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活动的感悟

艺术活动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活动的感悟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角色;感想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62-01

一、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生活创作

音乐家、美术家、雕塑家,在进行角色创作时,是用符合自己要求的特殊材料表现出来的,如音符、颜色、石膏等。而演员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来诠释艺术,这种角色的感悟,是将身体与艺术融为一体。所以,在进行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的过程中,心理的思维活动与形体的艺术表现是融为一体,表现一致的。从肢体技巧表现与心理感受的一致性角度看,戏曲表演角色感悟同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传统的审美方法,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论戏曲表演角色感悟,就有它自己的方法,这种戏曲表演角色感悟方法是和舞台规律相制约的。

过去,戏曲演员对生活的观察和戏曲表演角色感悟,范围极广,不限于人的言行活动。把这种东西揉成一种特殊的技术,运用在自己的形体上,这就是戏曲舞台“身段工架”的基础。老艺人盖叫天,甚至在袅袅香烟的盘旋中,去理解舞蹈动作的气势。这并不是脱离生活,而是留心观察各种现象,以丰富自己的形象构思。这一方面也可供我们参考。

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殊的角色感悟方法

有些人有别的见解,认为只要有演员的热情,沉潜于角色之中,就能诞生出戏曲舞台的角色来,认为只要有了合乎生活逻辑的行动,就能有合乎戏曲舞台逻辑的行动。比较强调戏曲表演角色感悟,而较少研究表现(话剧舞台艺术,有戏曲表演角色感悟派和表现派的争论),这当然也是一种方法。

试想,在戏曲舞台上,正在锣鼓齐鸣、载歌载舞之际,其中忽有一个演员,因真实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生活,大泄其痛哭流涕的情感,那还不大出洋相?这说明,戏曲舞台的情感,必须有精巧的设计,必须有表现的性质,只限于生活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的水平是不够的。但生活是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的源泉,有再好的技术设计,若无深刻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不过是傀儡式的灵巧而已。其实,任何剧种的舞台艺术,按其本质来说,所谓戏曲表演角色感悟和表现,无法绝对分开。角色,必须靠演员的思想、情感,去分析它,体会它,所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就不可能没有戏曲表演角色感悟;演员,只是在假定的生活环境、虚构的事件中活动,所谓“假戏真做”,这就不可能没有表现。当然,把它当作一种科学的创作方法来研究,将两者予以区别,这是有意义的。

那么,戏曲舞台的创作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戏曲演员,应具有一种自己的情感,这是塑造角色的燃料;一种是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夫,这是塑造角色的基本条件;演员,在规定情境中,释放自己的热情,将基本功融入角色之中,这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特殊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方法和性质。

戏曲演员不掌握技术,单靠生活激情的奔放那是不行的。应当经常训练自己的感觉器官,训练成乐器那样,然后方能利用自己的激情,奏出角色的心曲。运用戏曲技术和深入生活戏曲表演角色感悟,其中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运动,就使戏曲艺术强烈的表现和深刻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达到统一,鲜明的形式感和真实感达到统一。

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的特殊方法还在于动作的贯串线这一理解上。比如话剧,只要它允许上台的东西都要求合理,这种合理,必须是合乎现实生活逻辑的,虽然是经过舞台处理的。戏曲的戏曲表演角色感悟则有区别,它是按照自己的特殊规律去处理的,一个圆场数十里,八个龙套十万兵,就不可能按照现实生活动作的贯串线去处理。

我们研究戏曲表演角色感悟,目的是为了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它,使它能更好地反映历史的生活现实和今天的生活现实,而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如果只善于反映历史生活(还仅仅是封建社会的),不善于反映今天的生活,这是不合逻辑的。可是,我们要学习戏曲艺术的特点,偏偏这种特点和表现今天的生活又是有矛盾的。在蚯表演艺术上越是有丰富宝藏的大剧种和今天的生活越是有距离,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能为反映社会主义的生活起积极作用,这个任务――戏曲表演角色感悟,一定要很好完成它。

参考文献:

[1]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03).

