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已进入高新科技时代,发展形势多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期间,不少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在不断的得到显著提升。在2011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排行中,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行榜。

虽然很多企业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取得的经济效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事。

1.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分为三层,一是精神文化,它对外是一个企业另一个招牌,代表着企业的外在形象。对内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促进企业全体成员朝一个目标前进。海信的“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便是全体海信人最求完美和社会责任感的最求。二是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力,能够保证企业的高速、高效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全体员工共同营造的制度氛围下,所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就具备了极高的附加值,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所信赖。三是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它表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企业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就像提起海尔我们就知道“崇尚创新”,这就是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穿透时空,深远持久的。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外树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内增凝聚力,培育员工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增强员工使命感和归属意识。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精神、物质、制度等方面。其作用包括凝聚、协调、激励、约束、塑造形象等作用。可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总是把握不到其真正的内涵从而走入误区: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形象包装,认为有了统一的服装、企歌、标志就代表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二把企业文化当做一种口号,搞形式。第三只是出台很多文件却没有真正落实。有些企业甚至把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当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希望通过几次文化体育活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应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有组合地进行企业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形成一个内聚的、多效统一的文化。

2.2 没有在企业中形成健康的主流文化

个人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企业也在追求企业文化的健康。一个企业健康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引导员工做出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企业文化的真假问题,真文化也就是健康的文化,假文化就是不健康的文化。判断一个企业文化的健康与不健康很简单,就是观察其贴在墙上的标语与员工的行为以及价值观是否一致。很多企业的企业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主流健康的,那些带有宗派色彩的派别、拆台、内耗文化,那些围绕着领导形成的吹捧、谗言、迎合文化,以及那些纯粹为了表现自我的个人主义等都在企业内部弥漫。这些文化必然是会阻碍企业主流文化的建设,违背企业宗旨和道德,最终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正常管理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整个企业的崩盘解体。

2.3 缺乏完善的制度环境

这里的制度环境包括企业自身的制度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制度的精神为内涵,但是在实际的制定企业制度时并没有做到严格、科学、全局的观念,而且也没有切实的落实到实处,形式主义之风严重。因而不能让职工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自觉地服从制度的制约,没有形成一种需要全体员工共同营造的符合企业文化的制度环境。让许多职工钻了制度的漏洞从而获取个人利益。宏观的法制环境是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但是当前的制度环境是我国企业从总体上没有彻底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政企不分的直接后果将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这样一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就得回到过去那种“行政长官制”的老路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企业文化建设,试图用软件管理来弥补硬件水平的不足似乎有点难。

3.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

企业制度从本质上来看是在价值文化指导下自然形成和被制定出来的行为规则、工作程序和有关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其功能在于约束和确定个人和集团的行为。企业制度化不仅要符合时代主题、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还要符合情感逻辑。因为制度规范与人性之间不相容,那么制度规范将会失去生命力。首先,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让员工有安全感。其次,要做到科学管理,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并用完商束机制来增加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主动为企业效力。最后,可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一方面使职工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有利于企业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留住主要技术职工,有利于企业的团结和稳定。因此,这一举措被广泛称为“金手铐”。

整个社会的制度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建设。陈志武先生曾说过“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了很远了,该考虑一下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了”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新均衡,有利于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甚至能够促进有效机制的衍生。

3.2 推进文化创新路线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企业文化正在成为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制胜法宝。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体系是很难在经营上取得成功的。因此企业经营必须要注重文化创新,把握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向。总体方向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个性”,在面对外部文化时不能跟风地崇洋,也不能盲目地闭门造车,应该持有认真鉴别、分析研究、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采取精华并适当改造,最后用于自己的企业。与此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文化素质某种优势,发展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但是不能忘记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

同时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成为文化创新的旗帜。因为企业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家要想使自己经营的企业保持持久活力就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特别要注重文化创新,造就优秀的企业文化。

3.3 落实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无形的“通行证”,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巩固企业文化社会地位的有力保障。但是如何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呢,个人认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首先要明确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是广大员工在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增强企业生机与活力、提高驾驭市场能力,也是保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其次要不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要重视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包括质量意识、科学进步意识、竞争意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扬民主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利益体的共赢。如果能够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内能够加强内部凝聚力,加快企业发展,对外能够树立亲和的美好形象,吸引和招揽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丽.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2]丁秀玲.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与组织文化建设[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6).

[3]曹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6(2).

