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 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正确认识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共建共享联盟机制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出路。

关键词 基础教育;共建共享;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2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共建共享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基础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占有数量和质量不均等、不平衡;信息技术发展和硬件建设大大超前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困境

(一) 资源共建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以“共建”为前提,而“共建”又以“谁来建”为前提。利益不均等、评价不健全、高投入低效益是阻碍资源共建的瓶颈。

1. 利益互惠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参与共建的动力不足

资源共建必须以参建各方互惠互利为前提,利益对等互惠是学校参与资源共建的基本动力。然而,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大多由重点学校把控,而非重点学校能够掌控的资源有限。因此,在共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点学校付出多获益小、非重点学校付出少获益大的利益分摊结果。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机制的补偿,重点学校将很难长期忍受利益失衡的共建格局。

2. 评价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难保护,教师参与共建的热情不高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需要教师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来支撑。而现有的学术评价制度,使教师开发的优质资源很难得到相应的学术认可,教师付出劳动却得不到相应报酬,使得优质资源开发工作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建的进度与质量。

3. 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低,社会机构参与共建的意愿不强

优质教育资源无疑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但客观地讲,其替代品也很多,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教育品牌,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其实很难显现。这些不利因素往往使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教育公司、投资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建产生消极的前景预期,并对资源推广、应用等相关行动望而却步。

(二)资源共享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以“共享”为目标,而一些学校的层级之间交流障碍,或者心态问题以及交流平台的匮乏是阻碍资源共享的瓶颈。

1. 学校之间壁垒森严,门槛林立,妨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学校分层分级由来己久,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交流较少,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狭窄、共享困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常发生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之间,至多在同一地域的“联合体”学校之间展开,而合作学校之外,则壁垒森严。

2. 部分学校思想偏狭,心态不一,不愿让自有优质资源参与共享

一些学校往往只对分享其他学校资源感兴趣,却不愿将自身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这些学校常常从保护自身优质资源的戒备心理出发,将最好的资源留存自用,而将那些使用率低或价值不高的普通资源开放,参与共享。教师更多地从网络获取资源,却很少上传优质资源。

3. 协同合作受限,共享平台匮乏,大多数学校无处参与共享

受地域空间限制,大多数学校间的协同合作只能发生于毗邻区域,资源共享也多集中在图书、文献交流等领域,共享内容并不丰富。在平台支持的关键环节也缺乏标准一致的设计和优化,这使得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资源薄弱学校)因资源交流平台缺失而无处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优质教育资源本身层面

各级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库表面看似繁花似锦,实质内容却大量粗枝烂叶。低水平、重复性教育资源会给教师带来选择上的困难,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海量资源并非教师之所愿,优质资源才是教师真正之所需。

1. 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不均衡

在区域内教材往往存在多个版本,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相对单一,它们之间形成了依靠本区域单方面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单一版本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师多版本学科课程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科课程资源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教学资源多,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资源较少,开发的学科不均衡。课程资源大多以个人制作的教案、课件等为主,而名师团队参与开发的教学实录等较少,资源开发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也不均衡。

2. 学科课程资源碎片化

如果把一门学科课程看作一个整体,每个单元、章节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各章节作为学科系统中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将部分章、节从学科课程中抽出,开发成以课例、课件、教学设计等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那么获得的资源先天就失去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可能,只能是“碎片”,没有形成系列资源,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3. 学科课程资源应用还未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大多数省份基本建立了以省级教育资源网为中心,各市区教育资源网站为分中心,数字化校园为应用点的区域信息化教学网络,但市、县之间,尤其是校际之间横向联系较少或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统一与学校等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容易造成学科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满足现状的低水平建设。

建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

要解决目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建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将成为有效路径。

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联合相关机构、教育技术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首选解决方案。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学研究部门实际操作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一)多措并举,构建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或者群体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要统一技术标准,为广大用户的共享提供条件。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资源建设

要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优势并将权利下放,对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和管理。可以将全国的资源建设以区域的形式展开,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资源,各区域政府有效整合其他部门在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资源库的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同时,政府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标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2. 吸引广大教师、学校积极参与

为了避免资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现象的发生,应该更多地倾听广大教师和学校的意见,满足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吸引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发动师资力量雄厚且信息技术实力强的学校参与到建设中来,鼓励学校申报教学资源建设子课题,一方面可解决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于资源需求的方向。