[2]骆婧.民间戏曲的适应与变迁对戏剧文化生态研究的一种构想[J].中国戏剧,2009(04).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第2篇

一、生活的真实性为美术创作,艺术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条件

活生生的现实、真实的世界、丰富的社会生活,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往生活、生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自然的变化多端、历史的变迁、自然的更替都为艺术创作特别是美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丰富的真实的,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客观的现实世界是美术艺术产生的生命之源,任何美术家或者是普通民众的艺术创作都脱离不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生活的真实性的一面,离开物质现实世界,美术艺术的创作就失去生命力,失去根和艺术的土壤:离开了真实的世界,美术艺术产生的便成了空谈,也不可能产生,受广大民从喜爱与接受的艺术,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美术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不可能的,也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场景,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写照。要想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美术艺术作品,就要求美术作者都应真正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真实现实社会、生活、大自然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创作灵感,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给广大民众,为人们提供美的艺术的作品供大家品味、欣赏,从而陶冶广大民众情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现实生活中的艺术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很朴实很简单,从一草一木的生,从日月变迁到风雨雷电、雪花飘落、花开花落、果实成熟,从四季的变迁、人的生老病死,日常工作、生活、生产劳动、科技发展,生活中的繁杂、大自然的变迁中,处处是真实的,同时你只要认真细致体验、感悟,就会从中领悟一些感受,或喜或忧、或迷茫或惆怅、或狂喜、或哭或笑、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唱出来、画出来、刻出来与其他人共享共鸣,这就是艺术的产生的美妙过程,生动的丰富的情感流露、真实的生活流露加上自己深刻的感悟和思想修养的融入,就能产生美的艺术品,用笔描绘出生产生活场景和大自然的美景,就是艺术的产生的过程,生活的艺术和大自然的美景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凡高的《菊》、徐悲鸿画的《马》都是作者对生活、对生活中事物的长期的细致的观察、分析、感悟的结果。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具有非凡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美术艺术作品,只要你深入生活、认真体验,勤于思考,细致观察、认真感悟、总会发现和发掘出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你有条件就可以用绘画的形式通过一些技法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好的美术艺术作品来。

三、美术创作的真实性

刚才说了生活的真实性,同时也谈到生活中流露出艺术的“影”与“形”,那么,从客观现实出发,美术创作的本质特征就自然而然地应该也必须是真实性了,现在某些学者,艺术工作者,往往浮躁、急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深入生活“纸上谈兵”,不愿意接近生活现实,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人民的疾苦,感受不到真实世界的一面,闭门造车;靠不切实际,甚至脱离生活的想象,冥思苦想,来写来画,可想而知效果会怎么样?人们能够接受吗?艺术价值又从何谈起?能够经受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吗?美术创作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要从其真实性出发,要想创作出经受得住时代和广大民众的检验、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艺术品就必须扎根于生活,体验生活创作出反映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的美术艺术作品。

四、美术创作的“灵魂”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结合、充分融合和统一

美术作品是真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作者身心体会、才智、心智的流露。从美术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意,感悟和思想表达,可以看到生活的现实和客观世界,是主观性和客观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件好的美术艺术作品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相结合,情景交融,意与情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产物;好的艺术品能够让你有所思有所想,从中可以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现实与梦幻等,这些都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生命力长久的根本所在,是其灵魂和本质所在。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第3篇

一、“明德尚法”隐形渗透的基本思路

实践证明,隐形渗透即不能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明德尚法”的理念和规则,而要注重在不知不觉的教育实践中,找好润物细无声的“点”。这对于提升渗透的实际效果非常重要。

一是找准切人点,课堂渗透。在传授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教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德”、“法”的渗透。故教师应该科学安排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挖掘并利用艺术学科所蕴含的“德”与“法”的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德”的课堂渗透。如《艺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匠心构筑巧夺天工”单元中的《中西方建筑的构造差异与文化折射》一课,通过“引入课题”(用一根勾勒出东方明珠及周边建筑外轮廓的简练线条引出课题)和“感悟总结”(学生搜索“生活在上海”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环节,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上海城市建筑的多样美,感悟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与特质,激发学生热爱城市家园,进而逐步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态度。

