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表现

科技发展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表现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本室;标本;历史;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Q9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36-03

标本馆是标本的贮存场所和载体,标本是其承载对象在时空存在的第一手证据。植物标本是植物学工作者科研活动的积累和自然遗产的永久记录,是研究物种的分布及历史、现状、系统演化的证据,也能反映标本馆拥有者的学术氛围和历史积淀。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54年。目前,浸制标本大多已经超过了保色期,颜色开始消退、失真,大部分20世纪采集制作的标本出现破损、脱落和丢失现象。受场地、开放制度和使用制度的限制,标本在教育教学上的功能受到限制。因此,标本室和其中存放的标本急需整理、修补,有些甚至需要废弃。为此,自2012年3月,我们对安徽科技学院标本室的标本进行了归类、整理,目的是整理、挖掘和系统化利用直观教学素材,为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拓宽渠道,探讨一条切实可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的植物学教学模式。

本文是对标本前期整理工作的总结(主要针对维管植物),并就我院标本室的发展历程和标本现状做简单回顾。

1 标本基本情况

我院标本采集和保存始于1954年,距今约有60a的历史。未经整理的室存标本总共2 023份。从保存方式上来分,主要是腊叶标本,也有少量浸制标本、风干标本和种子标本;从分类类群上分,涵盖了藻类植物、菌物(含地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占90%以上。由于年代久远、管理不善,这些标本中的一部分(809份)已经不能使用。整理后,较为完好的有1 214份,在这些标本中,蕨类植物有9科、12种、46份,裸子植物6科、15种、53份,被子植物的情况汇总于表1。

3 我院植物标本室的发展展望

自2004年始,我院就致力于校园教学资源直观素材的开发利用[2],探讨新形式下的植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将我院标本馆中历年采集、制作的标本进行数字化,并研讨与之有关的标本馆管理模式和开放使用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与国际同步进行标本信息数字化的工作。代表性的工作有: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中国微生物与病毒主题数据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初步建成的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物种2000中国节点高等植物信息系统(CNPC)和中国数字植物园(CVBG)等一批覆盖全国植物标本、图像、物种和引种植物的信息系统。这些生物或植物学信息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植物学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背景下植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深入,对传统的植物科学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与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的植物标本和标本馆,其构成、管理、使用和开放模式,是其改变方向之一。改变的结果,会使更多的使用者享受到互联网为之带来的迅捷、便利和翔实。毋庸置疑,能提供更多方便、能为教学提供更多服务的植物标本的数字化、标本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是植物标本和标本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8.

[2]王玉良,柴瑞娟.素质教育中植物园现状和作用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16.

[3]黄成浩.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建设[J].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2004.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essay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 according to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output,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ly, it utilizes Osculating Value Process, Entropy Method,and Rank-Sum Ratio to deal with apiece index data based on 11 western provinces'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lated data in 2012. Then it contrasts and analyz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ranking of the three resul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sequence.

关键词: 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法;熵值法;秩和比法;综合评价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Osculating Value Process;Entropy Method;Rank-Sum Ratio;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0 引言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地区的资源投入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管理水平、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利用科技知识能力及水平的尺度。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对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测度。通过对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比较,可以对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由此发现制约地区较好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各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文献[2-7]已经从不同角度,分别运用秩和比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研读,综合采用密切值法、熵值法和秩和比法对我国西部十一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 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发展水平评价研究问题已经提出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尚未形成完全统一、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其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无法完全独立界定;其次也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致使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赋予过程中的侧重目标有所差异。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特点,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环境、科技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建立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基于多模型的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由于自治区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所以本研究确定选用除自治区以外的西部十一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指标(略)。

设省区Ai(i=1,2…,m)在指标Bj(j=1,2,…n)下的取值为rij,得到原始数据指标矩阵R=rij (m×n)。

2.1 密切值法评价

2.1.1 密切值法计算原理

密切值法是系统工程中多目标决策的一种优选方法。[4]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代表意义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故首先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得规范化指标矩阵X=Xij (m×n)。

2.1.1.1 确定最优点和最劣点

令:X■■=max{Xij},X■■=min{Xij} (j=1,2,…n) (1)

则:最优点集B+(X■■,X■■,…,X■■),

最劣点集B-=(X■■,X■■,…,X■■)

2.1.1.2 计算各省区密切值Ci

省区Ai的密切值为:Ci=■-■(2)

其中:d■■=■(X■-X■■)■■,d■■=■(X■-X■■)■■(3)

d■■=min{d■■} ,d■■=max{d■■}(4)

当Ci>0时,Ai偏离最优点,Ci越大,偏离越远;当Ci=0时,Ai最接近最优点,即Ci最小的省区就是科技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2.1.2 密切值法评价结果

由规范化处理指标矩阵R,得到规范化指标矩阵X(略),并根据(1)式确定省区集的最优点集B■■和最劣点集B■■:

