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构筑、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及延续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之初,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大学生传递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培养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一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大学在校生对于学习生活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也会随之提高,更加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熏染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进而促进学校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工作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国内高校正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校内某些群体的实际利益,也将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将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课时绩效考核方式改革等,都需要在公平、积极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够顺利推行,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辅作用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同样,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还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辅作用。通过构建校内学习文化,将有效带动良好学风的树立,让更多的在校生将重点放在学习上面。通过构建良性竞争文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助于促进彼此的学习能力提高。通过构建诚信文化,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水平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四)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管理部门的分内职责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引导和建立校内文化是自身工作的职责所在。高校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本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学科体制建设、行政管理工作以外,还需要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健康校园文化,以此来保护和延续本校优良传统。纵观国外各大著名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甚至一些文化已经成为了这些大学展示对外形象的鲜明符号。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同样需要在构建本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

(五)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校办学的独特性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到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的独特优势。大力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其基础在于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离开了高校独特的办学文化,任何特色都体现不了这所高校的精华。任何学校都需以特色为根基和活力源,而特色的持久与传承不得不依赖文化的支撑。高校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特色的表现,文化之中有特色。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有品牌的大学,是由于它的鲜明特色。因为从某种角度说特色就是这所学校的优势,有特色就有了竞争力。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大学之大,也不在于高楼大厦;一所大学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加大办学条件的建设外,还要重视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并且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游离于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相反的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就蕴含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并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加以体现。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每年一次的龙舟大赛,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符号。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但是却都存在着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即使像国内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名校,也没有非常鲜明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

(二)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当前,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即本校的师资资源。高校教师既负责专业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学科体制建设和科研工作,是社会范围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和精英,也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之所在。这些优势教育资源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动员和培养学生参与其中,却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教师队伍不但没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且游离于校园主流文化体系之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高校教师队伍的参与,那么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构建的效果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单一化

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构建等同于组织学生开展业余活动。实际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失为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绝不等同于全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调查和掌握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诉求,没有根据在校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方式设置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而是长期沿用某些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这就难免会造成高校校园文化构筑过程中的单一化,也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起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体系。

三、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将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此外,今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点,各种文化要素和符号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和体系应当侧重于如下几方面,如本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建设、校内文化活动、依托和利用名城等区域文化资源等,特别要注重挖掘、提炼高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或区域文化的烙印。这些要素具有外在意义,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最为直接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塑造,包括教学楼、校内街道的命名等,都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以我国北方某高校为例,该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建立校内学术荣誉墙的方式,将建校以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铭刻其上。校内道路的命名全部采取本校历史上著名的教授、学者的名字,以表彰其在本校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这种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文化的个性化,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师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培养优良的师生人文精神,充分动员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就难以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建设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可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在充分调动在校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职工树立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并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其次,要建立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在保持教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合教职工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发挥教职工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方式的引导,始终保证教职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构筑模式。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在校生组织多样的学生兴趣社团或团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采取更加贴近时代特色和学生群体诉求的方式,例如大力开展校内网络建设,推动大学生积极为本校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还可通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和品牌形象塑造计划来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扩张;景观总体规划;问题;对策

1 项目概况

巢湖市位于合肥南部,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巢湖学院位于巢湖市区东北部的巢湖经济开发区内,紧邻省道巢宁公路,与巢湖市区距离约8公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是巢湖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

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巢湖市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指明巢湖市将大力发展旅游业,那么做为巢湖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日后将会成为巢湖校园旅游的重要站点,因此巢湖学院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巢湖学院背靠汤山,校园建设时序也是以汤山为起点,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至现状规模。规划后的校园范围在现状的基础上继续向南扩展至巢宁公路、局部向东扩展,形成新的用地范围。规划后的校园总用地面积约89公顷,新增用地主要为教学办公用地和文化体育用地。

