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1、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与性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尚未明确地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而这些问题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健康发展和学科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根据对目前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本领域中的各种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总称。它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并交叉形成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哲学,体育政治学,体育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运动心理学等等学科。所以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际上是一类十分庞杂的旨在关注和考察体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群,是由许多学科交叉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群。而且随着社会和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内容还会有所增加和深人。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性质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又有研究方法的研究。从宏观和整体上探讨体育社会现象和体育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用实践和理论手段开辟和探索体育运动的未知领域,解释和说明体育现象,预见其产生和发展变化,解释体育活动各种基本形态和规律,增进对体育的认识,为体育研究提供一般原理性的指导理论等属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体育基础理论科学如何直接应用于体育活动实践,解释不同对象本身的特殊规律,为体育的各种活动提供多样的、实用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对体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战略研究,为国家制定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则属于应用研究。而对于体育研究方法的探讨则属于研究方法的研究。

1.2研究内容

1.2.1体育概论体育概论从宏观上、整体上研究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其任务是论述关于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原理,解释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体育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以及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实现体育任务的原则和途径。

1.2.2体育哲学研究体育哲学是以一定哲学观点研究体育实践与体育科学技术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性以及有关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关于体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内容问题;关于现代体育科学的体系结构问题;关于人体观、健康观的历史发展及对体育的意义问题;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体育的研究;关于体育与价值体系的研究;关于现代社会大体育观的研究;关于体育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关于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关于哲学在体育史及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等。

1.2.3社会体育学研究社会体育学在我国习惯上被称为群众体育学,是随着体育运动实践的发展,尤其是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兴起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探讨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其组织管理过程的规律。社会体育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与社会体育的关系;身体锻炼的科学化研究;不同社会体育对象与群体的研究;不同社会体育领域特征的研究等。

1.2.4学校体育学研究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本质、规律及其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兼有基础理论、并侧重指导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其基本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研究学校体育本质,包括产生与发展;与学校德育、智育的关系;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内部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等;(2)研究学校体育的构成与实施问题。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竟赛以及校外体育;(3)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与评价。包括系统整体管理与评价和各分项管理与评价。(4)研究学校体育条件。包括体育师资,场地,器材,设施,图书资料,经费以及校园内外的环境等。

1.2.5体育经济学研究体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及体育事业的经济性质;体育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等。

1.2.6体育管理学研究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体育经济学相比,它主要侧重探讨体育事业优化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着重于对经济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育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管理体制研究;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管理研究;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研究;系统科学与体育的关系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等。

1.2.7体育法学研究体育法学是研究体育法律规范和体育法律现象以及他们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新兴学科。研究内容有:体育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体育法一般理论的研究;体育法制定和实施的研究;体育各领域法规制度的研究;国内外体育法的研究等。

1.2.8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并试图以研究成果推进体育健康发展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研究领域十分的广泛,从体育与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到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行为;从接近人类极限的竞技体育到儿童的游戏,几乎无所不包,主要内容是: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体育文化的研究;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及各种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等。

1 .2.9体育史学研究体育史学以体育与运动的全部历史为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育起源问题;古代体育的哲学和文化特征;各项体育运动史;奥林匹克史;体育思想观念的变迁;体育法制史;体育人物研究;体育考古学;体育史料与文献的研究等等。

1.2.10比较体育研究比较体育是对体育进行跨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世界各国的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师资和体育干部的培训、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等。

1.2.11体育美学研究体育美学是揭示体育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应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体育美学的学科性质;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分类及形式;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关于人体美、运动美的研究;关于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关于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

1.2.12体育伦理学研究体育伦理学以体育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研究体育道德产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应用理论学科。研究主要包括:关于体育道德的本质、体育道德的作用及范畴的研究;关于体育道德教育的研究等。

1.2.13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研究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研究的体育科学领域。主要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运动员的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与传播媒介等。

1.2.14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探讨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情感和意志表现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规律;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的心理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的影响等规律。

2、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个体育院校陆续开展起来,开设了一些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社会体育学,比较体育学等,而且,在这个时期,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机构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专门的体育院校成立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与此同时,很多的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体育学院也成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中心。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审批了5所体育专业学校的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所非体育专业学校的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批准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四所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建立对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相关的学术期刊不仅有各个体育院校的学报的专栏,还有一些专门的刊物比如:《体育文化导刊》、《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等,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和讨论的平台。