B■=(0.5509,0.3607,0.7655,0.4903,0.8343,0.6502,0.6556,

0.6203,0.5993,0.8746,0.3155,0.6247,0.4528,0.3331,0.6060,

0.3755)

B■=(0.1279,0.2147,0.0505,0.0848,0.0104,0.1147,0.0028,

0.0258,0.0476,0.0066,0.2829,0.0515,0.1589,0.2560,0.1188,

0.2223)

计算各省区密切值Ci。根据(3)式计算d■■,d■■,由(4)式得d■。依据公式(2)得各省区的密切值Ci及排序结果(表4)。

2.2 熵值法评价

2.2.1 熵值法计算原理

通过计算熵值可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的大小,从而研究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6]通过转换原始指标矩阵R,得到熵值法模型评价指标矩阵S=spq (n×m)。然后计算接近度Tpq,并对指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矩阵t=tpq (n×m)。

2.2.1.1 计算评价指标p的条件熵Ep

Ep=-■■ln■ (5)

其中tp=■tpq。用Emax对Ep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表示评价指标p的重要性的熵值:

e(tp)=■Ep=-■■■ln■ (6)

2.2.1.2 由e(tp)确定评价指标p的评价权值Qp:

Qp=■[1-e(tp)] (7)

其中Ee=■e(tp),且满足0?燮Qp?燮1,■■Qp=1。

2.2.1.3 计算决策量Fq

Fq=■Qp(t■■-tpq) (8)

其中t■■为矩阵t的第p行的最优值,决策量Fp小的省区优于大Fp的省区,根据Fp的排序,评价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差异程度。

2.2.2 熵值法评价结果

首先转换原始指标矩阵R,得评价指标矩阵(略)。然后计算接近度Tpq,进而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tpq,得出指标归一化矩阵t(表2)。

根据(5)式计算评价指标的条件熵Ep;由(6)式对Ep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熵值e(tp);由式(7)确定评价指标p的评价权值Qp;最后通过(8)式计算决策量Fp,对各省区决策量Fp进行排序,得出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在熵值法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2.3 秩和比法评价

2.3.1 秩和比法计算原理

秩和比法能够充分利用原有信息,有着极强的统计信息功能。在统计中兼有描述性与推断性的优势。[5]

对每个指标进行排序,通过秩代换,获得无量纲统计量秩和比:RSRi=■。(9)

Rij是第i个省区的第j个指标的秩。对秩和比RSRi进行排序,判断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高低。

2.3.2 秩和比法计算结果

各指标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对各指标进行排序,通过(9)式进行秩代换,获得各省区无量纲统计量秩和比RSRi,并对其进行排序,得出秩和比法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3)。

3 结论

由表4密切值Ci及排名结果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Ci分布在0~2之间,越接近0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陕西省的密切值为0,即发展水平最好;处于0~1之间的还有重庆和四川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分布在1~2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由表4熵值法决策量Fq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决策量处于0.002~0.01之间,决策量Fq越小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决策量处于0.002~0.006之间的有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决策量分布在0.007~0.01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

由表4秩和比法计算结果RSRi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秩和比处于0.30~0.85之间,秩和比RSRi越大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秩和比处于0.70~0.85之间的有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秩和比处于0.30~0.60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同样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根据表4中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三种方法下,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有个别省区的排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基本一致。对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序进行分析可知,在西部11省区中,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陕西、四川和重庆。排名后五位的分别是云南,新疆,贵州,宁夏,青海。另外,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4 西部省区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培养并引进优秀人才

各地区需要对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区硬件实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也应当从其他快速发展的地区引进高技术人才,弥补地区人才不足。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2 加大科技支撑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地区科技稳健发展

各省区均应结合地区发展现状,积极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科技支撑项目,改善科技支撑环境。例如青海省近几年实施的以 “123”、“1020”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重点解决了一些制约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4.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应发挥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企业也需要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使得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产业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主体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进步。

4.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发展特色科技创新产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其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科技发展能力提升,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立军,王瑛.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45-46.

[2]王再进.国外科技评估的历史、现状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6-80.

[3]徐明凯,綦良群,马妍.发达国家科技评估体系的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6):104-106.

[4]郑保章,钱琨,潘雄锋.基于密切值法模型的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发展水平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72-174.

