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4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以及推动高校不断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成为高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高校培养人才及今后的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3年,我国开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并陆续实施了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直到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建设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络,并开始实施了网络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教育办公管理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用了网络科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即使网络科技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硬”强“软”不强
网络体系的完整是通过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体现出来的,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中,大多呈现出过度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简便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身的一些相关软件的建设还不完善,而市面上出售的一些商业软件又不利于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因此,造成了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上一直停滞不前,处于徘徊阶段,信息在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困难。
1.2 “形”合“神”不合
目前,各高校的所有系统都建设在一个网页上,看上去貌似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实际上这些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桥梁,每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认证授权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信息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资源重复,各自为战。例如,一些高校不同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无论是财务部、教务部还是组织部,虽然其工作职能和内容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不兼容,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想进行信息共享还得依靠传统的手段去复制拷贝,然后再传递给一些下属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模式根本没有体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具有合力,并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
1.3 “点”通“面”不通
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都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分开进行的,由于建设的时间及技术路线不一致,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用户管理、授权及认证系统,使同一个用户在进入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的情况。由于在高校是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针对同一系y中的同一信息,其定义、类型、名称都存在不同,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困难。而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问题,因此信息系统使用的公共接口没有实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的现状。
1.4 “建”多“用”不多
各高校都发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都纷纷开始进行高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时却没有过多的去重视,出现这种大力投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却没有将这些建设具体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现象,导致众多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初意义。高校很多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因为当时需要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并没有重视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因此,很多建设系统在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很少将其投入使用。类似于这种的问题和现象不仅造成了高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影响了高校的长久发展。
2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向前发展的思想前提。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属于物质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好处理,但观念的更新则是来源于精神层面,而观念一般都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但是如果观念不进行更新,与时俱进,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空谈。而观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是大系统观,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的教训,树立大系统、大联合和大协作的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固定式思维,让有需要的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到有需要的单元,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局面。
二是现代教育观,未来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现代化网络科技紧密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后的教育管理必然会依靠信息化系统进行,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
三是科学管理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被管理人员提出的有用的建议。管理人员要对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管理的新思想,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实现高校内部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走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2.2 着力打造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因此,打造高校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平台的打造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信息化最难的并不是规划网络工程,而是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局面,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是明确责任,注重质量。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注重质量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要分清责权,避免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质量的保障。
三是健全机制,共享资源。资源是能够给各部门工作提供便利的捷径,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的平台。
2.3 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信息素质的管理队伍
面对今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适应未来高校管理的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意识加以培养,意识能够带动行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感知和发现,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化意识作出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其次就是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正比例关系,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前提。最后就是掌握信息方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人员,因此这些对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方式决定了信息水平的高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各种途径去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寻求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3 结 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在不断变换的社会形势中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化管理状态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胡小勇.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 关于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和对策研究 从国内外典型高校透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 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求是》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着力点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改革 “去行政化”形势下的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模式探索 探析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新思路 高校去行政化的对策 “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研究和探索 略论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高校内部“行政化”倾向及其“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吕虹.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4.
[5]田艳丽.高校去行政化:困境与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1,03:211-212.
[6]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如何改变高校行政化管理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0-03-29005.
[7]肖应红.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6-8.
[9]王荣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14,(6):121-126.
[10]陈香兰,张振.大学“去行政化”对策研究[J].前沿,2012(8):16-17.
[11]张新华.高校如何去行政化――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J].山东高等教育,2014(7):5-9.
[12]万静.大学“去行政化”再思考――基于制度主义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5(1):16-20.
[13]唐新平.大学行政化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49-54.