尽管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研和学科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建设还很薄弱,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名称具有模糊性。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的总称,但是在名称上往往让人误以为是体育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这种学术概念名称的不规范,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学科体系划分上的不合理及学科地位定位上的一些混乱,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

2)理论研究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比较完善理论体系。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借助其他交叉学科的理论对体育现象进行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甚至近乎空白,在形成系统的理论所需要的科学积累上很不充分,对学科的发展极为不利。很多学科,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比较受关注的学科,其研究,仍然处在简单地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初步阶段,而且在学科交叉结合上,有些研究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之嫌。

3)体育研究方法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对于体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少,体育社会科学还没有比较独立的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借助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必须将普通的研究方法和体育社会现象的独特性相结合形成专门的成体系的体育研究方法。

4)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属性混乱。按照现在的学科划分.有学者主张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被分散在哲学类、社会学类、政治理论类、教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伦理学类、美学类等不同的类别中。这种以知识源流为依据的划分方法,虽然可反映出分支学科与母体学科之间的衍生关系,但它忽视了交叉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体育学术领域)主张,以体育人文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应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到目前为止,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属性仍然没有一个定论。而学科属性的混乱会影响到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整体性的发展。

5)体育人文社会学科高素质研究队伍的缺乏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组建研究队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队伍需要由以下几方面专业训练的研究者组成: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统计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交叉学科群,从某一个单一学科角度去研究体育学会受到学科局限,不能获得全面、系统地认识。完整理论的形成依赖于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然而目前在体育研究领域不管是哪一学科都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在二级学科下面很少能进一步专业化,比如体育社会学,在学科的下面就没有再进一步划分出子学科,比如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等。

6)学科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学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大多数课程是依据师资状况和学校、教师甚至学生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因此许多课程的教学和师资质量难以保证.也从而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整。

3、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改革的基本对策为:

1)建立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灵活应讨各方面的功能需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术机构,应建立起具有相对独立性、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型的组织机构,且这些机构应具有一种既有普通人文、社会学科理论指导,又有参与体育实践调研活动资格的灵活体制,保证研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取向

教育技术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过程的发生、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和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系统的理论以期对教育技术中复杂的图景做出精确、深刻的描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则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或工具等。”这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对象和必要性,也昭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与其它科学的最根本区别是研究取向的差异。所谓研究取向是指研究者在研究某种特定对象时所持有的基本信念、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综合体。研究取向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技术学从产生至今,研究取向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回顾和反思这些研究取向的演变,分析教育技术研究取向的现状,展望研究取向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我们合理选题,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通俗的理解:人们在进行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工具的总称,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技术研究和构建教育技术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通常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按照其普遍程度可以分为四类:哲学方法,元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适合于所有研究对象;元方法是是指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木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等;一般研究方法是对某一学科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专门研究方法是对某一具体问题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面对众多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到底选用哪种方法最好呢?就像媒体没有优劣之分,研究方法也无所谓好与不好。因为每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每一种方法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工具。一种特定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以及特定研究所发生的具体背景。我们要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下去选择最合适、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我们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方法的应用是很灵活的,只要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各种方法都可以拿来用。我们要从尽可能多的焦度,来了解教育中的各种现象,从广泛的角度去解释研究,即:研究应该从询问多种问题入手,同时要向多个方句进行,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使用多种工具。

长期以来,实验验证假说一直是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研究通常采用实验分组对比的方式来验证各种媒体工具的功效和学习课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多元化的轨道。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样性、教育研究过程的阶段性以及研究者的个性化等因素所导致的。现在实证研究将不再是教育技术研究唯一的主流,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行动研究法、多种综合方法的系统研究都将成为教育技术学今后研究的重点。

多元化方法一:思辨哲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的融合

用思辨哲学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些概念、思想、范畴加以讨论,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学的观念进行创新,从而使得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教育技术学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证科学方法遵循自然科学“科学化”研究范式,按照“实验、统计、测量”的基本手段,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研究。实证科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信服性,但是,这一研究方法难以适应对复杂问题比如像教学活动的分析,难以适应及时变化了的形势,因而有其狭窄的一面。

