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医学的概念

运动医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动医学的概念

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技术主义作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之道,有别于农耕时代的自然主义,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跃升。一方面,它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技术主义的生存方式也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境。技术主义所引发的困境渗透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医学也难逃其厄运。早在20世纪初,卓越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WilliamOsier)就非常尖锐地、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1]

1何谓医学技术主义

医学技术主义实际上是科学还原论和科学决定论的混合体。医学中的还原论认为:人体的一切都可以还原为化学的和物理的物质运动,还原为分子和亚分子,认为人体的疾病和健康都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得到解决。科学决定主义(或称技术决定主义)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以技术主义社会学面貌出现的理论,强调技术对社会生命及其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将产生“技术统治者的社会”。当前医学技术主义的思想,与科学决定论直接相联[2]。医学技术主义的巅峰,使医学技术成为一种凌驾于所有诊疗手段之上的绝对标准:以技术的眼光看待医疗过程,技术至上,使人囿于技术视野;以经济效率为准则评价医疗结果,追求功利,成为纯“经济人”;以“物”为尺度,疏忽了人的道德情怀、价值理念和自由维度。

2产生医学技术主义的原因

2.1机械唯物论对临床思维的影响机械唯物论者以机械论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一切,以为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和运动,都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度量的机械运动。由此带来的生命机械论正是机械唯物论在医学中的体现,生命机械论者认为:人体的生老病死,也是由于机械运动的结果,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物体一样,是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度量,把心脏比作机器上的发动机,骨骼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杠杆和齿轮,疾病就如同机器中的“发动机”、“杠杆”和“齿轮”等失灵后出现的结果。机械唯物论下的医学技术主义有助于人们从物质及运动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导致生老病死的原因,但是它不能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人体及疾病,对患者的诊断犹如盲人摸象,由此,涌现出许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案例。

2.2医学技术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技术原本是人的技术,即技术的主体是人,医学技术也应当如此。随着呼吸机、起搏器、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omputerizedTomography,CT)以及磁共振显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现代诊疗技术的应用,医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然而,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主义也得到了急剧地膨胀,技术客体发生了“主体化”的过程,正如杜治政所言:“医学技术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具有独立于医学宗旨的自身逻辑的发展目标,它不再单纯是人类借以达到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3]其具体表现就是医学技术主义者不再考虑技术的适用性,而是考虑如何为“高新技术”拓展市场,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在医学技术辉煌的征程中,还深藏着人“主体”的危机:在诊治过程中,“望、闻、问、切”被实验室指标所替代,扭曲患者的主体地位,将其“客体化”。医者脱离病人去治“病”,忽视了对患者人格的尊重,忽视了除生物病因以外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心理行为等众多致病因素。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不仅生命体在培育和利用中从技术上被对象化了……归根到底,这是要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去制造、去处理。”

2.3医学技术价值二重性的忽视技术既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人类,相互对立的价值特性就是技术价值的二重性[5]。追求高新医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但是,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也越来越大。因为,高新医学技术在改造人体的广度和深度上与传统医学具有根本的不同,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浅表改造,而是要在各个层次上实施对人体的根本改造。所以,高新医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也就会随之增多,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缺乏对医学技术价值二重性的全面认识,医学技术主义者往往只重视“春雨贵如油”之“喜”,而忽视“屋漏偏逢连夜雨”之“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代医学之“痛”。抗生素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攻克感染性疾病的曙光,而抗生素的滥用也带来了耐药性的问题;试管婴儿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育方式,也带给了人们伦理学的追问;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使疾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拷问。

2.4医学文化价值的缺失医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是,仅仅以医学技术水平的高低,衡量医学是否进步的标准过于片面。技术理应具有“人性”,而且应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媒介”。因为,科学的特点是在研究过程中极力避免人的主观因素,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应赋予人的主体地位,必须考虑技术的价值问题。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文化价值的缺失,单纯追求技术已成为医学界的一种潮流,对患者的社会属性、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则熟视无睹,并进一步演变为单纯以技术论成败的医学技术主义。

3医学技术主义的困境

医学技术主义使医学技术成为评价医学的绝对标准。由此,导致了医学的物化,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退化,并引发了为追求“技术红利”最大化而派生的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医患诚信体系也受到了前未所有的挑战。医学技术主义自身的矛盾,使自己成为了否定自己的因素:它力求通过医学技术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人类却对技术产生了更大程度的依赖。社会为此付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代价:一方面,医学技术主义在市场经济刺激下,已经走上一条昂贵的、人们无法接受的道路;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主义面对当前疾病谱的变化,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更为甚者,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命的干预,使“自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分裂:生命科学技术对“自我”肉身存在的改变致使自然自我走向虚无;控制技术的意志反过来为技术所控制,导致精神自我的绝望与迷失[6]。

4医学技术主义的救治之道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品尝了医学技术主义的苦果。作为有责任感的医学家,卫生部门管理者不可以只关注医学技术领域里的竞争、加冕与狂欢,而应该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调整技术的适应性与先锋性的张力,来规划医学的技术节奏、人文标杆、社会价值,来端正医生的职业形象[7]。正像爱因斯坦指出的,“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8]38面对医学技术主义的困境,需反思医学技术主义形而上之本质,并从医学教育、诊治思维、从医理念以及系统论的应用等方面予以救治。

4.1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医学技术主义思想的流行,割裂了医学的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这与医学教育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轻人文教育的滋润不无关系。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以及鲜明的洞察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310。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9]。作为医学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医者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培养医者批判性思维;重视医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医者成为真理的践行者、至善至美的追求者。唯有如此,才不会使医学迷失方向,也不会在技术异化的路途上走得太远。

