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7-1
夯实基础知识历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各地高考愈发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能有效提取、整理及正确地表达图表、文字、数据等载体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指导他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问题,解释生物学现象,以此促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夯实好概念、原理、规律三方面的基础知识,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关于概念
1.加深理解:以细胞周期为例,从教材概念中得知,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伤口愈合是皮肤生发层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高等动物的性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等。相反,高度分化的、衰老的、死亡的细胞因为不再分裂,因此一般无细胞周期,如人的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根尖成熟区等,其中成熟的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虽无细胞周期,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让其脱分化恢复其分裂能力。此外人体中还有一些暂不增殖的细胞,受某些刺激后可以增殖,如参与免疫调节的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并且细胞周期会变短。
2.迁移综合: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过程实际上为离体组织、器官、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可遗传变异,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一般没有基因重组。
3.联系实际:如了解种群特征,对生产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像通过人口普查,可以了解当前年龄组成,若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高,则可多建敬老院;若幼年个体比例高,则可多建幼儿园。再如了解当前人口性别比例情况,可以增设婚介所等。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有时也会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此外广义上的基因重组还包含DNA的拼接整合技术,如教材中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的实质就属于此种类型。
二、关于原理
1.加深理解:以单倍体育种为例,教材中指出:“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两年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体指明,第一年实际是获得含所需花粉粒基因的种子,第二年包含将该种子播种获得相关植株,并取花粉粒在实验室中经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的纯合植株,并人工筛选出所需类型。
2.迁移综合:现以培育能稳定遗传的ddTT植株为例,具体表述如下: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该技术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实际运用了生物学科的三个原理,即基因重组、花粉粒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往往要和杂交育种相配合使用。
3.联系实际:如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可快速培育矮秆抗病的小麦。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上述过程中因为该单倍体不育,不能结出种子,因此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其幼苗,再如有些单倍体不止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不一定都是二倍体纯合子,如Aa的单倍体经处理后却是四倍体杂合子。
三、关于规律
1.加深理解: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①孟德尔的假说中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而不是由基因控制的;②这里所说的遗传因子的载体是染色体,而不是线粒体、叶绿体;③其实质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进而表现出相对性状分离;④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间:起点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终点为F1(Dd)形成两种数目比为1∶1的配子,而非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受精作用过程。
2.迁移综合: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型为Dd的卵原细胞为什么能产生基因型为D和d且数目相等的两种卵细胞。
3.联系实际:如杂交育种中显性杂合子可连续多代自交,以提高纯合子比例。
植物的每一条根系或根毛都拥有自己的根围,根围延伸的范围可从几毫米到1米左右,在这个特殊范围内生存着特殊的根系微生物群落。在植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根围单位面积所含的生命数量比土壤中其他地方多得多,有人甚至认为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得多。
根围内是生命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植物利用了生命生存中最古老的手段――提供免费食物――让它的根围成为生物学上一个热闹繁荣的“集市”。人类不也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如果你一大早带来几个香喷喷的甜甜圈,你的同事就会被吸引过来,围在你边上,想要从你手里拿一个来尝尝了。 植物根部与微生物的互动关系
植物“工厂”提供“免费食品”当然是有目的的,用以招揽有益微生物来它的根围处生活。你一定想知道,哪些生物对植物化学物质等“食物”感兴趣呢?是土壤里的细菌、真菌和其他的微生物,它们感兴趣的除了植物渗出液之外,还有能够迅速给它们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
除了吸引植物的渗出液外,根围微生物还吃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并将这些有机物质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和化合物。土壤中的一些有机物质要经过大量其他生物的“处理”,才能被植物吸收。每年秋天,树上都会掉下大量树叶,一些体型更大的土壤生物,如蚯蚓和节肢动物,对树叶进行首次分解处理。经过它们的咀嚼、分解,树叶变成更小的碎片,成为土壤中一些更小生物的食物。这种有机物质经过土壤食物链的一路传递,最后成为土壤中最小生物――微生物的食物。在吃c被吃的循环中,实现了大自然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在生命轮回的接力赛中,微生物是最后接过有机物质这根接力棒的“运动员”。
土壤中富含的有机质就像人类所需富含纤维的饮食,它们对于植物和微生物来说都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只要土壤中有源源不断的有机物补充,支持整个植物生态中生命的“吃喝拉撒”,植物生态中生命的生长与死亡的循环就会生生不息。土壤微生物在活着时能为植物提供富含氮磷钾的肥料,死亡后的微生物也是极其丰富的氮的来源。
不过,氮磷钾只能给植物生长提供所需要的“燃料”,而根系微生物群除了氮磷钾之外,还能给植物提供化肥和农药所不能提供的完整的营养物质,包括保证植物健康的重要的矿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代谢物和其他化合物。
以有机物质和植物渗出液为食的根系微生物可为植物宿主做很多事情。例如,菌根真菌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从岩石中开发矿物质,还会将这些矿物质放在植物的“家门口”,有时甚至还能将矿物质直接送入植物体内,其中包括农学家发现近年来在植物中含量越来越少的一些矿物质。
对植物健康必不可少的矿物质约有十多种,它们对植物健康起着许多重要的作用。如我们熟悉的锌和铁,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果和蔬菜”,钼可以帮助植物利用氮并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为碳水化合物。
然而,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植物根系通常需要外来帮助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大量矿物质,菌根真菌就是植物的好帮手,它们可将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能力提高一至两倍。与植物根外形相似的真菌菌丝就像管道一样,可长距离给植物输送营养,延长和扩展了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的范围。菌丝的一端与植物的根系相连,另一端则延伸到储存有大量矿物质而植物根系本身却鞭长莫及的地方。如果没有菌根真菌的帮忙,植物本身根本无法吸收到较远处的营养。
但天底下并无免费的午餐,这一规则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系统中也同样适用,只有植物“交出”它们富含营养的渗出液时,真菌才会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稳定的矿物质营养物。而当植物可以获得免费的氮磷钾化肥时,它们分泌的渗出液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矿物质的行为几乎得不到回报,那么,它对植物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少;同样地,与氮磷钾化肥一起进入植物“食谱”的农药也会干扰菌根真菌和植物宿主之间正常的营养交流和化学信号的传递。