思辨哲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的分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当成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歧。教育技术学是从自然科学领域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科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模型、研究原则比如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积极运用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不但要提出对教育技术学的观点,同时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对自然科学得出的结论加以分析、综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概念、原理或假说,并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原则适当加以验证。这意味着,实证科学方法可以为思辨哲学方法提供立论基础,思辨哲学方法可以为实证科学方法提供命题假设,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一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必由之路。

多元化方法二: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的相互补充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近年来,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同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并正在受到理论心理学者的猛烈批判。这样一种现状在客观上造成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双峰对峙的格局。其实,从后现代观点来看,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表现的方法”被重新获得而已(徐晓东,2001)。

事实就是这样,量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当然在这一条件下也可以使用质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很多条件下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可以和睦相处。因此,为了获取某一现象的数据,质的研究的数据也好,量的研究的数据也好,都只不过是广泛数据群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并非互相排斥、也不存有什么不合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研究范式、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程序等问题,也决定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如何利用教育技术学理论来进行教育指导与实践。同时,教育技术学的迅速发展,也要求教育技术学研究力一法的创新。但是,与之相反,教育技术学却仍没有明确的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因此,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宋新芳,.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3]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4]刘红斌,.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两种范式的整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和方法论运用的变化。分析的重点:1、8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起点与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2、9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展开与体育学研究方法论;3、2000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扩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4、改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运用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指吸取传播学的科学路径及合理内核,在传统新闻学的基础上,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体育新闻传播现象)研究与方法论(指以对活动与现象的认识方法为对象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运用怎样的观点考察活动与现象,并把认识加工成系统化的理论方法)运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期间,既有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可引以为戒的问题存在。总结三十年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与方法论运用,对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三十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的历史进程做整体而粗疏的考察,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

1 8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起点与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

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马信德撰写的《体育新闻ABC》,虽然这本书的学术研究样式还不太成型,但不能不认可它是我国第一本体育新闻的研究成果。书中对体育新闻的起源、功能、特征、采访术、写作、直播与解说艺术等方面的介绍,为我国体育新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马先生主要遵循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作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体育记者,对体育新闻在采访实践中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的对应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作者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概括出对体育新闻记者的特殊工作要求:熟悉竞赛规则、了解运动技术、深入赛场内外、亲临比赛现场、由表及里善于挖掘与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对体育新闻的特殊功能也提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提出在新时期体育新闻是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播种机”,是精神文明的“测试仪”。

2 9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展开与体育学研究方法论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继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足球职业联赛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全国各大媒体迅速开辟体育专栏、体育副刊、体育频道,体育新闻以空前规模的传播局面登上媒体平台。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也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出现。

最早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在《中国体育科技》1994年4期上,由秦春霖撰写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对于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驱动和影响》。该文着重讨论了体育商业化和大众传播的结合基础,大众传播对体育商业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大众传播影响下商业化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

紧接着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1期上,又刊出了由郝勤撰写的《对体育新闻学学科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文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体育新闻研究的性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体育与新闻媒体的高度结合;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至此以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文章相继在各种刊物上出现,体现出研究内容从窄到宽,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研究成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参研人员从少到多,最为集中的参研者是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学者等研究特点。

从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看,由于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多为体育院校的体育学学者。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是借鉴与运用体育学的研究方法。而我国体育学研究方法,受到体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很大,因为体育史学科在我国体育科学领域是最早出现的、研究成果较多并相对成熟的一门学科,从事体育学研究的学者们也大都有体育史学的学术背景。体育史学研究方法在文革后期的发展,首先是提出了应当全面地理解史学方法论,纠正文革时期提出的阐明历史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阶级分析方法的观点。指出社会历史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立足于研究对象整体,用历史的观点考察问题。其次是多学科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包括有系统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比较法、心理学方法等。另外还提出了对实证方法的重新评价,重新提出重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实证方法。

在这样的学科方法论的指导背景下,最初的具有开拓性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多数是运用体育史或体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去解释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与现象。如陈天仁的《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上海体院学报》1996年1期),韩志芳的《1978---1996年我国报纸体育信息传播的题材变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1期),郝勤的《体育新闻价值与价值实现》(《成都体院学报》1998年1期),易剑东的《体育新闻报道的困惑与选择》(《体育文史》1997年6期),周果的《论体育消息导语的心理接近性》(《沈阳体院学报》1998年3期),高松龄的《从中国电视体育节目播出特点看体育的社会化趋势》(《体育科学研究》1998年2期)等。这些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社科研究常用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等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开拓性,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初期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但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时的研究主题与话语表达,在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的圈子里还能自成一家之言,而与整个大新闻传播研究的话语主题,有着相当的距离。

