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养与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
关键词:全科医生;内科学;课程;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45-04
健康公平是人类在21世纪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边疆基层卫生系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医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相关政策,针对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1]。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本科缩小版”式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学制短、生源基础差的学情,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胜任基层医疗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本文借鉴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专家委员提出的以卫生系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力要求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理念[2],针对培养基层全科医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科学》开展岗位需求调研,旨在为以岗位胜任力[3]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南边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3个县(市)卫计局所属145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研,包括120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选取1-2名具有五年以上基层临床医疗或全科医学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医生,发放问卷1-2份。145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180份。
(二)方法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法及专家咨询法设计问卷内容。通过与红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各县(市)卫计局发放问卷,文件明确规定调查对象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基层临床医疗或全科医学实践经验,保证了问卷的作答质量。
2.调查内容
针对培养基层全科医生的专业核心课——《内科学》课程中58种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进
行调查。在设计问卷之前,通过专家咨询法从葛均波主编的《内科学(第8版)》教材中筛选出常见内科疾病58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9种,循环系统疾病18种,消化系统疾病14种,泌尿系统疾病6种,血液系统疾病6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謝病5种。通过问卷,调查以上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频率,频率判断包括非常多、比较多、一般、比较少和无,一共五个等级。
3.调查过程
调查时限为2019年4-5月,共25d。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100%。
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所在科室情况:全科101人,内科33人,外科14人,妇产科8人,儿科7人,五官科5人。执业资格情况:临床执业医师78人,临床执业助理医师51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30人,乡村医生17人,公卫执业医师2人,公卫执业助理医师2人。
(二)58种内科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9种呼吸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9种呼吸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非常多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遇到一般多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炎;遇到比较少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和肺结核。
2.18种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8种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一般多的循环系统疾病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余循环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3.14种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14种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比较多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遇到一般多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消化性溃疡和结核性腹膜炎;其余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4.6种泌尿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6种泌尿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層医疗诊治中遇到一般多的泌尿系统疾病为尿路感染;其余消化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5.6种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6种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表中所有血液系统疾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6.5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
5种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中诊治的频率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比较多的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为糖尿病;遇到一般多的为痛风;其余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病在基层医疗诊治中遇到的频率均比较小。
三、讨论
(一)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常见的是照搬本科体系,或将本科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删减。课程设置依然是按照先设置课程,后确定教学目标的传统理念[4]。通常是教材内容是什么,教师想教什么,课程目标就设定成什么,而不是由期望的学习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另外,这种学科型教学重在学习内容的系统全面而忽略岗位的实际应用,与学制短、学生基础理论差的学情不相适应。这是导致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脱节的直接原因。
(二)以基层医疗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 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15-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腹部手术适应证越来越广,外科医护人员就要面对身患多种疾病的高龄患者,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免疫力低下,往往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必然会提高手术的风险,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康复。因此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术后的恢复非常重要。现就本科2010年2月~2011年5月78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71~88 岁,平均75.6岁。其中,胃癌16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胆囊结石11例,胆管结石7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5例,结肠癌18 例,直肠癌12例,肝癌3例。本组中有63例(80.77%)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60.25%),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11例(14.10%),糖尿病12例(15.38%),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1.28%)。
1.2 护理对策
