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7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民族文化得到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1.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2从阅读中融入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1.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诵读经典,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4.巧用多媒体,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设情境,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6.传承民俗,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彭红英.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

[2]王敏亚.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14年03期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虽然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像春节、清明、端午这类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有深刻情感体验、同时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辅地做了阐述说明,并没有对其渊源与内容习俗做具体介绍,更不要说挖掘其深刻独到的文化内涵、升华其民族情感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从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要做到《文化生活》教学过程“接地气”,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融入进去。

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中央台《汉字书写大会》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震惊于同龄人甚至于比自己小的那些选手的汉字功底,进而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汉字这一方块字的独特魅力:(1)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招牌上,触目皆是方块汉字。这说明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具体体现。(2)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3)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在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n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整套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完整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分享的冲动。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第3篇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曾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强盛的顶梁柱。

小学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及少量古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名句。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优良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在教学中如何着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优良传统文化。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四、通过课外活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五、拓展课外内容,延伸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广度

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他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了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北京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东北评剧、河南豫剧。更对家乡的川剧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变脸”堪称一绝。

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学校可举办优良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开展书画比赛、诗歌诵读比赛、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把优良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传统节日促进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喜爱自己民族悠久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将优良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可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结合踏青、郊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优良传统文化熏陶。

七、通过班会,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第4篇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在贵州省团校为参加“道德讲堂”培训班学员作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贵州教育精神”报告。

在讲座中,李涛着重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贵州教育精神的意义和作用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李涛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源,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之本。贵州的教育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而贵州的广大教师是贵州教育精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践行贵州教育精神是提高我们的道德自觉,提高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有效方式。

贵州教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具有其深层内涵的内生动力,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贵州教师精、气、神的体现,希望广大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享受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喜悦感。要学会享受教师职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做一个快乐的文化传承使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贵州教育精神,教师要认真履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实现贵州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

报告会上,李涛就贵州教育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逐一作了分析解读,他说,我们就是要以“放眼看世界”的心态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相信自己能够赶超或超过别人,做到开放自信。把奉献作为与生俱来的使命,清润血脉深处,变作生命的本能 , 攻坚克难。就是要奋勇拼搏,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克服教育中的难关,坚决战胜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做到对教育事业的乐于奉献精神。我们要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私热爱,以争创一流的勇气和志在必得的信心、抢抓机遇,敢与强的比、敢与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同快的赛,勇于在与优秀学校的竞争中实现增比进位勇于争优。就是要有别人出一分力气,我出十分努力,别人流一分汗水,我付出十分艰辛精神,拿出坚持既定思路不动摇,克服浮躁思想和轻松厌战的情绪,坚定不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地推进、抓落实充分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李涛认为,贵州教育精神强调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精神,你就会认真思考、并积极破解贵州教育事业中的难题,从而为贵州教育事业的提速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范文第5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

从古至今,文化是一种心理依托,是理想的追求,是心灵的慰藉,是精神的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理性和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代言和最好诠释。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义”、“天人合一”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作为宇宙万物的核心,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一切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同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关注,也是中国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它使中国人更为重视人生、关注现世,努力做 “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实现自身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

(二)“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的运行生生不息,律动不已,人也应该效法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宝贵精神,它与儒家提倡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合二为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奋勇向前、百折不挠。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矢志不移,绝不妥协和屈服,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在困难险阻面前,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以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理想,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正如孔子所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宽广厚重,承载和孕育了万物;人也应当像大地那样以宽广博大的胸襟拥抱万物、承载一切负荷。还有《中庸》“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子》“上善若水”等等,这些思想都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无比宽阔的襟怀。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只有不断地从自身和外来文化中吸收、借鉴积极的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亿万炎黄子孙是它不竭的力量与智慧之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维护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坚固盾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华夏儿女的生活方式,彰显着整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源头活水作用

历史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坚持道德本位,崇尚价值判断,注重灵魂塑造,讲究历史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爱国、民主、文明、诚信、友善等词语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都蕴含着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可以说是高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舍生取义、铁肩担道义等人生要义和基准。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相承接,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当前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锋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须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通过理性积淀、感性凝聚和意志锤炼,内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神血脉,扎实做到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忠诚于党,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左右、各种利益的诱惑不动摇、不迷失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挥举旗铸魂的导向动能、知荣明耻的修德功能、审美陶情的净化功能,为筑牢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发展和完善也必将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洗礼和润泽。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构筑了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这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密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继承和吸收其优秀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