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学习生物信息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性
一、前言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生物以及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与人们生活具有紧密的关系。为学生讲授生物学知识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文字性的知识,同时更需要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基于此,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借助信息技术直观体现出生物学有趣之处
实现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深入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其中包含的知识,因此采用合理融合方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是必要途径。笔者建议在实现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生物学中包含的有趣知识,并利用信息技术直观体现出来。第一,教师以及相关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学生对生物学中哪些知识更感兴趣,在了解学生兴趣方向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与该知识相关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身生活中常会接触到的生物以及环境更感兴趣,因此可以从该方面生物学知识入手,更直观的体现出生物学知识有趣之处,进而提高生物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性;第二,借助信息技术体现生物学有趣知识时,应该及时收集学生评价结果,进而完善呈现方式、改动呈现内容,保证最终呈现效果。
三、实现生物学抽象知识向生动化知识的转化
虽然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生物学知识中仍然包含着很多抽象知识,这些知识不仅理解难度更高,同时也十分重要,只有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上述知识与生物学概念,才能够系统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基于此,在实现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时,为了保证二者融合的有效性,就应该实现生物学中抽象知识向生动化知识的转化,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收集学生反馈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全面分析生物学中哪些知识抽象性更强,学习难度更高,为后期二者融合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并以动画、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化的生物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四、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
与物理学、化学知识类似,在生物学中同样包含着实验内容,开展操作容易程度较低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以演示或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针对其中操作难度特别高的生物学实验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但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既要为学生放映生物学实验操作流程、可以得到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等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分析实验中来,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研究的基础上,产生身临实验中的感受,进而加深对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结论的理解,提高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五、通过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知识网络
直观的知识网络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起生物学学习系统,进而提高生物学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当前,开展生物学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起生物学知识网络。结合生物学中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呈现技巧,建议在构建知识网络时,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准备:一是知识内容角度,虽然生物学中主要包含了生物知识以及生物与其周围环境联系内容,但是知识之间的密切程度是不同的,为了使知识网络更加清晰,就需要将联系更为密切的知识放入统一板块中,保证知识网络条理更清晰;二是呈现方式角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呈现方式相对较多,但是要想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住生物学知识网络,教师就要合理利用不同方式的呈现优势,采用更鲜艳的颜色体现出生物学中重点知识,促使知识网络具有更强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该知识网络利用效果。六、总结总的来说,要想使生物学能够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深度融合起来,相关人员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直观体现出生物学的有趣之处,利用信息技术将生物学中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知识,使信息技术更直观、真实地呈现出生物学中实验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起生物学知识网络,促使生物学知识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葛爱琴.试分析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和信息技术的运用[J].电脑迷.2016(11).
[2]杨婷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物教学结构[J].学周刊.2016(25).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物理实验,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物理的情境之中,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实验中各种信息,体验获得新知识的成功喜悦,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物理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物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液化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是白色的;在夏天打开的冰箱会冒白色的气,然后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疑问看书,并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就使课堂充满了活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缩短教师“表演”的时间,使学生思考时间增加,勇于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探讨,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成为他们发挥自我能力的舞台。
二建立自信心,展示能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教学中必须分层次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让后进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帮他们找回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等。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和相信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指南针、电动机等小发明。通过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小制作为他们才能的发挥建立了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丧失信心。为此,教师还要不断地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不断地给他们鼓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成为永不言败、意志坚定的人。
