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以小陇山生态旅游的二期开发为目的,应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基于知识发现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时空模型和空间格局评价信息系统,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格局可视化的查询和评价,挖掘最佳植被绿化配置模式,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格局评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1 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区域和当地文化为旅游对象,以理解、欣赏和提高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为目,使旅游者强身健体的旅游活动,它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链。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利用上,对森林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效应没有考虑,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和规划上只考虑主观因素,忽视了客观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一个较全面的标准、技术和方法。为了探索一种全面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和方法,应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和规划,开发时空模型,并通过知识发现挖掘最佳植被绿化配置模式,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建设2011年开始,故建立以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生态旅游资源格局评价体系,进行小陇山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评价和规划,为小陇山森林公园二期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目标与任务
2.1 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建立小陇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服务资源库、生态服务价值核算库、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和空间格局评价库;建立基于知识发现的一系列适用性高且适用于生态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的算法、方法体系及生态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变异分析模型、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时空模型、空间格局评价方法,并建立通用模块以及相关技术文档,向社会推广应用;建立小陇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格局评价与决策系统,挖掘最佳植被绿化配置模式,为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2 项目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2.2.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评价体系确立
根据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小陇山自身资源优势,选取生态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确立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
2.2.2 获取精准的评价因子
目前生态旅游的开发以景观为主,评价以二类调查数据和气象站数据为据,忽略了生态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获取的数据粗略且没有针对性。故在本研究中应用先进的负离子采集仪、大气采样仪、氧气分析仪、空气总悬浮微粒采样器、溶解氧分析仪、数字声级计和分光光度计获取精准实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变异模型的概念,将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地作为一个时空异质体来看待。利用地统计学和3S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森林生态旅游空间格局的评价和规划。
2.2.3 森林生态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算法及方法确立
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核算,目前已经有了探索性的研究案例,但核算结果都过大。本研究借助于空间变异分析功能,寻找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最大矢距,以最大影响矢距为临界值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算法,以解决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存在的问题。
2.2.4 基于知识发现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时空模型
基于空间变异理论,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从大量生态旅游资源实证数据中挖掘出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相关的因子,运用多种方法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时空模型,并在研究区域中对模型进行修正,根据各种模型拟合效果,建立起一套多种模型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极大的增强该方法体系的可推广性和实用性。
2.2.5 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评价与规划决策系统
实现可视化空间资源格局查询、评价与规划,提取生态服务最佳植被绿化配置模式知识库,为城市绿化和小陇山森林公园二期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效益分析
3.1 社会效益
提供就业机会,以改善林区职工和周边居民的生存和投资环境;规划森林公园和人性化的游乐项目,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格局评价和规划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并挖掘最佳植被绿化配置模式,为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3.2 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森林游憩带来森林公园的门票、吃、住、行、娱乐等收入和周边地区交通、餐饮和旅游产品的消费上。森林游憩每林场每年按1万人次预计,每人每次按1000元计,周边消费每人次按200元计,每年收入为0.1万元/人*1万人+0.02万元*1万人=1200万元。
3.3 环境效益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周边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道路交通状况,并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 其他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内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龙头品牌。生态旅游是21世纪最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之一,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生态旅游的学术研究与旅游业开发过程紧密联系,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资源评价到多学科的交叉集成,主要涉及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开发策略及规划等等,目前旅游学已经成为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涉及旅游、生态、地理学、管理学、地质学、艺术的多学科集成。本文在梳理了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旅游评价和开发的基本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于绿色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于1983年提出的,其初衷是通过改变旅游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生态旅游的概念逐渐取代了绿色旅游,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更加侧重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
