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科护理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valuation,OSCE)始于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M.R.Harden等人提出。该方法能评估受试者的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及人际交流等能力,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内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临床护理学科,其教学目标已逐渐从传授理论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思维等护理核心能力[1]。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内科护理学要求的理论知识以及是否具备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实际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焦点。近年来,OSCE也逐渐被尝试用于内科护理实践教学、内科护理阶段性考核及内科护理技能考核中。笔者主要分析现阶段国内OSCE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现状,为将来OSCE在内科护理学中能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广和运用提供借鉴。
1国内OSCE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现状
1991年,九江医学专科学校、浙江医科大学以及华西医科大学联合首次引进OSCE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用以评价临床医学教学效果[2]。但在内科护理学领域,OSCE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2007年,陈军等在内科护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应用OSCE模式是内科护理学领域进行较早的一次尝试[3]。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复习知识的过程(相当于OSCE中的学生准备阶段)和学生模拟评估和护理患者(以临床情境下的实践为主)的过程组成。在此次尝试使用OSCE模式来设计内科护理综合实验课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了学生欢迎。但其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主观评判,还没有客观、具体的评价指标。在此之后,这种模式开始逐步尝试应用到内科护理学中。2010年,吴建军等将OSCE评价模式引入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评价中[4],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相应技能水平,就考站设计的科学性、考站任务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考试结果的指导性等四方面总结了具体的经验。2015年,周俊等通过简化OSCE包括设置3个OCSE考站[5],训练由该校学生扮演的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izedPatients,SSP)及考试安排,发现简化OSCE能够用于高职院校内科护理学的技能评价并且提高了便捷性和可行性。2018年,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对本科涉外护理专业60名护生运用OSCE情景教学法进行内科护理学实训教学[6],提高了本科护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零距离接触。
2OSCE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成效
2.1有效提高护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临床决策能力
通过借鉴这一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在内科护理学进行教学和考核,让护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个站点的SP产生的任务,使学生感受到了临床情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提了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病情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零距离[6],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2.2有效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在内科护理学中使用OSCE模式的案例不少是使用SSP的。学生扮演病人的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同时能反过来学习如何关怀患者以及行为培养。OSCE模式的教学或考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他们支持、帮助同伴并接受同伴的回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综合能力的考核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2.3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在内科护理学中运用OSCE进行教学或者考核,各个站点的SP可以模拟临床真实情境,把护生带入高仿真、复杂的情境中,使其体验临床复杂多变的的状况,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此外,OSCE能帮助护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对SP病情的发展缺乏判断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未能对病情及时作出正确的护理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对今后的学习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4有效促进教师综合能力发展
在内科护理学中运用OSCE进行教学或考核。首先,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综合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堂有更强的控能力、引导能力、组织能力[8]。
3OSCE在内科护理学应用的改良
3.1应用层面
OSCE是一种考核框架。我国护理教育界对于OSCE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评价作用的层面,在内科护理学中有用于技能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目前,OSCE用于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比较多[4],基本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各学校特点、专业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如何将OSCE的评价及教学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改进—评价”良性循环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3.2考站设计
经典OSCE通常包括8~16个站点,其设置和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5],但考生花费高、所需时间过长、要求过高、推广受阻碍。为了提高OSCE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可行性,其站点数和考站内容普遍有以下特点:①减少考核的站点数和缩短每站点的考试时间:考站总数3~4个,每站考核时间为5~30min不等。②每个考站都有其侧重的考核内容,例如:护理问诊考站侧重问诊技巧和问诊内容,护理体检考站侧重查体技能等。3.3标准化病人(SP)标准的OSCE考试通常采用SP,但SP要专人培训和发放工资,费用很高[5],不利于在内科护理学中推广和应用。目前,学生标准化病人在各大高校实施的OSCE考核中应用最广泛,它能有效减少经费支出,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在组织招募、培训、教学中均显示出较大优势。将编制好的病例及剧本发给具备入选条件的学生,在学生预习过病例后,安排其去相应临床科室见习,进一步熟悉所扮演病人的临床表现。最后,经过预演,考核,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作为SSP参与研究[1]。
4小结
OSCE是新兴的一种能够客观、全面评价医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考核模式,为我们带来了改革护理教学和考核的新思路,做到教、考、用一体化[3]。通过设计各种考站,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和所需技能,提高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现今内科护理教学中所欠缺并有待增强的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护理院校积极引入OSCE考核模式,为护理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意识、管理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所帮助。因此,进一步完善OSCE考核模式,让其应用更为基础化、广泛化、更具护理学科特色,是内科护理学科需要努力的方向[9]。
参考文献
[1]郭淑芳,边红艳,冯俏,等.简易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内科护理学阶段性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37-140.