3. 建立“专家引领”的研究模式

只有在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才会更加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此,需要建立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成立由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研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小组,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保证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4.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吸收大公司、大企业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注入活力,减少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5. 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中来

用户是资源建设效果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现在很多资源网都缺乏用户评价模块,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应该加以重视,在资源建设中需要用户参与其中。用户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资源建设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资源,资源网审核通过后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以提高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区域性统一资源库和地方特色资源库

地方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库或者县、区特色资源库。建设该库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校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校本资源,定期对各地各校的资源进行评比,奖励成绩突出的地区或者学校,并给予一定的荣誉证明,将其作为重点学校评比的一个标准参照,强化各地学校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各地优秀的学校资源升级到统一资源库中。这样各地各校的资源不仅会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同时,也扩充了统一资源库中资源的来源渠道。区域性统一资源库与地方特色资源库共享模型如右图所示 。

(三)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或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分散存储于该省、市的各个学校或该地区的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上,应当采用合理的机制对分散存储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认为,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解决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其核心技术与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中心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能覆盖本地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站的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以便本地区不同资源信息中心之间互相访问与资源共享。系统应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提供重定向功能。

2. 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优质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安阳市 数字化 教育资源库

1.安阳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1.1为政府所重视,成为建设重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教学模式,可以支持基础教育在科研、教学和生产方面快速发展,安阳市教育局很早就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教育城域网,并投入500余万元购买以中教育星、同方思科、金葫芦为主的安阳教育资源库。同时,组织下属各级学校开发、制作大批的电视教材和多媒体教材,在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教育资源库“云平台”。

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明确指出要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建立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免费使用。河南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文件,由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建立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全省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名验证后都可以使用该平台的优质资源。

1.3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库。

安阳市各个中小学大多建立了本校的校本资源库,比较突出的如安阳市七中,建有十三个学科资源网站及十多个专题学习网站。

2.目前教育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2.1资源不便于检索。

我国虽然很早就制定了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作为教学资源标准,但是其内容较宽泛,涵盖不同的教学资源。在现有资源库系统中,资源往往按照学段、学科、教材版本、章节目录这样的树形目录进行分类,往往教师在点击七八层目录后进入所要查询的章节才发现没有任何资源。尤其是在电脑配置较低、网速较慢的情况下,等待很长时间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这样的用户体验是很差的。

2.2缺乏在线预览功能。

限于技术手段,目前的大部分资源库不能提供常见的Word、Powerpoint文件的在线预览功能,用户只有下载后才能确定资源是否为自己需要的资源。部分资源库要求资源下载必须使用专用下载工具,人为提高使用门槛,降低用户体验。

2.3教师资源建设性积极性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依赖程度很高的知识来源。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辛苦整理出的课件、素材等资料,很难使其心甘情愿地贡献出来。尤其是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库重建不重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教师贡献资源的积极性。

2.4资源上传、编目困难。

目前大多数资源库系统都需要使用专用的资源上传、编目软件,有的还需要安装相应的依赖库。比如河南省基础教育网使用的资源编目工具(HNER V1.1版)就需要.net环境。其安装、使用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过于复杂。

3.安阳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发展对策

3.1通过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因为教育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课件的制作过程结合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方面,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也非常重视。所以要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有配合的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保护教师贡献的素材、课件,使其愿意分享宝贵的教学资源。

3.2改变资源库建设重量不重质的现状。

目前安阳市共有中教育星等三套资源库,总容量达280G,还收集大量的本地自建资源,但资源利用率很低,大量资源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竞赛活动,淘汰一部分低水平的资源,将高水平的资源推荐给用户。

3.3探索新的资源搜索模式。

目前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有各类资源12万余条,此外,教师还可访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各类资源。但在实际一线教师中使用量还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面对海量资源时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这方面Google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利用全文搜索引擎快速搜索海量资源。限于技术能力我们很难达到Google那样的技术水平。但我们可以为每一个资源加上标签,将传统的树形目录改变为网状的模式。同时由于资源编目的困难,很多资源没有标注正确的关键字,我们尝试引入由用户自行添加资源关键字的功能。即当用户浏览到一个有用的资源而又没有正确的关键字索引时,允许用户自行添加合适的关键字。