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生态旅游评估等方面。国内对生态旅游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开发潜力、适宜性、开发策略、美学评价、景观评价、环境效应、社区参与等一系列的研究,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森林、湿地、滨海、山岳、湖泊等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其后期开发的基础,如何科学的、全面的制定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通过运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能够科学的衡量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生态价值,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在保护的前提下,确定最适宜的开发方式。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制定主要的原则为科学性、典型性、系统性、代表性和综合性,既要科学全面的反映出区域环境的特点,又要使评价指标尽量简练,可获得性强。目前,《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家标准(GBT18972-2003)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旅游资源评价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黄震方等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江苏海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刘水良等从资源条件、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客源市场等方面对广东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晓琴等以张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功能性分区。贾哲等建立了包括3个类,14个亚类,31个指标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对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总结生态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旅游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以及外部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旅游资源禀赋反映了资源自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后期产品的优劣。生态条件则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环境脆弱程度,也关系到开发的强度。外部条件则是开发是否能成功进行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分各个层次,主要可概括为目标差-准则层-指标层,反映了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三、生态旅游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尽管生态旅游的定义尚不统一,总结已有的生态旅游开发经验,但是应该坚持生态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突出主题和特色原则、社区参与原则。具体来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兼顾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社区共同参与,以达到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旅游环境逐步改善,旅游经济稳步提高,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与保护并重
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区域往往都是生态环境脆弱性很高的区域,因而就存在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开发规划的要在摸清楚区域自然环境容量及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使规划的旅游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还要保证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性。在当前的报道中,旅游开发造成环境破坏的问题并不鲜见,主要包括景观破坏、植被退化、水质污染等等,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
(二)突出主题和特色
当前生态旅游的开发已经是遍地开花,但是存在重复建设导致旅游产品重复、雷同,形成不必要的竞争,使旅游市场混乱。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特色,突出主题,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要认真研究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分布、组合形式,对各种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规划,从而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突出其的主题和特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重点和一般、传统和现代、投资与收益的关系,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
(三)注重社区参与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00-03
生态旅游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兴起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时代背景下,探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1]。它符合近年来在游客中十分盛行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态,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
1.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
1.1 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生态旅游系统
生态旅游指的是在生态学理论原则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取向,以各类自然保护区(含公园)为主要观赏游览对象,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和保护的一种旅游活动[2]。
生态旅游是旅游主体和客体双方寻求的目标,是旅游的最高层次。要求游客和管理者不仅从旅游资源中得到精神和物质享受,更主要是精神给予。
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核是生态,强调人(旅游资源管理者和旅客)与旅游资源之间的生态作用,即生态制约、生态平衡和生态反馈,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态旅游系统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3](见图1)。
1.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模式,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主要的生态学理论有人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它们的指导作用概括如下(见表1)。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以及创新发展新思路探讨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
生态旅游是基于人与旅游资源关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旅游,其基本特点是倡导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生态、依赖生态等等,并贯穿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当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为取向,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功能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项目两个实体型态[4]。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于其如下内在要求之上:
(1)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
(2)把生态学原理渗透到旅游服务全程之中,实现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和游客的生态享受,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3)以旅游为媒介开展生态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4)加强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生态重构,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
2.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地区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中的职能,统筹协调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要素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与地区自然、人文等因素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现实地形成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关键是要以生态旅游的科学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制定新的发展措施来推动。
3.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甘孜州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是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自1988年全州实施“旅游兴州”战略以来,全州旅游发展较快。围绕建设“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把大海螺沟冰川森林旅游区、“中国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区、稻城亚丁香格里拉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及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区作为重点突破口来辐射全州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了“自然生态―康巴文化风情旅游环线”、“康巴文化旅游环线”、“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环线”三大环线。