“法”的课堂渗透。如《艺术》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知白守黑笔墨生辉”单元中的《笔性墨情――形神互动看书法艺术》一课,可以“双bian(辨、辩)”来引入课题。辨一辨:店招中允许使用这些繁体字吗?使学生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汉字规范化的法律意识;再辩一辩:书体与字体是不是一回事?如此,通过“双bian(辨、辩)”,使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气。

二是找准结合点,活动渗透。教师应开放艺术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评价手段、渗透“德”、“法”教育。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学校的“明德尚法”六大节日,开展一些艺术宣传、竞赛和展览等活动。如三月“爱心节”的海报设计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与奉献;四月“阅读节”的书签设计活动,让学生走进文化经典,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五月“艺术节”的现场书画活动,讴歌今天的幸福生活、憧憬明天的美好未来;十月“科技节”的科幻画竞赛活动,我们引导学生接触科学、探索科学、热爱科学;十一月“体育节”的标志与吉祥物设计,强调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的奥林匹克精神;十二月“明德尚法节”的PVC管彩绘活动,彰显“明德尚法”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温馨的班级乐园。

校同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学校艺术教学得到升华。“明德尚法”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德”与“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找准着眼点,环境渗透。在《艺术》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鬼斧神工物化百态”单元的《我的校服我的时尚》一课中,学生在赏析了“中国百年校服史”、“华政附中十年校服变更”、各国中学生校服、动漫中的校服等图片后,进行校服设计与创作实践:根据我校“明德尚法”校园文化特色,设计“明德尚法”华政附中学生校服。学生创作了《明理・清新风》《风“华”“政”茂》《“礼”在华政》《黑白格调》《直线・青春》《天平下的蓝色旋律》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装裱装框后,目前都张挂在教学楼西侧楼梯2-3层的侧墙上。

结合《材质美的探索》拓展型课程,学生创作了综合材料装饰画系列作品。如用马赛克材料创作的《炫彩校标》镶贴画,目前布置在教学楼东侧楼梯1-2层的转角处;用鹅卵石、树枝材料创作的《明德尚法精业・树》拼贴画,目前布置在教学楼东侧楼梯4-5层的转角处;用绣花绷和丙烯颜料彩绘相结合的《日月同辉》《辉煌》《“法”之光》等绣花绷彩绘作品,即将布置在教学楼东侧楼梯3-4层的转角处。

二、“明德尚法”隐形渗透的主要元素

教育的特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我校以“明德尚法”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学校走向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隐形渗透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元素。

一是民族自豪感的渗透。在学习《艺术》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知白守黑笔墨生辉”单元的《笔性墨情――形神互动看书法艺术》一课中,通过领略书法艺术的“形”(观其形――书法的发展变迁),引发学生对辉煌古老中华文明的感慨,并南此产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感悟书法艺术的“神”(品其神――书法的笔性墨情),学生自然就明了:书法,这种永远与民族精神和气节以及高尚的个人情操紧密联系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二是爱的渗透。课堂中民族自豪感的渗透激起的是学生浓浓的爱国热情。爱国,不是一气呵成的事。“爱国先爱家(校)”,作为一名学生,“爱校”是一个极其简单而又相对复杂的词语。

在“匠心构筑巧夺天工”单元中的《门文化――校门设计》一课中,我们结合学校暑期大整修的契机,引导学生议一议学校现有的校门,看一看身边学校的校门,搜一搜深受好评的大学之门,引起学生对学校历史与特色文化的关注,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华政附中新校门。

大到爱国,小到爱校、爱家。只有把爱的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艺术教学中,让同学们带着情感去学习,才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才有悠悠的情、深深的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感悟力;舞蹈语言;艺术素质;情感内涵;心灵感悟

舞蹈是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对舞蹈艺术的自我把握,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一种舞蹈语言的把握。无论是艺术创作方面的审美构思、艺术欣赏方面的审美沉思,还是艺术批评方面的审美反思,都是借助既定的语言系统去澄清那些飘忽朦胧的印象。而这种把握既是理智的认识,还是情感的创造,更是心灵上的感悟。一个舞蹈演员的艺术感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对舞蹈语言把握的深度和厚度的结果。

