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治疗的方法

生物治疗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治疗的方法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疗法;膝关节;骨质增生;临床护理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主要是指退行性骨关节疾病[1],骨质增生可能发生在人体的任一关节,但是膝关节的发病率最高。膝关节骨质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行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在使用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全面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在将本次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接收的98例接受物理疗法治疗的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4.6±4.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6.2±6.3)岁。患者病程9个月~12年,平均(6.3±3.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未见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观察组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患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骨质增生的治疗时间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行动都会有严重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躁,消极甚至放弃治疗等负面情绪。护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患者以最好的状态来接受治疗。

1.2.2常规护理 治疗期间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力度。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受累关节的运动量。保证患者病房干燥,通风,室温保持在26°左右,避免潮湿、寒冷的环境给患者的病情再度刺激,诱发炎症发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指导患者定时定量饮食,做到少食多餐,并戒烟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恢复的速度。

1.2.3超短波护理 患者取卧位,使用超短波进行护理,选取合适的电极作用于患者的受累关节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垫物及间隙厚度。如果患者骨质增生的部位较浅,间隙的选择小,如果骨质增生病变深,就要选择较大间隙。选用超短波仪器治疗小范围部位时,治疗膝关节时间隙约为1cm左右。

1.2.4针灸护理 取患者的昆仑穴,足三里穴及阳陵泉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护理,在针灸过程中,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或者滞针的现象,留针时间为15min。另外在电针治疗的时候需要控制好电针的强度及波形调度。

1.2.5电脑中频护理 患者取卧式,根据患者具体接受的程度来调整电脑中频的强度,更好的护理方式为药酒联合治疗仪治疗患者膝眼穴位,治疗2次/d,治疗30min/次,7d为1个治疗周期。下个治疗周期开始时需要和上个治疗周期间隔2d。治疗强度应该遵循从低到高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观察并询问患者的反应,不能从开始就给予患者强度较大的治疗强度,否则会导致患者无法接受。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

1.3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来进行疗效的判定。治愈:在经过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了一定的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的改变或者有加重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79%,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1.2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增生俗称关节炎,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只能给予一定的治疗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该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患者采用物理疗法来治疗膝关节的骨质增生,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及营养,达到减轻疼痛促进组织恢复的目的。同时针对患者的负面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疏导,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争取将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物理疗法的同时配合以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49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9.79%,明显高于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的有效率61.22%,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

因此,针对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给予物理疗法的同时给予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治疗;护理;恶心肿瘤

生物治疗是应用生物技术,在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cuded killer,CIK),使其大量增值后回输到肿瘤患者机体内,从而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以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抗癌技术,是目前较新的一种过继免疫治疗方法[1]。我科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4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生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对恶性肿瘤患者生物治疗期间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生物治疗的病例40例,患者年龄40岁~78岁,其中肝癌15例、直肠癌5例、胃癌15例,结肠癌5例,患者均为根治性手术后,有明确的病理诊断,非晚期肿瘤造成的恶病质、外周血象过低患者;非孕妇或者正在哺乳的妇女;无严重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无细胞因子过敏史;且1月内未进行过其他免疫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感染或发热等情况。治疗前均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同意书》,自愿接受生物治疗。生物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生物治疗的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

1.2护理

1.2.1心理护理 一般恶性肿瘤的患者,大多数经历了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他们都存在复杂的心理障碍,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甚至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往往存在悲观绝望的心理[2],而CIK细胞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接受认可,因此心理护理较为重要[3]。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情况,应体贴关心患者,对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配偶及生活环境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应以热情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生物治疗的相关治疗机理和优缺点,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疏导,使患者对生物治疗有所了解以此缓解患者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反应,尤其是第一次进行生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出现心理变化时应及时予以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关心,消除患者的顾虑以及紧张情绪使其继续配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建议其恢复一部分的日常工作,使患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作用,降低患者内心的失落感。

1.2.2回输前的护理

1.2.2.1护士的准备 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并掌握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和进行生物治疗的理论知识、治疗方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等。

1.2.2.2健康教育 由于生物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往往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知识缺乏的程度,针对患者情况予以个性化的护理,向患者讲解生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强调注意事项,和患者或家属沟通时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交待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休息,保证的充足睡眠,加强身体营养,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患者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预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回输前临床科室与生物治疗实验室反复联系,确定回输的具体时间,并及时与患者沟通做好合理安排,及时做好回输前的检测和各项准备,为了保证细胞活性避免污染和变质,护士应接到细胞30 min内进行回输,保证生物治疗顺利进行。

1.2.2.3常规检查 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常规病毒检查、淋巴细胞免疫分析、血培养及细菌鉴定。