3 2000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扩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2000年以来,围绕着申办奥运、筹办奥运、举办奥运的重大赛事活动的主线,无论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网络媒体的体育节目频道、栏目、体育专刊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迅速扩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期。

在全国体育院校校刊和综合性新闻传播期刊上,不间断地刊载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也陆续出现了有一定学术质量的研究文章。如肖沛雄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体育科学》2001年1期),王宏江的《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4期),黎莎的《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的圈子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2004年,由高等体育出版社出版了郝勤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体育新闻学》专著,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书的出版是我国体育新闻研究开始系统化的重要标志。

紧接着的2005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分会;2006年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首次列出了体育新闻与传播专场学术论文报告会;2008年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组织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的分会场。在这些首创性的、显著性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活动的带动下,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进一步体现出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专著明显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全面(涉猎到理论研究、业务研究、史学研究);研究参与人员形成以新闻和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教师为主,媒体新闻工作者为辅的局面等特点。

值得欣喜的是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论运用上的突破。最突出的是传播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引入与渗透。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队伍里,开始引进了一批传播学研究学者,他们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突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以往的体育学者们积极与全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主战场接轨,主动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运用到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中。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引进与借鉴西方传播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批判学派的定性研究方法论和经验学派的定量研究方法论为主流。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批判学派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有: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主流意识形态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

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的引导下,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找到了新的学术研究兴奋点和增长点,无论是经验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学派多元定性研究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初见端倪。如郭晴的《对成都体育新闻受众的实证研究》(《成都体院学报》2004年4期),毕雪梅的《体育新闻传播提供娱乐的另一种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0期),张延平的《语义活用——体育新闻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河北体院学报》2004年1期),肖鸿波的《试论体育专业报纸的垄断趋势》(《上海体院学报》2004年6期),陈国强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服务——以2006年网球大师杯为例》(《传播学论坛集》2005年),罗青的《全球化体育事件与国家形象营销》(《传播学论坛集》2006年)等等。这些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外,更多地是运用了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控制实验、实地调查、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与可行性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在理论模型上,也更多地借鉴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如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双重性理论、“知沟”理论、“拟态环境”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媒介批判理论等等。

总体来说,2000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突破,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越来越接近新闻传播常规性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也引来了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纵观整个研究成果,无论学术专著和学术研究活动,在学术质量上都比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提高,但在研究中,也有牵强模仿和套用传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

4 改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运用的思考

纵观三十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由于借鉴与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有力地推进了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向前发展的步伐。但当前在研究中,牵强模仿和套用传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是不予提倡的。也就是说切忌不要从定性研究模式,向传播学经验学派定量研究的过渡倾斜。不能不承认,这许多年来,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入的主流,这也是经验主义传播学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有牵强模仿和套用研究样式、理论模型的原因之一。

过分看重实证的定量研究也会有失偏颇。其实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其中变量复杂多变,单靠实证的数字与材料是不可能得出全面的结论的;而且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对自身有所影响,所谓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我们知道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目前美国英国等国不少的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因此,在我们引入传播学的方法论视角时,应该关注到这种世界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种研究视角与研究手段的运用。

培养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也是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顾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程,可以看到我们最初的研究更多地是遵循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从自我母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与现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就目前我们正经历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运用的过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跟着大传播的研究走),还缺乏主动的思考方法论问题的意识。而事实上任何研究都存在着方法论的改进和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将促成重大研究成果的出现。

当然这样的情况与我国科学研究整体上对方法、方法论的漠视有关。而与国人这方面轻视态度相反的是,西方的学术研究则很重视方法、方法论问题。从西方科学研究的历史长河来看,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培根、波尔普,再到库恩、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从辩证法、工具理性到归纳与演绎、证实与伪证、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反对方法、价值中立……,各种方法论的探求已成为自觉。必须承认,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与重视方法论问题息息相关。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各大高等体育院校的学者们,陆续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选题。这些较为重大研究课题的展开与研究成果,除了对已有研究方法论的更主动、更客观、更准确、更熟练地运用之外,还应该重视结合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和提炼适用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型。在提倡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开放的同时,还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和体育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李舒,传播学方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5月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学科体系 经济学 多学科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5-02