本次校园景观总体规划需结合现状校园的具体情况对新的校园用地范围进行统一规划,最终形成功能上安全合理、风格上协调统一的校园景观。

2 规划设计难点

2.1 现状功能分区较混杂

现状校园按功能可大致分为教学办公区、休闲游憩用区、体育活动用区、生活配套服务区、教师公寓区、学生公寓区、山体区。各功能区之间存在穿插,相互影响,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不便。

2.2 现状道路系统不完整

现状校园道路系统存在以下问题:路面宽窄不一,道路等级不明;没能形成连贯的路网,路面材料不统一。

2.3 建筑风格不统一

由于巢湖学院建校以来的校园建设没有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来进行,导致校园内的建筑风格不统一,未能形成立面上连续整齐的景观界面。

2.4 校园南北高差变化大

巢湖学院起始于汤山脚下,由北向南逐步发展,校园建在山地上,南北高差变化较大,使得校园内部分建筑布置于台地上,道路纵坡较大。

2.5 现状绿地形式单一

现状绿地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绿地空间形式单一,开敞空间所占比例过多,缺少变化,绿地缺乏人性化设计,缺少供人使用或欣赏的服务设施,使得空间利用形式单一,最终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未能提供满足师生需求的交往空间。

2.6 现状水系形式生硬

校园内现状水系发源于汤山,由两座水塘与连接两座水塘之间的一条水渠组成,沿水系设置了若干滚水坝,水系驳岸形式为浆砌块石的矩形断面形式,视觉上较为生硬,景观效果差。

2.7 缺少表达校园文化的景观元素

校园内部缺少表达校园文化的景观元素,缺少人文气息。

3 规划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校园存在的问题,本项目作出以下解决方案:

3.1 完善功能分区,置换老校区建筑功能类型

随着校园范围的向南扩展,主要的教学办公功能也将南移,新的校园主体将形成,扩展后的校园区域将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南北向景观轴线,轴线南端与外部巢宁公路相连接,形成新的校园主入口大门,轴线区域将成为日后校园的形象展示区。规划后的校园景观在功能上新校区以教育办公为主,老校区以生活服务为主,在新校区建成后,逐步将老校区内以教育办公为主的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使其在功能上转变为以生活服务配套为主,逐步替换掉老校区各功能区域内夹杂的其它功能性质的建筑,最终完善各功能区的范围,使得规划后的校园,在功能区域的分布上更加合理高效。

3.2 形成新的道路骨架

由于新的校园范围形成,主要的功能主体将向南转移,本项目将在新校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新建的道路系统将与老校区路网相衔接,并对老校区内有条件改造的道路进行整改,在道路等级与路面材料上与新校区路网相一致,最终形成连接校园各区域完善的交通路网。

3.3 局部统一建筑风格

新图书馆以北为老校区范围,以南为新校区范围。新图书馆立面以浅灰色与橘黄色为主,与老校区建筑所采用的色系相接近,因此考虑新校区建筑在造型与立面颜色风格上参照图书馆建筑,与其保持一致。规划后的校园在建筑风格上,基本形成了以图书馆为分界的南部新校区与北部老校区两种建筑风格,但由于在建筑立面色系的选用上,新校区在建设时与老校区保持一致,因而校园总体的建筑风貌不会有太大差异。

3.4 利用地形,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

利用校园南北高差较大的地形环境,将部分绿地游园设计成台地花园,增加游憩空间竖向上的层次。

3.5 丰富绿地功能类型

本次规划对校园内绿地功能进行了分类,根据绿地所处不同校园区域,规划不同的绿地类型。学校入口的形象展示区为学校重点绿化区域,种植形式以对称种植为主,彰显学校庄重典雅,大气包容的精神风貌。植物选择上以色叶类树种以及花卉类树种为主,给人迎宾之感。教学办公区植物配置上要求光线明亮,环境优雅,应选用低矮的花灌木和小乔木,不宜种植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灌木,应以乔木为主。绿地在平面构图上应注意图案构成和线性设计,创造适合师生在楼上俯视的优美景观。文体活动区植物配置以规则简洁为主,运动场周边种植绿化隔离带减少运动对外界的干扰。休闲游憩区为学校重点绿化区域,通过地形营造,植物搭配,戳山理水等手法营造丰富多变,独具特色的校园活动空间。生活区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区,植物配置上应当灵活自由,种类丰富,选择树形优美有季相变化的树种。宿舍楼北侧种植落叶乔木,夏日能遮阴,冬季能晒太阳。