[2]王斌全,赵晓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产生及发展[J].护理研究,2008,22(5A):1221.
[3]陈军,姜丽萍,符丽燕,等.OSCE模式在内科护理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991-993.
[4]吴建军,刘革新,陈三妹,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109-111.
[6]周俊.简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技能评价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3):119-121.
[7]曹迎东,李翠凡,李欢,等.OSCE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30):6,15.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常见问题 对策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课程。通常《内科护理学》都安排在学生临床实习的前一学年学习。作为一名内科护理学教师,应该尽力克服难题,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和谐、自然、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的良好教育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充实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基础知识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节,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课之后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为临床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同时,根据目标化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最终使学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该病的护理(包括正确的护理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确切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就给教案的书写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知识讲授难。
患病机体表现出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别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识来认识疾病,而必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科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并非能通过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中抓住侧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灵活地结合起来。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内容较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第一年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对临床医学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出现脱节现象,对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例如在讲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章时,讲述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的心脏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态和心脏的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心动周期和正常心脏泵血过程,内容多且抽象,从而形成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因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前要重点精读并熟悉教材中的重点掌握内容。其次,认真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都应遵循大纲的要求,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抓住教材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难点的讲授内容,对涉及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护理,在讲授前,首先应与学生一起回顾与本课有联系的解剖生理等有关内容,通过教学课件中一些生动的解剖图片、简易的机制图体现出来,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如常见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具体分析,把症状的护理作为重点详细讲授,注重与临床紧密联系,为以后循环系统各个疾病的护理打好基础。
2.2把握学生程度。
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护校的学生既有单招录取的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人文知识有一定底子,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程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进行一次医学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教学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从而激其情,发其智,增其识,会其能。
2.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在每个系统疾病的讲解中,都由一个病例引入,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先导入病例,再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诱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45岁,原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发作与饮食、季节有明显的关系。某次出差途中饮啤酒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该患者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所需讲授的消化性溃疡的内容。使学生从观众、听众的角度,转变到了责任护士的角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实际存在的困难,《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论课后都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应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在教学中,对于患者资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释、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创设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难就诊的情境,在表演中不仅使学生联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护理要点,还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率,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与临床的距离,无形中进行了职业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贴近临床护理工作,避免学生进入临床时的“纯理论状态”,以尽快适应医院工作。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要善于总结归纳,运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讲授,把容易混淆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按发展先后或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时,可将“促进排痰”的措施总结为“咳、拍、湿、引、吸”五个字,学生将这五个字记住了,就能说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与胸壁震荡、湿化呼吸道、引流、机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护理可以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简易图,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清晰化。如在讲解“感觉障碍的六种类型”时,分别画六个人形图案,将每种类型对应的感觉障碍的部位涂黑,学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类型感觉障碍分布范围的特征。在讲解“引流护理”时,通过患者示意图,学生能明确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学生自愿学习、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一些情感激励,对学生表示肯定与赞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一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些紧张,结束后,我点评道:“这名责任护士很称职,为患者讲解得既详细又明白,其他责任护士要争取做得更好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施丽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12):1743.
[2]贾小莹.浅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北京卫生学校护理学科(100053).
[3]江景芝.内科护理学授课中的“三难”与“三熟悉.山西护理杂志,2000,(2),第14卷.