在国外,尽管高等教育学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正是因为历史约定俗成的学科评判标准的存在,高等教育研究从来没有取得“学科”的头衔。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高等教育研究变成一个独立学科。但它至今仍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委身于社会学、管理学之下。阿特巴赫曾经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人员培养的现状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学科”。在国内尽管从高等教育学专业建立起,我国的学者就致力于将其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是否是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国内许多学者就其原因展开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从近几年的研究文章来看,不少学者将其归因于人文科学本身建立学科体系的特殊性。

然而,作为人文学科体系的一员,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近300年来却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其体系的严密性、知识的丰富性可与自然科学相媲美。同是人文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自然也可以以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1 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科学性亟待完善规范

马克思指出,只有能够经过量化的知识才能称为科学。经济学学科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立了能够量化的数学模型。整个经济学发展史,归根究底是从模型的提出到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大部分的经济学模型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只是用了简单的对应关系,来阐述比较高深的原理,而高等教育学至今没有成熟的可以论证的模型理论。

高等教育学有此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其脱胎的基础教育学很少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如后人在评述皮亚杰的教育理论时,提出其在实验的过程中采取的被试有限,仅从少数几个孩子身上所得的结论的代表性令人怀疑。皮亚杰设计的问题太抽象并且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费解,因此得出的结论比儿童实际能达到的思维水平要低。再如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缺乏实证性研究的证实。其理论体系不够严密,思辨性多与科学性,他的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这些完全从思辨的角度或者从少数几个被试身上得出的结论,没有大规模实证数据的支持,很难建立科学的模型并指导今后的实践。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尤其具有特殊性,但是,基于一定数据分析的研究还是有必要的。在这些方面,近几年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对其做了尝试。如《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从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等,力图仿照模型建立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学问题。这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学科学性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目前能用数学模型解决高等教育学问题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即教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这种趋势本身也是由于经济学本身的数字型决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引用的数学知识已经时见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等较高级的统计学知识(安雪慧《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完全基于高等教育学的数学分析还有待开发,这是今后研究将要注意的问题。

2 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待整合

纵观经济学,其学科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如有针对个别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针对国家经济现象的宏观经济学,针对国际经济学现象的国际贸易,体系分门别类,较为成熟。每个领域下分若干钟各自独立的理论思想,这些理论思想的交互并包,促进了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而反观高等教育学,研究问题较为分散。百家争鸣的独立思想,是建立完善学科体系的前提。而成熟独立的思想,又是建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前提。高等教育学目前可用的理论偏少,理论代表人物仅有洪堡、纽曼、布鲁贝克等区区数十人。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仍然以哲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论。尽管国内理论偏向于证明高等教育学应属于一门学科,国外目前仍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领域来研究。持反对意见的研究者认为:(1)高等教育学既没有学科基础,也没有学术归属。它没有确立自己的方法论,也没有被广泛认可的理论;(2)没有广泛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庞杂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尚未存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下,就尝试先建立严密的学科体系框架再进行研究的顺序无异于本末倒置。再者,现代学科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广泛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衍生出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因此,研究者用所谓前瞻性的眼光先建立严密的科学体系在现代学科发展中已不适用。

因此,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耐心而细致的总结工作,并从中提炼出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为以后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3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经济学学科目前有专属的研究方法。如用效用函数描述消费者的经济特征,用博弈论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的策略选择问题等。如前述所见,效用函数来自于数学,而博弈论起初是哲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们逐渐发现相比哲学,博弈论更适合解决经济学的现实问题。这为高等教育学建立专属的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若干学科的各类研究观点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多学科研究方法成为了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自从产生起就决定了其地位为交叉学科,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无可厚非。但造成的结果是容易与其他学科界限模糊,对于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着负面作用。

高等教育学的具体学科研究方法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思辨的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测验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而在实际研究中,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居多。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严格说来,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是一种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利用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学科理论、观点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和问题的一种范式。

这些方法大多脱胎于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虽然是科学研究方法,但仍然是科学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多学科研究方法,近年来虽然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其缺点仍是显而易见的:(1)多学科研究本质上仍是(多个)单一学科研究,它难以打破分散、多元的学科性研究视角之间的“坑道视界”;(2)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挟裹下,怎样既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医治高等教育的疑难杂症,又不会受异彩纷呈的多学科知识的诱惑而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轨迹;(3)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知识的逻辑性和内聚性,四是如何整合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多元性。

规模且有效的研究结论一般是从个别研究现象中总结而来,但如果做不到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会始终停滞于个案的研究方法中。测验法和实验法既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可以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它们日渐广泛的应用,必将会极大提升高等教育学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

[2]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22.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45.

