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16-02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在二十世纪初以英文“Culture Industry”出现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它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强有力的新兴产业。对于这一词的解释,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的不同,因此各国从本国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观念。在中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文化传播服务的产业群以及相关的生产和服务群体。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地在强调和完善“文化产业”概念,并提出符合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执行方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对全世界各国发展民族伟大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文化产业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以物质化的形式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加速了社会文明化进程,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朝阳产业。其次,文化产业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以文化为生产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生产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创意性文化产品,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优胜劣汰,剔除传统腐朽的落后于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不断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先进文化之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文化产业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当今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最能体现一国的文化实力,它以电影、电视剧、图书、刊物等为载体,在无形之中输送民族文化信息、思想观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国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了本国文化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仅如此,文化产业以一种经济产业形态,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着原有的经济竞争格局,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文化产业背景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挑战和要求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远不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传统式的艺术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国家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俱进地提出符合时代的新要求,为文化产业输送大量的精英人才,满足文化市场对创意型人才的需求,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一)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设计教育策略
中国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一直以美术专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没有形成特有独立的设计教育理论和发展策略,不利于艺术设计的持久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的出现早于中国,并且已经步入高速的发展阶段,一些发展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培养人才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例如英国人十分重视艺术对人们创造能力和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将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拓展到普遍大众,提升了大众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刺激了消费市场,也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设计人才创新性能力的开发。国外艺术教育注重实践,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与企业、市场相合作,了解市场动态,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理念。除此,国外教学还重视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面对其他国家的教学经验,中国也不能一味地照搬模仿,牵强附会地应用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而是要根据中国国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借鉴,取之精华,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二)吸收传统之精华,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之中
艺术设计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将中国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使中国设计绽放出独具特色的风采。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文化产品的创新,而现今中国文化产业缺乏文化创造性和个性,虽然许多剽窃、模仿西方作品或是“Made in China”的代加工模式给产业带来短暂的财富,但是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永远无法拥有自己的品牌,也不会为文化产业带来深远长久丰厚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体系,儒家的民本,仁义,和的思想,道家的超脱自然,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思想,一直都成为中国艺术的追求和精髓。在全球化的今天,设计教育要做好“两手抓”的准备,既要着眼于国际,紧跟世界潮流,教授学生先进前卫的创作理念,又要把民族文化之精髓融入到创作之中,鼓励学生本土化的创作,使之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追求,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独特新颖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重视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将个人化的艺术在广泛群众的心中形成共鸣,从而进行消费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的设计作品会大大地刺激消费,促进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把消费需求视为创作的出发点,及时研究市场形势和消费者心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与市场相对接,将满足市场需求的形式、内容等表现出来。然而,过度地强调市场意识,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市场的奴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遏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影响了艺术家个性化的创作,使创作通俗普遍化。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有方向有目的地培养,引导善于洞察市场和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践活动,引导善于发散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学生大胆尝试创作,实施人才优势的重点培养,满足市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三、发展文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故鼎新
(一)卸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外壳,为艺术设计量身定做“新衣”
艺术设计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产物,与其它美术专业相比,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将其列为美术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并采用以往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按照美术专业的教育模式安排课程,以同样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和定位学生,导致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偏差性发展。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重视和强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过多地安排课时,却没有分配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钻研专业知识,虽然基础教育作为学习专业的坚固基石固然重要,但是艺术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强化。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领域,艺术设计创作者不仅要投入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要更加融入市场观念,加强实践创作。文化产业是一个文化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以及审美习惯对消费者起了导向作用,所以高等艺术学院要加大和企业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到一些广告设计、品牌设计、服装设计等商业活动中,获得市场信息,深入了解消费者,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市场创作,将艺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
(二)提高招生质量,重视精英教育,培养创意性思维
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实行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可是扩招与人才素质能力形成反比,急剧增长的生源导致了教师队伍呈现结构性的短缺,学生众多,教师稀少,精英式的培养大大降低,“一锅煮”式的教学难以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滑,培养出大多缺乏创意思维的学生,无法弥补文化市场对高素质创意性人才的空缺。高等艺术院校在扩招的同时要加强对艺术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提高入学门槛,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除此,在教学方面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创新,认真学好各门课程,拓展视野,创新思维,激发创作灵感。