[4]黎永泰.企业文化管理初探[J].管理世界,2001(4).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第2篇

(一)脱离管理实践。特锐德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与企业的管理和制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联系。企业是要靠产品盈利来生存和发展,企业是否是一个优秀企业是要通过产品的产出和经营状况来判断的。企业能否继续发展、产品合格率和企业能否长久的发展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它与企业的机制和策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的经营策略要和企业文化建设连接在一起,不能与之分离。

(二)忽视员工主体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虽然具有极强的倡导作用,但是这却不能够完全取代员工的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创造的理念文化,但是特锐德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忽视员工的参与。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员工仅仅是企业的附属劳动力,没有资格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各项方针措施均由领导者拟定,个人主观意识过强,没有与员工开展有效的沟通,对于员工提出的相关建议管理者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基本不会斟酌与采纳。

2.忽视员工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只重视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轻视怠慢了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的内外部培训,造成员工对自己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失去了奋斗动力。企业将员工只看做是工作的人,只讲奉献,只想控制,而不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缺少应有的奖励和培训,导致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员工认为在企业内就是为了赚钱,没有从心底认为企业的名誉、产品的质量与自身息息相关,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特锐德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制度,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有职能部门制定的。在出台前缺乏深入的调查和论证,虽然表面上满足了管理的需求,在实际管理中可操作性不强。企业制度缺乏明确的责任人,与考核绩效挂钩不明确,在职工不按照制度标准时,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助长了员工不按照制度办事的心理。有些制度流程不清晰,在工作中可能导致一项工作多方执行,造成了交叉管理,影响工作效率。

(四)环境保护责任欠缺。特锐德从2004年成立到2009年上市,短短五年时间从最初无人知晓的小公司发展成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企业,企业文化起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只看重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作为电气企业,厂房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由于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健全和排污设备的不齐全在保护环境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监察。废水的净化、循环利用和废水的过滤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控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出售运输都没有系统的进行可循环设计。

二、特锐德企业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依托,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企业机制从外在约束员工的行为活动,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从内在约束员工的行为认识,形成一种样板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用企业文化发掘企业管理的实质,丰硕企业管理的内在,提升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用。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优先建设者和倡导者,另一方面又是企业领导者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体现。所以,领导者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从而达到个人素质与自身科学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且还要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全面理解企业文化各部分的内在意义,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到良性发展。

(二)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

1.加强员工参与。在制定公司章程、公司制度时让员工参与进来,使公司的规章制度更加人性化和平民化。通过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对于企业管理做出贡献。同时设立员工意见采纳箱或者建立网站,让员工可以随时向公司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由公司人事员汇总分类呈报上级领导进行意见采纳。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应不定期的进行内部培训,加强员工间的技术交流,使员工对本职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和更熟练的技能。定期进行外部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培养员工的长远愿景,让员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进一步的规划。

(三)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

1.规范管理制度。每项制度均以文件形式统一发放,并做到结构清晰、职责明确、适用范围恰当等,另外,制定制度前需要提前对企业所有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对于车间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给出不同的工作指标,车间人员填写工作完成情况,行政人员每周每月都要进行工作情况汇报,并制作成表方便进行查阅。

2.制定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根据职责分工制度制作与部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明确的责任人,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优秀表现,一定要根据条例对员工进行应有的奖赏。员工一旦违反制度,一定要按照制度的规定对员工进行处罚,在公司内不能随意处罚员工,但是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制度,绝不徇私。

(四)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1.产品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企业以绿色需要为导向,其研发及设计应注意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置,边角料的缩减和污水净化后再排放等。产品的出产应做到“清洁生产”,产品的包装应符合“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包装纸应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和纸质品,改用新式可降解材料。企业应重视认证和申请绿色标志,在环境每况愈下的现状中,企业应对产品进行绿色化,使企业产品从出产到使用及回收的全部过程都符合环保的要求。企业的绿色产品既体现了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又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产品绿色化的认识。

2.治理同步化。企业特别是电气企业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防止污染进一步严重。产品从设计到成型应建立一个循环系统,将制作完所剩的料重新回炉冶炼,污水排放应净化后再排放,净化后的污水可重新进入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要即时有效地处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从生产上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对之前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要及时治理,不能转嫁生态危机。

结论:本文通过对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公司企(下转290页)(上接291页)业文化现状的分析,得出了特锐德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必须紧密结合,以企业文化的力量改变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文化影响企业道德,并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特锐德要想继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到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相互补充与促进,才能积极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学峰.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布仁.中国石油内蒙古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级工商管理,2009.

[3]王吉万.企业文化的根本是向善[J]企业管理,2011(4).

[4]石景文,浅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J]商业经济,2011.

