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作为青春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的意愿萌发,表现出潜在的创业动机,对其在创业实践活动起着指引推动作用,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及行为,是创业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强烈好奇心,摆脱现有的固有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产生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并积极转化为探索创业的原动力。
二、周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当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相规定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也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支撑项目和专项资金,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高涨。本人目前创业近一年,通过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交流学习,针对本校及周边高校调查得出一份数据: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创业者86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但不难发现,大学生获得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支撑只占数据14%。半年后对之前被调查的86人进行交流调研,当中不到30人坚持创业,大多是由社会经验不足,竞争压力大,人脉圈小,承担较大的成本而放弃创业。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调查数据中有12人开设创意陶瓷工作室,目前均已打开销路,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的建议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转贴于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活动;设计理念;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12-02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中国要想有所突破,从低端的“中国制造”转化为先进的“中国创造”,离不开大学教育中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信息学科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与特点,在国家大力支持信息行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大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方向――即工业和谐友好发展,从高校教学层面出发,要从大学信息学科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抓起;从学生个人层面出发,大学生应通过不同途径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巩固大学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逻辑创新思维。
一、信息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开创出一种新的形态。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然而,纵观我国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等7个专业及26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相关知识更新得非常快,而学校的传统教学多以书本内容为主,知识更新缓慢,实践教学环节经常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而且,以语法教学为主、上机实验检验为辅的教学形式,不能突出程序设计的基本理念、思路或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程时间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转型,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阻碍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及科技活动发挥的作用
作为“建筑类老八校之一”的高校,我校信息类专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在国家振兴工业发展大潮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因此,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科竞争力,我院通过多次专题会议对教学与创新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出一系列实践经验和做法。(1)引进创新型教师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兴趣培养中学习专业知识。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大学究竟要学会什么似乎没有太多意识。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和完成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我院开展了如下活动: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进行教师讲课比赛,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制度,鼓励教师走进大中型企业实践学习,在课堂中增加新的教学活动。先后在各种教改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新兴创新型教师。近年来,我院先后评出多名省级优秀教师。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教师,对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在竞赛中汲取实践知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需要一定的外部因素来激发,因此,科技活动已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项重要抓手。信息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渴望创新思维与先进设计理念的培养。为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我院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来培养信息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①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我院积极筹备制定了“西建大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关于科技竞赛实施办法汇编”,罗列了十几项与我院学生直接相关的科技竞赛,如“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等,设立了创新创业竞赛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委员会。各项创新创业竞赛由教学办、学工办组织学生报名,并协调相关事项,实验室和教研室教师负责具体赛事指导。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和“院团委―学生会―科技部―班委会”的双重宣传、倡导机制,成立科技类社团,确保每个团队有一名以上指导教师负责亲自指导,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②开展科技类主题教育活动。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在本专业有突出成就的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报告会。在各大赛事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对其参加比赛及活动经历进行汇编,并通过积极准备开展相应的科技活动主题宣讲及专题研讨活动。从科技创新的历史发展、创新实践过程和信息创新思维方法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培养先进的设计理念。③实施开放教育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模式作为科技教育活动的一种,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基于总体发展趋势和“书院―学院―学科制”培养模式,我校不断深化开放课堂和通识课程教育。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学习者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创造者,从而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方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科技竞赛团队的培养。在各年级内树立竞赛标杆,选拔重点学生,培养科技竞赛团队,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重点扶持,实时关注主要竞赛参与情况,扩大此类团队在学院的影响力,感染周围同学积极参与。一是学院竞赛创新,完善学院常规各项比赛,创新竞赛内容,提高竞赛实用性。二是建立本硕对接机制,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对接,定期举行本硕经验交流会,鼓励本硕组队参赛,形成老带新的参与竞赛机制,提高竞赛获奖率。(3)发挥典型校友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与创业能力。学院从1960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校友资源。利用典型校友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相结合,是新时期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校友在本专业领域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母校的科研成果比较了解,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知名校友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学长,对学生发展具有潜意识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宣传典型校友事迹,凭借校友助力,对大学生先进理念与独特创业思维的培育,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当今,创新已是很多领域的主题,特别是在信息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积极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今天,对创新型科技活动的加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我们也将时刻关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侯玲.休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69.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y in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GU Xin,CHEN Zhang-zheng,HU Zhen-qi,YIN Yi-k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关键词】实践教学 大学生 创新个性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个性的起点。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个性魅力,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
个性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特点和不同的要求来安排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本人可以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报告。在此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强化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既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今人创新的成果,而学习既是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传承,又是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发现。知识不等于智力和能力,只有在大脑中加工并经过思维的升华,才能形成智慧和能力。所以,教师教学决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上,而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应用知识中创造性地发挥其个性才能。
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安排一些思维训练内容,给予大学生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和合理表现个性的机会,激励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农科类专业安排一些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验和实习,理工类专业安排学生自己设计综合类大实验,文科类专业尽量面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也可以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同时,这种实践机会,实现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淡化专业 强化能力
构建具有创新性、适合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加大选修课范围,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培养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强、思维性强、综合性强、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使学生不仅是博览群书的“学者”,还是有能力、有见解、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扩大专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途径,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从调动管、教、学三方面的积极性入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设计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科学构架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杜绝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巧妙安排学生专业实践、从师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做好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三大途径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心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而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问题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他们才会努力的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所谓学习兴趣的调动。我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用消防员滑铁管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结束,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对比”这节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已知一个鱼缸的长、宽、高可以解答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可以求出鱼缸的占地面积;鱼缸的容积;制作这个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如果知道了水的高度,还可以求出水的体积。于是我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困生就好象公路上的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值得注意的。
二、情感渗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动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的渗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固然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情感“渗透”,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创设情境,激趣。用“情感的钥匙”,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情感’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兴奋剂”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休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如果师生是在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必然高涨,他们就能独立思考,勇于发表意见,充分表现自己。
2.给予信任与尊重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催化剂”
任何一个教师信任与尊重部分学生并不难做到。比如,教师往往信任与尊重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或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但是对那些智力发育迟缓、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如果也能信任与尊重,就不容易做到了。每个学生,即使常常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向这些学生展开爱的翅膀,那么这份爱心对于他们来说尤为珍贵。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表现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态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而真挚的情感。他们会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因而,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奇迹发生。
三、课堂新授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在创造。”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创造出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果说引入阶段是思维的创造性启动期,那么新授阶段是思维的创造性形成期。
1.依据新授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创新
陶行之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想,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都是诱导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
2.把握新授内容变换角度,鼓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怎样做更简便”等提问方式,促使学生通过读、想、说、评、议等方式,让脑、手、口、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转换角度,多方探索,寻求变换、变异,鼓励创新。
3.抓好新授时机,鼓励质疑,引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