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照明 监控 节能 维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TM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57-0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路灯的数量不断增加,市政路灯在服务城市发展,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的电力资源。在做好路灯日常维修养护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把节能减排作提升路灯设施品质的重要抓手,结合城市路灯现状,在基本满足夜间道路照明的前提下,采取科学开关路灯、部分路段实行半夜灯、更换节能光源等有力措施,较好地完成了路灯节能减排任务。

1 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城市化步伐,同时带动了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照明设施从原来的只要亮就行到今日的功能、景观、形状等相结合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她靓丽了城市,点缀了城市夜景,方便了行人。她并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实力的代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对美化城市夜景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保证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和亮灯率是城市形象在夜晚得以充分重塑和再造的保证,可以表现出白天无法表现的魅力与特色;创造出明亮宜人的环境和令人愉悦的夜晚城市景观,展示出城市文化与环境相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营造出特定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烘托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2)做好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对城市照明实施的维护,保证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和亮灯率,为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安全明亮的夜间环境,能够清晰辨别道路状况,避免潜在的危险障碍,提供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保障。对夜间出行的人群和车辆起到定位与导向作用,改善交通状况,保证司机的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减少了暴力和偷盗等犯罪行为,使人增加安全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作出了保障。

2 在维护管理中做到节能减排所采取的措施

既要做好路灯维护管理工作,又要做到节能减排,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在城市道路照明的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节能减排这一理念。

照度标准通常指水平照度,指各类场所人工电气照明照度水平值,《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项设计规范。照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照明好坏对看清物体的影响,舒适度,视角功能、节能等因素。在地区照度水平的选定中就应严格执行相应道路照明标准。新标准强调的是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与照度范围。作为节能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在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中应该严格执行新的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让节能在设计中就得到体现。

(2)选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电器。

①道路照明系统应积极推广节能型的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及大功率高光效LED。高压钠灯的特点是寿命长、光效高、透雾性强。可广泛用于道路照明、泛光照明、广场照明等领域。用高压钠灯替代高压汞灯,在相同照度下可节电37%。金属卤化物灯是一种在高压汞灯的基础上在放电管内添加金属卤化物,它的特点是寿命长、光效高、显色性好,用它替代高压汞灯,在相同照度条件下,可节电30%。大功率高光效LED是近年来国内外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光源,在同样亮度下,LED灯的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而其寿命却可延长100 倍,特别符合绿色照明的理念和要求,因此积极推广LED路灯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

②积极推广节能型的电子镇流器,电子镇流器的工作原理是将50Hz工频电源先整流为直流电,再经高频振荡电路变为高频交流电亮灯。电子镇流器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方法,其功率因数可达0.99,降低了输入电流,降低了供电线路的负荷与损耗。电子镇流器与电感镇流器相比,节电30%以上,对电网输电损耗减少70%以上,对节能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3)做好路灯供配电系统节能。

①保护变压器,使变压器的损耗降到最低,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保持变压器高效率的工作。路灯供电系统应根据负荷的大小,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和高效率的变压器,使变压器达到高效运行的状态。合理分配负荷,保持负荷的三相平衡,减少线路损耗,是在供电时就达到节能的目的。

②加装单灯补偿电容,由于道路照明灯具绝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运行功率因数往往不到0.5,所以线路中存在较大的无功电耗。如果将现有的供电系统电容集中补偿形式改造成单个灯具内进行功率因数补偿,则可将功率因数补偿到0.9以上,则可降低线损70%以上。

③规范电工操作工艺及流程,在路灯安装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减少导线的接头、改善导线接头工艺质量、做好连接导线处的绝缘恢复等工作,来积极降低导线接触电阻的影响,达到电能传输线路损耗降低的目的。

(4)在控制手段上做到节能减排。

①合理确定照明标准,根据道路类别、所在环境及在城市路网中的重要性等,确定所设道路的合适照度值,不应盲目追求高照度。在设计中根据根据道路的宽度就车流量、人流量及道路的实际需要,及《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确定照度值,实现电能的有效利用。

②执行半夜灯控制,是实现路灯节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城市的主干道路幅较宽,较多的考虑使用了双臂灯或单臂灯,而下半夜,车流量及人流量均有所减少,对照明质量的要求也可适当降低。此外,在有快慢车道的道路中,路灯的设计和分配也应该考虑其实际情况。而在后半夜,慢车道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很少,对照明的要求不高。对于这些情况,采用下半夜合理关掉慢车道路灯照明,这样及不影响道路照明,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③合理的养护与管理制度,在路灯的正常使用中,照明灯具和光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污染,影响光通量,这也是造成能源浪费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养护管理制度,对路灯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修复损坏的路灯,更换光通量降低的光源电器,并及时维护供电线路,以实现能源节约。同时,还应对灯具表明的污垢和灰尘进行定期清洁,使路面的平均照度值不降低,也可达到节能的目的。