1.2.3回输时的护理

1.2.3.1实验员将CIK细胞输注液送到病房时,病房护士应与实验员当面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科室、住院号、床号、细胞数及活性、采集时间、输注日期、编号等[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2.3.2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评估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因大多数患者均经历了放、化疗,静脉已被破坏,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建议患者留置PICC静脉置管。CIK细胞属于血制品,输注时应采用一次性输血器,并且要双人核对,采取两种及以上的的方式确认患者身份,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方可输入。输注细胞前先输注0.9%的生理盐水,确认静脉通畅后再输注CIK细胞悬液。输注细胞时刚开始滴速30~40 滴/min,输注15 min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无不适后调节输注速度50 滴/min,加强输液巡视。输注时为使细胞充分悬浮,防止细胞堵管或粘附,每隔10~15 min轻弹莫非氏滴管壁[5],细胞输注完毕后再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输注过程中不准加入其它药物,为保证细胞活性,尽量在2~3 h内滴完。回输过程中加强输液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病情变化,听取患者主诉,观察患者有无寒战、高热、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2.3.3生物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寒战高热,偶见皮肤瘙痒,治疗过程中寒颤高热的患者每4 h测量一次体温,如患者体温较高时给予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药物,嘱患者多饮水,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患者寒战时予以保暖。在生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红斑、皮肤瘙痒症状,嘱患者不可抓挠,以免抓伤引起感染,可给予患者一些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等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嘱患者卧床休息,必要时予以氧气吸入,嘱患者进食清淡、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避免油腻饮食、浓茶、咖啡等饮料,禁烟酒及辛辣刺激饮食。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

1.2.4回输后的护理 患者输注细胞24 h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听取患者主诉,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结果

经过规范的治疗与护理,4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生物治疗,其中有1例低热,嘱患者多饮水,予以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轻微皮肤瘙痒症状,遵医嘱异丙嗪25 mg肌注后,症状消除,其余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疗效较为显著的肿瘤治疗手段,也是自身免疫抗癌的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6]。生物治疗对于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的领域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护理在生物治疗时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规范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并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并发症,使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于津浦,任秀宝.CIK细胞-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信息网[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7):557-559.

[2]魏绪仓,连小云,赵文理,等.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8930:283-285.

[3]陈春霞.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67-678.

[4]秦梅,孙桂荣,王怀翠.恶性肿瘤患者CIK细胞治疗56例疗效观察与处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16-18.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385X

国内刊号:31-1725/R

邮发代号:4-57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

80年代中叶,Bosenberg和Oldham等初步建立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目前在抗癌效应细胞、细胞因子、抗癌抗体和瘤苗及基因治疗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技术突破和临床疗效。现将肿瘤生物治疗各个策略的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1. 肿瘤基因治疗

1.1肿瘤疫苗的作用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以达到清除或控制肿瘤的目的。近几年研究发现被肿瘤特异性抗原调节T细胞(Treg)激活的反调节效应T细胞在肿瘤疫苗的作用上有重要的抑制作用,Tuettenberq等研究证明被Toll样受体配体(TLRL)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不仅可以中和Treg的抑制作用,还促进诱导长期的效应T细胞反应[1]。

1.2引入抑癌基因

用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导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方法已进入临床应用研究阶段,目前常用的转染基因的病毒载体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等。Maurizio等采用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人状病毒的E6、E7及GM-CSF等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该疗法的安全有效。在实体肿瘤中抑癌基因p53分子对由化疗引起的DNA损伤有重要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与促使细胞凋亡,在食管癌研究中已获疗效[2]。

1.3应用反义核酸技术

反义核酸是指能与特定mRNA精确互补、特异阻断其翻译的RNA或DNA分子。利用反义核酸特异地封闭某些基因表达,使之低表达或不表达,这种技术即为反义核酸技。研究显示,利用质粒载体或病毒载体转化或转染瘤细胞,在细胞内转录出能与目的基因正义RNA相互补的反义RNA,从而阻断目的基因蛋白质的表达[3]。

1.4自杀基因治疗

目前,已研究的自杀基因系统有HSV-TK/GCV,CD/5-FC, XGPRT/6-TX和VZV-tk/AraM等,其中在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最普遍应用的是HSV-TK/GCV酶原药物系统。国外已用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进入临床试验,国内也有报道用CD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胶质瘤,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还常应用于成神经管细胞瘤、软脑脊髓转移瘤等脑肿瘤的治疗[4]。

1.5耐药基因

利用耐药基因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肿瘤基因疗法,其用于克服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潜力很大。目前一些应用多耐药基因(MDR1)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的基因治疗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常用于骨髓未受侵犯的乳腺癌、卵巢癌和各种脑部肿瘤患者的治疗 [5]。

