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育能力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通过专业调研、校企合作、以及招聘调查等活动,我们发现企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更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应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 

 

(一)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它应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为了使劳动者适应组织结构的变革、技术创新和工作过程的持续变化的要求,劳动者必需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职业教育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会学习的能力关注不够,这种倾向必需及时有效地加以改变。 

学会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会学习意味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增强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教育者应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学会学习意味着批判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即学生拥有反思能力。对实践和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是具有范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当今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们需具备运用现代语言和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包括提供口头陈述的能力,比如交谈、演讲、接听电话等方面;提供书面陈述的能力,比如起草公函、提交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联系和持续地保持联系的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技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参与能力,它是指个体做出决定,并为承担职责作好准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业务的过程和组织机构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财政情况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事务的能力、理解并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监管的能力、传授和培训的能力。 

(五)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 

求职就业是职业人才进入社会或者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社会需要什么人,用人单位重什么?是职业人才就业竞争的关键。2005年3月19日、20日,深圳市举行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大会,60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6000个用人岗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聘用的规格条件。从135家企业招聘条件的分项统计看,除了学历和专业等硬件条件外,其他素质要求的条件按每提出一次算一项,总共有5500多个数据,并按基本性质归并为“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大类。

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依照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次数多少,其顺序分别为:(1)沟通表达;(2)外语;(3)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4) 分析和解决问题;(5) 组织协调;(6) 创新;(7) 学习领悟能力等等。在“职业道德与态度”类别中,其顺序依次为:(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 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 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 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 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 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等。有一些招聘方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列明综合素质的要求,它们依据什么标准最后确定入选者呢?深圳达实公司(软件企业)的总裁招人有三关:第一关,人力资源部长,主要看学历与专业;第二关,部门经理,不看学历,只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不问学过什么,只看应聘者适应岗位的能力条件;第三关,总裁,不看学历,也不看能力,他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实质上,十里挑一,就业竞争,最终、最主要的竞争是职业核心能力和作为职业道德目标导向、作为职业态度内驱源泉的价值观的竞争。 

(二)职业核心能力和价值观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 

个人进入职场的头3个月或半年是入职的关键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者实际工作能力和人品的重要时段。2005年4月,有一本让当今“社会骄子”警醒,叫“执教育的人”深思的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出版,该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所叙述的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恰恰是“怀揣高贵文凭”,“技术层面上固然是一流”,而其根本原因却是:“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把‘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忘诸脑后”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有时不单单是人际关系极差,在工作中也必将缺乏必要的世俗热情,不能融于社会”;“对单位的选择、职业的适应性以及求职于该单位的目的、动机等问题茫然不晓”等等。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6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一文中,作者也同样举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例: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仅留下了一名谦虚学习、踏实干事的大专生。“据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这些事例比较典型,反映了我们的职业人才专业对路,但不少毕业生核心能力弱,价值观错位,职业起步就遭受失败。它从反面也印证出:职业发展,价值观是动力,是根本,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依托;职业的核心能力和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核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依靠什么才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曾是比尔·盖茨七个高层智囊之一,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提供了自己很好的答案。2005年,他写了一本在大学生和职场人士中十分抢手的书:《做最好的自己》,这位让中国大学生着实崇拜的“科技骄子”,以自己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事实,介绍了追寻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他认为,人生成功在于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发现兴趣、追寻理想、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这六种行为方式来源于六种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勇气、自信、自省、积极、同情心和胸怀;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又来源于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他认为,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连,构成了一个以诚信价值观为核心的“成功同心圆”。 

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排名第二位的苏商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做客中央电视台,在回答大学生提问“如何取得人生成功”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人生成功有三步:第一步:做事;第二步:做事、做人;第三步:做人。“小成靠才,大成靠德”,这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基本经验。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幸福地生活。那么,对职业人才规格要有准确的把握,要交给学生“干粮”(专业技能),也要交给学生“猎枪”(核心能力),更要交给学生“指南针”(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乎为继;没有指南针,就会方向错位,可能寸步难行。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c].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这种技能型人才又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基础之上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应注重“职业”与“技术”相结合。注重与一般本科相区别,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高职院校的技能特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谓核心能力,就是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现代职业所要求的许多能力,已经不仅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这种基础的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这种可迁移的能力叫做核心能力,它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高职竞争力、体现高职教育目标和特色的关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下。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对学习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还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技术的掌握能力即运用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习并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特点的系统的自我认识,能够找到适合个人条件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自觉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形成并应用学习能力的不竭动力。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这是因为: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并学会学习;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学习能力,能学习、会学习,并能够熟练应用媒体技术,才能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自己职业能力的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能力的学生,能够高效和有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系中,信息能力是必需的,它是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信息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必须不断地有意识地运用批判的思维能力,去抽象、推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熟练地与知识和信息交往,自如地驾驭自己的知识,学会选择信息,明确自己想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学会面对不同性质的信息,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确定有意义的信息,摒弃多余的信息,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职业活动中个人与生产、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组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群组行为,还包括对更换职业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适应,如上司的领导方式、同事的工作方式具体的生产操作方式、生产工具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协调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乐观、稳定的心态和较强的耐受性。人际关系能力对高职学生毕业后如何更加顺利、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要具备人际关系能力,必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合作,具体地说就是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的一员,对团队负责,能与之共同努力并为之做出贡献;必须具有宽容性,能够主动地承担责任,周密地考虑问题,自觉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合作者,从而使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意味着为顾客服务并使顾客满意。

