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位一体;化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7-02收稿日期:2015-10-0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1][2][3]。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根据现有培养实践来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与社会、学校以及研究生个人的需求脱节等问题[4][5][6]。因此,开展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位一体”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思路
化学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践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了四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资源化学工程、储能化学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培养的人才在行业内广受好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要求,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进一步加快了“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构建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二、推进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基本思路在于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课程学分远远少于学术性研究生教育[7]。因此,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减少培养体系中对课程学分的要求,适当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如将专业实践从4个学分提升到10个学分,进一步突出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模式。所谓 “层次化”是指构建从基础专业课程到专业能力发展课程,再到综合能力发展的立体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指打破现有的课程组成,按照培养人才功能的不同,对现有课程形成模块化的组合。
三、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导师队伍,严把入口关。如日本一般专门职业大学院要求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法科大学院要求20%以上,教职大学院要求40%以上。[8]二是注重导师队伍的考核。如美国高校对导师实行“非升即走”的评估考核制度[9]。三是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加强保障。如德国的法律把教授的身份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职务也是终身的,不得任意解聘[10]。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制度建设。制订了《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细则》等制度。一是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标准,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学术性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异同,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职责,制订相关的制度。
(2)依托科研项目与平台,拓展“双导师”选聘途径。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化学工程专业与企业联系紧密、在化工冶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的特点,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平台,聘请企业导师。依托产学研合作选聘导师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使“双导师”联系更加紧密,避免“双导师”流于形式;二是积极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学生既能够在学校接受相关教育,又能到企业受到工程应用实践的锻炼,而且“双导师”能形成良性互补、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从国外选聘兼职导师。从国外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开发人才,利用其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使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能较快获得国际性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吸收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四、丰富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载体
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的核心。围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通过在课程中模拟实践、在行业中锻炼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在教学内容中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二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工程化学过程。
(2)与行业与企业共建合作,提升实践能力。一是“二维深化”企业、行业合作力度。在横向上,加大企业合作的面;在纵向上,加深与企业合作的深度。除了就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合作外,还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的合作与其融为一体,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在这两者中得到提升。二是探索企业合作的责权划分机制。对于共建基地,对基地的组织体系、双方职责、导师、学生、培养细则、知识产权、经费、学校支持等内容探索确切的规定和解释。三是探索“集中双向”研究生实践机制。“集中”是指依托学校、学院、专业、系,将合作的资源进行集中起来,“双向”是指系里将集中的资源以及培养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资源进行双向的公布,让双方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五、完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及保障体系
(1)探索“四级联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四级联动”是指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四级”专业学位评价主体体系。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主要方式就是学校自评、政府考核,企业特别是企业导师也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是不深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价的形式还较少见。但是随着国家评估与评价的宏观政策的变化,比如“管办评”分离,明确地提出了要将第三方机构纳入评价体系中。因此将社会机构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主体,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每两年一次,邀请校内专家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每四年一次,邀请校外专家,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企业代表、其他高校化学工程教授代表、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进行诊断号脉,从而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现已完成第一轮的校内、校外专家评估。
(2)构建“软硬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教授、企业导师、第三方机构的成员组成;依托教授委员会进行决策,建设领导小组的提议应在教授委员会上通过才能执行;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委员会,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二是理顺内在体制。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尝试建立了相关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奖助贷体系,现已建立25万元/年的奖助体系。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100%,选修人文素质相关课程达到100%。
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化学工程的优势与特色,围绕实践能力提升这一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2):87―94.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生教育,2012,(6):52―55.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40―44.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60―64.