④使用先进的路灯控制装置,实现智能控制节能。“三遥”系统是指具有遥测、遥信、遥控功能的系统,又称遥控遥测遥信系统。这是路灯照明行业的专业术语,有关部门应尽量多采用这种路灯控制系统,以实现节能的目标。路灯管理人员应通过调查,确定夜间路灯的照明情况,在保证照明功效的前提喜下,减少路灯数量,并根据天气情况、节令变化控制路灯的随时开启和关闭,可以根据昼夜时长的变化调整路灯照明的时长和明暗度。利用“三遥”控制系统,可以在后半夜路灯使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将二头灯或多头灯自动熄灭变成单头灯,也可以把双排灯自动熄灭变成单排灯,使路灯由原来的“全夜灯”变成“半夜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路灯的用电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在能源的使用中做到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然而,在道路照明建设中仍旧存在高投入、高耗能、高浪费的现象,不注意对现实照明情况的分析,存在着浪费能源的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光污染。这些情况,都与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缺乏、道路照明的投资多元化建设模式,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而随着照明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有关部门也对道路照明节能减排工作重视起来,并制定了相关规定。同时,我们还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引入和采用先进的照明技术,使用并开发先进的照明产品,根据绿灯实际使用情况,定时管理和维护,促进城市道路照明不断向科技、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肖辉乾.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M].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2] 建设部2004,号文件,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Z].用电工作的意见,2004.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第2篇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学生们的毕业就业是民生之系,事情重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现实标准,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依据。固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有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足等原因,所谓“硬件”的不足;但事实上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诸如不适应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等难题的困扰,所谓“软件”的不足。所以,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如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融通,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特殊关联性,使得这两类文化有了对接的可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的过程,建设“植根于企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和交融,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培养的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课程系统及其校园文化。

(一)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汲取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园内的一山一水、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行业或职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比如,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厂矿知名“劳模”来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信心倍增。

(二)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合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共同发展,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初衷与目的。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吃不了苦、重自我、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理想化,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共育人才。诸如企业所需的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等,就理应成为高职精神文化的主攻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我们要注重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来渲染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以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观照企业文化职业化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两类文化精神的对接口并以此为契合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视为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人们往往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基于这种认识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可能建设出职业人所期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高职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文化,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凸显特色。

(四)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耦合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而体现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向现代化企业要求看齐,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要体现“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行为,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喧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企文化良性对接

任何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专业属性,职业本位的教育观与专业属性的结合,可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具体做法: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是否设置。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时,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进而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们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第3篇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状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在西方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设计观念、设计思维受到了重大的侵蚀,甚至还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严重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是背离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青年设计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认识,盲目地模仿和借鉴西方设计形式风格,导致我国很多艺术设计创作缺少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二、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及灵魂,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价值观。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1、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设计的创新产生了质的突破,它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早期,我国艺术设计由于商业美术上的需要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产品广告、电视广告、路灯广告、墙体广告、气球广告等。到二十世纪初,彩印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其技术新型、色彩柔丽、线条细腻等特征取代了生硬的中西合璧的广告技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极强的发展活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图案、符号被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创新之路。踏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受到了主要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设计者盲目的模仿和借鉴,导致我国艺术作品出现理想贫乏、文化丧失、随波逐流等不良现象,严重与我国传统文化脱离。

2、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大多数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一个矛盾体,其实设计文化是需要依赖于传统而存在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延续传统的过程。要做好艺术设计,就必须吸纳传统文化,否则将会失去其发展的动力,不能很好的将艺术魅力展现出来。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其精华所在。只有容纳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才能将其自身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同时,艺术设计需要创新,但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显现出创新的意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才是国家设计文化生存之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优良的传统文化,创新是长时间积累、淘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

三、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从广义上来讲,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道德、信仰、习俗和人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习惯。所谓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就是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此,我们应结合传统文化形态与当代设计语言,创造出适合于我们民族的设计语言形式。在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形态上,汉字与传统图饰这两点是值得我们永远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汉字是在人类社会某种共同的理念下,运用点、笔画这样的基础元件,通过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设计出来的,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设计”。和其他的艺术设计一样,汉字可以作为思想与实体相互转化的中介以及它们的检验标准,只要认识了便能使用。但是汉字也和其它的艺术设计存在不同之处,应该说是特别之处,因为汉字自身还具备有描绘事物、抒感、审美等许多文化功能,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在历史文学上的光辉事迹,另外还有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书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着团圆,梅花、、竹等代表着高尚的气节、情操,这些都是汉字以简单的设计元素——点、划、捺、撇为基础,运用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的恒定而又单纯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事例,其内涵之丰富、用途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从艺术设计来讲,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首选汉字。