[4]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邹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济学角度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6] 武毅英.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有感于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7] 安雪慧.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

[8] 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0).

[9]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10]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1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

[12] 李硕豪,贾永堂.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13]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作者:刘建华 麻新远 鲍桂萍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科学;成果转化;现实障碍;转化环境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一样代表着体育先进的生产力,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是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体育决策以及体育经济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综合分析等方法,在考察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并就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的途径作了有益的探讨。

1、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的胚胎期在20世纪20一30年代,当时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曾经相当滞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社会科学事业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发展道路,在帮助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科学变革和体育社会关系的调整,制定符合体育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法律,形成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历史观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人类的体育文明与进步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方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在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普及体育基本知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竞技体育、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十几年来,体育社会科学在研究机构建立、研究队伍培养、新学科形成、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经费投人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评价、预测与规划研究等诸多方面,其所研究的课题既有国家体育事业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问题,也有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微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呈现多种形式,既有研究报告、发展战略与对策分析、政策与规划建议,也有预测与评价报告,以及关于涉及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等。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有为国家宏观管理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如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配套立法的研究》,李岚清副总理均作了重要批示;还有关于地域和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对策研究,也是社会体育科学较为活跃的领域,原国家体委综合司吴寿章研究员的《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战略发展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李宗浩教授的《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博士的《超长规发展潜优势项目,大力开发2004,2008年奥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谢琼桓教授的《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可以讲我国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的触角已渗透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各个层次,成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面向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体育决策以及体育经济、体育社会的发展所起的智力、理论支持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两个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体育科学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包括:当代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成绩显著;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服务成效明显;推动了社会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等等。

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复苏、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机制建设、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体育社会科学目前尚处在一种松散集成的状态,现行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1)领导关系和管理方式没有规范。从建制上看,属集中型体育科研体制但又未形成集中型体育体制的领导和管理规范;从体育科研本身看,又似松散型体育科研体制模式,但也未按松散型体育体制的管理要求进行,没有引入社会需求调节机制和体育科研领域经济调节手段;(2)体育科研体制结构系统条块分割。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五路大军”各自构成独立系统,每一系统中的体育科研机构又互相独立,部门所有,地区所有,条块分割,缺乏横向有机的联系,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功能的发挥,束缚了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导致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封闭性、重复性和分散性;(3)体育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合理的战略布局和力量配置,缺乏战略导向以及合理的分工和协作;(4)拨款体制上的“大锅饭”。体育科研活动与拨款脱节,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体育科研机构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压力,不能有效地按照实践发展的需求组织科研、促进科研,不利于体育科研生产力的能量释放;(5)综合应用研究功能弱化。体育科研组织结构的学术型,导致了其既与综合性地研究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又与现代社会体育科学发展的宏观趋势(即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应用研究的新趋势)不相适应,极大地影响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运行活力和应用性研究功力。

2.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和影响人们社会与体育若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而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体育社会科学“软”成果转化远不如体育自然科学“硬”成果转化得多,大量的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尤其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体育社科基金所支持的重要、重点甚至重大体育社会科研成果,仅仅作为样品而束之高阁,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的确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具体说来,导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主要障碍有以下方面:

2.2.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管理力度不够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审评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内容。从当前总的情况看,高校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的课题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等前期的管理工作一般还比较规范。但是,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中期管理,特别是成果转化管理还比较薄弱。有的科研管理部门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一旦发表或出版就算完事,很少做促使成果转化的工作,为此也就谈不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产品化、经济化。

2.2.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需要中介,这就要求建立稳定的输送成果的渠道。但是,目前有的高校科学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这种渠道,有的虽有这种渠道,但不能经常保持畅通。决策层需要什么成果,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不十分了解;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出了什么成果,决策者也不清楚。好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的意图、有关领导的指示不能及时反馈,研究者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不是被束之高阁成为“存果”,就是送达领导后成了“马后炮”,这就容易挫伤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不利于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