[5]连安军,优势互补相融见长―试论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的关系[J]商情,2013.

[6]电力编委会.电力企业新员工必读[D]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7]王根航.浅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策[J]化工管理,2010.

[8]李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时代,2011(03).

[9]陈福娣.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07).

[10]杨玉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4.

[11] 拓向阳.国外比较管理学的发展与流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07).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第3篇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会计信息化能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不断地解决会计基础核算过程中一些工作量大、重复性高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工作人员负担,特别在目前大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人均产值,盘活人力资源的背景下。

2.会计信息化能强化会计监督

企业根据自身自动化管理控制目标设立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监控程序,能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变化的及时了解和掌控。企业利用会计信息化对公司的各类风险防控大类进行约束和管控。例如,为了防止出现应收账款,利用会计信息化风险防控系统设置相应的程序,销售、财务、仓储相关控制点利用对接好的联动数据,控制相应的业务是否进行。

3.会计信息化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倒逼财务核算的规范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人工核算的失误。同时,会计信息化能将企业各子公司、各生产与服务部门的会计信息连接起来,全盘掌握公司经营链,统一汇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及时、快捷掌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此外,企业管理者也可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调整与制定相应的生产经营决策。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给会计工作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会随之而产生新的需求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管控问题

会计信息化管控方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全面且有效的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地实现会计信息化,基础数据的维护须满足会计信息化特定的要求。很多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地操作系统,导致会计基础数据录入不规范。相关信息技术部门不能按要求对系统进行实时监督和维护,容易导致系统数据紊乱或丢失,影响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转。二是没有设置严格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制度。有些数据操作人员越权或者错入有关基础数据,很可能导致后续数据汇总的不真实和逻辑关系错误,影响财务管理。

2.转型问题

会计信息化在转型方面存在经济条件难以满足、会计岗位转型难及会计人员功能转型难等问题。首先是经济条件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配以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对应的硬件和软件,这就需要合适的资金支持,对于资金状况偏紧的企业,管理层更重视生产销售,认为会计部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要不影响财务模块完整地履行自身功能,更愿意安于现状。这就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会计核算长时间无法转型,效率无法得以提升。其次是会计岗位转型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建设势必使手工核算逐步被系统自动核算所取代,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随之扩展,从业务终端的结算延伸到系统需求的规划,实现会计基础核算前移和规范系统数据的目标。再次是会计人员岗位功能转型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建设其中一个难点是会计人员如何正确有效地树立会计信息化意识和接受各方面核算操作。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技能,对计算机及系统的应用能力有较大的要求。目前很多企业低层次的会计人员队伍庞大,专业技能比较单一,缺乏应对复杂系统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还未培养起来或者人数较少不能满足需求,这就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较大的困难。

3.利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分析,挖掘有用信息是信息化最终的价值体现。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基础核算的信息化,更应该加以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多方面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价值,更加有效的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有力支撑管理层面的经营决策,起到善谋创效的基础角色。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挖掘深度和利用力度还处于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这就浪费了潜在的资源。如何更进一步推进会计信息化到数据分析、价值挖掘的层面,这是会计信息化面临的一个如何充分利用问题。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专门设立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维护部门,对信息化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风险进行解决和防控。对日后会计信息化需求的新业务做相应的程序开发、测试和维护。同时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针对日常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与方法指导,并对相关的新业务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系统操作,确保系统不断改善升级和正常有效运转。明确岗位责任制,对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相应的系统操作权限,合理分工,形成相互制约机制,从而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行为。

2.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工作,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对于会计人力资源偏紧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是极其迫切的需求,这不仅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要高要求、高标准。不管是会计人员还是企业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并引起高度重视。对此,要做好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诸多益处,促使企业积极调整管控制度。着力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使之成为具备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会计。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拔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设立会计信息化岗位互帮互学措施,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快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3.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利用层次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网络;对策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资源,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及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的生产、设计、经营、管理、采购、仓储等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它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层次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企业信息化实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沟通信息化,其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辽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据对企业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部分大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识较高,很好地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如2005年1月,朝柴ERP系统成功上线运行,5月CRM系统在朝柴销售公司、全国27个驻外办事处和600多家服务站正式运行。系统上线运行虽然才几个月,但其在企业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生产计划的科学制定、准时化生产组织、库存管理、财务和成本数据的动态反应、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等企业经营各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05年9月该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验收专家组对朝柴ERP/CRM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整体集成性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朝柴ERP系统与CRM系统、条码系统、质量系统和供应商的MRPⅡ系统充分集成,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以及与客户、供应商在因特网上的信息交互,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整体的信息平台。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又处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沿,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对辽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辽宁省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认识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的现象,在被调查的123家中小企业中,处于企业信息化中级阶段占30%,初级阶段占56%,还有14%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信息化工作,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中小企业核心流程信息化只占到5%,更多地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由于辽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结构不健全、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尚未深入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经营管理中各环节出现不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因素较多、时间长、风险系数又大,在实施中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和宣传力度。充足的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先进的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先进的设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网络设施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吸引高级人才,改革管理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重组,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社会企业面对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新市场,自觉走上信息化道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和大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在制度、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更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投资上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等结构的误区。