传统图案纹饰,以形式构成反映出特定观念的方式,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形象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的内容就是观念。中国传统图饰是以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为主题,对人生的各种需要和方面进行形象描述,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美学着重把万事万物都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着同一个本质规律,强调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追求尽善尽美的美学观念,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整体美的创作,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这些体现了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是将人的情感通过物表达出来的形式。中国传统图案纹饰是民族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完美体现,它着重传神、表现、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即使与世界艺术之林相比,它那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也毫不逊色。中国传统图饰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我国人们对幸福的向往的体现。另外,中国传统图饰还有着自身的寓意,表现了我国人们不屈不饶、不畏艰苦的优秀品质。生活中常见许多吉祥图饰,它表达了我国人们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纹饰背后的“意”,这正是它的魅力独特之处。美好事物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而传统图案纹饰蕴含的意味在现代设计也一样应用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它是一个以中国结为外形、借用奥运五环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环环相扣,表达了世界五大洲人们团结、交流、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望。五星则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代表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另外,作者还将中国书法的“枯笔”效果融入其中,使得标志的整体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般,同时也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积淀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艺术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要求,在善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还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贾敏,钟厦.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6).

[2]凌会侠.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9).

[3]张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

[4]凌会侠.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9).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第4篇

1地域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时间的地域性与空间的地域性共同构成的独有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留、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出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本土特色。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应把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反映到城市景观上,重视继承、发扬前人文化,塑造民族特色和创建新的地方特色。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下,城市就有了灵魂,有了生气和活力。

2旅游景观街的概念

所谓的旅游景观街是以展示、发扬地域文化及特色,合理的优化城市形象为主的旅游街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身临其境的领略当地文化与风情,感受地域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3景德镇地域文化的特征

3.1千年陶瓷文化积淀

众所周知,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宋以后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包容兼蓄,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千百年的陶瓷文化,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正因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拥有了世界最优质的陶瓷原料、最精湛的制瓷技艺、最聪慧的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才使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代表了景德镇,也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是景德镇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3.2徽派建筑文化熏陶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景德镇位于赣东北地区,毗邻徽州,建筑自然受徽派建筑的影响,继承了徽派建筑的基本形式。平面为天井庭院形布置,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在外观造型上,也吸取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等设计形式,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4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

4.1景德镇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景观街的指导作用勒内•迪博斯说:“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许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其潜在的丰富内涵。”一般城市街道景观的形成都与其历史文脉分不开,城市街道中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塑造城市独特的个性。这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因此容易引起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景德镇的地域文化表现以陶瓷文化为主,为彰显城市特色及历史文化,景德镇旅游景观街必须要突出陶瓷艺术,充分展现千年积淀的陶瓷文化底蕴。要在遵循历史的同时考虑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发展,还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做出分析,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需要,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打造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旅游景观街。

4.2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建设对景德镇地域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本身的更新改造过分强调所谓的现代化,使得许多城市正逐渐失去其原有风土特色,到处充斥着那些“国际式”的现代建筑,城市建设也以西方现代大城市为样板生搬硬套。我们不该忽视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景德镇这样具有较强历史意义的城市,更应该加强城市景观的控制,使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更富有地方性和民族性,能在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在一个宜人的城市中,我们创造自身的文化,感受生活的乐趣。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总是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和归属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和冷漠,这正是一个千年古镇需要的。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建设,是对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充分展现瓷都的风采,无疑会对景德镇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认可与推动作用。

5景德镇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具体影响

5.1影响旅游景观街的建筑形式

景德镇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其建筑形式,还是以徽派建筑为主。白墙、灰砖、黑瓦以及装饰等,都能体现出其特点。徽派建筑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棋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在景德镇的旅游景观街中,其建筑形式完全可以模仿、借鉴徽派建筑,在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部分现代的手法来建设景观街。

5.2影响旅游景观街的建筑材料的选用

景德镇千年窑火,薪传不息,用窑砖作为建筑材料是其建筑地域性的最具特色体现。因此,在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建筑材料上,外墙以窑砖为主,加之简单的线条装饰,建筑的梁柱等也可考虑用木材和窑砖来完成,在符合旅游景观街环境的情况下,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

5.3影响旅游景观街的装饰手法

景德镇最大的特色就是陶瓷,如何让陶瓷作为装饰主体在景观建筑中表现,是打造景德镇旅游景观街必须考虑到的。比如以陶瓷雕塑或者壁画的形式向游人介绍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及过程等,甚至诸如路灯、公共座椅、垃圾筒之类的环境设施也可以用陶瓷制作。但要注意,陶瓷作为装饰形式不能生搬硬套,应与周边景观环境相联系,达到旅游景观街整体性的协调统一。游人置身其中,必会被景德镇浓厚的陶瓷文化所感染,为瓷都千年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6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意义