3.2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甘孜州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调查中发现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如在观念、规划、体制、资金、环保等方面的系列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表现为:对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运作思考不够,缺乏深层次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认识不深等。
二是缺乏用战略眼光来统筹全局,规划滞后,出现了开发的盲目性和低层次性,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总规”和切实可行的“详规”。
三是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旅游开发停留在自发、简单、重复开发的低水平状态。
四是总体布局及功能缺乏明确的定位,更谈不上提高品位和档次。
五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旅游食、住、行无保证,游、购、娱无方向。
六是投入不足,难以启动。
七是存在旅游条件较好的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而条件较差的却过分宣传的促销失衡状态。
4.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与基本措施
4.1推动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
总的思路应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协调开发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确定内涵丰富的“大生态旅游”发展观。
结合甘孜州实际,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甘孜州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产业形成的基础。甘孜州丰富而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在区内的聚集和组合,为产业和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提供了区域基础。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区位聚合,不但是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的比较优势,也是产业市场化推进及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成因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中,将生态旅游的自然与文化因素整合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甘孜――中国西部自然生态与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四川甘孜州生态旅游作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核心区的建设,形成康巴文化、民族风情、生态考察、观光、科研、环保、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大生态旅游。实施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延伸视野和拓展思维,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把握甘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实施重点环节。
4.2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探讨
4.2.1 以名牌和精品开发为龙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产业的开发体制和发展模式上,还受到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各主要旅游地产品开发雷同,档次低,存在“有品无牌”的现象。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名牌优势产品,避免盲目地相互模仿、复制。
4.2.2 建立和创新甘孜生态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推动和战略,政府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中的职能要正确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直接管理微观资源配置转向间接调控上。相应的要构架起生态旅游权威的决策管理机构,协调处理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可成立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由主管旅游的副州长任主任,计委、旅游文化、交通、国土、林业、环保、工商等部门参加。通过管理机构的领导,规范市场和投资、开发行为、经营行为、规划的编制实施,形成民族地区有特色和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新体制。
4.2.3 推动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经营。
在民族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体制改革。要选择有条件的景区和项目,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经济建设规划,探索生态旅游投资与建设新思路。在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适合开发生态旅游的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投资者要有选择和规范,要求企业行为要符合政府法规和生态规划以及公众利益,特别是要坚决遏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2.4配合生态旅游开发,甘孜州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监控、约束新机制。
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严格按规划实施开发。坚持对甘孜州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甘孜州区域差异明显,要多种开发形式、多种经营模式展开,防止一刀切,可以有严格的高层次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也可以有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景区,也有复合开发模式景区。可以有独资经营、股权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体制应多元化。
4.2.5生态旅游开发要形成甘孜州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
大力拓展资本市场,配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形成投资市场化为主的新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企业集团、社会(海内外投资者)都是甘孜州生态旅游投资的重要主体。制定政策保护其合法收益,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生态旅游彩票(债券),征收生态资源利用的特殊税种等。
甘孜州面积大,海拔高,生态旅游开发空间距离成本和投资机会成本都很高,要坚持综合开发,形成产业联动。当前不宜全面出击,改变“点子开发工程”,应依托城镇和交通干线,市场网络的有序推进,选择重点,要按规划有序推进和促进产业关联。
4.2.6甘孜州旅游业发展要加大营销和提高服务水平,价格策略和政策要符合实际。
结合甘孜州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区域实际,可选择不同价格策略:一是生态旅游项目分解,单项定价;二是按季节差别定价;三是民族文化产品特殊定价;四是针对游客不同差别定价;五是特殊旅游特殊定价;六是项目组合定价。在营销上,可采取全员营销方式,在促销上应加强甘孜州整体市场促销。
4.2.7生态旅游要以富民为导向,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要让甘孜州的当地居民进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和参与到产业化、市场化中,提高就业能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对进入甘孜州投资的企业,应有选择和要求,企业投资不但要有资金、项目、建设内容,而且,要能直接地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企业要加大对当地居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对此,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给企业以特殊优惠政策;三是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投资和开发甘孜州的公共产品,进入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甘孜州旅游文化的发展。
4.2.8 围绕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组建企业集团,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市场主体,拓展融资渠道。生态旅游开发要区分竞争性、公益性项目。对于竞争性项目,资源开发、景区开发、市场开发等企业是主要投资者。甘孜州旅游产业化若没有企业主体的培育是不行的,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当地企业和区外企业跨区域地组建1―2个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实现资产重组和规模经营。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区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以股份制形式与区外企业联合,有条件时可以争取为上市公司。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是重要投资主体,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于交通、通讯等,但也要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区外企业、外商进入,投资兴办基础项目,并保证其利益。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苏维词等.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87-90.
[3]韩艳洁.生态旅游基本理论与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2):60-64.