关键词:化工工艺;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化工工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工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在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体制建设等方面尚处于摸索时期,化工工艺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及障碍,致使我国整体上处于一种以环境资源换取社会资源的化工生产模式,这也带来了注入能耗过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化工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生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安全问题是所有行业都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化工行业由于自身独特性,对生产安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工生产安全度,就必须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针对化工工艺生产中的问题积极采取解决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化工生产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1. 化工工艺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艺水平低下,资源利用率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因硬件设备及生产环境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导致化学反应不彻底,产生大量废弃资源。以化学肥料生产为例,反应器皿通常无法达到反应需求温度,导致反应不充分,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可以说,化学反应不彻底属于化工工艺水平不高的结果,而在这种工艺能力下所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自然会对现实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工艺水平低下不仅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急剧下降。目前,我国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生产大部分无法做到连续不断,生产进度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发生脱节时,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一切都是工艺水平低下所造成的。
1.2 工艺技术不强,生态破坏严重
化工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特别是重金属化工生产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据权威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生产企业所排放的废水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导致附近水系统的崩坏与失衡,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早在2014年,我国化工污染问题就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源头和治理重点,全年工业排放废水量高达35亿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6300万吨,而工业废气排放量高达1.2万亿立方米。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现实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化工污染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积弱难返的局面。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化工工艺技术的低下,尽管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创新能力方面依然不足,工艺水平的低下带来的是资源利用率低、废水肥料产生过多,而这些被排放到自然界的污染物,将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1.3 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安全意识整体不强,各种有关化工生产事故的报道频频出现,化工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而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是化工企业起点低,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都非常落后,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第二是企业管理层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有限,大部分中小化工企业甚至都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重大隐患。第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不同于其他生产行业,化工行业具有高危性、高技术性等属性,所有操作人员都必须具备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与经验,但就目前现状来讲,化工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化工工艺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第四是化学物品的高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化工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化工产品日益丰富,危险化学物品的种类的越来越多,而这些化学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性、毒害性和强腐蚀性等属性,而这也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 化工工艺及管理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硬件设备建设,提高反应技术现代化
在化工生产整个流程中,反应条件和反应技术无疑使最为关键的一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化工工艺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充分的化学反应条件,才能确保反应结果,实现化学物品之间的彻底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率。例如,当精馏塔中的压力出现变化时,回流比将随之降低,而此时采用热泵蒸馏之类的技术则可以有效降低分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失。当反应压力降低时,气态反应物的压缩作用将得到明显增强,吸热的反应温度降低时,供热温度也随之降低,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副反应发生,进而将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中的能耗控制到最低。利用现代化填料及传热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热传性能和转换效率。现代化隔热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热损耗,因此在化工工艺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朱中锋现代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此外,在提高化工反应条件的同时,要确保化工反应材料的高质量性,一定要按照规定标准配备化学反应材料,选择最佳的化学反应催化剂、反应器皿和化工设备等,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化工工艺生产的高效性,并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率,确保化工废弃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工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尽量减少动力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电机拖动系统,而该系统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电能,而为了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对变频节能效果加以有效控制,确保电机拖动系统电能输入输出之间的平衡性,以此来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耗。供热系统的转型升级也是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热能来加快反应,对热能的消耗也十分巨大,在供热系统的升级改造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单套装置的约束,全面优化整合系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高能耗、低产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热能利用率。
2.3做好多方位安全管理
首先是化学原料管理,在化工作业中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类化学物质所具备的危险特性,同时还应当养成对化学反应、毒性以及稳定性的危险识别意识,这有助于做出最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是在化工工艺的选择上应当使用安全系数最l高的、危害程度最低的工艺,同时,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利一学性及合理性的原则,同时还应经过严格周密的计算第,是营造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根据化工生产工艺复杂,操作要求严格这一特点,每一个企业都应不惜重金主动加强对老化设备的更新,对每个工序的设备都应加强自我保护功能,不能疏忽大意,从而保障职工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不受到伤害对于化工危险地区要设立多级防护,建全报警设施,以确保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的安全警报。
综上所述,化工生产企业要想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明确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化工工艺水平,强化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化工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化工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院; 档案管理; 信息化; 意义; 问题;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63