(三)注重艺术生的文化教育,增强对综合课程的学习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社会学、哲学等各学科相互交融结合而成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科学与艺术的联系甚为紧密,现代设计和科学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状态。尤其在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艺术设计创作的前提基础,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实践操作,而且要加强对设计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和文学等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生作为特长生,强调的是专业技术水平,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艺术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能会对将来艺术设计创作产生影响。高等院校在对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适当地提高对文化课程的要求,招收更多优秀的艺术生。不仅如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减少以往技法训练课的课时,增加对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文化教育以及对综合课程的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地重视技法而忽略文化课程,避免学生的表现能力强,而人文素质低的状况。
(四)加强对教师的审核,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直接转行到艺术设计的,没有学习研究过艺术设计,也不具备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还有一些学校将缺乏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高学历毕业生直接聘为教师,尽管他们理论知识颇为深厚,但并不一定对设计有很广泛的研究,难以很好地指引学生学习与创作。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铭记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了解社会市场行情,及时向学生提供新鲜的信息,并且弥补知识的匮乏,提高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则要严格审核每位教师,考察教师的讲课水平和学生的反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保证教师适得其位。
参考文献:
[1]项仲平.文化创意产业与当地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理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1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并不是全新内容,它的内容是非常成熟的各个产业分支,比如广告、漫画、设计、演出、建筑设计等,其中广告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面貌,同时也对文化施加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格局的重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的层面,所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品牌的宣传,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国GDP增长速度。据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符绍强的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我国仅仅在3%左右。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惊人。
1创新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技术
我国目前已经兴起了创意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设计等具体的内容,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我们以创意经济为支点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确切地说,是以设计创意经济为支点,以设计这个行业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传统产业和高风险投资行业的经济形式。在发达国家,创新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例是很大的,如去年英国创意设计的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16亿欧元,约占13%,今年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工业设计生产价值将会超过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网络服务、电脑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设计服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方向,虽然在规模、资金、从业人员上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就创意文化产业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同的设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自己的设计,保证其在整个文化行业的前景。许多文化设计企业都想成为下一个三星企业,韩国三星公司在20年前才开始生产电子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三星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跻身为最有价值的品牌行列。
我国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不容置疑的,在政府、媒体和社会推动下,创意产业的大船也开启了它的旅程,今后如何走还需要具体细化,这是现代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成功的创意设计将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
2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个关系的研究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经济的主要手段,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联系。
第一,文化产业与生产力理论。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通过这个生产力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化生产力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个概念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家的生产力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我们也是强调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单一方面的生产资料,文化产业最终还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过分地追求利润将无法实现艺术价值的超越,艺术设计方向的产品也是文化产业的内容之一,刻板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使艺术品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曾经出现过反对经济文化产业化的呼声,事实上文化产业是可以形成工业生产力的。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基于文化创意和法兰克福学派进行整合,从微观政治制度和权力分析角度来倡议文化产业与生产消费文化的重要关系,并主张从辩证的观点保护文化产业,促进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化产业就是工业生产力。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具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一直在探索中,对文化生产力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第二,文化资本促进人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大卫・罗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文化资本论坛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学中,文化资本是基于特定文化价值的积累形式展示财富,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资本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文化资本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教育和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同时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决定产品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与地区企业关联,影响国家经济和文化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一系列的价值体系。
第三,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体系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品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增长点,脱离文化资本的经济制度结构可能更容易崩溃,相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加快工业建设的步伐,更新的产业信息,促进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文化渗透将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价值,有些行业的经济与文化传统相关联,新形象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工业产品还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聚合也正在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还有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最大化地发挥文化的载体作用,提高社会经济价值,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体会到了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的依赖,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规范了,研究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更新资源区并增加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艺术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我国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3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在结合国情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实践也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注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对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关文化产业理论在国内外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得到验证,我们应该支持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32)
[4]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M].孙翻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Harry Hilman-Chartrand,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Present and Future[Z].Whos to Pay for the Arts,2011