[4]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2):51-55.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这两种旅游的明显优势。一直以来,遵义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效果明显,红色旅游一直是遵义旅游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需求的不断旺盛,遵义的生态旅游也迅速发展,尤其是遵义赤水丹霞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在世界遗产这张名片的影响下,凭借良好的资源优势,遵义的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遵义旅游经济增长的两个支撑点。
尽管如此,由于发展历程及自身的特殊性等原因,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红色旅游的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红色旅游的趣味性不足,旅游方式较单一,生态旅游起步晚,基础较差,声势较弱等等。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从旅游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视角考虑,结合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联合,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推动二者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
按互动的结果,互动分为良性互动和非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是指“发生互动的事物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二者双赢的局面。”[1]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作为遵义市旅游业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但二者存在资源布局上的共存性、功能的互补性等特点,决定了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具体而言,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旅游有利于扩大红色旅游的容量
红色旅游是一种对资源的依赖度很高的旅游方式,红色旅游的产业布局,只能依赖于资源的自然分布状态。遵义具有相当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不集中,规模较小,即使是会址这类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资源,旅游容量也是极其有限的。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著名的娄山关战斗遗址所在地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利用生态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改变由于资源布局造成的红色旅游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二)红色旅游能够为生态旅游发展搭建平台
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早,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红色旅游的发展一直以来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而遵义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虽然有赤水丹霞世界遗产这张名片的带动,但发展基础仍然相对较为薄弱。如果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联合,遵义红色旅游能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一方面,红色旅游可以凭借自己的知名度,为生态旅游的发展造势,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将自己推销出去。另一方面,红色旅游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赢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
(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功能上可以互补
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着重是红色精神的教育和传承,其突出功能在于学习性。所以很多人认为红色旅游主题严肃,形式枯燥、趣味性较差,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多数都以休闲养身为目的来的,生态旅游的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从功能上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互补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弥补二者自身在功能上的缺陷,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方面有互补性
从客源方面看,遵义红色旅游的市场群体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或缅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二是缅怀历史为主的中老年人;三是自发前来参观旅游的中青年夫妇及其子女,客源地包括全国各地。遵义生态旅游的市场群体的构成要广泛一些,包括各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的各阶层,而客源地除贵州外,主要是四川、重庆、云南、湖南等距离贵州比较近的省区。所以说,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方面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三.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策略
(一)联合营销,共同拓展客源市场
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必须要造势,通过联合营销,加大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宣传,共同拓展客源市场。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加大对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要根据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客源上的互补性,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加大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宣传。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立体宣传,并抓好节事活动的宣传效应,以节事活动为载体,通过制作旅游画册、旅游光盘或邀请知名人士体验等形式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宣传。要对现有的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营销机制,改变目前遵义旅游营销自发、无序、粗放的现状,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在宣传过程中,要用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张名片,既要能够体现文脉上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又要充分展现以赤水丹霞世界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的魅力,真正在客源市场树立两种旅游形式齐头并进的形象。
(二)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红色旅游自身主题严肃、旅游方式单一,所以单纯的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遵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社会影响力还不大。因此,要实现互动发展,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必要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要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功能上的互补性,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景区。可以结合遵义红绿旅游资源共存的优势,采取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模式,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又能感受遵义生态旅游的魅力。还可以在旅游线路组合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串联起来,增加旅游线路中的构成要素,形成几条红绿结合的经典线路,通过这类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形象,共同构建旅游环境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要实现良性互动,必须努力提升遵义的旅游形象。尽管现在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一形象只是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形象定位的,没有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角度完整的表达最具吸引力的信息。要实现遵义红色旅游与生态的互动发展,就要站在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的视角,在文脉上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地脉上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从整体上提升遵义的旅游形象。要从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的角度构造可以感知的旅游形象,必须要整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共同构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旅游环境,要在基础设施建造、旅游环境创设、旅游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共同展现两种旅游形式并驾齐驱的整体印象。
(四)优化创新,共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必须要优化创新,共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首先,从旅游产品方面,要改变遵义市红色旅游或生态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内涵不足的现状,努力从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的角度,利用现代科技,大胆创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产品。其次,要从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角度,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还要促使旅游从业人员从观念上创新,站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角度,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再次,要努力提高旅游设施水平,从硬件设施上保证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要利用红色旅游的基础和生态旅游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广泛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提升旅游设施水平,推动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