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教育课程

思想教育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教育课程

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特色;“三课一体”;多元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21-0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首创的第二学历教育①,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公安专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凸显其职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能重复一般大学的教育内容,而是必须结合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予以特色创新。

公安高职教育思想

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全面认知、内心中真实认同、行动上自觉践行公安民警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公安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出生年从1985年~1989年不等),来自于各类不同的高校,学制从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源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入警的起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异。受教育经历及自身年龄的影响,学生在入校前价值观就已基本定型,普遍强调自我个性。而公安院校更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等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受到共性的约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身份不确定,第二学历教育模式下的招生即是招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具备了准职业人身份,即准警察身份。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公安职业及其职责对于正式民警的标准和要求开展。

课程目标的战略性 公安院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公安一线的社会管理人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因此势必要强调公安民警必须做到忠诚为魂、纪律为纲、服务为本,始终牢记公安机关承担的三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课程放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面构想,凸显课程目标的战略性,即要使思政课程教学与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坚持政治建警的基本战略,充分体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则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直接或间接满足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从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公安院校的通用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对其定性似乎只停留在基础课层面,而完全忽视了与公安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实际上,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蕴含着双重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并且这种理论性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强调课程内容应用性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单纯就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要启发学生结合公安业务展开思考。

课程实施的系统性 育人具有全过程的性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施也应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以突出其系统性。学生的教育训练包括入训、在校集中学习、业务单位实习等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的状况与特点不同,所要面对的情况与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觉悟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要把握好各个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点,着力解决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强化随时、随地、随事、随人的“四随”教育,以突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侧重整体优化的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某种教学组合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要看其能否体现和满足该课程教学的特色需求。

结合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课程适于建构侧重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三课一体”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三课”是指教学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第二课堂,指结合公安工作开设的特色专题讲座;第三课堂,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实践活动。“一体”是指三个课堂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发挥整体思想教育功能。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人本主义接受理论。所谓接受不仅仅是信息的给予和传递,还包括对象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感知、判断和内化的过程,而接受过程的有效性在于使传导者、传导内容、传导渠道和受传者有较高的契合程度。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环节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对接受规律的研究看,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多要素(如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的刺激,是诸多要素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作用,而不是单一的要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较其他学科领域的接受更为复杂,包括对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诸多需要“接受”的内容。如前所述,我校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由此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接受变得积极主动,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要改进第一课堂,提升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公安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构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内化、检验和运用的具体运作体系。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公安特色和警种岗位要求,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联系公安实际,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公安实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上,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不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一方面,要适应不同岗位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以够用、管用为原则,使思想教育与公安职业要求和警种岗位特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即要通过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思政素质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改善,在行动上有方向,为成为合格的公安民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模块必须进入各专业教学体系,以小班化形式开展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组织和讲授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题讲座教学应关注公安工作的热点和岗位成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专题讲座教学是遵照思想育人的总目标,结合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实际选定若干主要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社会与人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用得好、用得及时,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高职教育思政专题讲座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公安工作热点、社会治安状况解析、岗位成才等,主讲者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学者、公安分局领导和基层优秀民警代表担任报告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到不同的社会信息。专题讲座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时随事选择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精讲,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而且,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热点讲座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时代脉搏;社会问题讲座能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岗位成才讲座能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如此等等,使学生走出教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这一模块可纳入全校机动教学进度,以大班化方式完成教学。

实践教学应创建以实习实训为主体的立体实践体系,彰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 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纯理论单向传授式课堂教学而言的,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论并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结合我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最有特色的途径是各类实习实训。第二学历教育有其特殊的学制结构,学生入学后总共接受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在此期间,不同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实习环节,使基层所队的实训实习真正成为校内教学的延伸。各公安分县局实习基地一般都经过了长期建设,带教基础比较稳定和巩固,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同时附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任务,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地为依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效能。在实践教学中,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对实习实训的有效指导。实习实训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一般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势必导致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我校开通的网上实习日志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及时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到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再次要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实训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畅谈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还存在哪些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疑难问题,重点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公安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程度和自我修养的动力。

突出检验能力的

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公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简单化、平面性的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内容设计,改为主要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成绩考核纳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具体方法是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部分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集中考核,笔试内容可结合公安特色,拟定一些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问题,采取案例分析、观点评述等方式(我校建有思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其中的网络考试专栏可完成笔试);口试则由教师结合平时每个学生作业、答疑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出题考核。笔试和口试共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评价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重点参考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基层实习、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等。

这种突出检验能力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注释:

①第二学历教育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探索、创新的一种招录培养体制。具体是指自2003年起,学校的招生对象由过去的高中生变为全日制高专(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历届毕业生,实现招生与招警并轨,学生入学后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第二专科文凭。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我国公安教育的新途径、新类型,为推动和加速我国公安、政法院校改革发挥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秋霞.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29.