3.4加入预览功能,提高用户体验。

在这方面商业网站走在教育资源库的前面,例如百度文库很早就提供Word文档的在线预览功能,而本地资源库甚至不能在线预图片。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文档在线浏览本质上是将需要线预览文档转换成Flash格式,再通过Flash播放器播放SWF文件。难点在于如何将文档转化为SWF格式。要生成SWF格式文件,常用的SWFTools工具包,主提供一个PDF2SWF工具,可以将PDF文件转换成SWF文件。所以只要将文档转换为PDF格式即可解决问题。通过搜索,我们找到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调用MS Office的API将文档转化为PDF;二是利用JODConverter调用服务;三是调用虚拟打印机转换文档为PDF。考虑到兼容性,我们最终使用第一种方案,利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发挥文档的在线预览功能。这样用户就可以在网上事先浏览资源的主要内容,然后决定是否下载。不会再出现教师花费很长时间下载资源后,却发现完全不合适使用的现象。

4.结语

对于安阳基础教育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任重而道远,这其中既有技术因素,又有制度因素,既需要我们在资源建设及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做出努力,又需要引入商业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教育部近两年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很大,为加快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今年6月,召开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在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网络、资源在教学和师生互动中的有效应用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关键。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难点在教学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对项目工作提出了刚性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的数据,全省有4 078个教学点,有教师11 243人,学生169 694名。教学点的布点情况在调整变化中、教学点的教师年纪普遍偏大、经费投入少,多数在偏僻地区,项目实施难度大,要求各州市教育局和电教馆充分认识该项目的意义,加快项目的实施。

二、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从今年到2015年,要重点抓好“三通两平台和三全”的建设和应用的任务,即基础教育领域“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培训、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全力开设”。

(一)主要任务

1.抓好“宽带网络校校通”。全省基础教育(不含中职)阶段有8 053所学校接入互联网,有1 22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到2015年,要建成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支持IPv6、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云南教育网,宽带接入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90%的中职学校、全部普通高中、70%的初级中学和30%以上的小学建立校园网,校园网接入云南教育网的带宽不小于100Mbps。

2.抓好“优质资源班班通”。要加大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校点;通过多种培训和组织网络教研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水平;组织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活动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到今年实施完,中央和省投入经费4.3 352亿元,在5 814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35 034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上各地和各学校的投入建设,目前全省建设了5.3万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占义务教育阶段总班级数的三分之一,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奠定了基础。要求各州市教育局抓好2013年该项目的实施。

3.抓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通过名师工作站、高校联盟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等形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州(市)、县负责分级组织和管理,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推动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力争到2015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高等教育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学校不少于20%。

4.抓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大力组织网络教研、组织名校开展网络课堂、开展重点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加强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探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力争到2015年,建成汇聚企事业单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建成涵盖高校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主干课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中心。

5.抓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建设方式,加快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按照教育部统一的标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完成基本信息的准确入库,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2013年重点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教师数据库。

6.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按照教育部要求,2013年9月前,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含一师一校)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落实设备安装和人员培训,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确保今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下面还要对这项作专门要求。

7.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组织17万名教师参加培训,到2012年底已有12.776万名教师取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合格证书。到2015年,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组织完成有上网学习条件的所有中小学教师参加50学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

8.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力开设。我省中小学生机比目前为27.31,全国2011年生机比的平均水平为131,这项指标我省差距很大。力争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71以上,初中学校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101,完全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201,保证50%以上的小学和所有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与合作,加快发展。一是教育厅印发的《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所需经费可纳入公用经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可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二是争取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专项经费。三是加强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按照“明确任务、整合资源、多种方式、注重实效”的原则,在2013年内,对全省电教机构511名在职人员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全面提高电教人员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水平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推进“三通两平台三全”各项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和建设应用能力。

三、切实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我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任务是:2013年9月前,为4 07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为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政治任务,各州市教育局和电教馆要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督促各县和学校,尽快安装调试设备,确保在9月份内,使设备投入使用,要求教学点利用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出一门(至少一门)教学课程,达到项目的目标要求。

(二)组织完成好人员培训工作。要求在9月份内,完成“国培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培训者培训项目的培训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点教师的培训。