2.2.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个体制不完备。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课题的立项过程看,还存在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周期较长、课题重复、结合体育社会科学实际的选题较少等问题,容易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科是基础研究多于应用研究,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更关心基础理论研究,所以能转化的应用性成果相刘较少。就应用开发性研究来说,也有不少问题,一是课题分散,研究力量不集中;二是对实际需求了解不深,不具体,因而课题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不适应决策层和社会的需要。

2.2.4决策层吸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意识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决策部门、实际部门主动地、有目的地运用,才能实现转化;不然,研究成果只能是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能进入生产和生活实际。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决策部门、实际部门吸纳意识不强,认为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不如体育自然科学实在,“虚”的成分比较多,可用可不用。加之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本身有许多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不理想的主要障碍所在。

2.2.5体育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自身的不足,也大大地影响了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首先体育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少。以高校为例,许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满足于对已出台的方针、政策作理论诊释,没有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体育经济发展的认识、预测功能和导向作用。特别是有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热衷于各种奖项的获得、到账经费的多少、横纵向课题的数量、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专著出版数量。对其应用前景与价值考虑少,转化率自然很低。其次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的交汇、融合少,其研究定性多于定量,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不注重吸收新技术发展的成果,满足于学究式的纯理论性思辩,甚至搞一些无聊的文字游戏,制造了许多文字垃圾,其转化的结果当然较差。再次,休育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体育产业化和体育经济服务功能,因此,对其转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上分析说明,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内外环境还是有许多障碍的,因此转化必然是微弱的。体育社会科学要想真正繁荣和发展起来,仅仅多出成果甚至多出精品还有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成果的转化,使更多的成果进人生产、社会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体育社会科学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才能像重视其它社会科学研究那样去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

3、提高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与建议

3.1进一步明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体育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主义体育和体育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事业,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体育社会科学是体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体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提高认识,努力创造和树立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体育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体育社会科学人才与任用好体育自然科学人才同样重要的氛围和观念。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面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临近、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体育社会科学面临许多新的、函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社会和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体育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体育理论研究落后于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还没有大的突破,体育学科建设和教材巫待加强,管理体制、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经费投人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新时期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代体育,准确把握当今世界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继承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体育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党和政府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推动体育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增强繁荣和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改革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奠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成果转化基础

体育社会科学事业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关键在于对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遵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的确立原则,结合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具体实际,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着自我调节和约束的科研体制,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社会科学运行机制。

鉴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同体育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区别,加之体育社会科学还要受到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此,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向挺进,不能简单地仿照科技体制改革模式,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我们充分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体育科研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应建立在现状分析、政策研究、环境评估、远景预测的基础之上;二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要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休育等方面体制改革深人发展带来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必须看到这种变化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制约因素;三是要重视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结合,促进综合研究方式的发展,打破各方面的封闭状态;四是要重视体育科研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指导思想,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是重视开放度,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

3.3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畅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体育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般来说,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第一位是政治上的领导。要使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贯彻执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的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促进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事业。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对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和各种社会体育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引导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开阔头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体育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和各项工作,使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加大体育社会科学事业投人力度,不断改善科研工作的物质条件。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投人。当前经费不足和设施落后仍是制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和财政增长的幅度,逐步增加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部门经费的援款额度,为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要努力拓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各种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要逐年增加,应设立资助体育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的专项经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各级地方体育部门也要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建立畅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形式规范研究成果上报决策部门和反馈的方法,以及成果横向输送和反馈的方法,使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与决策部门、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之间形成经常性的能量和信息交流,并保持这些渠道畅通,体育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学校(院),深入实际。有条件的高校体育科研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可以有组织地分离出一部分力量,通过兴办信息咨询体育产业等中介机构,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推向市场,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