[2]李维岳.接受理论源流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00.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向东,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就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来看,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要求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就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出国家的未来,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滋生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思想道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初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面对社会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让初中生知廉耻,懂礼仪,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为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才。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融入到课堂中去。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动性会受到打压,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关系僵硬

师生关系僵硬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纪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安静,耐心的听教师讲解,学生稍微表现出一些活跃的行为,就会受到教师的责骂,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讲解的东西,学生感到不解时,并向教师提问,许多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这种突然的行为往往表现的不耐心、不高兴,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僵硬,而僵硬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四、新课程理念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道德教育愈来愈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课课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互动,并在互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如,针对老人摔倒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现象发生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给人以鼓舞、奋进行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广播、宣传栏等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要彻底摆脱那些传统观念,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回答问题;课后,教师要以朋友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上课、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五)多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以往的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这种理论知识等于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多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根据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举办一些德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德育活动中提升品质,锻炼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结本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项福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与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94.

[2]贾建立.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 科技视界,2014,29:251.

[3]薛文瑛.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3.

[4]刘茂江.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14,07:228.

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目前,国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目的、教学规划进行,鲜少有研究集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层面。由陈晓江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第2版)》一书,是一本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著作,被称作“最有理论价值的实践参考书籍”,受到思政青年教师的推崇和喜爱。该书共分为六章,除第一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历史沿革角度、本质剖析角度和实践分析角度的简单探论外,其他五个章节分别立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五本教材,对具体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成绩考核、考研点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该书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说”第一节“历史沿革”指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初是以静态的经典宣讲为主,即基于中国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进行宣讲,以达到广泛认同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实际需要,这种形态逐渐变革为鲜活的理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从现实角度出发,聚焦现实问题,对公民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助力人们完成对僵化思想的摒弃。该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到主动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培养手段。该书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传递经典思想、解答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和自我建设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不同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课程内容,发挥课程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实现对大学生“三观”的合理引导和培养。

该书在第二章“《基本原理概论》导学”中指出,该课程的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原理,并从整体上把握,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该书理论性比较突出,学生自主阅读很难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建议思政教师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论解读。也就是说,要以生活化事例切入,先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原理,再将事件原理与理论进行对照,进而让学生明晰就是社会逻辑的“解码”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基本原理,弱化理论传递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的熟练程度。第三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学”指出,该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学生利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该书表示,应进一步沿用实例对照理论的讲述方法,可活用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认知的空间,具体可以安排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中,该书表示要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传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学生性格、行为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利用影视素材和文学素材,沿着时间线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进行认知。在第六章“《形势与政策》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应用时事政治素材,提升学生政治敏锐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甄别能力。

思想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 生命科学 思想情感教育

所谓“思想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德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学校在向学生灌输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负有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理想和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任务。所以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我们应密切结合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潜移默化地融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当中。在教学的实践当中,结合教材的实际,我们认为主要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及其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界是物质的。首先,从生命的起源看,在大约46亿年前,地球还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是原始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这些气体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的作用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最后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是物质的而不是什么“神造的”;再从生命结构组成来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内的生活物质是原生质,而原生质又是由碳、氢、氧、磷等各种元素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的化学排列而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几种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又从物质上达到了统一,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生物界是物质的。

2.生物界是发展、变化、运动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整个生物界进化的方向看。生物刚开始形成时,仅是最简单、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并且只能生活在海洋里,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按照“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变化方向,最终发展变化成现在的结构复杂、功能高等、生活在整个空间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从单个的生物体上看,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行、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及呼吸作用的进行等都说明生物是运动、变化的。从生物体的单个细胞来看,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物化学反应,来完成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以上这些都说明生物界是发展变化运动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也有其衰老灭亡的历程,生物界也是如此。

3.生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经过前人艰苦卓绝的研究,现已认识了生物运动的一些规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的“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多到少”的发展规律,再如孟德尔的三大遗传规律,还有生物体内发生的一些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的一些具体过程也被人们所认识。所有这些发现都说明生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认识的,并不是变化无常探不可测的。

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进化及生物界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及生命现象,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对待生物及生命现象,避免误入唯心主义的歧途。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的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如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一些珍稀的动植物种,如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冷杉等珍稀植物及大熊猫、扬子鳄等珍稀动物。我们可以联系教材适当地向学生加以介绍,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另外还可以列举我国在生命科学上一系列成就,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医学巨著;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部《内经》医书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等方面作了阐述;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用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创造合成的蛋白质。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生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越来越被国际同行所重视,例如,不少科学家担任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或重要国际期刊编委;国际重要期刊积极介绍我国总体科研实力;最近几年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在专业顶级学术刊物上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去年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在Cell上发表的钾离子通道AKT1活性调节新模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所有这些都能大大增强学生的爱国心,培养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激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

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绝种,一些良田沙漠化、盐渍化,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如上世纪相继发生在美国和前苏联的“黑色风暴”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联系这些社会现象,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做到自觉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