四、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具体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要求能思路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写作能力,要求能用书面形式传达意见、观点和信息。两种能力同等重要,是推销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应用在求职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展示个人的风貌,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书写报告、信件、指示、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提高效率,因此,表达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在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表达能力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要训练听的能力,即接受和理解语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要经常锻炼自己说出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勇敢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倾听并说服听众,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的敏捷性;要经常阅读大量的书刊、杂志,累积点滴知识作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基础;要训练自己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固化成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思路要清晰,质量要高。

五、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是指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应该讲求实用性,具体地说,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英语相当熟悉,能读懂相应的技术说明书;应该有较强的口语能力,能够与外来文化、技术进行交流;应该有较强的视听能力,捕捉一闪即逝的外文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

高职教育学生整体素质虽然不高又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有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憧憬,越是“差生”,“憧憬”得越强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差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生存本领。

参考文献:

[1]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59.

[2] 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27.

[3]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2.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核心;高职;课程改革

一、高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定课程改革是高职永恒不变的主题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它与国民经济依存共生,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依存共生的关系,可以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2.高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存在所有课程改革一刀切;不利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课时有限与教学内容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理论课(基础知识课)与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人文类教育课程被不断地边缘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未来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报告相关论断,我国未来几年内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深刻调整。

高职院校应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前瞻性地调整自己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2.高职课程改革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应该在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培养出工作能力强、后劲足、能够去里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当中遇到所有问题的自由自觉的人。

3.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理论中国化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中国化,要解决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借鉴的国外先进职教理论必须中国化。

对于外国先进的职教理论,我们不能照搬照抄机械地简单挪用,必须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借鉴,旨在解决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更新观念,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应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课程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某些课程的压缩、删除或增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统领高职课改。

5.切合实际,合理设置高职理论课(基础知识课)

与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比例在高职课改中,理论基础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宜采用统一的标准,否则,势必会影响一些专业的发展,而且受这种大一统的比例标准的影响,势必会形成千校一面,学校办学失去个性,失去特色,将最终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切合自身和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比例,如高职文科与工科应有所区别,文科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课时比例适宜3:2;工科类专业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结合专业、师资、实训条件,按1:1或适度增加一些实践课的教学课时。

6.高职实践课重在建设、贵在有效、旨在提高

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总之,高等职业课程改革只有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能力、知识并重的教育的新观念,才能培养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灵.对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9(14).

教育能力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核心能力 现状 途径

当今社会,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增加,知识技术周期逐渐缩短,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对职业人才来说,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国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更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现代企业最急需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广的人才,所以在招聘人才时,他们最关注的往往是“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等核心能力。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 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培训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而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对培养职业能力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核心能力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1.核心能力思想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它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难以模仿性、整合性等特征,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层面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也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导致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对核心能力的内涵的理解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内容、要求、层次、形式等问题还有许多模糊认识,以致对核心能力课程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明确,专业课教学中核心能力的渗透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未能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核心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未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贯穿其中,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导致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脱节。

3.核心能力培养没有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一些高职院校即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了核心能力的内容,但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核心能力培养网络,仅仅是花瓶和摆设,没有渗透到如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中。

4.实践教学没有凸显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方案中虽有涉及核心能力的内容,甚至地位不低,但并未真正进入教学意识中,难于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往往流于形式或口号,没有转化成实质性的教学行动。

因此,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总结已有经验,开拓创新思路,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问题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2.符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纵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国进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关注一般素质的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正是提高劳动者多种职业适应力的基础,也是个体继续学习的能力基础。

3.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在这个能力体系中“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能力本位社会中,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培养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是适应多种职业和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4.对反思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殊的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深刻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任务,他认为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先生的话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启迪。高职教育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完成或初步完成这四方面的任务,乃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

三、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结合我们所在学院的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途径,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观念转变。培养高职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论,转变执教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2.确立明确目标,革新教学大纲,开设高职教育素质课程。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养,又具备高综合素养,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综合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首先,我们革新必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如:改革语言类、数学类、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教会学生“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技能;其次,开设素质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设计》、《公共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通过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与人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的能力。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内和课外相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校内和校外相隔阂的状况。

3.在高职教育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核心能力培养。以潜移默化为重要方式。除了开展课程改革以外,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形成全方位的核心能力培养网络。

①课堂教学。我院全面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与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全真案例同步教学”、“分级互动教学”、“情境体验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情景贴近工作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模式立足于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去体验、去实践,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②校园生活。学生社团、网络生活、寝室文化、创业活动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创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准社会化社团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环境,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社区,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在此引导下,锻炼核心能力。

③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的重要途径。要在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4.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强化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①校园办公司。我院积极引进企业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企业经营实体。这些公司同我院专业建设联系紧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即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同时又是指导老师,公司的实际经营的业务又是教学案例和素材,做到了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进程同步。这种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全过程的一致性、同步性和真实性。因此,这些公司的引进,大大地促进了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以及电算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

②企业设课堂。我院利用行业优势,将一些专业技能课搬到企业和公司里,在基地设课堂,请企业专家授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及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实际操作;最后,进行课程能力考核。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有学习的压力和目标,促使他们认真讨论和操作,从而收获很大。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贴近岗位,培养“与人合作”、“革新创新”能力。

③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只有通过企业参与教材建设,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岗位能力。到目前为止,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有20余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为我院教材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更加增强了教材对涉外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2000(06).

[3]童山东.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2006(3).

[4]卢晓春,阎子刚,胡昌送. 我国关键能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张琼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