[5]胡斌,章仁俊.基于秩和比法的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6):55-57.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 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第4篇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中国梦”,而对于中航工业这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来讲,只有做好对未来的科学规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才能够更有力支撑实现“中国梦”。正如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启动大会上所说,中航工业必须为实现“中国梦”有所担当,要制定并落实航空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这将必然为集团公司下一阶段的大发展提供支撑,也将是制胜未来的基础所在。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此前长期的积累,才换来了最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新型号、新技术的“井喷”,让国人倍感振奋,同时,这也对中航工业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中航工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将会彻底改变军工行业长期以来的“重型号、轻预研”的历史惯性,由过去的型号牵引转而为技术牵引。届时,新型号和新技术的“井喷”将成为常态。

林左鸣之前在给《中国航空报》“科技前沿”专刊所写的创刊词中曾经提出:科学没有,科学不承认顶峰,科学宽容失败,科学不崇拜权威。而在战略和规划研究启动大会上,林左鸣再次提出,科技人员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标新立异。在笔者看来,其宗旨就是在制定战略和研究规划时,要特别重视前沿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科研人员要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敢于质疑并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总之,既然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就要彻底抛弃跟踪和模仿的心态,更加自信地在更高的起点上与国外同行展开竞争。

正是因为科学没有,科学不崇拜权威,将其推而广之,要做好中航工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就要重视来自民间与非航空工业领域的声音。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普通民众以及其他行业对航空工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所谓兼听则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获取更多的声音,能够使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得更完善。再者,当前社会,跨界发展、跨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正如跨界融合成就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巨大产业一样,航空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发展和融合也将会催生出新的产业。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第5篇

摘要:科技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科技认识的细致化和结构化,这种细致化和结构化就是在思维内在形成的兼备优良传统的科学精神,同时它们又体现在对科技活动起着引导和支撑作用的科技政策中。通过对科学精神和科技政策的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精神是科技政策的灵魂、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一主旨。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技政策

英国学者梅森曾说过,“科学主要有两个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1]。” 科学起源的这两个传统使其兼备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人文精神逐渐窒息,科学的技术理性却过度膨胀,使得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如何控制这种异化,如何保证科学能在正常规律下发展,就少不了政策的规范与引导了。在伴随着政策不断出台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兼顾精神的传统。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科学精神与科技政策的关系进行分析了。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可以说是一幅百花争艳的局面。从早期R.K.默顿的己被普遍引用和评论的观点:“科学的精神特的质是指用以约束科学家的有感彩的一套规则、规定、惯例、信念、价值观和基本假定的综合体。”开始不同的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他们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看法各有千秋,然而笔者认为, 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求真精神注重实践反对空谈是科学的求真精神。

2.理性精神崇尚理性思考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3.实证精神科学基于事实,科学实验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最终源泉和最高检验标准。

4.批判精神怀疑和批判可以促进科学进步。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

5.创新精神科学的生命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是科学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6.协作精神 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已不容置疑地成为科学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保证。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贯穿科学的内在动力。无论是针对科技的学习、建立科学体制、形成科学方法以及发展科学思想都离不开科学精神。它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一种意识,是需要具备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二、科技政策的内涵

政策是行为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下的产物。政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其他行为规范不能取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它已经不再仅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往往是对全球、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几乎是所有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政治、法律等等问题,都会有科技问题掺杂其中,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几乎所有的科技活动都被纳入国家或政府的规划之下,因而国家或政府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科技的发展,制定了各项科技战略、科技规划和立法,这三项措施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科技活动的强大的外部控制[2]。这就使得科技政策在各种政策当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由于科技政策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的,也并非与其他领域的政策相隔绝,而是与许多领域的政策有交叉重叠之处,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今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国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科学精神与科技政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的。

三、科学精神是科技政策的灵魂

在政策过程的两大阶段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因此说科学精神就是科技政策的灵魂。我们以科技政策的制定这一阶段来说明。

科学精神有引导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任何有悖于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会对具体的政策造成影响,也会出现相应的政策失灵现象。在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当中,在国家层面就要坚持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任何科技政策的失误都会对科技的发展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或破坏。

从政策制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引,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由于缺失了科学精神的指引也往往会出现执行的偏差,造成科技政策失灵的现象。而恰恰是少了科学精神的约束,往往在政策的后制定阶段就会导致监督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就会出现一些失灵的表现.

四、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科学精神是在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国内国外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被运用,把这些精神或思想内化在他们的主观取向中,并在他们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载体,科学精神是“本”,而科技政策是“末”。科学精神给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活动指出目标和方向,倘若本末倒置,科学精神就会成为诠释科技政策的附庸存在,科技政策亦会变成没有根基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政策失去了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就会陷入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非理性化、非规范化的泥潭,而在非理性化的科技政策指导下的科技活动就必然表现为有悖科技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盲目活动[3]。

五、小结

科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不断地完善整个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是科技发展政策能够不断地发挥它对科技研究的催化。在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与对策时,我们必须沿着科学精神对整个科技发展的启示,它的启示就是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又要不断地去追求和弘扬科学精神,那使这些精神能够真正的贯彻到科技发展过程中,使得科技变得更加的开放与包容,也是科技发展变得更加的纯洁与高尚。

作者简介:

1.殷常涛,郑州大学学院2008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

2.马姗,郑州大学学院2010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

3.谈新敏,教授,郑州大学学院教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科学技术哲学学位点教授。

参考文献:

[1]斯蒂芬.F.梅森. 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李侠等.浅谈科技政策失灵现象[J].科学学研究,2001.

[3]王志强.中国科技政策思想: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研究领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