2. 肿瘤免疫治疗

2.1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近几年来,DC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DC的理想来源、DC的特异性抗原和负载方法、DC的成熟以及DC的免疫途径等[6]。以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多肽负载DC的肿瘤疫苗较早被应用于临床,在临床I、II期试验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7]。Maurizio等在小鼠模型体内以脂质体介导肿瘤抗原肽转染DC,诱导出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反应[2]。DC疫苗还可以提高NK细胞的活性,活化受体的表达,维持NK细胞的生存期,增强活化的NK细胞的肿瘤杀伤的功能[7]。

2.2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

目前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的研究非常活跃,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尤其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点的药物。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单克隆抗体、抗VEGF单克隆抗体以及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8]。

3.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的持续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目前较为肯定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有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8Flt-1等[9]。研究表明,整合素avβ3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抗整合素avβ3抗体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10]。

4. 干细胞治疗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Notch, Wnt及Hedgehog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可调节正常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1]。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比来源于同一组织的成熟细胞,其耐受放疗和化疗的能力更强;此现象可能与抗凋亡蛋白BCL-2家族蛋白及膜转运蛋白在干细胞的高水平表达有关[12]。这些都为治疗实体瘤干细胞给出了重要启示。

5. 生物治疗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生物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物治疗没有合适的肿瘤分子靶标及长期治疗的规划方案。因此,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肿瘤分子靶标并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uettenberq A, Schmitt E, Knop J,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of m alignant melanoma: success and limitations. Dtsch Dermatol Ges,2007, 5(3):190-196.

[2]Maurizio Chiriva-Internati, Yong Liu, Paul L, et al.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gainst cervical cancer cells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antigen gene transduction into dendritic cells. Eur J Immunol, 2002, 32: 30-38.

[3]Schlingensiepen KH, Fischer-Blass B, Schmaus S, et al. Antisense therapeutics for tumor treatment: the TGF-beta2 inhibitor AP 12009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against m alignant tumors. 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8,177:137-150.

[4] Wang Y, Xu HX, Lu MD, et al. Expression of thymidine kinase mediated by a novel non-viral delivery system under the contro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promoter selectively kill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224-230.

[5] Chen F, Wang T, Wang J, et al. Levistolide overcomes P-glycoprotein-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 Acta Pharmacol Sin,2008,29(4):458-464.

[6] Osada T, Clav TM, Woo CY,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Int Rev Immunol,2006,25(5-6):377-413.

[7] Old LJ. Cancer vaccines: an overview. Cancer Immun,2008,8(1):1.

[8] Naka T, Iwahashi M, Nakamura M, et al. Tumor vaccine therapy against recrudescent tumor using dendritic cells simultaneously transfected with tumor RNA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NA. Cancer Sci,2008,99(2):407-413.

[9] Tandle A, Libutti SK. Antiangiogenic therapy: targe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3,1(1):41-48.

[10] Kumar CC. Integrin αγβ3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locking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 Curr Drug Targets,2003,4:123-131.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第5篇

Laboratory Medicin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Stuart E. Siege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Hans E. Kaiser,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MD, USA

Molecular Markers of

Brain Tumo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Anti-Neoplastic Biological Therapy

2004, 362pp.

Hardcover EUR 78.70

ISBN 1-4020-2781-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在过去的20年,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分子肿瘤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这一方法在脑肿瘤研究中也已经从试验阶段走向了成熟。

全书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包括第1、2章):第1章以儿童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胶质瘤为例介绍了脑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第2章介绍了早期阶段的脑肿瘤中浸润的多核和单核细胞免疫表型的鉴定,肯定了免疫组织化学在脑肿瘤的研究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鉴于脑肿瘤对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法效果不佳,介绍了对脑肿瘤的生物治疗的研究(包括第3~9章):第3章概括论述了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实验性治疗方法;第4章对生物抗癌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肯定的基础上,从增强非特异性自然免疫、胸腺激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几个方面对生物抗癌技术进行了介绍;第5章介绍了一种在白介素-2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杀伤新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淋巴细胞;第6章简要概述了抑制血管形成在抗癌治疗中应用;第7章先介绍了肿瘤疫苗的概念,然后分门别类的讲述了不同组织器官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并通过分析其抗原提呈的过程,阐述了APC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免疫治疗的重要作用;第8章介绍了抗肿瘤的独特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实验性应用以及多种针对癌细胞治疗制剂的整体应用的重要性;第9章讲述了癌-抗原,一类特定分化的抗原家族,是在抗癌的免疫治疗中有前景的靶向抗原。第三部分为本书的附件(包括第10、11章):第10章材料与分析;第11章索引。

本书总结了分子生物学中关于脑肿瘤的研究成果,归纳提出了脑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适合从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参考。

刘玉琴,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