1.2.1 术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历、检查单、化验单,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和沟通,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据此制定出有效地护理措施,治疗和控制合并症,调节患者的生理情况在最佳状态,正确指导患者术前准备,使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的方法,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1.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常规进行的心电监测和吸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护理记录。对于术前有心血管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对于术前有呼吸系统合并症者,需要特别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给予雾化吸入,协助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通知医师,协助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1.2.2.2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严格遵照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1.2.2.3 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在位通畅,正确摆放各种引流管,做好引流管护理的宣教,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做好交接班。在协助患者翻身和搬动时注意妥善放置引流管,避免拖出、污染等。
1.2.2.4 切口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定时观察切口敷料的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脱落、松动等,定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红肿、发热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2.5 疼痛护理。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物,协助患者咳嗽、深呼吸时,用手轻轻按住切口,减轻疼痛,同时预防切口裂开。在更换引流袋,翻身和改变时,注意妥善管理引流管,避免引起疼痛。
1.2.3 心理护理
在围术期都需要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爱,用细心的护理、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安慰老人,消除不安、焦虑、固执、抑郁等心理因素,使老年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感。
1.2.4 饮食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饮食护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合理调节饮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遵医嘱正确应用降糖药物,控制空腹血糖在合适的范围。手术前正确指导患者做好肠道准备,术后不能进食时,遵医嘱静脉给予补充蛋白、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高营养、高热量物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是否耐受。在可进食后,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的护理,嘱患者少食多餐,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师、查找原因,正确处理[6]。
2 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29.48%,大部分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11.53%),呼吸系统疾病17例(21.79%),切口感染2例(2.56%)。77 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的不佳,全身脏器生理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应激能力、免疫力、新陈代谢能力均明显低下,对手术的创伤耐受力也下降,术后机体恢复缓慢,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3.2 合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由于老年患者本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术前多伴有常年的慢性肺部疾病,腹部手术多为全麻插管,气道开放,增大了肺部感染的概率,而且术后长期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使肺顺应性明显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而肺炎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占73.1%[1-2]。本组有17例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例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最后因MODS死亡。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患有不同程度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3],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因素的刺激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当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超过其冠状动脉的最大储备力时,则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发症,有资料显示:老年人腹部外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 12%,其并发症主要与心肌缺血有关[4]。本组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9例,占11.53%。
3.3 疼痛及营养不良
术后切口疼痛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疼痛可诱发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由于疼痛,术后患者害怕用力咳嗽,不能有效排痰,易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张,严重时造成呼吸衰竭。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早、速度快、发生率高,如果不注意,长期的营养不良易影响术后切口的愈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5]。
3.4 免疫力低下及感染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在术前就免疫力低下,多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术后组织愈合能力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易引发感染。
4 小结
对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应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器官功能状态,做好术前饮食准备和改善基本体制,提高免疫力和耐受力,术后需要加强监测、精心护理以及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钱小顺,王士雯. 老年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3):235-237.
[2] 卞秀敏.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69-1970.
[3] 乔桂萍.高龄患者术中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0(15):59-60.
[4] 胡亚红.护理干预对减轻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2-43.
[5] 罗辉遇,谢长江,刘卫红,等.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00-1401.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132例患者,平均年龄(76.84±13.21)岁,男71例,女61例。原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2例,呼吸系统疾病43例,晚期肿瘤患者9例,外伤性骨折14例。压疮患者初诊时伤口评估:Ⅰ期压疮31例,Ⅱ期压疮15例,Ⅲ期压疮55例,IV期压疮8例,混合型压疮23例。对照组68例,男30例,女38例。>75岁22例﹤75岁≥60岁46例,基础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者13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肿瘤患者25例,骨折20例。
采用PASWStas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外带入压疮的老年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
年龄>75岁的患者院外发生的概率远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于压疮的发生没有影响,男女发生压疮的概率趋近一致。而患者的基础疾病对于压疮的形成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可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远高于原发性肿瘤、骨折等疾病的患者(P<0.05)。
2.2不同分期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预后情况
实施勤翻身、加强营养、气垫床、红外线光照、伤口敷料换药及涂用美宝烧伤膏等护理干预措施后,不同压疮分期及混合型压疮患者的痊愈好转率均达85%以上,经过检验分析,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3.1年龄:调查发现年龄为老年压疮患者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高发。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机体活动能力下降速度增快,皮肤弹性下降等多种生理表现为压疮的发生提供多种有利条件,可参考何春梅、姜红等人的研究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我国≥60岁的老年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在提高。综上所述,75岁是研究老年压疮患者在年龄上的重要分水岭。
3 讨论
3.1性别
不同性别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相近,男性发生率为70.30%、女性发生率为66.67%,没有明显差别;同时,经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
3.2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