3.6 突显校园山水骨架-自然景观脉络

现状校园背靠汤山,自然降水经山体汇入滋兰池并一路向南抵达清水塘。规划将清水塘水系继续延伸至校园中轴,形成中轴水景,并在轴线端点设置暗管与外部水渠联通。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贯通学校南北的景观水系,充分的利用了校园的自然资源,最终形成巢湖学院一条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脉络。

3.7 突显校园文化内涵-人文景观脉络

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为日后校园的景观主轴,起到对外展示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作用,属于门户景观,规划在中轴景观中融入文化元素,展现校园的发展历程,以“大树”的概念对中轴景观进行整体布局,将大树的成长过程比喻成校园的发展过程,由北向南展开,与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对应。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将面临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土地的情况,那么校园的总体景观规划作为日后建设的蓝图,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巢湖学院景观总体规划的案例,旨在探讨类似此类型规划项目中会涉及到的困难及对策,为日后的校园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哈成.既有校园的改造与发展[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

[2]姜连馥,满杰.高等学校校园规划与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高冀生.老校园改造规划中的矛盾──兼论改造规划的原则[J].建筑学报,1994(6).

[4]U世行.台湾大学校园纪行[J].城市发展研究,1995(2).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改造;规划原则;景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所大学风格、面貌的体现。独具特色的校园绿化能够很好地表现一种校园文化内涵,能够代表一所大学的风格和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大胆革除那些已不合时代要求的落后内容与僵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优秀传统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绿化形式,改变过去的邪种“封闭式”绿化为“敞开式”绿化,使其符合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一、校园规划原则

(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依据不同层次需求划分空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体现大学校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重视安全与环保。学校建筑重视节能设计与校园无障碍空间的配置,注意节水和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体现校园生态环境艺术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以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二、校园绿化格局的不足

由于不同时代对校园绿化的要求不同,校园绿化的风格也不同,过去校园的绿化格局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现在的校园,校龄不过十年,但是到绿化普遍树木过多。到处郁郁葱葱,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已经对校园及宿舍的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教学楼前后种植的几排高大乔木遮挡光线,致使教室内阳光不足,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影响学生学习。

(二)老化有余,朝气不足。虽然种植年限很短,速生树木、花灌木、绿篱已日趋老化,生长不良,病虫害多,花期变短。绿篱生长过高,下面老叶脱落、干枯,失去了应有的观赏价值。那些病弱、桔老、杂乱的树木形状与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形象格格不入,生长不良的树木也失去了美的价值。

(三)平面绿化有佘,立体绿化不足。由于校园用地充足,绿化面积较大,常在较大的平面内种植低矮植物,立体绿化被忽视。而随着建筑占地的扩大,绿化面积日趋缩小,校园内的平面绿化已显得过于单薄狭小,迫切要求增加立体绿化。

(四)封闭有余,开敞不足。校园的树木,绿篱经过多年的生长,起初整齐、美丽的绿地内挤满了乔木、灌木,不仅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而且也缩小了人们的视觉范围。这种拥挤、封闭、呆板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精神。

(五)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校园大多采用几何状绿地布局,绿化树种大多采用常绿的松柏树种,这种格局显得过于简单,缺少那种效法自然,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意境,易诱发人们消极情绪的产生。高校的主体是代表着时代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积极向上。他们所要求的学生生活环境也不再是那种封闭、循规蹈矩的大学校园,他们向往的是自然、疏朗、 开阔的活动空间。我们的校园绿化必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如何依照艺术的原则,制定符合美学原理的绿化改造方案,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已是各高校校园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校园绿化改造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总体规划是校园绿化工作的指南,新建校园一般都有与校园总体规划相配套的绿化原则,而老校园由于岁月推移,绿化改造比新建校园绿化难度更大。在老校园的绿化改造中除应遵循“师法自然,因地制宜,艺术造景”等一般原则外,应根据其特殊性,遵循以下原则:

(一)设计简单,易于管理。在高校绿化改造工程设计时必须结合学校绿化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以及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以后的维护与管理。由于高校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的维护与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采取“改管并举”的方法,改好一片,管好一片。学校应专门组建一支绿化养护队伍,对现有的绿化单元认真做好管护工作,保持和提高绿地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二)保留大树,改变地形。由于绿化率以及绿化模式的要求,种植了很多的树木,起初整齐,美丽,随着树木的长大,就显得树木过于拥挤,透视性不强,这样就造成了远看郁郁葱葱,近看杂乱无章的现象。

(三)增设景点,提高内涵。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美好精神风貌的育人环境。结合校园的整体布局,根据“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建有特色”的原则进行景点建设,并达到“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的目的。如松、竹、梅配植为“岁寒三友”,种植一片梨花形成“梨花伴月”的意境。也可在学生毕业前出资出力共建景点,体现毕业生“真情留母校,才华献社会”的可贵精神,激励在校学生“以校为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四)循序渐进.推陈出新。校园经十年的绿化,大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和高校的精神风貌融在一起,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精神上的模式,特别是在老同志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所以校园在绿化改造过程中,应忌动“大手术”,不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校园本来的风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局部修整,慢慢改变原来的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对校园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师生观念的转变,审美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校园绿化需要更新观念和手法,推陈出新。在设计中开拓思路,大胆刨新,提高艺术水平;在管理中应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对绿地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园林景观;文化;建设;探析

高校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荟萃之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高素质社会栋梁人才,不仅靠课堂传授知识,而课堂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 园林景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和景观是密不可分的,景观是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高校园林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广义上讲,校园园林景观不同于其它景观,它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景观。一个规划设计科学、匠心独具的优美校园景观,不但营造出高校文化氛围,而且担负着积淀学校历史、彰显办学理念和突出办学特色的重任。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课外活动、休息场所,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师生身处其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1],也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情感、内心,对于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增长智慧、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有人形象地把校园园林景观比作“隐形课堂”,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因此,高校在新旧校区建设和改造中,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原有的校园文化,更要有创新,融入时代特征。现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咸阳职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析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如何体现校园文化,激励全院师生厚德强能、艰苦创业、奋进图强。

2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景观

2.1 学校的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师范教育、农业、体育、教育四校合一组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陕西省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沣渭新区统一大道,紧临西安。目前设有11个教学系部,在校学生11000人。学校一期工程占地64.6万m2,建筑面积20.8万m2,景观面积19.9万m2,水系面积2807m2,绿化面积13.2万m2。

2.2 自然条件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537~650mm,全年平均温度9.0~13.2℃,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41.5℃;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1℃~14.3℃。

2.3 地形地质

咸阳市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高差明显,界限清晰。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灌丛褐土带向北部暖温带半干旱草原黑垆土带过度区。全市土地资源南北差异较大,学院地处咸阳南部,南部土地条件较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园林景观总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校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传承和挖掘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运用标志性建筑和园林小品巧妙布局,植物合理化配置,展现古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点,达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建“绿色、开放、人文、生态化”景观校园。

3.2 规划设计的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校园景观设计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校校园总规划规定的前提下,以确保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依据不同功能区的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做到“点”——景点绿化、“线”——道路绿化规划、“面”——大块绿地规划有机的结合,构成校园绿地系统。

3.2.2 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原则。校园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规划设计时要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利用所在地形地貌特点,做到合理地利用植物资源,形成独特的绿地景观,体现学校的历史沿革,缅怀前辈,激励教育后代。

3.2.3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山、石、水体、建筑物及植物等物质要素遵循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对比的支配性,强调组合联系的完整性,考虑所表达的轻松、恬静、愉快的韵律节奏的流动性,创造出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环境。