[中图分类号] G27;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95- 03
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和技术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加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统筹规划下,依据信息高效流动、安全共享和优质服务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对医院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和网络化管控,以实现医院档案资源的授权共享、高效利用和现代化管理的过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档案文件归档方式,节约成本,实现了档案资源原件的永久储存和保护。应用信息技术对医院档案原件进行电子扫描和数字化转换,最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和保护,根据文档性质、内容、形式和所属关系进行数字化存储和信息化检索,改变了手工实物型的传统归档方式,节省了空间,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实现了档案原件的永久保存。
(2)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档案资源利用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快捷使用和安全利用。传统条件下,医院档案资源的利用受到时空条件和诸多因素的限制,获取和利用过程复杂,效率低下。信息化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就可以快速、便捷和安全地获得内容完整的档案信息,效率高、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安全共享。
(3)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升了档案资源的自身价值和效益,放大了固有价值,实现了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应有价值。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快捷使用和安全利用,因此,它真正彰显了档案资源的自身价值,使其对任何真正需要它的个人和单位都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显示价值,因此,相对于传统情况下档案资源价值的利用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事实上解除了一切限制和约束,放大了档案资源的实用价值,实现了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应有价值。
(4)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医院档案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传统的医院档案文件大多以纸质形式存在,受纸张特性的限制,档案管理部门常常需要不断扩大专门的建筑,并不断调整温度湿度,改善环境条件,做好防火防水防腐防虫等工作,以避免档案资料受侵蚀遭损坏。不难理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费用与日俱增,效率与日俱下,是一种规模型外延式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节省了存储空间,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医院档案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2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庞杂,卷宗繁多,任务繁重,面对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观念认识、主体素质、管理模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暴露出明显的问题。
(1) 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受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医院的领导层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不清楚信息化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新要求和重要作用。大多数医院时至今日仍然习惯于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重收集轻整理、重保存轻统计、重使用轻编研的情况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不够,基础设施简陋,专职人员缺乏,档案利用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医院自身的发展前景和长远利益。
(2) 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把关不严、培训不够,人员素质技能普遍偏低。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要求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而且要求大幅度提升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原因和人们对档案工作的普遍忽视,目前很多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知识,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要么是转行做档案管理工作的,要么是兼职做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专业出身的人极少,在职人员大多数没有在职培训或外出进修的机会与条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素质,现实工作中既熟悉档案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如凤毛麟角。
(3) 对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不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尚未建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态,既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协调机构,也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尽管医院档案资料始终由综合档案室负责,但事实上,综合档案室只对部分文书资料、科技档案和音像档案进行管理,而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和行政机关的病理切片档案、病历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等分别由各个科室管理,这就造成了医院档案管理上机构繁多、标准不一、要求不同、水平各异的状况,真正科学的、规范的和统一的管理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4) 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投入不足,硬件技术和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由于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医院领导重视不够,所以大多数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跟不上,整体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条件缺乏。目前,很多医院档案管理业务部门不具备配套的加密计算机、专业扫描仪、移动硬盘、笔记本电脑、档案管理专用机房等,很多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常兼职档案管理工作,计算机办公系统公用、通用、混用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管理局域网,缺少大容量服务器,没有灾难防护备用设备和备份,不能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由于设备缺乏、装备不足、网络不通、配备有限,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和信息化处理均受影响,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3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为了加速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科学理念。医院加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增强档案管理意识,牢固树立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科学理念。具体地说,一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及其信息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医院档案资料作为医院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和权威凭证,不仅是医院以往管理工作和计划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可靠依据和宝贵财富,不仅关系到医院自身的声誉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医学科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要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科学规划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其与医院其他方面和部门的建设整体规划、共同部署、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三要树立医院档案资源快速流动、信息共享和安全使用的全新理念,加速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依据、财富、服务和保障功能,尽早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控、无缝链接、无障流动、授权服务和安全共享。四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分层管理领导责任制,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形成领导重视、管理严格、部门协作、职工支持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
