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带动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语文学科知识针对性极强,因此,学习中的模式也相对固定,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等基础模块,为此学生也常常感到枯燥、单调。对职高学生来说,更加需要导入积极的学习意识,为此,从兴趣着手,才能够直达本源。在学生眼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是跳出一般知识范畴的新鲜内容,人文精神的提炼主体中往往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以故事、传说、新闻等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色彩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并自主投入、领会。此外,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也能够让学生放开视野,扩大学科认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丰富底蕴,以及从人文知识的趣味性、综合性特点中提炼出关注中心和兴趣发散点,也由此转变固定单一的学习概念,建立起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完善人格,树立职业道德
语文学科是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启蒙学科,语文虽然着重于文字、语言的传导吸收,但它的深度内容还在于精神引导。一方面,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应用,还在于从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人格品质,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针对职高学生而言,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够明确地从各自的职业规划、职业建设中表现出来,因而教师还需要从精神角度牵引学生的道德与行为认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精神能够给予学生直接的道德标准参考,让学生从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中感受到心理共鸣,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从人文精神的积极延伸中树立起职业意识和职业信念,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人文精神的长期浸润下,学生才能够一点一滴地修正人格品质,完善道德修养。
三、提升情感,体验生命美感
情感是语文学习引导的深层次内容,将学生引向情感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过程。情感领悟为固定、单一的语文知识点挖掘出了更丰富的体验内容,为学生融入语感,领悟美感带来了充足的动力。提升情感光从知识点中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得将语文学习拓展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来,尤其对职高的学生,因为人生定位及自我认知的不同,更需要人文精神为他们指引方向。人文精神不指向道德高度,还有利于学生对生活、世界更深入地去体验感知,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拿捏,还是语言审美的感悟应用,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深度感染。随着人文精神的深层次渗透,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感悟范围,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思想中体验生命美感,捕捉语言文字与内心的深度交融。人文精神的社会反射性和精神高度性也为学生的情感提升注入了更个性化的内容。
四、丰富内涵,沉淀精神素养
语文教学容纳深广,既包含着几千年的国学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跨文化、跨地域的丰富元素。为此,只有沉淀精神内涵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具自主学习的意识力,也只有在丰富、深厚、敏锐的内涵感知下,才能够让学生建立更自由的思维空间,更灵活的感悟能力,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迅速地融会贯通,更加深入地消化应用。职高的学生面临的是更早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更明确投入职业活动的个人充分准备,但他们对丰富内涵与精神素养的需求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少,在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交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透过内涵沉淀,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综合成对理想追求、职业计划的合理、合情、合度的设想考量,能够帮助他们在职业认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高校;人文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47-1
1 人文精神的当代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解释,在古希腊人文指代人性的批判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人的教养和文化,德行和智慧的体现。人文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个性、自由、权利、人格等的综合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人文精神侧重科学、文化、艺术、理想、道德和风尚等综合素养,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中蕴含的符合本民族特点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精神包涵着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的发展的关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性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的熏陶,而最终促成人格、信仰的形成,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
2 高校人文精神需要重新构建的原因
2.1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销蚀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我国现代化进程也是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人们价值取向完全改变,造成了人类在文化、人文学术领域以及整个社会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体缺失。我国大学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也受到改革开放负面效应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远大理想,只有脚踏实地挣钱的短期目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高雅文化被淹没在满足感官刺激的体育、娱乐、游戏等庸俗文化中;金钱的巨大威力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日益扩大的财富差距亵渎着社会公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已经蜕变成“冷眼旁观”的冷漠。诸如此类的负效应,导致了大学人文精神衰落。也就是说,无论外在的变化多么复杂和深刻,但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对人的教化和培养的本质不能改变,教育在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不应该缺位,而应该大力弘扬和发展,人文精神应该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2.2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大学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世界各个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的一种文化软实力。一所大学的水平不仅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人文魅力。例如美国的很多大学从整体水平来说不会被认为是一流大学,但是只要把人文精神考虑在内,这所大学的名气就会得到提升,像耶鲁大学理工科就是因为它承载的人文精神而被认为是一流的大学,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人文精神可能在文科大学比较盛行,但是耶鲁理工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文精神是共有的精神文化遗产。大学如果不在继承中发展人文精神,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就不会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的就是通过人文精神培养造就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方面,是大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
2.3 大多高校办学思想过于功利,陷入科技教育至上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确立,中国由贫困逐步走向富强,从而刺激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渴望,一些高校一切以市场为指南针、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简单对待教育规律,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压缩人文课程,即使安排了人文课程,也不是由很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育,而是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来讲授,讲授课程的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没有达到标准,就开始给学生讲课,造成了学生马马虎虎听课,人文教师装模作样上课的不良现象。人文的精神家园,在大学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校抓专业学习,抓就业。孰不知,培养千千万万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有理想和道德的学生才是根本。所以,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培养人文精神,高校应端正办学思想,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
2.4 传统文化缺乏传承,高校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良莠不齐的文化,包括不良的传统文化和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西方文化,让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面临极大的挑战。人文精神在本应该坚守的地方却屡遭退败,社会中上演着一幕幕人文精神缺失的惨剧,老人被妖魔化,爱心被利益化,奉献被功利化,学雷锋被作秀化,我们的民族脊梁人文精神在误解中遭受质疑,在高呼应该加强中却一次次面临弱化。我们怎么了,我们期盼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哪去了,我们那种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存在了吗?人文精神从来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一直都在默默考量着人们的内心,当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时候,恰恰就是人文精神在起作用的表现。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把传统的仁义道德大力弘扬,把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的好人形象和精神下功夫继承。人文精神要体现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灌输给学生,让传统的优良人文精神和现代的文明造就的新的人文精神得到发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可以说真正关照到人的各方面需要,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把握住这个弘扬人文精神的大好时代,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郭鹏.浅谈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4):14-16.