三科学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提问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性。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实质性和启发性价值、在关键处设问,提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如提的问题太难,又不给学生提示或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或教师自己讲解,这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次挫伤,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难度系数应该不同。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学生分析问题。如在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笔者用一颗去了壳的熟鸡蛋,把它放在广口瓶上,熟鸡蛋静止在广口瓶口上,用手轻轻按压熟鸡蛋,熟鸡蛋掉入瓶内,笔者问学生:鸡蛋为什么能掉入瓶内?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鸡蛋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所以鸡蛋掉入瓶内”,于是又让学生观察下一个演示实验,在广口瓶内点燃沾了酒精的棉花,用去了壳的熟鸡蛋放在广口瓶上,随着瓶内棉花的燃尽鸡蛋也落入瓶内,这时又问学生:为什么熟鸡蛋会掉入瓶内?学生会很茫然,这时笔者在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瓶内的气体已燃尽,使鸡蛋掉入瓶内的原因是外界大气压的作用。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提问和引导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这样的提问方式,相信学生的能力也会被慢慢培养起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被慢慢培养起来了。
四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生物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家里盐咸菜为什么汤比原来多了?为什么用醋盐蒜时蒜皮会变成绿色?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何有的南瓜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许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样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我就利用“问题探讨”中的斯帕兰札尼的故事开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通过涉及连环问题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常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和电影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在学习《心脏》时,用模型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的四个腔及瓣膜,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难点问题。实践还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转移到有关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四、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希望所发现的内容被他人认可 ,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学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一些容易做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动动手”活动 ,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如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 ,用菠菜叶片制作的临时装片,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等实验 ,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上交流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揭示实验所验证的道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创异的积极性 ,而且还发展了思维 ,开发了创造力。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讲到人体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群、甲状软骨、瞳孔、耳、口腔、牙齿等内容时,可让学生摸一摸,互相看一看。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授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六、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关键词:生物习题课;分析题目;获取信息
学生通过适当的习题量的演绎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以此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接下来,着重通过对一道具体生物习题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
看法。
一、锻炼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面对一道具体的生物习题时,敏捷地分析题干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在弄清命题者的出题意图的基础之上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避开非相干信息的干扰陷阱,这种种解题技能的获取都离不开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环节当中(不仅仅是局限于习题课)要有意识、潜移默化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图表将信息图像化、条理化
生物习题的题干往往很长,包含内容丰富的信息量,正确分析题目并从中获取有用的解题信息是高效并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下手。老师在平时的习题讲解上,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题干中重要的信息挑拣出来,写在一旁,或者借助于图表等形式将信息条理化,以便于最终的解题。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今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后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题。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多做题才能够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才能够在最后的高考当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习题的演练固然重要,但是“题海战术”万万不可取。做题的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如何能够做到练习适量的题便能够牢固掌握生物学的知识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在分析题目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体现出来。老师在向学生讲授习题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分析出正确的选项或者解题答案,对于题干中所出现的其他一些“无关信息”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温故”才能够达到“知新”的效果,即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这样一来,虽然只是解答了一道习题,但是起到了练习多题的效果,从而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某种植物上的绿叶经过阳光照射24小时之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之后,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则呈蓝色。本实验主要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答案为C。
题干中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首先,通读题干能够得出这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光合作用。绿叶的一部分被覆盖有锡箔,学生便应该要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被锡箔所覆盖的部分不能接受外界的光照,因此所考查的一个对象应该为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再次,通过仔细查看题干中的结论,学生应该需要准确快速地锁定几个关键的字眼:“碘液处理”“蓝色”(策略一)由此立刻联想到生物实验当中
的一个典型基础实验――淀粉的鉴定实验。(策略三)因此,能够得知是生成了淀粉才导致呈现了蓝色。至此,本题就最终迎刃而解。在解题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一边审题一边在纸上画出绿叶的示意图,在被锡箔所覆盖的地方标明“蓝色”,将繁杂的题干信息简单化。(策略二)此题当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多,并且选项当中的错误选项也的确是光合作用的一些特征,这就需要学生能够高效地分析信息,从而准确地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另外,本题的题干当中的干扰信息包括CO2、叶绿素、O2等等,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去回顾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知识点,通过随堂即时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相当于也练习了多道生物习题。(策
