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对分课堂;实验动物学;营养学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推进程序
对分课堂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它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与学生对分课堂,将传统的师生时间分割为师生与生生时间,让学生将部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以此推进上课效率。它的主要推进程序为:1.老师精讲。在以往教学计划的一半时间内完成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讲解,并完成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2.学生内化吸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和思考。主要推进程序为“亮”“考”“帮”三项工作,“亮”也称作“亮闪闪”,主要是向小组同学展示自己收获的知识点;“考”也称作“考考你”,是把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进而考察同学;“帮”也称作“帮帮我”,主要是把不懂或想要了解的内容,在讨论时求助于同学;3.课堂讨论。在学生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要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自己“亮”“考”的成果,在回答他人考的同时帮助他人解释、解决“帮”中的问题。成功的对分课堂效果将会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选取的样本
本次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学院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3)班和(4)班两个班作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班。(3)班学生30人,(4)班31人,共61人,每周安排2次课,每次两个课时。《实验动物学》课程共9个章节,在第4章实验动物营养学中我们引入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严格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三部曲:1.教师讲授;2.学生消化吸收;3.组织小组讨论三部分进行授课。教学完成后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考卷分析,对此次的PAD课堂效果进行评价。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选取的具体操作
(一)教师的课时安排
在第7周星期五教师进行课堂精讲。根据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推进程序,由作者讲述实验动物营养学重难点。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一般饲料中的六大营养素、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和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构建新知识框架。在讲授过程中我们不进行互动与讨论,讲授完成后进行任务的布置并结束课程。
(二)学生内化吸收
我们尝试的“隔堂对分”模式[3],在第7周星期五课后至第8周星期二课前为学生内化吸收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我们简化了张教授操作程序,不在对分课堂系统中完成作业,而是自建小组微信群进行“亮”“考”“帮”环节。
(三)学生课堂讨论
在第8周星期二学生进行课堂精讲。在讨论环节阐述自己完成的任务,学习的资料及遇到的问题等。讨论阶段包括4个环节,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
四、对分课堂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这次课程的实践,作者对生物技术专业(3)和(4)班全体同学做了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0名同学做了质性访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了解PAD教学模式在实验动物营养学章节中运用的效果。
(一)教师个人感官体会
从个人角度出发,作者觉得对分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先苦后甜的提升。因为教师实际上课时间缩短了一半,表面上看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创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泛泛而讲,讲授难点从课堂转移到了课后。所谓的“精讲”,需要教师更认真的查阅资料,更精炼的浓缩语言和更精辟的进行讲解。而真正的难点还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构架,我们需要非常认真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建立一个新的、全面的并与专业高度匹配的框架。这个框架还需要是开放性的,才不至于禁锢学生的思想,才能让他们学有所用。但是这个辛苦在讨论环节得到了实际效果。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得以真正的减负。从以往满堂急躁的唾沫横飞到现在课堂最后二十分钟文雅的进行授业解惑,不仅是工作量减少了,心态也美好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能从学生的侃侃而谈和苦思不解中挖掘出真正适合他们的“重点”“难点”和“兴趣点”,这些将是我们下一年度精讲最切实际的资料来源。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好这个环节,对我们以后的精讲会有一个大提升,长久下去将会形成质的改变。
(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其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饲料中的六大营养素、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与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基本技能是如何挑选合格的实验动物饲料和不同的实验要求相关饲料配方的设计。根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结合营养学的课程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量化统计。绝大多数同学在营养学的对分课堂中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这一结论也非常吻合。在质性访谈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觉得课后的内化吸收非常必要,这一过程比简单课后有趣且有效。他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以后进行科学实验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同学间的联动与友谊。无论是量化统计的结果,还是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抑或是质性访谈的结论,都说明在这次营养学课堂上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三)学生学习与过程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如合作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4]。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营养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量化统计。。从前文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念的分析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学习方法。量化统计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形成了呼应。学生们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方式,主动寻找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这在课下内化吸收环节、课上小组讨论环节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质性访谈中,一些学生表示“亮”“考”“帮”三项工作特别让人兴奋。学生为了使自己“亮闪闪”,查阅、分析与总结资料,最后形成具有个性的展示材料。在无形之中就会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考”住别人,想尽各种方法提出了非常有前瞻性的问题,能令教师眼前一亮。再也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我觉得是什么,我怎么证明我的观念。总之,通过量化统计和质性访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完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情况
在这一维度的目标中,情感主要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情感。态度则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营养学的课程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量化统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实验动物的价值、科研工作等问题。质性访谈的结果与量化统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相似的。在访谈中,许多同学表示,要完成“考”和“帮”的工作,就需要特别关注实验动物与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形成理性的情感和态度。有的同学说,在小组讨论时,我们实验动物对科研工作的发展,实验动物学教学对学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整合教学法;动物普通病学;教学;整合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89-01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Pedagogy in Teaching of Animal General Diseases
