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第1篇

一、“学案导学”中学案的设计特点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案的设计正是大胆的鼓励学生去探索,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适时地引线搭桥帮助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体验经历体育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学生们心理上的成功感与满足感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能力。学案的设计既尊重学生,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既依靠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既信任学生,又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案中以一种起引导作用的角色出现,而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二、“学案导学”促进体育教学更进一步。

1、体育课的学案与教案相比,显的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课本内容讲准确,如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高明一点的再追求把课讲得精彩生动一些。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是过去我们教师总自我陶醉,自认为讲得还行,学生却无动于衷,反应漠然的原因所在。学案导学则以“学生为中心”,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并在同行教师中广泛探讨征求意见之后才拿到课堂上实施。因此,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分析预测课上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等,效果自然不一样。与过去传统课相比,上学案导学课时学生普遍兴趣高昂,积极参与,以前不爱发言的一些学生也要举手了,课堂气氛变得很轻松愉快。体育课学案不仅其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二者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方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好象一位体育教师在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跑越野跑,在以前一个班的学生可能全都会挤在体育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一条“跑道”上从“起点”跑到“终点”,最终永远是那几个先到的人成为“成功者”其他的都是“失败者”,全班看到的“风景”也都是一样的;后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依然是越野跑,并最终从“起点”跑到“终点”,但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甚至每一个人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所选择的“跑道”都不一样,各自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2、“学案导学”教学目标设定更加合理。学案导学教案课的第一步是学生根据学案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互助探究环节,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答疑、快速抢答等方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往往是以教为主的。上课时教师宣布“本课任务”后,学生们才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此之前学生一直被蒙在鼓里,因此教学目标一时很难达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任凭教师调来调去,教学何谈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案导学”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十分重视学生“学”的目标,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使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达到“教”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的统一。这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的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在实施上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变,情报信息量、生理负荷量和情感刺激量等各种因数都会使体育教学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变的复杂,需要进行各种量之间的协调,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本身。而“学案导学”中的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这样它就会很好地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 玩 管理

日本学者高田典卫曾提出:“好课”的4个条件的基本内容,直接调查学生在教学期间是否感到有乐趣,从而评价好课达到的程度.参照对照量表得出:总体评价为良、乐趣为中、学习法为优、技能为良、行为为良、单个问题“良好的心理感觉”为劣。从而得出今后教学努力方向:完善学习法、努力提高乐趣、技能、行为,特别是情意目标中的良好的心理感觉。

经过多年实践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引导作用。

1.身体素质决定了教学中“教”与“玩”的结合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接受能力决定了教学中“教”与“玩”的结合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教学法

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引导入一定的情境当中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我在教“投掷轻物”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投掷挥臂动作我采取诱导法,在教学生正面投掷时,让学生做“甩鞭子”的模仿动作,诱导出向前挥臂的投掷练习。折叠小飞机是学生们喜欢做的事情,用小飞机练习投掷更是感到新颖,并让学生把自己联想成飞行员,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积极练习,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生机。

1.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善于模仿,而且模仿能力都很强,根据孩子们这一特点,在进行跳跃教学时,针对跳跃的某个动作让学生模仿某种动物的动作,在进行投掷练习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八路军战士等等。例如:讲解“投掷垒球”时,让学生去联想八路军战士抗日时的战斗情境,有的在打枪,有的在扔手榴弹,让大家把八路军战士在战斗时的动作模仿出来,这样,教学任务就在孩子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1.2 游戏、比赛一气呵成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安排“快快集合”游戏,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在课的基本部分,安排“投石问路”、“贴膏药”、“小八路”等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把单调枯燥的练习动作变得生动活泼。同时又发展了学生奔跑、跳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学生在欢乐的笑声中完成了大运动量的活动。

2.组织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体操课教学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队形变换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1 开始部分

为了迅速地组织学生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便尽快地投入练习活动,就必须先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人体各部分有效地进行活动,即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高涨的情绪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和锻炼。此时可采用“反口令”等游戏。在选择和运用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简单且时间短小并要求掌握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原则。

2.2 准备部分

为了使身体各组织器官较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必须做好“准备活动”。此时可对学生已掌握的技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为基本部分技术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可选择内容多样化,有助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游戏作为准备活动。

2.3 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基本部分运用体育游戏时,选择合理的游戏形式,既能改变单调枯燥的练习形式,又起到辅助的作用,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并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鸭子、扔炸弹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8”字接力,障碍跑,往返跑等游戏练习。

