钉插入瓷环内并与母材接触;按动电源开关,栓钉自动提升,激发电弧;焊接电流增大,使栓钉端部和母材局部表面熔化;设定的电弧燃烧时间达到后,将栓钉自动压入母材;切断电源,熔化金属凝固,并使焊枪保持不动;冷却后,栓钉端部表面形成均匀的环状焊缝余高,敲碎并清除保护瓷环。

5.2.3.2需要注意的问题

(1)钢筋桁架模板底模与母材的间隙应控制在1.0mm以内才能保证良好的栓钉焊接质量。钢筋桁架模板厚度大时板形易不规则、不平整,造成间隙过大。同时还应注意控制钢梁的顶部标高及钢梁的挠度,以尽可能的减小其间隙,保证施工质量。

(2)如遇钢筋桁架模板有翘起因而与母材的间隙过大可用手持杠杆式卡具对钢筋桁架模板临近施焊处局部加压,使之与母材贴合。

5.2.3.3栓焊检验

工程中栓钉焊接的质量要求主要通过打弯试验来检验,即用铁锤敲击栓钉圆柱头部位使其弯曲30o ,观察其焊接部位及热影响区,若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即为合格。每批同类构件抽查10%,且不少于10件;被抽查构件中,每件检查栓钉数量的1%,且不少于1个。做过打弯试验的栓钉可在弯曲状态下工作。

6、钢筋桁架模板的技术特点

6.1由于钢筋桁架模板一般不需要设临时支撑,在混凝土结硬前,楼板强度和刚度即钢筋桁架的强度和刚度,钢筋桁架模板自重、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载全由钢筋桁架承受。混凝土结硬是在钢筋桁架模板变形下进行的,所以楼板自重不会使板底混凝土产生拉力,在除楼板自重以外的永久荷载及楼面活荷载作用下,板底混凝土才产生拉力。这样,楼板开裂延迟,楼板的刚度比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大。

6.2 在使用阶段,钢筋桁架上下弦钢筋与混凝土一起共同工作,此楼板与钢筋混凝土叠合式楼板具有相同的受力性能,虽然受拉钢筋应力超前,但其承载力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相同。

6.3对于楼板中使用钢筋桁架模板,其镀锌钢板不代替受力钢筋使用,仅为施工模板,属于非组合楼板(规范中说明当楼板为非组合楼板时镀锌钢板可不做防火涂料),受力钢筋完全被混凝土包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匀一致,楼板过火后的修复等同于或更优于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桁架模板底部镀锌钢板,其仅作施工阶段模板用,不参与使用阶段受力。钢筋桁架模板无需考虑结构防火防腐〖2〗。

7、结论及建议

7.1通过新中关工程,钢筋桁架模板在北京地区首次应用,这种工厂化生产的楼承板,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建筑施工效率,而且具有环保、抗震、节省资源等优点,取得了较好的工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7.2钢筋桁架模板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加工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减少70%左右,钢筋的间距及混凝土保护层能得到保证,楼板施工质量和效果好。钢筋桁架模板也可以代替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大幅度的降低钢筋、模板作业的工作量,提高现场的工作效率。

7.3目前在北京地区,工程普遍具有工期紧张的特点,而充分发挥该模板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成型后效果好的优点,对于缓解工期和质量问题矛盾,有着很大的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

7.4根据设计需要,钢筋桁架模板可设计成双向受力楼板,等同于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配筋楼板,相对于其它带有一定肋高的楼承板,不仅减小楼板结构层厚度、降低结构自重,而且更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99-98

试用期结束总结范文第5篇

方法:孕早期9~13+6孕周孕妇200例,阳性对照18例。采用1235全自动时间分析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DAM12水平。唐氏综合征风险评估软件(Lifecycle),结合年龄、体重、未次月经、孕周和ADAM12值评估胎儿患病的危险度。

结果:在孕9周时,妊娠女性体内ADMA12水平较低,此后随孕周时间延长ADMA12水平明显升高。正常孕妇与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孕妇在孕9周时,二者ADMA12水平接近,差异无显著性;但在孕10周-12周,唐氏综合征高风险体内ADMA12水平显著下降。唐氏综合征患儿组与高风险组的孕妇在孕10周至12周时,体内ADAMA12水平较一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ADAM12在孕早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指标,其最佳时间为妊娠10-12周,结合三联筛查将明显提高唐氏综合症(DS)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ADAM12作为一种新型母体血清学标记物,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孕早期筛查唐氏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52-02

唐氏综合症属于一种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的疾病,由于在细胞减数分裂后期,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此染色体呈三体型,故又称“21三体综合征”。该病患儿出现学习障碍、智力低下等状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轻社会和家庭压力,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来减少患儿出生被认为是目前较好的预防措施。在我国开展的产前筛查包括中孕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2hCG)及游离雌三醇等水平检测,结合年龄、孕产史来评估唐氏患儿的风险大小,但检出率较低[1]。亦有报道[2]认为PAPP-A可作为妊娠唐氏综合征胎儿产前筛查的一个独立的标志物,但检出率仅为60%。21三体的孕妇早期血清中ADAM12浓度显著降低,ADAM12可能作为一个振奋人心的新型母体血清学标记物[3,4],在对多种胎儿发育异常疾病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的早期筛查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讨唐氏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在早孕期提供医学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并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对ADAM12在唐氏综合症产前早期筛查中的作用进行了检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孕早期9~13+6孕周孕妇200例,低风险正常孕早期孕妇组50例、唐氏综合症高风险孕早期孕妇100例、唐氏综合征患儿组孕妇组50例。其中低风险正常孕早期9~13+6孕早期50例,孕周为9周-9+6周10例,10-12周24例,12+1-13+6周16例。孕妇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27.8岁。同时进行室内质量控制,阳性对照18例。

1.2方法。静脉采血3mL,2000rpm离心5分钟分离血清。ADAM12试剂和标准校准品购自Wallac DELFIA-1235。采用1235型全自动时间分析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DAM12水平。每批试验均进行伯乐质控物的室内质量控制。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以P

参考文献

[1]王国江,张海清,胡阳,等.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30例儿童化妆品皮炎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4):252

[2]白永晟,梁超,周燕妮,等.药物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19(4):248-250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三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99

[4]李林峰.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230.

[5]Whelan H.T.,Smits R.L,Buchman E.V.,et al. Effect of NASA Light-emitting Diode Irradiation on Wound Healing [J]. Journal of Clinical Laser Medicine and Surgery. 2001,19(6):305-341

[6]Vasheghani MM, Bayat M, et al. Effect of low-level laser therapy on mast cells in second-degree burns in rats [J]. Photomed Laser Surg, 2008,2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