一、舞蹈演员艺术感悟力的三个层次

所谓舞蹈演员的艺术感悟力是指一个舞蹈演员在对舞蹈语言的把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形体语言的把握能力;二、对情感内涵的把握能力;三、对生命人格的诠释能力。舞蹈演员的艺术感悟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舞蹈演员的艺术素质的优劣。

众所周知,舞蹈艺术是一门形体艺术,它把人体动作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和语言载体。换句话说,运动人体的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基本材料。不言而喻,一个舞蹈演员对舞蹈语言把握的内涵有很多,最基本的首先是对形体语言的把握。多少年来,代代舞者都为此做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确实,我们也看到了腿的高度越来越高了,各种舞姿越来越多了,动作的连接越来越难了……形体语言在其丰富性、技艺性、创造性上有了极其广阔和深层的发展。这也对舞蹈演员的形体素质、控制能力、技术技巧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尽管对形体语言的把握已成为舞者的共识,但舞蹈作为艺术而言,对形体语言的把握仅仅只是舞蹈演员把握舞蹈语言的基础,是艺术感悟力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把握舞蹈语言的再深一层次又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把握舞蹈语言内涵就是把握其风格、把握舞蹈语言中难以掌握的高难度技巧……但这种把握依然停留在技艺层面上。诚然,不可否认技艺对舞蹈演员来说是必须有的素质,不具备技艺素质也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但问题是同样拥有技艺素质的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展示给观众的感受却是不同的。就拿经典舞蹈《黄土黄》来说,多少演员跳过这个剧目、这套动作,在技艺上几乎没有差别,但于晓雪的表演总是与众不同,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她的舞姿令人激动,令人兴奋。你会感到情从表演中流淌出来,毫无阻滞。有人说,那是晓雪的乐感好、情感深刻,,此话道出了她与众不同的真谛。一个舞蹈演员对舞蹈语汇情感内涵的把握程度决定了他的舞蹈语言能否打动观众,能否有感染力,也鲜明地反映出演员的艺术感悟力。当然,情感的激发和起伏跟演员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密不可分的。苏珊•朗格说:“音乐的最大作用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感情潮动的非偶然性的认识,也就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了解作为主观整体的经验。”一个乐感好的演员也确实在表演上善于处理心理节奏,体现舞蹈作品的情感意义,但更加重要的是,舞蹈演员是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作品的情感,参与作品现实中的情感经历,从而体现出情感的内涵,最后把情感作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桥梁。因此,同样的舞蹈语言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情无情成为衡量舞蹈演员艺术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艺术感悟力的第二个层次,即对情感内涵的把握。

舞蹈艺术展示了人类内心活动与感性世界的丰富性与流动性,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美丽,它还促动着舞蹈者能力、情感、意志、人格和追求的升华。而对这样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作为舞蹈演员对其的认识往往有一种直觉式的敏感力,这是一种职业特性和职业能力,并且更多地是凭着直觉对其把握的,这表明舞蹈演员的艺术感受是其心灵感悟的表现。这种心灵的感悟既是外在世界对演员感官的诉诸,又是超越感官的信息积累,它既诉诸感官而又超越感官,并集中反映了演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理伦理、精神情操、生命情调以及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心灵感受和情理认识。这种感受和认识往往凝聚在对作品形象的深刻探求和塑造中,因此说演员在表演时里里外外渗透着作为一个生命自身对舞蹈形象独一无二的生命直觉式的把握。如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中国妈妈》等,它体现了生命的灵动性,展示了生命的内在力度和人性的魅力,舞蹈演员要“理解生命、表现生命,从人类追求物质的、情感的、精神的价值而产生的矛盾冲突里去研究身体――心灵的运动……获得生命的纪律性和表现性。”这就是一个舞蹈演员把握舞蹈语言的最高境界,它完全超越了形体语言和情感体现,成为艺术感悟力的第三个层次――对生命人格的诠释能力。

二、舞蹈演员的艺术感悟力是舞蹈艺术自身的要求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得出舞蹈演员具备感悟能力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者自身所需要的。同时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又是观赏者的要求,况且舞蹈表演又具有自我审美性特征,加之舞蹈作为一个美的事物、美的艺术,所以作为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全面把握舞蹈语言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的条件就是要求舞蹈演员具有很优秀的艺术感悟素质。