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处于正常共生生态环境时,根系微生物还可以为植物做营养转化传输的工作,即某些有益菌会吸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色氨酸,然后将这种氨基酸转化为吲哚-3-乙酸返还给植物。吲哚-3-乙酸是植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长激素之一,它可以让植物根系长得很长,并向横向发展,长出更多的根来。植物根系越发达,吸收到的养分也越多,同时也能向土壤中注入更多渗出液,招揽更多的微生物进入它的根围范围,为它提供更多的吲哚-3-乙酸,由此形成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一种典型的正反馈循环。
或许最令人惊讶的是,植物还可以招募根系微生物来帮助它们击退病原体。如广泛分布的假单胞菌是寄生于植物叶子、茎芽和花朵的一种致病细菌,会给植物造成严重感染,导致植物生病。当假单胞菌出现时,植物将化学信息发送到根部,根细胞释放出苹果酸,起到像牧羊人的口哨一样的示警作用。这种示警信号让周围的植物开始行动起来,产生更多的植物化学物质和防御性化合物质来击退假单胞菌;枯草杆菌也闻风而来,开始聚集在植物根系周围,诱发植物关闭树叶表面叫做气孔的小孔,防止更多的假单胞菌进入植物“城堡”。
植物消耗大量的能量生产和输出含有糖分、维生素、有机酸和植物化学物质的渗出液,虽然代价不菲,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植物化学物质。一株植物可能包含有成百上千不同的植物素,研究最多的植物化学物质之一的多酚类就拥有超过8000种不同的种类。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实训基地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一、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生物技术应用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综合职业技能,适应食用菌、组培苗、发酵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及相关专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要保证就业率,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让其成为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实践无疑是提高其自身“含金量”最有效的方法。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同时,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到实训基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利于获取各种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既可以保证知识的更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室条件。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重视和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室基本设施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对生物基础实验室、生物类专业实训室,重新装修并添置了不少仪器设备,大大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有足够的实验室承担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实验实训项目,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数量(800元以上)共610件,总价值237万元,生均10031元。实验开出率达100%。生物类基础实验室2005年8月通过了广西教育厅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5个:生物技术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园艺方向)、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食用菌生产实训场、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主干课程“植物细胞工程”“发酵工艺学”“食用菌栽培”均有实力雄厚的校内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批准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生物技术中心是一个集科研、生产、教学、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开发中心。该中心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化、教职工知识结构专业化、生产科研管理科学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和教学实践化的产学研基地,成功开发果树类、经济作物类、药用植物类、观赏植物类等数十个品种,享有较高声誉。由专业教师担任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教师在生物技术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优质网纹甜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等6项科研课题。生物技术中心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实习,使其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加强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非常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1)加强课内实践活动。主干课程理论和实训的比例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模拟生产实践活动,如食用菌课教师带领学生栽培各种食用菌,由学生自行制种、栽培、销售,既掌握了技能,又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例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效果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将这些实验技巧或方法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最后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最佳的方案或结果。(3)利用科研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生物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有丰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植物脱毒培养和试管苗增殖培养实验中,让学生参与香蕉、生姜的脱毒与工厂化试管苗快繁培养等项目,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实训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各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学校组织实施,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与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实训环节的成绩由指导实习的企业参与评定。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通过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立了1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桂林莱茵生物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北生集团海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良风江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实力雄厚,足以承担本专业的实训任务。我们每年都会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选中留用。
同时,校企合作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到书本学不到的知识,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同时,企业通过基地可以物色到合适的员工。例如,我们在2005年成立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生物技术及应用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等。根据培养目标,确立毕业生的应职岗位群,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利用企业实践优势的同时,也利用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
2.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本专业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教学空闲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参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师到广西南宁鸿淇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良风江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实训基地参与实践,身体力行参与到生产、管理第一线,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同时,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还建立了一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实教师队伍。
总之,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高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8/35/df46f328f0ef4a034414e27d6b495879_0.html,2006-11-16.
