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范文第1篇

大会开幕式由白求恩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主持,河北省卫计委主任张绍廉、中国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前主任委员郭继鸿、中国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马长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鲁建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充分肯定了河北省心血管病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燕赵大地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寄予更高期望。

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首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目前,心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据悉,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其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全国每5个死亡人口中,就有2个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的现状令每一个心血管病医生深感责任重大,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次会议本着“追踪前沿,注重实用,坚持学术”的宗旨,坚持以临床实践为主,以普及和规范化为主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大会主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河北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等多名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分享临床经验。会议涵盖基础知识继续教育、医学前沿及进展讲座、心血管疾病防治共识和指南解读、临床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精彩纷呈。

与会专家讲座精彩纷呈

曹克将教授对《2016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在“室性早搏”治疗方面,曹教授特别提到,循证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抑制室性早搏,尤其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因此,2016年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其作为治疗药物,证据级别为ⅡA/B。据悉,参松养心胶囊是唯一进入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中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范文第2篇

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面对如此多的专业,你准备报考哪个呢?如果你仔细看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你会发现,其中有些专业闻所未闻,有些专业的名称则甚至可以说是晦涩难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几个这样的专业吧!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

生物信息学积极倡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农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信息学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检索;双语;多模式;考试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考试能有效地了解和考查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考试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凸现出来[1,2]。

1国内外考评分析

我国现行的高校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①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范围狭窄。目前高校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口试、论文,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采用最多,其他形式使用较少。②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局限于教材。存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的现象,学生们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③考试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高校考试多集中于期末,大多数院校在期末单独抽出一至两周作为"考试周",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造成了学习上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不利于有效巩固学习成果。④ 试卷分析与考试结果反馈力度不够。教师阅卷只重判分,不注重试后分析,也没有改进教学策略,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⑤传统的考试方法违背了智能规律。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3]。将智能归纳为九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别,而在于其特长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评判个性化的智能状况。教育要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

国外考试注重了平时成绩及过程性的考核,考核形式实现了多样性。借鉴国外高校的考试制度,对完善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或可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4,5]。

美国强调过程评价的考核模式[6-8]。美国大学非常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安排不同的考核方式,以多样化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口试、小组讨论、课堂参与、案例学习论文、学期论文、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等。采用科学的考试理念、灵活的考试方式和人性化的考试管理[9]。英国大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有多种,如课堂讨论发言(class discussion)、实地访问调查报告(investigation)、课堂演讲(presentation)、案例分析(case study)、分析报告(report)和撰写论文(essay)等,论文和报告是主要的考核方式。德国大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没有试卷,均是教授就约定好的课程提出问题,考生根据自己的学识作答,教授可随时给予补充和提示,考试就像一个研讨会。最后,经过教授和助教商讨后,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注重的是应用能力而非记忆性知识的考核[10], 在考试内容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考题,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分数,还要讨论考试内容和方法,且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予个别辅导。日本是注重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模式。日本高校的考核由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以及学年考核相结合而成,突出考核的连续性与综合性。考试方式主要依据课程的特点而定,很多高校对口试作为笔试的辅考核手段在一些课程中作为硬性规定。并且课程设计、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创造性的考核方法也在逐渐代替传统笔试。

医学信息检索课是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涉及生物学、医学和信息技术,具有国际通用性强、可比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权威的数据库大多为英文数据库,在检索这些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专业英语打交道。双语教学符合国家政策和我校的"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W生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跟踪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学及独立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医学信息检索课自从2007年至今已经实施了8轮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深刻体会到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外,考试模式也必须多样化。传统的考试方法之题型不外乎选择填空、简述、论述等项目,学生只要背熟课本及笔记就可轻易获得高分;而以做实习题代替考试的方法,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检索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受限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1]。闭卷、开卷以及由老师出实习题以实际操作代替考试等方法均不太理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适合全面测试学生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方法。

2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长期目标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查找专业文献的有效方法,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为申请科研基金项目和毕业设计做准备;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阅读理解英文文献。

2.1.1设计多模式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成绩与应用能力密切联系 传统考试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造成了"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因而本课题设计多元化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在学中考、考中学,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考试,而且考试成绩能充分展现对课程内容的应用能力。

2.1.2发挥考试作用,提升文献阅读与英文表达能力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学生经常满足于找到一些文献,而不去关注所找到的文献是否满足要求,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文献。课题研究制定合理的考试方案,督促学生阅读文献,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并能够准确表达。