SUN Zi-long NIU Rui-yan BAI Xi-y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y Medicin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Animal General Diseases is one of the courses which combines the theory with its application together during its teaching practice.Regarding to the present teaching of this course,it is suggested to prompt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by creating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through the method of situation integ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both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pedagogy;animal general diseases;teaching;situation integration
动物普通病学是从临床实践角度研究动物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临床应用性学科[1],主要讲授和实践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和兽医产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的教师在PBL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对动物普通病学的教学现状和整合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作交流。
1 动物普通病学教学现状
动物普通病学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是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了解动物临床常见内科、外科、产科相关疾病概念、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预防的课程。由于是一门临床课程,因而要学好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以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专业课程为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治的实际技能,为将来开展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涵盖了兽医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产科学等诸多课程,由张乃生、李毓义主编的《动物普通病学》(第2版)列述了各种动物的普通病近750个,然而教学学时有限,如笔者所在学校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动物普通病学共48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时间短、任务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对于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学生,培养的重心着眼于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和检验、卫生监督、产品质量控制、评价、监控管理、动物疫病防控和染疫动物处理等方面。如何能既全面又重点地讲授相关知识点,既区别于动物医学专业的授课模式又借鉴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针对动物普通病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整合教学法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德克特勒(De Ketele)在比利时首次提出了“最终整合目标”(Object Terminal Integration,OTI)这个概念,这成为整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比利时、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首先在大学教育、业培训中引入学业整合原则,创设整合活动或者专门的整合课程成为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和评估机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克特勒和罗日叶(Roegiers)创建的整合教学法除了在欧洲赢得青睐,同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将整合教学法应用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中小学教育中[3]。
整合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能力的教学法。这种“能力”指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情境(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被整合了的资源的可能性。情境(Situation)是指针对某一既定任务而需要联结起来的一整套背景化的信息,而情境族是多个既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复杂情境。整合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处理各种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复杂情境中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将其牢固掌握,进而转化成能力[4]。
整合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构建整合活动。整合出现于如何使用某些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某一情境中结合其他资源调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这些资源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获取,如现在教学体系中经常使用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案例式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TBL)等,称之为局部性学习。接着,进入“整合时期”或“整合模块”,这个时期不再引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体验整合情境,调动局部性学习资源以及学科内和跨学科的资源,来学习如何应对整合情境。之后,安排新的局部性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进入新的整合模块以提升能力,循环这一过程直至学期结束。
3 整合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动物普通病学的课程内容繁多,有限的课时数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有点有面,灵活应用”。首先让学生对普通动物病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哪些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哪些疾病之间需要鉴别诊断,哪些疾病需要快速治疗等;然后再依据课时对具体疾病做详略不同的讲解,或者几个相近的疾病作横向联系,或案例或问题导入,或分小组讨论学习等。“有点有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课程本身的特点在于临床实践,如何把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才是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地方。
机体是一个完整、复杂、相互联系的系统,疾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系统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交织着。如果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整合时期”,那学到的知识就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具备处理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分系统、分部位的疾病完成后,会安排进行一次整合情境模拟。如消化系统疾病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瓣胃阻塞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临床上往往是混合发病,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预后等,才能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期间还涉及兽医临床诊断学、药理学、治疗学的课程内容。不同系统之间,如很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及造血器官系统的异常,如何区分原发病和继发病是处理复杂情境的关键。再如妊娠期疾病,从兽医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产科学不同角度分析,涉及了皱胃变位、酮病、生产瘫痪、蹄病、流产、难产、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炎等多种疾病,如何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多个整合情境,从而让学生反复多次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灵活应用”。
整合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时可以通过设立整合情境,不同层次地回答给予不同的分数或者等级,让学生的“能力”再次得以提升。兽医教育的最终整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兽医,与实际脱节的大学教育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滑坡。课程考核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情境考核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不纠缠于某一个疾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建立系的、整体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授课之初就会告诉学生,动物普通病学的课程考核会有整合情境的设立,以便使整合教学法会在整个学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李荣权,赵立香.PBL教学模式在动物普通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3):172-173.