2.4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尽快消除运动疲劳,使学生上课时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将身体各组织器官由紧张运动状态逐渐过度到相对静止状态,此时可安排放松性游戏或集体舞蹈等,在使用时应注意熟悉和慢节奏两方面。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正真体会到体育课堂的魅力。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堂学生活动的气氛是体育课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体育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有按照体育课堂的客观要求建立体育教学规则,制定出体育课堂教学教案,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才能使体育教学健康、有序地进行。

建议制定《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法规的机构,对体育课堂实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体育教学;小学;利弊分析;对策建议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利弊分析

游戏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是近些年来备受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一种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式,这一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适当地应用游戏教学,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够通过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促进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所以,如今游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等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但是实际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样也不例外。游戏教学虽然具有上述的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体育任课教师对游戏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或是不够准确,就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追随新课改的潮流,盲目地应用游戏教学,往往就会出现迁就学生的肤浅兴趣、游戏教学脱离了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了游戏而游戏等诸多问题,不但不会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为了更为直观、生动地凸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利与弊,以下就以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喊数抱团”游戏为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游戏描述:在教案中,体育教师在开展铅球教学的基本教学部分设计了“喊数抱团”游戏。游戏的方法如下:教师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沿逆时针的方向慢跑,当教师突然喊出数字时,学生就应按照教师所喊出的数字抱成一团,剩下的人或是没有及时抱团的人就会受“罚”。游戏的规则为:(1)学生听到教师报出的数字抱团时,不得因人数不符互相推人撞人;(2)教师在喊出数字之后,要读“秒”以限制学生反应的时间。

游戏分析:首先,此游戏教学所选择的游戏对象是比较合理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还不成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仍然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而且肢体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反应能力均较低,因此,针对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喊数抱团”,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次,此游戏开展的目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成效。“喊数抱团”游戏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其分析、判断和反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的身体得到相应的活动。因此,更适合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开展,而在教学基本部分应用游戏教学法时,则最好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此处在铅球教学的基本部分开展“喊数抱团”的游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处游戏教学的应用是盲目的,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消极的影响。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1.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只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地应用游戏教学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成效。针对小学生来说,其身心特点如下:

(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够平衡,其中兴奋占优势,而且容易扩散,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往往会出现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动作不够协调和准确等特点;(2)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因此,具有易疲劳,但是也易恢复的特点;(3)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年人不同,其骨骼中含有的有机物比较多,无机物比较少,因此,骨骼的弹性比较大,但是硬度比较小,所以,很容易发生形变;(4)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关节囊比较薄,而且周围的韧带也比较松弛,活动的范围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出现脱臼的问题;(5)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机体的肌肉含水分比较多,比较柔软,横断面积比较小,肌纤维也比较细,再加上神经调节的作用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技术动作不够协调和精确,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比较差等问题。

2.分阶段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

其中,第一阶段指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第一阶段的小学生对于游戏的依赖性还比较大。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和组织体育小游戏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较为简单的小游戏来穿插到体育教学之中,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体育教学和锻炼的目的。而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与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同属于第一阶段,但是由于已经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他们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有所熟悉,此时,体育任课教师在针对二年级的小学生选择和组织体育小游戏时,就可以选择和组织一些既有趣,又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和掌握的小游戏。

第二阶段指的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三四年级的小学生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认知能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经过之前的学习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基础,因此,在将游戏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应注意游戏应用的适度性,切忌出现游戏过度、热闹过头的问题,影响教学成效。

最后,第三阶段指的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处于第三阶段的学生,相对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思维能力和学习的接受能力也都比较强,因此,在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选择和组织一些具有一定的难度或是挑战性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在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第4篇

一、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体育教材的理论部分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现代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计划、协调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素质教育。如体操、跳跃、武术等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二、规范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的是日常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所以课的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素质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如在篮球《四角传球》的游戏中老师侧重教会学生弧线跑和传接球的方法,为了把游戏做好,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传接球和弧线跑的单个动作的练习,在注重动作质量的基础上要求速度,最后用二个球进行游戏,此时学生都急于进行游戏,都会努力按老师要求尽快完成正确的动作,这就促进了正确动作的形成和掌握。但在游戏中会出现个别学生动作问题,这时老师要详细讲解,多做示范;而不能停止练习,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懂得学生在学习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做游戏也一样,学生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预想不到的问题。有成功也有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失败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鼓励。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有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状态,他们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四、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老师的自身榜样教育很重要,老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老师勇于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 教学改革 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06-0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也是我国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对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不仅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也要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深入落实研究各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的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高校公共课体育有别于其他的体育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意外体育事故具有隐蔽性。比如在开展高难度的体育活动时,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从而使动作不规范,甚至不能完成动作,意外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避免了;第二,意外体育事故具有突发性的。比如,在进行越野比赛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或天气、环境等各种状况产生猝死的情况,这种事件往往是突发的,其结果也是严重的。第三,意外体育事故还具有传播快的特点。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加快了消息的传播速度。各高校学生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它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全国各地,迅速成为焦点。