[6]廖春苗,刘兴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初探――学科交叉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J].文存阅刊,2017(1).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建设;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78 -03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文化产业则更是如此。人才的短缺,尤其是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短缺,已经束缚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江苏省文化产业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领军人才的缺乏也是困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难题。目前,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产业类企业大都缺乏文化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基础;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是,整体人力文化知识层次偏低。
一、江苏省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江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上文叙述可发现,江苏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丰富、储备力量雄厚,但通过人才结构、人才行业与地域分布的分析发现,江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还有待改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职称结构上,缺少中高级职称的文化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第二,学历结构上,仅从文化系统所属人才队伍的构成来看,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66人,本科学历1574人,专科学历2712人,中专学历5115人;本科以上高层次文化人才比例较小,主要为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第三,行业分布上,传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庞大,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创意研发和营销环节人才匮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第四,地域分布上,发达地区与城市的文化人才队伍较强,而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均衡,苏南地区人才资源相对具有优势,而人口总量较大的苏北地区在人才资源数量及质量上都有待提高。第五,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基层文化人才配备不足。第六,省直属单位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县乡基层单位人才资源相对薄弱。
(二)缺乏优秀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人才还可以根据创新能力与价值大小分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与辅助人才等。其中,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与战略思维能力,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点石成金、引领企业立足国内、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这样的人才,一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战略思维与外向型经营能力,二要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人员、财务、资本的管理,能够展开大型项目策划、资本运作与经营、资产经营与融资等经营活动;还要懂技术与文化,能够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就是说要具备三维能力,是三维复合型人才。但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内,具有上述三维复合型才能的领军人才奇缺。即使有也大多集中在省市一级、少数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中(如谭跃);而大多数中小型文化产业企业中,能够将企业做大、做强、脱颖而出的优秀领军人物就更少。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致使江苏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难以有更多的、重大突破,也使得江苏省文化产业不能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中引领。而且,这也是本调查需要重点强调的一点。
(三)缺乏高级复合型人才
第一,缺乏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既要能立足国内市场,也要能熟练地徜徉于激烈竞争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所以,江苏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战略与外向型思维,熟悉国际市场惯例、规则,展开大型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资本经营、资产经营、融资等经营活动;还要谙熟企业人员、财务、资本的管理,能够对企业进行熟练的运营与财务管理。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很少,致使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缺乏创新意识、举措,只能进行少量规模的资本运作与发展;而且,大多数文化产业与企业中,经营与管理人员知识与能力结构单一,懂经营的不会管理,而会管理的又不会经营;经营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使得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强,难以走出国门,甚至有的企业难以立足国内市场。
第二,缺乏高级复合型研发、创意、策划人才。
新兴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业,也是科技研发、创意、策划的结合;科技创意、研发、策划不仅能催生出新兴文化产业与业态,也能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诸如数字动漫影视、网络游戏与服务、大型舞台演出与技术、文博会展策划与技术,等等。所以,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得新兴科技与技能,又能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与潮流、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创意、策划、开发市场的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专业性人才,懂技术的,不懂市场、研发与策划,不能按照市场潮流研究、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更不能开发出具有创新内容的文化精品;谙熟市场潮流与发展趋势的人,又不懂技术、不能将消费者的需求融入产品,不能通过现代科技制造出绚丽、吸引人的艺术精品。例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只懂用软件和技术,而艺术专业毕业的人才,只会简单的软件操作,不懂如何运用技术创作出更加逼真和绚丽的艺术效果,一味模仿日韩的风格,做不出正真有创意的《阿凡达》一类的精品。致使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开发出高端产品、执市场之牛耳,只能游走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中低端市场中摸爬滚打。而且,即使江苏文化出版集团、演艺集团、网络集团、水晶石等文化企业具有这样一些高级人才,但是由于人才使用的流动性、封闭性较高,从而不能交流使用,不能开发出较多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大型化、精品化演艺活动与节目,缺少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创意活动。
第三,缺乏高级复合型文化艺术大师。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科技与市场的结合,更需要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即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将其植入文化产品之中,创造出科技与文化交织于一体的高端创意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精神需要,才能打开市场,在整个文化产业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而高端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但需要新兴科技的介入,更需要文化艺术大师的创意与开发,需要他们长时间、深厚积累后获致的、点石成金的艺术与创意才能参与。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缺少艺术大师,因而,不能将很多文化创意产品推出江苏、推到国际市场。
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处于全国相对领先的位置。但就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看,缺乏领军人才已经成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在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数字动漫与影视产业、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等行业有一些拔尖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但主要来自外资行业或者民营企业,相对缺乏本省自己培养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因此,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缺乏不仅成了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与文化产业较为发达、领军人才较多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影响着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领军人才的培养机制与计划,领军人才的产生主要靠自身的努力。
(二)缺乏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与项目
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也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创意、策划人才,还需要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文化艺术大师。但是依据上文所述,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缺少复合型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因而难以引领文化产业的市场潮流。而这也反映出江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缺少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
(三)缺少文化产业高级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高速增长的成就;但是就增长来看,主要是投资和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而非人才资源的创新与创造。因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很少专门用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在接受扶持资金后,多用于具体的项目,很少再有相关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投入。于是,基础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培训资金较少,再加上文化产业基层单位的福利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故而造成部分文化产业人才流失,造成缺少领军人物的现象。而且,即使有一些文化产业企业有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但是由于投入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也致使一些高技能人才、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流失。