(2) 以人为本,强基固本,加速培养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亟需一大批事业心强、专业基础扎实、熟练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实际,加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好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大力引进档案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按照信息时代的要求加速实现档案管理队伍的输液换血,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速实现管理人才的结构调整和技能升级。二要加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参观学习、脱产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在职人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努力使在职人员都具有管理信息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三要加强考核,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奖励与淘汰制度。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整顿队伍,优化结构,对确实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实行转岗或下岗,逐步淘汰专业素质差、工作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鼓励和奖励优秀员工,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水平。
(3) 统一标准,优化结构,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加速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要转变观念、依靠人才,而且要建立规范、依靠制度。具体地说,一要形成权威统一、开放动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标准。权威、统一、开放、动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医院档案部门首先要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并在建设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标准的升级换代和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方向明、路子正,工作才能积极主动、事半功倍。二要形成科学规范、衔接配套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要着眼信息化发展要求,依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控制度、授权共享制度、分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审查监督制度、奖惩问责制度等,并使其相互配套、互动衔接、相互支持。三要形成顺畅高效、协调互动的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立足上述一系列标准和制度,建立由主要领导主抓、各级主管领导牵头、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档案业务人员具体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努力使其上下一致,相互配合,运行高效,良性互动,以此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层次。
(4)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切实夯实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切实解决好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问题。具体地说,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把档案信息化资金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医院建设规划,采取计划投入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少、条件差的老大难问题。二要配齐配足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亟需的必备软件和硬件。根据管理信息化的实践要求和技术标准,本着既满足工作需要又节约成本的原则,给档案管理部门配备必需的信息化设备,包括专用计算机、扫描仪、服务器、UPS电源、移动存储器等。三要加速建设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内部局域网,加强医院各部门各科室间的网络化连接和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益。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影响 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山东省胶南市的情况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国际通用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1.胶南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截止到2011年底,在胶南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17%。这表明,胶南市不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1老年人口数量多、规模大。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总人口为841222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7980人,其年龄段分布情况为:60-69岁的老年人口为77703人,70-79岁的老年人口为46682人,80 -89岁的老年人口为21040人,90-99岁的老年人口为2510人,10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5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显示,胶南市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见表1)。
1.2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胶南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为11.35%,高于青岛市的10.26%、山东省的9.84%和全国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对比,胶南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8个百分点(见表2),而青岛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上升了0.91个百分点。这表明,胶南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处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1.3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偏高。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人口男女比例为1︰0.988,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029;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128;80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396;90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839;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4。这表明,在老年人口中,女性偏多,而且年龄越高,偏差越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越到高龄老人阶段,女性比例越高于男性(见表3)。
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成因,胶南市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除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生活保健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整体寿命形成人口积累,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出生率的下降速度,相对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程度。但反过来,由于出生率下降,降低了少儿负担系数①和人口总负担系数②,形成了人口红利期③。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积累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虽然胶南市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红利期,为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提供了财政资源等有利条件。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仍给胶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2.1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攀升,被抚养人数也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老年抚养系数④的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人口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574557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7980人,老年抚养系数为25.76%,也就是说近四个劳力养1个老人。老年抚养系数的攀升,预示着劳动年龄人口在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劳作的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与发展的费用。
2.2社会赡养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带病生存或卧床不起的比率较高,需要别人照料,生活费用也就比较大。2011年底,胶南市共有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23595人,占老年人口的15.94%,几乎是每6个老人中就有1个高龄老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离休、退休、离职人员也逐年增多,这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胶南市2011年共有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离休、退休、离职人员7056人(含遗属702人),共发放养老金20612万元;截止到2012年,胶南市共有企业退休职工14248人,仅1至5月份就发放养老金1.2亿元;截止到2012年5月底,胶南市用于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专项财政补助为9721万元,青岛市及以上专项财政补助为74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