(二)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实效性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有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避免盲目性,尽量少走弯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所以,要使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于业务系统,使信息化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这样才能走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三)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据资料统计,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及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计划,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实处真正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等,全方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选择经济实惠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1、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企业必须建设充分体现本企业特色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同享用。伴随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将逐渐从辅助管理过渡到主要管理,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2、分步实施。这种实施也被称为渐进式实施,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避免项目实施风险,使信息化能够在平稳状态下顺利执行,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遵循“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采用从最需要的部分开始的层层开展原则,这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最佳途径。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很多困难。中小企业信息化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从最基本的做起。首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中小企业可利用企业局域网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其次,从最基本的管理系统开始,各种管理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比较早,大多比较成型,因此选用成型的管理软件对于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没有任何风险。再次,建立企业网站,逐步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及信息互动交流。最后,在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等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分步实施”具体过程来说,每一步的目标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而对于建设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制定有效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它要求管理人员精通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掌握经济管理,因此,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综合人才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造就大批既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选择

企业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可能不同,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系统实施比较容易,风险较小。但对于企业自身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中小企业很难使用这种建设模式。

2、合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回避企业自主开发模式中开发经验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人员参与开发与建设全过程,使得系统实用性得到保证,且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比较方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

3、整体引进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一般商品化软件功能完善、使用方便、价格昂贵,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软件包中的很多功能模块根本无法使用,据统计,购置成套商品化管理软件的用户模块使用率不足40%,浪费严重。由于商品化软件不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的,容易脱离企业实际,适用性较差,项目实施风险较大,这种方法一般不太适合于中小企业。

4、系统托管模式。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比较差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最佳模式。该模式是指中小企业租用专业的软件托管服务商的融合商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在该平台上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与维护及升级工作有托管商完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价格昂贵是最主要的问题,在线托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大问题,从一次性大的建设投入到租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这种模式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工作,尤其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日益激烈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必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日趋完善,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高效率及管理科学化,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豪锵.电子商务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企业文化设计策划范文第5篇

1.青海省资源型企业概况。青海省资源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目前来看,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偏低。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的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中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成为重点,而如何使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落到实处成为重中之重。

2.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绿色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缺乏绿色意识。青海省资源型企业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作为青海省的主体产业,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席位,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上更担负起更大的职责。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虽然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但是从长期来看会提高企业业绩,有利于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认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是大企业应当做的,小企业资源消耗少,排放污染物少,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发展问题;还有很多企业,为了顺应国家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绿色制度、绿色产品的相关政策已经实施,但是由于理念意识落后,无法形成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2.2绿色制度与法规不健全。首先,就目前所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无论是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等,还是地方性的法规,都注重的是对于相关企业的节能环保管理、处罚等规定,而缺少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的企业是被动地进行环保节能。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规范,引起各利益相关者主动地进行参与和监督。此外,在产品的销售和售后阶段,我国尚未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来规范营销、售后产品的环境污染等。

2.3环境技术落后。随着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环境技术的发展也越来也快。但是,由于技术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导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相对滞后。在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目的三分之二,这些企业规模、资金能力不足以承担金额大、周期长的环保项目以及绿色材料的开发研究。环境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收到具体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对环保高新技术的应用不积极,从而环境技术的供给方对于新技术的开发投入也减少。

二、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绿色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变革要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同样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首先应得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认同。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具有发展的、战略的眼光,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也提到,有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已经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了企业的“绿色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绩效,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因此,青海省资源型企业应当实行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此外,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和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将推广资源型企业的绿色标准势在必行。青海省资源型企业应积极建设绿色企业文化,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应对复杂的环境形势。

2.政府应制定系统的、具有引导性的绿色文化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系统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于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的参与可以给资源型企业提供引导与支持,激发资源型企业的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这些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但是对于企业绿色发展起到指引和鼓励作用并不大。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政策法规,不仅要规范企业行为,更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