2.1.3利用考试指挥棒,指导科技论文写作 目前的本科生,在大学阶段缺少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突出体现在科技项目的申请书和毕业论文上,从内容到格式都不符合规范,学生往往困惑于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指导学生去提炼问题,学会清晰地书面表达,无疑对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2.1解决突击考试、一次考试论成败的问题,注重过程性考核,最大发挥学生潜能 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了多模式考试方法,从动手、合作、口头表达和书写等多方面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将考试分散到多个学习环节中,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考试。

2.2.2解决重考试轻反馈的问题,注重沟通与反馈,以评促学

集中考试方式,教师阅卷判分后没有机会面对学生进行试后分析。改革考试方案后,每次检索报告均要评定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在检索实习中及时发现问题,主动与学生沟通互动,对检索报告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克服了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

2.2.3解决考完即忘,强化课程的持续性和后效性 在科研项目申请、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环节中,项目组成员均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熟练应用文献检索技能,获得相关信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体现课程的持续性和后效性。

2.3 技术路线 ①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公布考试方案,评分标准。听课与课堂回答占总成绩10%,检索实习报告占30%,英文口头报告占20%,综述论文占40%。②在课堂教学各章节中穿插思考题和专业词汇的解读。③文献检索实习。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安排检索实习尤其是对英文数据库的检索;检索内容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提供给教师,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检索中除了要求获取目标文献外,还强调对文献摘要及专利权的翻译。检索课后通过教育在线提交实习报告。教师给每次报告评定成绩,并在下次上课进行反馈,尤其是对英文文献阅读情况重点点评。④英文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准备英文课件,就某个主题进行英文阐述和答辩。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并对陈述内容和格式、陈述者的语音和仪态进行综合评定。⑤撰写综述。由教师讲解综述论文撰写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学生结合感兴趣的专业课题,自定论文题目。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当前研究热点拟出一部分参考选题。在综述写作的过程中,要查找和利用大量的文献信息,促使学生自觉钻研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付诸于实践。要求参考文献中不少于1/2的英文文献,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外文文献。通过综述的写作全面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综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文笔,提高了写作水平。教师写出批改意见及建议,鼓励学生向编辑部投稿,参考审稿人的意见反馈,在反复修改文章过程中培养细致和耐心的科研态度。⑥检索过程的描述。在撰写综述的同时,要求详细说明查找文献信息资料的方法及过程,如怎样分析研究检索课题;怎样选择检索途径以及选择检索途径的理由及结果;选择了哪些检索方法,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其效果如何;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及数据库,如何利用网络及电子资源;如何整理、分析、归纳检索所得的文献资料等等。⑦后续调研。项目组成员参与本科生科技基金和毕业论文的评审,掌握文献检索的应用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

3结果

按照本研究思路,经过多轮的双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①课堂出勤率高,虽然多次调整课程安排,但每堂课的出勤率均在90%以上。②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如回答问题、朗读、总结等。尤其在最后阶段的英语口头报告中,同学们非常踊跃,讲台前有的从容大方,有的口语流畅,有的诙谐幽默,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和较高的英语水平。个别口语稍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中也能体现出他们对所选课题较全面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③实习检索态度认真,检索报告质量较高。同学们积极利用课堂上提供的环境进行检索,并在课下进行完善和总结,从英文摘要的翻译中可以看出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④学生基本掌握综述的写作方法,已有学生在期末作业的基础上,对内容经过修改和提炼,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⑤学期结束的师生互评中,学生的优良率在80%以上,学生评教在90分以上,改变了双语教学不受欢迎的局面。

4总结

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受专业知识的局限,对许多专业词汇不理解,英文翻译和用词不规范,这提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应强调常用专业词汇,学生应加强专业文献的阅读,双语教学应在更宽的范围内推广。

总之,改革考试方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模型,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法。强化实习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让考试不再成为负担,学生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宁芸.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 教育与考试,2009,6:76-78.

[2]薛松梅,李树雯.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探索,2009,1:29-30.

[3]林春丽.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12:50-53.

[4]徐利谋,蒋建平,刘延庆.借鉴国外考试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考核方式[J].职教通讯,2011,24:74-77.

[5]姜秀全.借鉴国外高校考试模式实施创新课程考试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44-47.

[6]邢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09,13(3):49-51.

[7]陈棣沭,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9(6):76-81.

[8]梁泽磊,张同心,李永斌.中美高校课程考试比较研究[J].中电力教育,2011,29:65-72.

[9] 吕建强. 美国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概况及其特点[J]. 教育与考试,2012,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