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中国高教研究,2011,(9):45―49.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高益民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5):35―39.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IChemE鼓励发展化学工程科学各分支的全面进步。IChemE认证具体要求被认证院校在化工专业课程设置上既要有深度同时需注重广度。在深度上,可以引进源于该学院科研优势的课程,让学生在某些具体技术领域获得“钻进去”的化工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放式思维、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广度上,可以引进更多基于该学院科研方向的课程,利用教授的强项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的化工知识面。但无论是核心基础课,还是高层次专业课,课程内容都要不断完善,动态更新。我国的化学工程教育改革也非常强调学科交叉,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突破原有知识体系,另辟蹊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同时提倡化工课程设置要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化工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减少陈旧、过时的化工知识。化工教育改革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时提倡综合考虑几个平衡,即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之间的平衡、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之间的平衡、课堂教育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等。而我国传统化工教育则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因此,IChemE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展,将促使各院校对传统的化工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合格化学工程师的需求。同时,IChemE严谨的监督工作及动态的认证周期(五年一次)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使国内的化学工程教育始终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IChemE认证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国内的教学都是沿袭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IChemE鼓励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化学工程教育的改进。比如IChemE提倡三类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问开放性问题和反问式问题。让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接受开放性问题的挑战,并将这种挑战在整个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延伸和扩充。启发式教学:多用案例分析和多问“为什么”及“如果不”的问题,也可把真实的工程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项目为主的教学:学生自我管理,导师提供咨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评估方法,IChemE更看重学生课外作业和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IChemE提倡根据课程本质,明智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考试方法,以及书面课外作业、口头报告等组合的评估方法,并在考试、书面课外作业及口头报告中都要而且多包括开放式的、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素质教育倡导广大教师勇于突破“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陈旧模式,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可能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本质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学结合。同时,现代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强调构建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在考评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IoChemE认证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他们一般认为科学比技术更重要,这正是中国传统工程教育不重视工程设计的误区,导致学生缺少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历。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形式重于内容,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工程设计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事实上,学生必须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并且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学会如何做设计。IChemE强调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能仅限于大四的工程设计项目,而是要将工程设计训练深埋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见诸于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规划中。比如大一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介绍,大二阶段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质量和能量守衡设计任务,大三进行个体设备设计的训练,大四安排学生完成包括工艺和设备的设计项目。同时,大四设计项目是学生工程设计训练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项目的管理要科学有计划,项目评分要控制质量,力求整个专业每组学生的工程设计项目的难易程度相当,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IChemE认证的这些工程设计要求与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国际化的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要纸上谈兵、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工厂实习中应多参与生产环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工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培训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综合的工程训练中心,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IChemE认证在国内的开展,可以成为这些工程教育理念得到系统实施的强大推动力。教师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教改的质量。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少、项目设计经验缺乏的情况,因此很难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造成在教学时更多的是理论到理论,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工教育改革强调在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而IChemE倡导来自企业的会员到高校讲学,或邀请杰出校友和工业界朋友以讲座方式向学生和教师介绍工程技术应用实例,以弥补高校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在拓宽学生工程认识视野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工程实际的学习机会。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试行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申请考核拟录取人数不超过学院该学科当年博士招生计划的10%。
二、申请者基本条件
申请者须具备公开招考博士生报名条件,原则上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同时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申请者为国家“211工程”高校或重要科研院所或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日制优秀应届或往届硕士研究生;
2. 已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
3. 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科研潜力,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如:省部级以上(含)科研项目骨干成员,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科技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
各学科可根据学科要求制定其他申请条件。
三、申请考核程序
1. 报名申请
考生登录博士研究生报名系统选择"普通招考”类型进行网上报名,在规定的申请截止期内将申请材料送交(或邮寄)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同时递交申请考核制书面申请书。研招办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材料送交至所申请学院。
2. 资格初审
学院申请考核博士生选拔领导小组根据考生所提交的申请
材料,对其报考资格、基本素质和科研潜质进行评估与初选,综
合考生的科研基础和招生导师的基本意向,确定进入综合考核阶段的考生名单。
通过初审考核的考生材料需在学院进行公示。
3. 综合考核
申请人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科研成果做一次学术报告(时常约三十分钟)。学院组织考核专家组对申请者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形成综合考核意见。
4. 录取
学院申请考核博士生选拔领导小组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在研究生院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报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四、组织
学院成立申请考核博士生选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不少于5人,组长原则上由主管院长或学科负责人担任,负责制定本学院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组织考生材料审核、组织综合考核命题、组织综合素质考核、确定拟录取名单等。
学院可按招生学科成立若干综合素质考核专家组,专家组由不少于五名本学科教授(至少2名为外单位专家,申请人导师不进入专家组)组成,对参加综合考核的考生进行学术水平考核,对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形成综合考核意见。
五、监督和复议
1.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选拔工作过程全程进行监督,一旦出现违纪违规事件,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校监察部门将对选拔工作进
行全面、有效监督。
3.实行复议制度。考核结束后的一周内,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受理具实名的书面投诉,对投诉问题经调查属实的,由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责成有关学院进行复议。
4.设置考生接待电话,其号码为:64433759;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其号码为:64434762。
六、其他说明
1. 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博士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示。
2. 未通过申请考核的考生可自愿参加当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需再次报名。
军训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带着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硕果走进了大学。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为级新同学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为大学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老师们,向精心哺育你们成长、并给予大学充分信任的广大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对帮助、指导、组织我校军训工作的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你们刻苦学习的回报,是你们的父母、老师不辞辛苦、哺育培养的结果。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走进了大学,你们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一个社会精英,要自我成长,还要帮助别人;要自我奋斗,还要服务社会;要规划自己幸福人生,还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