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现状

1.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对体育活动安全保障的工作态度

当前大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活动时保障安全的工作;在每学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资力量差的高校不组织体育老师系统学习有关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学时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预防和处理体育活动中发生事故的方法和知识;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在开展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运动时有关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的章程和制度;有一些学校甚至不开展关于体育教学和活动方面的安全操作、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培训。很多高校在体育活动、教学和比赛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教学事故,甚至还有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过运动性猝死的事件。

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危害因素很多,例如,运动器械、运动本身以及不当的教学和不规范的运动方式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不仅背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当今面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了公众议论的热点,如何解决、避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发生更多的学生安全事故,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也是目前政府、高校以及公共体育教育工作者噬待解决的问题。

1.2 体育教学项目改革的安全保障现状

按照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资料表明我国95.5%的高校已经把铅球、铁板和标枪等项目从高校体育教材里删除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当前高校开展探险活动尤其要格外慎重,要采取科学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配套的安全设施:在确保各活动中不存在危险因素或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推出新的活动路线。例如,游泳是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然而它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高校大学生在上游泳课时出现溺水事件。基于上述事实,教学大纲强调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要加强开展游泳教学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对危险系数比较大的体育活动,学校如不能确保其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最好慎重或者不要开展;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如果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这就违背了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也就没有继续开展的必要了。

2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的几点措施

2.1 规范公共体育的教学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把安全教育的知识安排在公共体育课教案中。在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所以教学改革中要求体育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充分考虑设置安全措施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体育活动的科学进行,指导大学生们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保障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

2.2 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要保证正常的学生体育运动的进行,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开展大众性的体育活动,就要加强和开展各高校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按照要求严格管理并且不定期的检查维修体育器材和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主要包括:篮球架、排球架、足球架、铁网围栏、单双杠、健身器材、吊顶天花板、电器开关等等,消除安全隐患。要明确禁止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被带进体育活动场所,还要及时处理易燃的杂物,不定时检查维修电器的线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对灭火器要定期更换,还要时常检查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防火通道时时畅通无阻。

2.3 加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

单起事故发生的第一次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偶然性特点。然而综合分解多起事故之后,透过偶然可以看到其必然性,追溯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些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的“因”,实际是有一定规律的。责任事故的发生大多都和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绝大多数事故的产生都是由于当事者缺乏事故防范意识,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思想麻痹”。因此,要加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4 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通过法律的途径减少意外体育事故的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有研究表明:“系统的研究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相关法律事故,把体育工作的开展纳入法律的体系,不仅能够合理、规范的保障各个群体的利益,还可以为学校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或者为其立法,使得有关国家主管部门有现实的依据可供参考”。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没有国家为其专门进行立法。就我国而言,有部分这方面的立法。如《教师法》《体育法》《民法通则》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明确各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责任

意外事故的产生就要追究责任承担者。高校意外事故出现后需要探究其是否要承担责任,主要从管理行为有没有失误,这种失误和事故之间的关系来认定有无责任。主要包括: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和全部责任。认定和检查高校有无责任的准则的客观化可以提高其防范意识,有利于在开展体育运动和比赛的过程中预防和减少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安全隐患。

(1)所谓的主要责任是指由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出现的事故,违章行为对事故影响大的一方为主要责任承担方。

(2)次要责任指的是由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出现的事故,其行为对事故的发生产生的营销比较小因而为次要责任的承担方。

(3)同等责任指的是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造成的事故且其行为的作用不分上下,那么彼此就同为责任的承担人。

(4)全部责任指因校方或学生一方不遵守约定造成事故的出现,那么该方就要负全部责任。

2.6 公共关系和高校公共意外体育事故的关系

公共关系和高校公共意外体育事故彼此影响和作用,各高校之间的联系也正是这些复杂而又矛盾作用的体现。要调和各种需求的矛盾,大学生和校方就要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相互矛盾的调节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彼此理解、沟通和合作,还有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安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保障大学生的安全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2)减少难度和危险系数比较大的体育项目,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开设跆拳道和三大等防身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大学生们提高自卫的意识,将学生安全落实到具体。

(3)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学生自己选择所学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不仅使其在体育课上释放学习的压力,还可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3.2 建议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这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及其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学生安全的制度体系。

(2)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和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的人身安全。

(3)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4)各级领导和政府对高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予以高度关注,提高这方面的管理,明确责任,设立应急处理体系,严厉打击虚假和谎报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从根源上杜绝不可靠消息,加强政府和学校处理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