4.2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融合医学应该包含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技术活动和与形象思维相关的人文活动。然而,技术主义者形象思维相对缺乏,在医学诊疗时,操作机械化,过程程式化,见病不见人,匠气十足。要救治技术主义,必须加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用价值概念为逻辑思维的践行指明方向。价值概念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涉及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的内容,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未来命运和全面发展的探索。用价值概念来评估医学,评估各种逻辑技术,有利于对某一医疗技术作出全面的估价。医者应当依赖形象思维,通过技术手段为患者赢得健康之体魄,自由之生命,从而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的统一。

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 中医 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2] 张慧敏,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2011年第6期

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1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也是受哲学的支配,受一定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的。中医学的整体观不仅有唯物主义观点,而且有丰富的辩证观点,在研究机体的生理运动,总结临床实践、观察、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和诊治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有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穿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即对立又统一的基本机理。基于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资生的统一关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观,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直接受其支配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整体观在本质上唯物的、辩证的基本概念。

2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既重视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的特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但决定作用的是人体内在生理功能的“正气”,处于气化运动过程中,也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机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确立了整体观的辩证观。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指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统一性、完整性的两个内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①人体自身脏器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在生理上既有结构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统一的,又有矛盾的,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心脏主宰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理传动,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于六腑,形成官窍,构成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联结成一个统一体。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循环贯通作用下,完成统一的生理活动,这种脏腑一体观不是孤立的,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在病理变化的病因、病机上,也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整体病变的统一和局部病变相关的脏腑生理功能上的状态,又不忽视病的脏腑殃及全身的影响,在治疗疾病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整体观在治疗学中掌握正治、反治,标本主次的特殊性,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是运用矛盾的对立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是认识疾病病机变化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并注意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也是辩证观的体现。②以“阴阳互行”的哲理认识整体性。人体的组织结构,虽是复杂的,矛盾的,都可用阴阳以概括认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腑、体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了阴阳制约、互根、稍长和转化等理论来阐释。生命机体的基本物质是与阳气,是形体的物质基础,阳气是功能活动的基本动力,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论理,也只有为基础,才能产生阳气的功能活动;也只有阳气的功能活动,才能不断地化生,两者相依相成,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故有“明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说。又将五脏分别与“五行”相配,说明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次序,维持生理动态平衡。生克制化,既不能太过,亦不能不及,才能生化不息,反之则病。脏腑之间,有表里相合关系,通过经络的“络属”,协调共济,在心神主导下,各司功能协调统一,故又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论说。现代“生物全息律”认为,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位,是整体的反映,孕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如颜面部和耳壳外形是全身的宿影。可是,中医学早年发现了人体生命全息现象的存在,不仅在理论上的阐释,而且能运用到临床诊疗中去,这也是统一性认识的一致性。

2.2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份,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阴阳消长,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通常人们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也是生理功能上能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旦气候环境条件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应的反应力就会发生疾病,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应。《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都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器质性病的病情下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演变。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认识,对指导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顺应四时和昼夜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本能,在防治疾病中,重视四时气候的调节变化,也是人与自然统一性所采取积极能动的措施。

3天人相应观与辩证观

思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和周围环境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要保持独立和稳定,生命体是大自然的产生,又在大自然中生存、演化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天人相应,才能保持健康,这就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借天地事物来比象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内部人与时令气候的变化,人与空间、时间的支配和时间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与天体,人与地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可产生影响。这与现代“生物钟”的学说和“时间医学”,“医学地理学”的课题研究,有一定内在关系,这也足以证明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两者之间又是辩证的统一。有机的统一整体观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辩证观,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再认识的飞跃发展。这与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的思想极为相似的。

运动医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二、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神灵迷信的束缚,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逐渐有了朴素的辩证整体医学观念。这一时期的人们将人类健康疾病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把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健康与疾病,形成了朴素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古代中国的五行、阴阳、精气学说,古代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都是在此时期产生,这些学说都是对神灵医学观的否定,哲学思考逐渐代替了神学的解释,哲学家医生代替了神卜人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做出更加科学的解释,但是,它为以后医学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

基督教在中世纪迅速发展,为抵抗其它哲学和教派发展,上层传教士汲取希腊哲学中对其有利部分与基督教原有信仰建立成新的教义体系。英、法、意等大学在此期间设置了一系列为神学服务,为神学理论及辩护的学科,所讲授理论称为经院哲学。黑暗的中世纪,自然科学知识被扭曲,成为了神学的附属物,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科学与文明被淹没。这个时期的医学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受当时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影响,人们依赖祈祷进行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保护,带有不切实际色彩的点金术与返老还童灵药盛行,此时的医生为僧侣医生,有限的医学知识沦为了僧侣医学模式的牺牲品。

四、生物医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十五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运行理论以及伽利略所领导的实验科学等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的进步动摇了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综合,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和疾病,把人体看成是许多零件组成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出现故障或失灵,可以修补和完善达到健康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的统治被彻底,为科学的进步扫清了障碍,自然科学开始迅猛的发展。近代的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近代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现象及其变化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物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认为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预防,都是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每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会给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带来形态或化学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这种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作用的医学模式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的生成是因为细胞的病变引起组织结构病变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755年,康德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综合当时的天文学、力学成就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恩格斯敏锐地预见到自然科学必然要回归到辩证思维,他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i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ii这个理论指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应是整体性、系统性把握的,不应将其视为单纯的机械运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同样看到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应替代已经不适应医学发展要求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不仅应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并且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iii。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它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