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历经近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个博士点,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硕士点,个本科专业。拥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中心,个省级重点学科,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个,博士生导师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人等等。
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求索、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的精神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确立了“立人、传知、求新、惠众”的办学宗旨,“明德、笃学、弘毅、拓新 ”的校训,“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修身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学校把“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橡胶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强务实”的作风和宝贵的“橡胶品格”,这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新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每位同学要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奋发的学习劲头,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漫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中领略和体会科学、艺术、人文各自具有的无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素质好,同时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艺术造诣和人文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新同学,将要开始的军训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对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这一课能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纪律,更明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更清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真谛是什么,所有这些对你们都是一种帮助,将让你们受用终身。多年来,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军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军区、省教育厅等上级的表彰,有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教官,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上好军训这一课,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军训将带给每个同学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实践和创造。承担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将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近况及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带入本科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热情,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尝试性地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学生在参与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同时,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机起到了直接的激励作用,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进而带动并感染周围其他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并通过科研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求知欲和研究兴趣,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1]。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关键在教师。因此,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1采用“传、帮、带、督”的方式,构建高水平教师梯队
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每人要拜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为师,跟班听课,并参加辅导、答疑、改习题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接受了考查,考查合格者方可担任课程主讲。老教师在其中则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督的作用,课前听试讲,结合具体理论、概念与青年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给青年教师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课后及时与青年教师交换意见,随时解决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师徒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教改活动,培养锻炼青年教师,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2.2教学科研相长,不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开展本科教学,而且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否则就会形成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的状况。在强调教学工作是教师天职的同时,还需强调科研工作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以及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1]。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启发式教学
关于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推行启发式教学,这是我们教改的关键。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注重对他们开发性思维的训练。教学结果也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权威和标准答案等,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知识本身。每次课后可以留1-2个比较有趣的思考题,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课堂讨论[3]。如一些化学实验课上请同学上台讲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老师略加点评,这样可使台上的同学得到锻炼,台下的同学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向“导演”转变,学生的角色要由“观众”向“演员”转变。
3.2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其潜能[4]。要允许有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为这些优秀学生设计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养计划,例如可以让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3.3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讲授学科知识,还要讲授学习方法,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综合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我们不能把学生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仅仅用于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1]。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根据学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与改革:
4.1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随着高校对试验环节投入的不断增加,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在实验课程中安排适量的验证性、综合性和选做性实验,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综合化学实验中要求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内容须涉及一些科研项目,从而提高了实验的先进性、前沿性和综合性。选做性实验与本科生创新实验结合起来,常常只给出实验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自己完成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所学知识成为活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
4.2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有三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学校应加大对实习的投入,尽量让学生到一些管理、工艺、设备、控制比较先进的大型石化企业去实习,为学生认识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搭建平台。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现场实习是锻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相互联系、加强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是建立稳固实习基地的重要方式[5]。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我校该专业学生陆续到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知名大型企业去实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优化课程设计方案
一方面,除了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外,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等课程中一般独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即小设计,这样可以达到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将上述课程的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来进行融会贯通的认识和应用,同时还使学生接受了初步工程实际能力的基本训练,这样对于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设计的同学来说会增加其设计能力,而对于在毕业设计环节选择论文研究的同学来说不会造成设计能力训练环节的缺失。另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毕业设计的分量,专门对一部分青年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正规培训,以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加规范。
5完善管理制度
改革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建立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导师制、自由选课制,逐步实现校园创新的学术环境。为此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给予软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相继建成了一批开放实验室。同时学校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及自主创业活动,专门设立“常州大学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每年划拨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金。学生可以自己申报一些选题好、具有创新之处的课题。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联系导师与实验室、填写申报表等过程,通过评审立项后,进入科研组做实验。课题一般1-2年完成,中间经过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环节。对于能做出成果的同学给予加学分或物质奖励等方式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该制度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大二或大三就进入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做出了创新成果,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如资料环境、实验条件、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指导,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并给予正确的评估和引导;同时,应强调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影响理论课学习,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