[2] 邢玉娟,陈玉库,刘运镇,等.动物普通病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827-8829.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5-01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共同予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这门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学科,不应太受教参的束缚。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因此,应让学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去分析、去想象,进行再创造。对学生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因素。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中指出:学习《荔枝蜜》要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荔枝蜜》中的热爱劳动人民的说法,认为作者文末写到“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思维转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了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四、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无非是捡钱包、送盲人过马路、汽车上让座,《老师,我对你说》一定就是老师带病上课、冒雨家访,《我最快乐的时候》无非就是考试名次提前了或做出了一道难题……造成这一原因除了学生生活单调、阅读面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老师要求太死,如写《老师,我对你说》,学生写了老师对他的误解,对同学的不公平,对知识的讲解不清,老师便对学生说“不能写阴暗面,不能写老师不好,中考会得不到高分。”老师这样要求“不仅是带来写作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回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钱理群语)因此,老师应走出这一误区,多方面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目光由学校家庭移到社会,使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真正展示他们的生活。
五、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教学 感悟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准备好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外,还要重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闪现出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种种现象称为“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 理智地认识生成
我们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能力基础学生会对教材哪些内容更感兴趣课堂上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这就是预测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才能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自己做角。我预测学生做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 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我设计了为学生提供了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二、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主动地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课堂中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教师应给学生腾出空间探讨学生的有意义的内容让教学有效延伸。例如教学一年级《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初设想只是研究图形形状、颜色等排列组合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规律时只准备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举例最后用8分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刮目相看,他们不但举了有关图形的颜色形状排列组合规律还举例白天晚上春夏秋冬等自然规律、衣服乐曲等生活中的规律。我及时调整了我的预设用3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然后上台展示。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有的用水彩笔设计有规律图案的衣服有的表演有规律节奏的乐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追求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动态生成的理想教学。
三、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巧妙地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互动的范围就会越大,课堂也就随之变得活灵活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兵不动,仍然是用备课时的教案设计来框定课堂上的行为的话,那么,即使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学科知识的传递,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态度的升华了。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与必要,已经充分认识过程自身的重要价值,那么,也就相应地需要在预设与生成、设计与实施之间铺设起桥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同时动态生成,对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最能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方面之一。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当教师实施第一个环节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教师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四、巧妙运用生成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所以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巧妙运用生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抓住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和用好学生为教学提供的真正的、有价值的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增强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际操作 动物繁殖 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6-01
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动物繁殖学主要讲授的是动物的繁殖技术、繁殖理论等,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例如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动物繁殖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理论的教学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或者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在动物繁殖学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的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
一、动物繁殖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在的动物繁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由于受到学校资源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动物繁殖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完全是靠纯理论的教学或者是借助一些挂图来进行动物结构的介绍,内容非常的抽象,学生听起来感觉非常的枯燥、无聊,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知识理解起来都非常的困难,更别提对知识的应用了。其次,在动物繁殖学实验的教学方面也非常的不合理,通常都是教师将实验所用的东西整理好,将实验的步骤安排好,学生按照实验的指导来做就可以了[1],学生感觉非常的简单。但是,由于在实验的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所有并没有达到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更不用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了,没有办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际操作对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物繁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大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育下效果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对学习没有兴趣。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动物繁殖的过程中,一般实验进行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另一方面又受到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真正的实现实际操作也不太容易,例如人工受精的讲解,就需要用到许多的东西,它的过程也要花费许多的实践。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2],多媒体在教育的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操作的过程做成视频或者是图片,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具体的才操作步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的教育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提倡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既进行了脑力的思考,又进行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处于运转的过程,都在对信息进行搜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运转,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操作的要点。思维只有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够得到锻炼,在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在动物繁殖学概念讲解的时候,通过实际操作的演示,给学生提供了从抽象到形成具体形象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对概念有一个本质的了解。还有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要点,不经过实际的操作演示,就不会形成深刻的印象,只有经过具体的操作,才能了解到那些操作要点的重要性。例如,猪的人工授精过程包括了的检查、运输、操作技巧等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授精的质量[3]。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课堂讲解内容。所以说,实际操作是学生进行知识再次理解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发现,学生在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付出的力气越大,那么在任务完成时,他的心情就更加的激动,更容易有成就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现在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将教材的内容难度尽可能的降低,让学生感觉知识的获得非常的容易,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林面的内容。动物繁殖学中的实际操作非常的复杂,需要考虑到各种环境以及条件问题,学生实际操作过程越是困难,当最后完成操作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越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更加的深刻[4]。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去克服,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对动物繁殖有一个直观地了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看一下繁殖技术操作的具体过程,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动物繁殖技术,让学生对繁殖技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动物繁殖的有关图片,结合学校现有的模型,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化。
(二)进行实验改革
学校在进行试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几组做不同的实验,试验完成后几个小组在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一般学校的实验都是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以后才开始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学生对于纯粹的模仿实验已经不感兴趣了[5],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敷衍的成分比较多,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实验的研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的设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提高动手能力。
总结
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现代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的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动物繁殖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王子玉,王锋,等.浅论精品课程“动物繁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7-19.
[2]李运生,章孝荣,曹鸿国,等.动物繁殖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167-169.
[3]郑鹏,田亚光,黄贺,等.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3,(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