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依然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分开,而目前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朝鲜等已将两科合并为内外科护理学(或称成人护理学),作为一门主千课开设。结合目前国内护理教育状况和国外经验,我们想就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护理教育的早期是仿照医学教育的模式,培养的护士也是以医生“助手”的角色出现的。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理论,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使之开始摆脱对医疗的依赖,走向独立。然而我国在当时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护理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以致时至今日我们才来面对国外同仁们曾经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护理要成为专业,护士要成为医生的“共事者”,护理教育必须要走自己的路,突出护理的特色。我系教师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渐渐感到只有建立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才能表现护理特色,使学生建立起护理的知识结构t‘’,这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是相符的。另外我们都了解“护理是诊断和治疗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它与医疗的主要区别就是更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健康问题或疾病“本身”t’]。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都是围绕疾病和疾病的治疗进行讨论的,很少或几乎没有针对病人的反应深入探讨,这样看来护理课程中涉及护理的内容却不够。尽管作为护士我们对疾病的很多方面有所了解,但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没有独立作用〔2’。我们的侧重点不在疾病本身。护士面对的无论是风心病、先心病还是心梗病人,无论是要接受内科还是外科治疗的病人,首先要考虑和处理的是病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如情绪变化、角色变化、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那么虽然病不同,治疗手段不同,可病人的反应往往是一致的;也可能病是相同的,不同的病人特别是在心理方面的反应却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按护理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将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可成为我们向前迈进的第一步,打破以往的“疾病为中心”的模式。
现在我们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分开设置,占护理系课程比重最大,而在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两科间重复的地方很多,象各种常见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在两科中都详细讲解,重复的比例太大,浪费了不少课时。同时也感到某些问题两科都涉及到了,但都不深入,教师都认为对方课会弥补,结果却都没触及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了漏洞。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内容就是这样,承担内科护理学讲授的教师认为这是外科的内容,不细讲,而外科的教师认为内科肯定已经讲过了,也不细讲,学生就感到这方面知识有欠缺。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护理教育界将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为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重复,节约时间。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需要充实的护理内容很多,而苦于找不到课时,那么一旦两科合并既可节约出时间充实必要的护理教育内容,同时又不致于在教学中造成缺陷。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统一设置成人护理学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同时是有可能的。首先国内护理教育界的广大同仁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护理特色的道路,有改革目前课程设置的强烈愿望,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会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又有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拿来借鉴,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再加上目前年轻的护理教师队伍正在形成这些有利条件,相信这是有希望的一条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我们跳出旧的模式,更加注重整体的人的健康模式,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合并就绝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和内容的合并,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相应地做较大的变革。可以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或更好地充实护理的内容,或更多地投人人文科学和护理实践中。目前,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到了很高的地位,那么对于护理这一应用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这里指的实践并不是狭义的到临床到病房去工作,而是指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各种情景中,比如把教育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病人教育中,组织实地的健康宣教工作。
我系在内、外科护理学合并上正在做初步的摸索,已成立了内外科护理教研组,课程安排上在同一阶段,内外科护理学同时讲授一个系统,力图内、外科护理学相互呼应。系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思想,在护理内容上投人更大的精力。内外科护理教研组的教师定期活动,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及时沟通,以取得相互的配合。教学实习的组织中也是着重培养学生识别和处理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的能力,一个学生负责3~4个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全面护理。由于目前国内病房的设置现状,实习中尚无法打破内、外科疾病的界限,当然改革后的效果还有待评价。当然,立即将两科合并,在客观条件上还不太成熟,比如在教师力量上、教材上、实习基地的配合上还差些,但我们认为长远看是有可能的,同时也应该是一条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因为这是符合护理学科本身发展的。这中间有许多工作要做,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教师和教材的准备,这需要大家倾注劳动和心血,但如果能成为走护理特色道路的开端也是十分值得的。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从中也发现了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从课程设置内容到学时安排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实践及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护理学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研究。
1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在护理学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只占总学时的0.5%。但由于我校是高等中医院校,在中医护理课程设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没有设置中医护理的临床课程,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无法认识,更谈不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了。
调查中88.85%以上的学生反映:(1)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课程学时太少,不能系统了解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学时应增加;(2)30个学时全部为授课,没有实践教学课程及讨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感性认识的增加;(3)应在现有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中医护理临床专业必修课,让护理学专业学生都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必要的。此外,在调查中有89%以上的同学希望学习中医护理的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基础性的中医学特色技能训练,更能突出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特色,不仅能提高护理技能,更能在人才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特色性和竞争力,更有效的培养全方位的护理专业人才。
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中医院校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1)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开设仅2门,学时数过少;(2)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中医护理基础的实践操作课程不完全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不完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作室和相应的教学指导;(3)没有设置中医临床护理课程,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状况,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由于没有开设中医临床护理课程,实习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尤其在中医院实习更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还由于我院中医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足够多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在中医护理方面知识相对薄弱。
从大环境下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向护理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我们更需要正确树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正确护理教育观的指导下,综合教材、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因素来逐步发展。
2 目前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护理本科生的全能性较高,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基础技能都应该扎实掌握的多功能性人才,因而,学习中医基础的积极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并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训练后能运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独立完整中医护理操作。我们确立了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的、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增加《中医学基础》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时数过少,不能系统深入学习以上课程内容,因此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基础相对薄弱,在临床应用能力也略显不足。
中医内科护理是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探索式的设置为选修课。两年来,《中医内科护理学》共开设5个班级,选修人次400人之多,护理学专业学生占70%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开设中医内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且77.7%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医临床护理的认知度有一定提高,关键是学习了中医内科护理,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开设,弥补了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空白,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3 对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的设想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应与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有共性,更应体现护理学专业特征及传统医学的特色。经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本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有这样的设想。