虽然,在某些行业,江苏有相关的“高峰”人才建设与培养工程,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针对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中长期人才计划。文化产业人才项目和工程还处于粗放的大面积撒网,流于形式的状态。其表现是:第一,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强,投入主要用于文化项目、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和短期投入,在硬件改善的同时,文化人才引进、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文化专业技能职业教育、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投入和扶持相对不足,缺少针对性。第二,扶持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措施单一;在扶持对象方面,缺乏严格的选拔和评估机制,没有分类别、分层次的指导,计划性和科学性差,没有与江苏省文化建设目标紧密结合;第三,在人才计划的成效方面缺乏对成果的要求和考核机制,由此,造成文化人才扶持计划和人才工程成效不明显;第四,缺少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计划,虽然,江苏省建立了“百名博士引进工程”,但是,并没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程与项目。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9页)
(四)缺少科学、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我们发现,虽然国有文化产业企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长期存在着人事管理的条块分割体制,高级人才使用的灵活性较差,封闭性较强;使得高级人才只能在本单位,或者本企业之内作用的发挥,致使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能合理的流动,不能灵活的运用,难以人尽其才, 故而致使有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但不能做大、做强,而且有的企业是昙花一现。
(五)缺乏高端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高级文化产业人才作用的发挥,不但需要灵活的管理与运用机制,也需要较强的人才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人尽其才。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文化产业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使用方面缺少灵活性,而且有些企业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在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各项工资制度、奖金制度基本还是参照原来的事业单位的工资等级办法,薪酬制度还没有按照鼓励人才、激励创新的原则而得到完善,人才形成的良好土壤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非公文化企业的工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着制度分割,造成薪酬制度的不规范、人才制度环境的不协调,以及人才流向单一和分布不均衡;报酬与贡献的联系不紧密,人力资本回报还没有成为劳动者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上述这些原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江苏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出炉,也影响了江苏文化产业基础人才的发展,影响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关键词: 苏州 文化创意产业 苏式艺术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和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范围或创意工业概念都做出了界定。相关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检索并查阅,在此不再赘述。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台湾。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做出如下概括:依靠个人的知识、技能、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依据学理和我国实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应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的总和。
苏式艺术设计指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构成元素融和本土文化而具有浓郁的苏州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通过各种设计技法和不同设计视角展现苏州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经济建设和城市变迁。能把握苏城的时代脉络,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和传递当下的审美观念的此类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密切。从艺术设计角度理解,“文化”是艺术设计的精神载体,“创意”是艺术设计的形式需求,而“产业”则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及文化建设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艺术设计文化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自2000年开始,苏州市创意产业普遍形成了政府政策扶持、建设硬件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投资,企业积极主动投资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不约而同地建设了自己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苏州的发展概况为:企业数量有14733个,就业人数有253211人,资产总额为3560.40亿元,营业收入为936.90亿元。根据“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2011年10月份公布的苏州市文化产业资源库项目统计出的数据为:已建成项目有22个,建设中的项目有53个,规划建设项目有19个。其中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有胥江一号文化创意园和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两项。
苏州文化产业在于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位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等六项新兴产业,并以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与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产业。目前苏州市内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区有四十多个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平江区、太仓与昆山。各区域有着不同的创意定位,其中吴中区和平江区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产业,其余则多为动漫、创意或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且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11月26日,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揭牌成立。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是由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文化创意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组织,它是政府同文化创意产业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将以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组织形式,更广泛地凝聚创意人才、推动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塑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品牌策略、形象定位和设计策略三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元素可从苏州当地文化特色中延伸,了解相关设计作品的背景、形态、特色等,以整合性的思路拟定品牌策略。在设计执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意象和设计风格的定位。在后期制作选材或者形象定位时同时考虑实用与审美及市场推广的价值。
艺术设计类别庞杂,有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在阐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时以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为例进行扼要说明。海报一般可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公益海报、政治海报等,《苏州印象》海报属于文化海报范畴,文化海报和其他类型的海报一样都是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分解与重组,不同之处它以传播特定城市文化为核心。
在借鉴国内主题海报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雄厚的商业经济条件等为《苏州印象》海报设计展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主题海报设计展,举办伊始便吸引了国内外设计者的广泛响应,目的是用海报设计形式宣传苏州的城市形象。《苏州印象》海报设计是融和苏州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典范,对宣传苏州、引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等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视觉元素的运用和创意方面着重表现江南水乡、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古镇民居、工艺美术、现代都市等苏州特色文化。在表现技法上除了海报设计应当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图形设计的单体元素、多重元素、类似联想、元素替代和正负形的基本方式外,还将国画创作的传统技法及数码特效的现代美感或独立呈现,或交融阐释。曲、静、空的意境,淡、儒、素的雅境,自然与人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统一等将苏州的城市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州印象》的主题形式随着城市的变迁得到不断地拓展,《苏州印象》已成为一种诠释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
苏州市建设“文化强市”共有六大举措,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对外交流等六大工程。艺术设计的宣传形式无疑在六大工程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当代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苏州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国际化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应当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有苏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构建优良的政策环境,深化苏州文化体制改革,加强苏州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包装等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文化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力。充分开发、利用、保护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和苏式艺术设计行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真正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走向世界。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共同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并强调培养艺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氛围,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壮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黑龙江史志,2008(11).
[2]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