[2]廖晓明.浅谈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意义[J].陕西教育,2008(2).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 素质教育 教育措施
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拓宽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从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师范教育中,五年制师范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他们的管理存在不小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按照五年制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一、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
五年制师范生是高等师范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什么说他们特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在他们身上既兼具中学生和专科生的某些特点,又和普通的中学生和专科生不完全相同,他们有独特的表现。通过调查,对中师、五年制师范和三年制师范学生的部分情况作对比,反映出五年制师范学生存在两个显著特点:
表1:中师、五年制师范、三年制师范学生情况比较
1.五年制师范生在校时间较长,年龄和心理跨度大。根据五年制学制较长的特点,一般高校将整个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中等教育(1、2、3低年级)阶段、高等教育(4、5高年级)阶段。刚入学的五年制师范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加速发育的青春期。他们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智力健全,但心理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进入2、3年级后,学生会先后进入18岁成年人行列,3年级结束时平均年龄在18~19岁,在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心理发展也会逐渐趋于成熟。进入4、5年级后,可以说学生已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公民。经过5年的在校时间,五年制师范生的身心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较大跨度。
2.五年制师范生入学层次较低,培养目标高。五年制师范生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仅仅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只是掌握了作为一名普通合格公民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其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与大专层次要求差距甚远。由于近些年来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和高中大量扩招,使得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对象的五年制专科的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生源素质下降不仅体现在入学成绩方面,而且体现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这无疑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尽管学生的总体层次不高,但是培养目标比较高。五年制专科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通用的职业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要实现五年制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一旦进入了五年制师范学习,其教育模式与中学有很大不同,类似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家庭监管分离后学生自由度增加之间形成了矛盾,而班主任不能代替家长职能发挥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五年制学生对自由时间的把握能力十分有限,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就形成了相对的管理真空,加大了素质教育的难度。
对于五年制师范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在日常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他们存在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过于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一些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满足于能过关顺利毕业。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时有发生。
3.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1世纪,国家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专科师范生的就业空间缩小。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他们不免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工作机会,却不知道如何准备才能更好地就业;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就业形势等问题模糊不清,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纪律涣散,对班级任何活动不感兴趣,不思进取,而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对于这些隐性的消极行为,没有硬性的处理规范,这些都是对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不小的挑战。
三、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根据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他们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1.利用多元化活动,以管理于活动,借活动以育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层次,又要重参与,求实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寓管理于文化艺术活动之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够开发多元智能,增强活力,提高综合素质。要结合师范专业学习内容精选项目,可以以各种课程兴趣小组为主要形式,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结合就业问题开展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教、教学技能大比拼等。
2.加强职业定向教育与自我管理,借社会实践促发展。面对就业越来越难的严峻形势,这就需要加强就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在校学习期间争取多掌握几门技能,多拿几个资格证书,增强竞争实力。让学生尽早明确将来的使命和工作对象。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如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见习实习、助教助管工作等,既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热爱教育工作,又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等活动,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社会,习得课本知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可以根据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实行半开放式管理,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承担起独立工作和管理的职责。在他们在校期间应更进一步强化纪律教育、责任教育、信念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明确自己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和对象,做好思想和工作能力的准备。总之,只有充分认识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认真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措施,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俊生.五年制专科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殷都学刊,1997(4).
[2]李云.五年制小教大专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和管理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罗令娇.浅谈艺术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尚晓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一、正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安全生产“十一五”专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地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实施总体比较顺利,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为做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但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伤亡事故总量大,重特大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法规标准、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不同地区、行业以及企业之间差异较大,安全生产的体制尚未破除,深层次的历史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矿山产能增加,大量化工企业投产,农业机械、交通运输等需求增加,职业危害范围扩大等,都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压力。
二、全面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由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地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有序安排专项规划各阶段工作,确保顺利完成专项规划编制任务。
1.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总结。要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安全监管部门与相关部门评估相结合、系统内部与聘请专家评估相结合等多元评估方法,对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评价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总结分析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2.深化重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也是专项规划编制前期准备的重中之重。要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一批重点课题,组织动员各方本文来源:文秘站 面力量进行研究。重大研究课题的遴选与研究,要正确把握“十二五”期间国际与国内的时代背景,全面掌握本地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分析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有利于提高事故灾难防范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研究提出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基本思路要立足于坚持安全发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巩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成果,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力争在促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有所提高;要立足于增强安全生产公益性、保障性和基础性作用,提高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力争在推动建立安全保障型社会方面有所创新;要立足于当前国情和安全生产实际,突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力争在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4.精心组织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要突出重点和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宏观调控、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和应急体制等方面,研究提出一系列对策及保障措施。同时,继续推行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通过改革发展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长治久安。力争使专项规划能够在转变理念、创新模式、破解难题、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矛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强化专项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地政府及发展改革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围绕增强专项规划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深做实。一方面要力争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指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将本地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区“十二五”专项规划领域。
2.加强重大工程的研究和论证。重大工程是落实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专项规划要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研究纳入政府投资范围的重点领域,着力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工作,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在编制规划的同时,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争取与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实施。
3.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 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的方法,除了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4.加强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要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规划内容,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安全生产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一方面,要做好与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统一衔接的基础上,力求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