(三)组织加强对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的服务和技术支撑。组织中心校向一师一校点提供教学资源工作,确保一师一校点有教育资源使用;要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服务体系,指导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提供技术支持,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作用,加强教学资源应用的教研工作,并为教学点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四)加强对教学点的管理与评估。各州市教育局认真按照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云教电〔2013〕5号)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要将教学点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开设教学课程与教师考核挂钩,建立设备使用、教育资源利用、设备维护等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收录、应用、培训、教师反映、学生变化等情况资料档案的建立。该项目已纳入对州市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内容,做好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要从设备建设、应用成效方面对每个教学点进行评估,保障设备和资源效益的发挥。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县域内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表现

1.教育投入差距大

分级办学体制导致了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部分乡镇学校举债办学,遗留了巨大债务,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处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在校学生少,学校公用经费紧张,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校舍改造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不均衡。

2.师资发展不均衡

一是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兼任两门以上课程,有很多教师甚至包班。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三是教师知识老化。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3.农村教育质量偏低

农村优质学校少,拥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校大都集中在城区。从教学成绩看,城区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农村中心学校高于其他学校,许多农村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城区优质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城区学校因教学压力过大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家庭教育环境看,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等特殊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仍不均等。

二、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内部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订限期改造计划,加快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设立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专项经费,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力度。

2.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一是要健全、完善教师进出机制,不断加大农村教师招考力度,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教师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和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四是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在农村学校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等创新课题,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庭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重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56—03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是指0—18岁的未成年人。按照我国的学制,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处于18岁半到19岁的年龄段,因此,高中及其以下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以称为儿童。本文中的儿童,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也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流动儿童,是指跟随家长移动迁徙、没有居住地户口的儿童,包括但不限于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儿童(即农民工子女群体中的大多数)。“流动儿童”是一个习惯称谓,近年来有一些官方文件将其称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文简称随迁子女)。本文中,二者系同一含义。人口多重流动所造成的不稳定状况,对随迁子女的学习及其流入地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都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相关问题如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缺失、辍学比例升高、犯罪的可能性增加等急需研究解决。本文拟从随迁子女学业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关系适应等方面,提出城市化背景下实现教育公平的思路和措施。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内涵及其实现问题

从受教育过程的角度划分,儿童受教育权包括入学权、在校期间获得帮助权和升学权。入学权是指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指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在“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原则下在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权利。这里,就近入学即就读于离家最近的学校。在校期间获得帮助权,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在与学习有关的各种事情方面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的权利。升学权是指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进入高一等级教育阶段学习的权利。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其受教育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平等权的实现问题,即与有城市户口的儿童一样,享有平等入学权、在校期间平等获得帮助权和平等升学权的问题。平等入学权,是指在同一学区内居住的儿童在入学时被同样对待的权利。随迁子女群体在遭遇过被拒绝入学、被收取高额入学赞助费等不堪之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近入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近年来随迁子女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资金问题、规划问题、决策者对随迁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随迁子女集中居住地周边学校的学位一般比较紧张。在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的情况下,随迁子女的就近入学利益往往被牺牲。在校期间平等获得帮助权,是指实践中,随迁子女经常遭遇被单独编班、教学资源配置歧视、教师与同学的精神排斥、被责令退学或强迫留级等不被接纳、难以融入正常教学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平等升学权,主要是指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学生同户籍地与居住地一致的学生在升学过程中被同等对待的权利。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学位紧张,随迁子女在小升初过程中往往被区别对待。其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也经常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问题。在高中主要依据考试分数进行竞争性录取的情况下,随迁子女中的大部分无缘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一些人因此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在高中毕业考大学时,现行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这给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此甚至引发了多起,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

流动儿童相对来说是个新生事物,而过去的法律、法规产生于限制迁徙的宏观制度架构和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造成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在实现过程中遭遇到种种不合理限制。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是,这一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补偿和特殊关照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但仍然难以促成随迁子女受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之局面的基本改观。现行教育制度面对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需求,显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有:

1.对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没有强制性的责任规定。随迁子女入学有《义务教育法》的强制性保护,目前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落实“就近入学”的小学生入学原则,由于没有统一、具体的“就近”标准,在学位不足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往往被作为最后考虑的群体。现实中小学属地管理,其资源往往优先满足本地学生需求。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学龄人口峰谷变化的调节、适应能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教育制度没有规定相关决策者承担决策风险的责任,导致其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