略三)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学习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8-02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注意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启蒙教师,我们应把“兴趣”这位老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一、渗透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现人类探索物理世界规律和本质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有机渗透一些物理学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上“探索之路”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和当前的科学成就,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两弹一星”的升空,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进行两次圆满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等科技成就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教“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时,可介绍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的学徒工,如何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介绍牛顿怎样成为“经典力学之父”,他在光学、热学、天文、数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像法拉第、牛顿这样科学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我们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这些故事,可让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思维方法,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提高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二、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紧扣教学主题,寻找教学切入点,力求做到简明、巧妙,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
1.利用轶闻故事导入
利用轶闻故事导入,往往会收到“欲知其中奥秘,且听后续分析”的效果,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动与静”时,可以这样引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高空执行任务时,发现脸颊附近有一个小物体,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虫子,抓到手中一看,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吗?又比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通过讲述唐朝年间平息水牢“闹鬼风波”的故事,分析故事中学者与牢头的精彩对话,使学生明白牢中“鬼影”形成的原因与条件,即必须在黄昏时刻,农民收工回家,牢中木头被蚁食成孔,教师进一步演示小孔成像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力量,平时应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2.利用物理小实验导入
物理小实验简单易行,适合学生随堂实验,用物理小实验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摩擦力”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摩擦现象的了解,可演示小实验:将食指插入盛满湿沙的玻璃杯中,并把湿沙压紧,再把食指往上提,杯子和沙整个就被提起来了。这样,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就很自然地进行摩擦力的教学。又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可以用一个硬纸板盖在灌满水的玻璃杯口,用手按住纸板把玻璃杯倒过来,松开手后,纸板不会掉下。接着问学生,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是什么力支撑着纸板?这样的引入,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印象深刻。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比如还有游戏导入、视频情景导入等,不管使用哪一种导入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导入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服务教学目标为目的,切忌为导入而导入。
三、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引起认知冲突的探究情境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探究情境,可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此时不用手托,乒乓球是否落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球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可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意料,吹气时球并没有落下,而是悬在漏斗中。这样具有悬念性的情境,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2.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时,教学内容应尽量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新课开始,我就用装水的洗发露瓶子当喷雾器,对着投影机光柱喷出水雾,学生们马上发现一个美丽的人造彩虹飞跨在投影机的光柱里,使学生们赞叹不已,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的强烈欲望。此时提出问题:“彩虹为什么有那么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什么喷雾后才出现呢?”再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弄清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活跃,生动自然。又如,在讲“浮力”概念时,我先后把木块与铁块放进水里,让学生回答为啥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在水底?有的学生回答“木块轻、铁块重”。我又把一薄铁片放进水里,沉入水底后捞出来折成盒状,再放入水里。这时再提出问题:同一铁片变成铁盒后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此时课堂立刻一片哗然,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再如,在讲“惯性”现象时,可设计“打蛋入杯”的情境: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烧杯上盖着硬纸片,将鸡蛋放在硬纸片上,当沿水平方向用力把硬纸片弹出时,鸡蛋将怎么运动?让学生先猜想,有的学生认为用力把硬纸片弹出,鸡蛋将随硬纸片一起被弹出去,而实验的结果却和学生猜想的不一样,这样,学生对惯性现象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关“惯性”的问题情境:跳远时,要助跑一段距离后起跳才能跳得远,为什么?衣服上有灰尘时只要将衣服抖几下,就能抖掉灰尘,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事例,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从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思考和主动探究物理问题。
3.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合理整合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现代多媒体教学情境,不仅具有形象直观、声情并茂的情景特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气功表演视频: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抡着大铁锤打击大石板,石板破碎了而气功师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这一情景学生觉得不可思议,石板开裂了,人怎能不受伤?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并产生了探究“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强烈欲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的视频情景,不仅能加大教学信息量,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如在讲“密度的应用”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浮选煤尘”、“盐水选种”及各种密度应用的视频。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优化教学环境,发挥其视听功能来弥补其它媒体的不足,那样才对教学有益,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瓶瓶罐罐拼拼凑凑,物理魅力精彩无限”。课外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动手完成与物理相关的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如,在元宵节时制作孔明灯;改装一些废旧玩具电动车;利用废旧马达制作电动船;或利用门铃改制成自动报警器等。通过动手实践,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其想象力,还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做法远不止以上这些,如,还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浓厚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物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刘俏丽《教育学文摘》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