探讨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及影响,既反映了当地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反映出其城市精神文明。景德镇旅游景观街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和窗口,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通过旅游景观街来感知、领悟和熟悉这个城市。旅游景观街建设同景德镇地域文化艺术表达协调起来,通过旅游景观街反映当地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美学价值等各种观念,表达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感知、信念等文化内涵,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氛围,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最终达到城市特征感体现、游客认同感加深、市民归属感改善、人民自豪感深化、居民舒适感提高的目的。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第5篇

一、名词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精神形态,是不断积淀下来的社会意识。地域文化也称“本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在本地传统文化(或母文化)的影响下,扩展和弘扬其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新内容的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历史积淀和人民创造的成果,也是我们今后在设计再创新上的宝贵财富。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但起到细化空间层次、服务区域民众的作用,还肩负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传承人民生活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重视、研究并挖掘不同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目的就是将公共设施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功能载体,切实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使地域民众所共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并逐渐现代化,而不是边缘化。

二、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象征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所谓象征性语义,是指产品所表达出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设计师赋予的,也可以是使用者自己定义的,还可以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的关系,并仔细斟酌各个地区文化特色与象征性语义在设计中的共鸣,运用灵活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设计再创造。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不仅是行人和车辆的照明系统,更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唐风”地域特色。其造型可分为三段式,顶部为主要发光的灯具,中部为悬挂广告的灯柱,底部为石材基座。大唐芙蓉园周边的灯具造型在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主要由三盏灯组成,形成稳固的三角式构图。左右两边为稍大一点的灯,其造型模仿宫灯的形状,是在宫灯的基础上经过简化细节、提炼线条变形之后设计出来的。在左右两盏灯的顶部设计了屋檐的符号造型,这一造型是在唐代建筑屋顶设计中发掘出来的,设计者将承载灯具的横梁做成弧度,檐处末端稍微抬高,从力学角度分析,这一设计方便了灯具的悬挂和更换,不至于使横梁容易折断。从视觉上来说,这一设计使得挂上左右两个灯具之后的路灯的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盈,其寓意也非常丰富。在“屋檐”符号造型的横梁下挂上灯具,让人联想到家,使人感觉温馨。曲江池公园的灯具,其顶部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屋顶的符号,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屋顶的形式,屹立在曲江公园大道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这些元素不仅在灯具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在雕塑设计上也经常用到。如,大雁塔北广场水景小品之一的《人和》雕塑作品,设计师将浓缩西安历史记忆的古钱通过抽象、变形、提炼等设计手法,使之成为现代广场上具体的可视符号,其外形提取了古钱币铜钱的基础造型,经过提炼和变形重组形成广场雕塑。圆这一造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如阖家团圆、圆满等,而从哲学思想上来说,则是看待事物应当一分为二,不可片面。

2.文化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多角度融合下的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它表达人的需求,承载人的慰藉和希望,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历代灯具的设计都是当时地域文化元素的载体。我国古代的灯具形态优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现代灯具的设计也毫不逊色。大唐芙蓉园的人物造型皮影灯,以陕西凤翔的特色工艺皮影为载体,在其基础上辅以现代科技,皮影灯采用皮影戏中的传统宫廷人物造型,在契合大唐芙蓉园宫廷公园的主题之外,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和材料。这一灯具设计以玻璃作为基础材料,在其上彩绘出唐代宫廷人物造型,有侍女持灯、乐手吹箫、贵人游园等,姿态各异,形态优美。基座上安装大的照明灯,晚上能看到整个人物形象,在彩绘处安装小的彩灯,使夜晚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逼真、生动。这一造型在白天是一组组可供人欣赏的雕塑,而在夜晚则变成具备照明功能的灯具,使人在游览大唐芙蓉园时被这一组组唐代人物环绕,仿若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则更加直观地融合了文化元素。如,主题喷泉两旁休憩区域的灯柱箱上都刻印着唐朝著名的诗词歌句,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设计不但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教育意义,将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

3.仿生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仿生是把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重复、夸张、隐喻等一系列设计法则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表现手法。仿生具体可分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具象仿生是指直接把仿生对象的大部分或者明显特征运用到设计中,而抽象仿生是指把仿生对象的小部分或者提取鲜明的特征运用到设计中。如,大唐芙蓉园长回廊上的莲花灯,其采用了唐朝佛教文化盛行时期的圣物——莲花为基础造型,经过变形重组之后成为现代公园回廊上别具一格的灯具。这一灯具将莲花造型精简,不似之前花瓣重叠的莲花,而是简化为五片花瓣,并且花叶上下相连,似是两朵莲花组合起来一般,其涵义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人们在欣赏或者使用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历史特色的公共设施时,就会联想起唐朝盛世的文化景象,深刻体会到十三朝古都浓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