2.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师资培训、学校信息化达标、民办学校学生和教师待遇、教师编制等方面内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优化”,简言之就是实现教育资源享用、利用方面的公平和效益最大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会导致就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不平等,进而导致下一代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行教育制度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主要是规定了总体指标和单项指标,几乎没有比例性指标和关联性指标,如对各级政府对各个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比例,学校内部各种教育资源占用经费的比例,各级教育转移支付总额以及分配情况的说明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现行教育制度对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力度太小,没有规定均衡分配的时间表,也没有规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评判标准和针对规避政策行为的措施,导致随迁子女应该享用的教育资源被隐性剥夺。现实中,随迁子女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享用非常有限,这影响到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也间接决定了这一群体走向社会后的阶层定位。

3.对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强调了“户籍地”,而对于居住在非户籍地的随迁子女,只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尽力安排其就近入学,没有硬性规定。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一些城市或明或暗地抵制随迁子女参加异地中招和高考。二是现行教育制度对民办学校存在歧视性对待,如民办学校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性质,其教师退休待遇与企业人员相同,由此导致民办学校教师流动频繁、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而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随迁子女。三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学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学生学习成绩为最重要的标准,而随迁子女因经常处于流动境况中而多数学习成绩不佳,这导致许多随迁子女在学校遭遇种种歧视,其在各个教育阶段都难以融入学生群体的主流。

三、教育公平理论下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

制度建构(一)当代主流教育公平理论

概括而言,教育公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横向的公平,即受教育权的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受教育权利。二是纵向的平等,即有差别的平等。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表述为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前者是指平等地对待条件相同者,是一种水平的、平均的公平;后者是指不均等地对待条件不同者,是一种垂直的、不均等的公平。对于教育资源配置而言,这两种公平要同时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身份、能力方面的非歧视性分配,反映的是人格平等和机会均等;非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地区、群体、个体差距方面的补差性分配,反映的是人道主义关照和历史性补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公平,都不应该被理想化、绝对化和表面化。所谓公平,是指基本公平、相对公平、实质公平。

(二)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护制度建构要点

我国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护问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目前最关键的是进行制度构建。制度塑造意识,意识推动制度形成,制度与意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掣肘。相对而言,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法律层面的宏观性制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对各级教育决策者的意识塑造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的制度建构,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修改《义务教育法》,变革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和投入,解决以地方投入为主带来的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悬殊和地方对教育设施需求的峰谷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或者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由中央政府投入资金对小学进行标准化建设,全国城乡所有学校的校舍和主要教学设施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建设和供应。地方再穷,学生再少,学校的规格不能降。

2.由地方法规对就近入学作详细规定,明确学区所在地行政负责人的教育决策责任。建议把“就近”限定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步行10—15分钟的范围内,新建学校选址时要优先考虑这一点。另外,由于人口分布态势的极大变化,现行制度关于“三公里”的小学生就近入学范围规定,早已经不适应城市人口高密度聚居的需求,应当予以修改。

3.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并拓展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价的主体范围。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应把帮助学生进步作为重要指标。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应把历时性进步作为重要指标,不进行横向比较。在针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这一指标分配较大的权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家长的满意度,彰显教育事业服务大众的本质。如此,受益最大的将是随迁子女群体。

4.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取消升学户籍限制。要在相关政策中给出改革时间表,每年都要有切实的举措。具体措施如,要求一线城市每年允许一定比例的随迁子女就地(在非户籍地)考试,二线城市相应地增加比例,三线城市增加更大的比例,这样既可以给随迁子女相对的教育公平,又可以避免城市教育资源遭受猛烈冲击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5.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相关行政法规中,设定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举措。应把公平和均衡作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明示原则,改变过去过于青睐高等教育的做法,教育资源增量投入优先保障刚性需求,优先用于随迁子女急需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存量管理突出优质资源共享。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教育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不少好的做法,应该及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在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迅速增加的客观条件下,资源共享是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一种内涵式发展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质量问题。具体措施如进行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制度创新,实行校长流动性任职的校际人才交流,实现优质课件的信息化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