4 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中医整体观念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的分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针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建议。表1 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注:学时数均为理论课+实践课
4.1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1]。根据我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原则及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必修课设置中,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开设中医临床护理学科课程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础技能操作,并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护理。
4.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临床见习课程力度,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加强实验室建设,综合实验病房,既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弥补因不能直接接触患者难以掌握中医临床护理要点的不足,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提高,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的优势[3]。
4.3 增加中医临床课程 如将中医内科护理学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弥补学生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欠缺,且能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并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和基础技能课程,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弥补因课时不够不能接触患者,难以掌握护理要点的不足。
4.4 整合重复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如《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与《护理学基础》中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整合。在临床见习、技能操作过程中,应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整体护理实施程序。
4.5 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 现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及难度上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因此应选择内容较好,编排合理的中医护理教材。若没有合适教材,可以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掌握全面,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照统编教材的编写要求,结合专业特色、相关教学、临床经验、现代护理理念及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等内容,自行编写中医护理教材。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任务更高质量的完成,更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带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的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5 讨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由其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教材、师资以及国内教育、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对护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因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体现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5]。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良好的师资作保证,因此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专业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教给学生最准确、最丰富、最实用的护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中医教育,2000,7(11):89-90.
2 雷炜.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26-1027,1037.
3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743.
关键词:护理伦理;内科护理;渗透
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医学知识的与精湛的护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规范。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专业教学应当对护理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护理伦理教学与专业思想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道德灌输与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护理伦理的教育对护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将护理伦理教育教学贯穿于内科护理教学中,可以促使护理学生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判断善恶,继而提高护理伦理行为抉择能力。可见,护理伦理教育对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整认知结构
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与精湛的护理操作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行为。所谓的护理伦理其实就是在护理实践中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护理伦理已经成为判断平凡护理工作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标准。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实行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士在遵循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展开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伦理的问题,有利于和谐护理环境的建设。同时,加强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理科研探索,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生在经过伦理教育后,就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伦理相互统一,提高护理质量,促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员。护士生的护理伦理理念是建立在社会到的基础上,并在护理专业技能学习中逐步建立。内科护理专业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如果仅仅是开设护理伦理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灌输道德意识,促使护士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就当前护士生的成长环境而言,性格活泼、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在护理工作认知方面缺乏应有的能力。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简单的打针、铺床、发药。在接收专业学习的时候关于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并未予以重视。同时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属于伺候人的活,缺乏学习热情。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护理伦理教育调整护士生的认知结构。向护士生不断强调护理工作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如针对老年糖尿病,护理人员在展开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疾病的发展程度与减退、患者心理特点等提供细致的护理,以此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内科专业护理教师在向护士生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将护理伦理知识渗透于其中,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护理伦理理念。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护士的临床表现就可以了解到,护士的护理道德意识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护士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针对此种情况,内科护理专业教育需要通过教育促使护士生树立正确的伦理理念,同时通过教育来不断加强、巩固。唯有如此,护士学生才能够在后期的护理岗位中体现出良好的护理伦理素养,妥善处理好临床护理中的伦理难题。针对此项教学,可以强化护理伦理理念,提升内科护理学的吸引力,增强护士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任何教师都应当明白,课堂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还应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强化护士学生的伦理道德。为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护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当前临床医学和社会热点相联系,增强学生的伦理感,可以将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知到伦理道德在职业中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社会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病例导入于其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临床中具有典型性医德案例引入教学中,促使护士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进行分组探讨。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护士学生的护理伦理素质。
三、培养护理伦理情感
在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心理反应的表现就是情感。护士生就是今后的护士,会在其护士工作中接触到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表现出萎靡不振,生命垂危。部分患者由于饮食困难需要帮助,有的患者由于大小便障碍需要导尿、灌肠、有的患者由于化脓性伤口需要护理等等。如果护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情感,那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难面对这些患者,难以完成护理任务。而护理伦理情感则是在基本同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责任感,最后会升华成为事业感。而这些情感的变化,需要内科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内科护理学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建立护理伦理教学的重要平台。内科护理专业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为渗透伦理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护士学生的临床代入感,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医疗风险。如,介绍糖尿病血糖测量护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血糖测定。测定血糖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与心理护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荣誉感,并在后期的护理工作更懂得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护理伦理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护理伦理教育渗透于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综合水平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颖.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实施护理伦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