3.4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研究转化的关键,是能否适应社会对体育科研成果的要求,这一条件的形成,不是在研究成果完成之后,而是在研究过程中,甚至在研究开始以前。因此,某些应用性研究成果最好在开始阶段就有明显的应用对象。即某些应用部门,研究内容要联系这些部门的实际,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要适应这些部门的需要,最好在研究过程中有这些部门人员的参与,这就能为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就应改革成果评价与建立机制,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产学研究结合的体育科研成果客观评价,将给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给体育科研工作考核和以后的体育科研决策提供方便,为体育科研信息沟通、体育科研成果奖励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科技成果客观评价原则的实施必须从制度上、组织上得到保证。为此,必须组织专门的评价小组或评价委员会,并建立确保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组织机制,以使体育科技成果评价客观公正。在建立体育科技成果评价小组或委员会时,要注意将这类人选进来:他们在学术上要有较高的选诣,有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精通所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科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科研究方向前沿动态非常熟悉,有能力对被评成果作价值判断;熟悉业务、有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术胸怀宽广,没有门户之见,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和行政压力,能秉公办事。同时,还要注意评议小组构成人员的学科结构。除此以外,对体育社会科学的评价要由只重视通过专家鉴定转到注重成果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被社会和企业应用并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可以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分为初步评价和应用性评价两个阶段。应用性评价可以建立成果的应用情况记录档案,进行跟踪,在初步评价之后的几年内做出评价结论。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研究入员的奖励,应由只看数量和鉴定项目多少决定职称评定和收人分配,转移到兼顾数量、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要针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修改原奖励方法,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社会科学职称评审的聘用制度的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体育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和推广积极性的奖励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就是对于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资助支持的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要推行招标制和责任制试点。在社会各科研单位自我申报的基础上采取公平竞争。答辩考试,专家组投票等形式进行决定,中标者不但要负责研究项目的完成,也要负责项目的推广与宣传等后续性转化工作。最后综合考察其科研和推广两方面的工作,由课题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政府要鼓励经济与法律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播等公司及从事咨询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因为他们是沟通科研部门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5理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推广

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从开始研究到出成果,要经过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而成果转化是科研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能不能很好地进入社会,从而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加强成果转化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更多贡献,而且还可以促使体育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3.5.1加强课题设计、立项的现实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如果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课题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需脱节,其成果就难以转化。因此,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切实了解体育经济建设和社会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狠抓“以需定产”,从课题的设计和立项开始,就要瞄准社会体育需求和生产应用,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能够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课题的设计和立项情况直接影响到成果能不能转化、转化率的高低以及产生效益的情况。在课题的规划、管理方面,应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处理好结构问题,适当增加现实课题、对策应用课题和决策服务的短、平、快课题的比重。为了保证课题立项的科学合理性,还应该发挥体育社会科学专家组和体育社会科学管理者两者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互为补充,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确定课题立项。

3.5.2狠抓研究的水平,加强监督检查,严把鉴定关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转化?转化效果如何?与研究课题的水平和质量关系极大。要提高研究课题水平和质量,一是应加强研究过程的监督检查,这是提高成果水平和质量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现在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总的来讲,一般化的东西多,真正的精品、力作少,这与监督、检查不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这方面的管理还要下大力气。体育社会科学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保证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二是要严把成果鉴定关。成果鉴定是保证成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管理关口,要严格鉴定程序,规范鉴定方法。对于成果的鉴定要尊重科学,注重从创新、先进、价值、实用等方面全面衡量。最后的鉴定意见要强调一分为二,既肯定成果成绩,也提出不足,以利于其在转化过程中加以改进。对于水平、质量不高的成果,更要严格把关,不能轻易通过鉴定。

3.5.3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促其转化与应用

一要形成“重大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发布与公告制度”,充分利用报纸、成果通报及时把重点研究项目及成果向全社会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宣传通报;二是可以由政府有关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管理部门,如宣传部社科规划办,科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办、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等,负责在政府部门组织“体育软科学研究论坛”,定期邀请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重点体育社会科学项目负责人、研究者为不同级别的体育企业经营管理者做报告,以推广宣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开展体育社会科学下乡活动。以深人实际、深人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讲学辅导、推广普及等方式,促进面向基层、社会、体育企业单位的应用对策和咨询服务,同时从理论联系实际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四是对于全国性和省一级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研究课题及成果,可以由成果主管部门设立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以便让各有关部门、组织、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解与应用;五是为重大成果以专著、录像带、光盘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提供支持和帮助。

3.6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体育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而要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有效转化,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排忧解难,尽量减少他们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首先必须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法治环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缺乏体育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创新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成果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一项新成果刚刚被推出,就会大量被仿制、非法假冒,从而给创新者带来重大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科研创新动力。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并且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国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律,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特别是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和合作也日趋加强。其次,要加强体育科研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要强化对侵权者的惩罚力度,使被侵权者得到应有的损失补偿。近年来,我们国家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应尽快建立健全完善体育科研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在体育科研创新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体育科研创新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加快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