[2] 焦炜.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培育[J].图书与情报,2008,
(6):107-109.
[3] 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肯定人的尊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我们这个时代迅速发展,人很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所在,迷失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尤其是未成年的受教育者,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那就必须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给予他们引导和关怀,这就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可以让人在精神层面更加强大和稳定,可以帮助人摆脱心理困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与渗透,可以帮助人培养较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这种心理品格包括真善美等很多方面的内涵,比如说高尚的道德意识、敢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善于帮助人的美好品质等。强调人文精神,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价值内涵注入,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守护。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必须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有策略,才有效果。
(一)构建良好、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平等的人,而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则是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用民主的方式,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师生在人格和精神上是平等的,因此从心理上必须进行平等对话。只有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道德观。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和民主的良好关系的构建,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如何用平等和民主的心态去进行社会交际,这对于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很有帮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
(二)充分尊重生命的个性发展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兴趣发展等,要想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自我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干部,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在实践中思考成长进步,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尊重所有学生,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要求同学间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对弱者不歧视,对优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优势之处,多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尊重生命成长规律,该规律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因为尊重教育必须尊重生命,也就是人的成长规律,任何不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必然把教育引向歧途。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该在了解生命的基础上,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重视情感培养,按照规律引导生命成长,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
(三)创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看似不明显却又无处不在,它具有暗示性和熏陶性。若是能够有一个温馨美好,干净整洁,周边人都善良和睦的环境,心理健康指数肯定会更高。优质的教育环境,必定充满着良好的人文精神气息,在里面生活学习的人,都会受到这种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因此,在学校教育时应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以及充满人文精神色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一旦形成,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稳定的。
三、结语
一、概念解读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以人性教育为实质,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以促进其人性境界的提升,实现其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促使其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由外而内的文化素养培育。人文教育注重对人的精神的养成,其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如通过传统方式传授广博的文化知识,运用高雅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进行熏陶教育,以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熏染教育,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来进行自我养成等等。
语文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和文学等文化事项的学科,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表现,它是物化的人文情怀,它就是一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方式,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文化。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孩子进一步地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基础,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才能为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其他知识创下条件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充分发挥其学科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科学性以及人文性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作为文化教育最基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色彩鲜明,其人文特征明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所追求和基本目标,是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对文化素养追求的自主性,培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的根本所在。因而,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把一个个的汉子和词汇教给孩子,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概念、文明现象和文化精神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在进行字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和人文价值的获取。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它具有实用性和文化性双重特质,小学语文最为基础性的教育,它更多的地是教会孩子如何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这一获取所有其他知识的基本工具,帮助孩子更好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来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自我情感的表达。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涵盖了汉语言文字的精髓,是最主要的人文教育方式。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化,语文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传扬和发展。语文的这种形式和精神都深深地体现出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遣词造句等基本语法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的主要表现。
其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关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的关怀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内涵的最显性的事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的“指引人”,情感的“依附体”和人格模范的范本。特别是小学教师,孩子正处于思维启蒙,观念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态度,情感表现和人格形态对孩子的影响尤其重要。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从人文关怀和人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给学生树立良好地人格范本对于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可见,将情感关怀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能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涯中,在经历了牙牙学语的阶段后,孩子就已经开始接触语文了,小学语文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连接“说”与“识”、“识”与“写”、“写”与“用”的关键阶段,连接“能说”与“会用”的关键阶段,其无论是在教学的要求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有着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灵动和全面的培养,要求做到教方式方法灵活,教学内容除了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点的深入,同时还要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养成,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在纵深方面的扩展和在人格形成和人文精神层面的灌输。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文化敏感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和吸收汉语言文字的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未来的人生态度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语文的文化性特征使得语文被冠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不言而喻,作为浓缩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语文,其教学中所蕴涵和体现出的人文色彩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所包含的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养成等方面……这些无疑都充分地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所要凸显的对人的精神品格的教育这一主题做了最好的解读。总之,人文教育将贯穿小学语文教育的所有教学活动中,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要求。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二、舞蹈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接受范围最广泛的、影响力最大的艺术门类--舞蹈,其本身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社会,必定会有反映先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质的精神状态融在先民的舞蹈之中。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成为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
(一)远古时期舞蹈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最早产生的舞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自娱自乐型的游戏舞蹈。舞蹈的目的就是一种情感的渲泄,就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而加固族群的力量。
还有一类巫术型舞蹈。这类舞蹈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比如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祈望丰收;比如驱邪,以求上苍保佑四季平安;比如逐鬼,以求消除瘟疫人口康宁。
我们在远古先民的舞蹈中不难发现一种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在自娱自乐性的舞蹈中,他们需求的正是一种维护种族内部秩序、牢记先辈种族之血统、诱惑异性、增强团结等等方面的情感渲泄。而在巫术类型的舞蹈中,就是要让上苍神灵保佑丰收、平安、康宁、族群兴旺等等。在中国北方,有一种相传已久的《萨满舞》,据史料记载,这《萨满舞》非常盛行。舞者头插翎毛,腰挂一圈响铃,赤脚,手持一面萨满鼓,表演时先要祭祀神灵,然后请神驱逐邪魔,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舞动双臂,敲击萨满鼓,围观者甚众。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把《萨满舞》当做"封建迷信"加以打击;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舞蹈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把《萨满舞》挖掘整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萨满舞》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元素和历史积淀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代舞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