4 景观规划设计与校园文化内涵的表达

4.1 富有特色的空间布局

校园空间布局是形成校园环境的基本框架,根据环境用地所处的空间地位及其所赋于的精神功能,将学校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形成“一轴、一核、一廊、一环、六区”的景观体系。

4.1.1 “一轴”:是学校北门至教学楼处,南北走向的一条轴线,是空间上的延续,浓缩了历史与现代气象交融的一条轴线,体现出恢弘大气、宽广的胸怀,是学校的“文脉”轴线。由北至南中浮雕——雕塑——超跃广场——教学楼——北门入口轴对称。

4.1.2 “一核”:是学校的中心区,包括教学楼及其前方的超跃广场,是整个景观体系的核心部分。设置有旗台,是学院师生集会的场所。

4.1.3 “一廊”:是贯穿整个校园南北的一条走廊。是整个校园的绿廊,与校园道路形成纵横的道路网络。

4.1.4 “一环”:是采用环形道路系统联系各区,增加景面变化。

4.1.5 “六区”:按功能及结合景观分为:厚德区、求真区、教学强能区、才艺区、生活区、运动区。

厚德区:位于主轴线的东侧,在行政办公楼和艺术楼的周围。厚德载物,突出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人才,与学院的办学思想相吻合。

求真区:在轴线的西侧,在图书馆、实验楼、活动中心以北周围。营造学生追求真理的景观氛围。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理应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高校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从文化的层次结构说,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整个社会大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高校拥有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所以,校园文化与一般的社会文化相比,更多的是精英文化,大多具有前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品位高雅的特点,它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简单认同,而是对社会文化的超越,它往往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引领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导向功能还能让大学生感受、认同这种文化,将校园文化的印记带到日后的工作岗位,并将所受的文化熏陶传递给整个社会。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辐射、净化、提升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忽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

有些人对校园文化概念认识不清,只简单地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搭建师生展示才艺的平台、活跃师生的业余生活,并不了解校园文化是个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舆论风气、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部分表现形式,未能将校园文化上升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忽视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大众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人生态度消极颓废的倾向,在校园文化中相应地表现出追求时髦的“酷”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明显不足,低层次、庸俗化的活动较多,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大大影响了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和先进性的发挥。

3.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

有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划归宣传部、学生处等由单一或若干部门负责,却没有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级统一领导机构。缺少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和科学论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层次不明确,没能发挥好应有的统筹协调作用。

4.重视科学文化,忽视人文文化

随着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基于学校声誉和学生就业考虑,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方面紧跟市场走,采取的是功利性的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文化灌输,没能担负起传播除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文文化的职责,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5.开放性不足,辐射能力不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文化,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导引作用和辐射渗透作用。但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输出的渠道和载体不多,与外界文化交流少,走出校园、走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与社会的接触面不广,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用,更不用说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传承勇于创新,以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理论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其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其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衡量大学生的道德层次,使其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做出高标准的道德行为。

2.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中国特色之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研究、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恰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高校可以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所存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正确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沉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指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如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期望的非主流文化,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的荣辱观、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一定的误导甚至扭曲,从而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高唱主旋律,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同时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还要努力改造非主流文化中的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

4.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梳理、凝练和建设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校级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在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总体设计和构建。精神文化的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它从更广泛的层面上隐含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理想、基本理念、办学宗旨,学校对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使命等,对师生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因此,各高校要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认真地梳理和凝练,弘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校训,强化校风、学风、教风、作风建设,优化人际关系、舆论导向等人文环境,并以此来导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5.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内容、新载体。第一,可以通过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以及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教育指导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培养创新精神,使大学精神充分渗透并贯穿于具有丰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教师节、校庆、国庆节、建党节等对大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三,以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文明宿舍评比为契机,打造标杆工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第四,要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关注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体现高校社会关怀精神。第五,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构筑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同时也要研究、利用各种网络衍生工具如BBS、QQ群、微博等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平台,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

6.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加强其社会化进程,还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示范作用,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学校和社会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大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名团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博物馆,使大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社会服务和文化共建,组织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文化创建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中,让社区能共享高校校园文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金哲等.当代新术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