换个角度,我们不妨从舞蹈艺术作品意象构成的角度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一般来说,舞蹈艺术作品中涵蕴着编导所赋予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哲理,它通过舞蹈而体现为意象。称它为意象正是突出作品中的内涵,如果意象没有“意”,只有各种风格的舞蹈样式,就不会产生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各种意象必须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体现。比如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动作语言是大家熟悉的藏族旋子和卓,然而两者之间相互转换表现“翻身”的内在逻辑却需要表演者去体现。换言之,作品对表演者有两个层面的体现,一是已设计好的程式化的动作,一是意象成立的内在逻辑。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演员往往单纯认为完成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就满足了作品的要求,这种理解是与艺术规律背道而驰的。相反,越是程式化的表演,越应演出意象的个性。这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要求,戏曲表演亦是如此,国粹京剧在唱、念、做、打中,同样是旦角就出现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在表演中闪现着意象的个性光彩,而这些具有个性的意象,恰是这些表演艺术家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艺术感悟力在表演中具体体现的结果。

因此,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必须有自己的艺术感悟,这既是艺术作品自身规律所决定,也是演员自身艺术生命组成的活力因素的体现。

三、提高舞蹈演员艺术感悟力的途径

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其艺术感悟力或者说是把握舞蹈语言的深度和厚度的能力,从本质上看,可以称谓是演员的艺术素质或者艺术修养。它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且是没有尽头的。舞蹈演员除了要不断提高形体语言的把握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艺术感悟能力:第一,提高音乐修养,这是直接的、见效最快的方法;第二,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是来自于间接的信息积累,也就是把别人对于舞蹈的、艺术的、美学的等等认识消化吸收作为开拓自身、丰富自身、提高自身艺术功能的捷径;第四,加强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作品即人品,只有具备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把舞蹈形象演绎的更加纯粹,才能有新的突破、新的创造,走向一个新的境界。读书无疑是很好的方法。

在这个各种艺术门类腾飞的年代里,每一个舞蹈者是否把自己所热爱的舞蹈艺术提高一个境界,让自己的艺术感悟升华,让自己的艺术素质升华,让自己做一名真正的舞蹈艺术家、真正的舞蹈文化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学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感觉与自我意象――舞蹈艺术的灵魂、舞蹈心理学的精髓》.(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年第三期)

[2]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资料)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途径

1.引言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场所,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视觉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美育即所谓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感受及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的实施,实现学生个体人格、完整个性的完美塑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美术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渐渐渗透审美教学的优势,联系生活中的美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生活情操的培养,使学生建立健全的审美观及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活动的进行深受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确立,从而全面实现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3.利用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采用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开展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传统教学中,学生及家长都缺乏学习美术的意识,所以教师一般在美术教学中采用模仿的教学手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渐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美术教育作为全面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修养,充分做好课堂备课,精心选择学习素材,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营造和谐、活跃、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要善于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2注重培养学生美感。

美术的存在基于它的外部形式,它是视觉直接反映的造型艺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主要包括形状、色彩、轮廓、线条等。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美好的事物,如气势磅礴的高山、倾泻而下的河流、绿意盎然的丛林等,通过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使学生不断提高对美感的认识,增强对美感的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然而作为学生感悟的素材并不是任何审美形式都适用的,即学生美感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正确挖掘对美感的认知形式。

3.3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美术课程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欣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审美的规律下不断提高对审美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感悟中不断展开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在美术课堂学习时,教师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审美能力的体验、感悟、判断、鉴别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

3.4通过作品欣赏,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情感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前提。任何一种形式的审美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情感的支配,如欣赏美。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在作品欣赏中感悟美学家的情感表达,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去感悟画者的喜怒哀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术作品中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浅重等都可以直接反映出画者的内心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与审美活动有很大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不仅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难度问题。在美术学习中,艺术的欣赏教育就是情感的培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大家名品开展课堂欣赏,及时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从而既锻炼学生的审美情感,又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