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实践发现:学生有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旦这种心理状态得不到适当适时的调整,极容易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2012学年我们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见附录)对某校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将属于特殊生群体的学生抽取出来,进行分类统计,较广泛、客观地了解了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1.调查结果的描述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结合课题研究重点,调查组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等相对客观的几方面进行观测。

2.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分~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如果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表中数据显示: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10个因子存在严重症状的比率较高,其中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症状较为普遍;离异家庭学生,10个因子存在轻度症状比率较高;身体有残缺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偏执症状的较多;各类学生学习压力症状在各因子中较为突出,父母有残疾,家庭贫困和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群体更为明显;来自单亲、离异家庭,体弱多病的学生轻度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比率较高;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情绪不平衡比率相对较高。

3.调查结果的延伸

实践中,班主任、年级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个别交流、家访等途径深入了解了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譬如,学习压力可能会导致强迫症、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偏执则易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同时,对照10个因子的描述,我们也发现,学业落后、行为散漫、个性孤僻、思想偏激的特殊生群体,相关因子基本上都处于中等程度甚至严重的症状,在心理上存在如下特征。

二、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为此,针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生活实际,我们从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等方面,对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调查中可知:不同类别的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注重个别化教育,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2.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生往往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他们“另眼相看”,但同时又会将自己的特殊性扩大化,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过于敏感。所以我们不宜面向特殊生群体进行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在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分层分类的主题性活动加强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无痕之中有效解决特殊生群体身心发展中的疑难杂症,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健康、快乐、和谐成长。(1)女生心理健康辅导:“让青春插上绿色的翅膀”。高中阶段,学科多、难度大,女生仅靠勤学苦练、多读多背,不一定能换来令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因素干扰,使她们的身心成长与学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与女生发展需求,我们进行了年级层面的集中辅导。(2)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男儿当自强”。如今的男生行为散漫的多、易于沉溺网络游戏、学习不踏实细致、处事冲动讲义气等等,在校园生活中,男生几乎成了“弱势群体”。为此,针对男生成长中的困惑与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男儿当自强”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男生学会心理调适,鼓励男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善于学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自省,促进男生更快更好地发展。(3)高三学生:压力管理心理辅导。利用上海师大资源,邀请心理教育研究生为高三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压力伴我行、减压有术、建立合理认知、坦然迎接高考、微笑面对生活等5个环节,引导高三学生客观认识压力,学会利用积极压力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学会减轻过度压力和应对意外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4)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师情话意助成长”。邀请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担任导师与特殊生结对,加强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构建积极平等、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寻求改进措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3.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

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轻度、中度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从表一的调查结果可知,各类特殊生中存在问题的基本上都处于轻度、中度。为此,我们整合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辅助机制,引导特殊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即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和调节。(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调适。利用橱窗展示、校广播、校园网等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班会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进一步了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开设心理辅导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预防心理问题、心理疾病。(2)开展阶段自我评价,提升自我认识。在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实际,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高一)、“人格是金”文明素养(高二)、“健康心理,幸福人生”心理现状(高三)等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意识。(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鼓励自我展示。“人无全才,人皆有才”,特殊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特长,缓解对特殊性的介怀。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社团课,形式多样的每月主题活动,为特殊生提供了许多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机会,益于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增强自信,从而乐观面对困难与挑战。(4)设立专项特色评选,激发自我发展。特殊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认同与赏识。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外,结合各类活动,设立“贝多芬奖”(艺术)、“仲尼奖”(礼仪)、“雨果奖”(阅读)、“哥白尼奖”(科技)、“康德奖”(公益)等;每月开展“好学之星”评选,表彰“拾金不昧”,以肯定某方面特长,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性。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应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全员育人”思想的体现,也就是说全体教职工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地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特殊生的健康发展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多样的形式、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以保持、恢复心理健康。(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确保全方位、全过程为特殊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帮助。每年安排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参加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设专家讲座、鼓励自主学习,使教职工明确职责,掌握规律,并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2)注重师德修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坚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则,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特殊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沟通、少僵持,多理解、少批评,多赏识、少抱怨;参与学生活动,走进特殊生群体,乐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3)讲求人文关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为此,学校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开展教师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4)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在绩效考核中设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教职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感动校园之教育人”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学生欣赏、喜爱的教职工。确立职称晋升、各类先进推选等班主任优先考虑的机制,肯定广大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在特殊生群体的教育与引导中所发挥的作用。

5.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

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有机结合、协调运转,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身体)、心理因素(情绪、思维等)、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因此,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1)提供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班主任家访、任课教师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加强交流与沟通,提供指导意见,共同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协助家庭营造温馨成长环境。建议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以对家庭的担当、对工作的尽责、对孩子的呵护,影响和感召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家长多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3)拓宽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特殊生身心健康发展。与上海泰来国兴TA15团队联合开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亲子活动。邀请国家级知名心理咨询师担任导师,定期来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群体性心理辅导,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每年组织特殊生参加“爱的教育”举办的“温暖冬至夜”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三、实践研究结果与反思

特殊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更直接维系着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实践表明,对特殊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绽放青春正能量,成为具有“中华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校一直将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程,并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创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广大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较高赞誉。在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点体现了以下4个特点:

1.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从内容到形式,关注特殊生群体的身心特点,紧紧围绕特殊生的健康成长需求,遵循平等、尊重原则,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着力破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

2.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引导特殊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不论哪类特殊生群体,不论是哪个年级,都从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特色鲜明、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注重各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校内有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教师等,校外有家长、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士、志愿者,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助于特殊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4.拓宽渠道、创新形式。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心理、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众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导致科任教师的一个误区,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抛给心理老师来管。殊不知这种认识导致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只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形成教育合力,这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科任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刻板的行为。这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较匮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的培训。实际上许多教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什么是自学能力、创造力、个性等,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比较低

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往往只是躯体的、生理的健康与卫生上的,而很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的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心理疾病,更少想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负担过重,引起适应不良。面对新课改背景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少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由于工作竞争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加之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过于敏感、猜疑心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距离,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许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甚至付出婚姻、家庭破裂的代价,使得一些人陷于亲情疏离的困扰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养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育培训不足

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普遍设置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其目的侧重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为相关学科奠定基础,而对师范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不足。在职后教育阶段,没有把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纳入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目标之中,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3.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虽然我国师范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在操作上还是偏重理论部分,在实践方面又偏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师范生对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应有了解,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锻炼。因而,许多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但面对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保持悦纳态度

教师工作,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尤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付出得更多。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成长中体验快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会感到教师工作是有价值的。

2.用理智驾驭情绪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衣食住行纷繁琐碎,学生的思想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不能烦躁,更不能因为不顺心而迁怒学生、厌弃学生。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随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控潜能。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

3.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关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全面改善教师的经济与物质条件,包括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和放大教师个性之所长,同时应积极引导教师个性的改善与进化,使教师能与外界的人和环境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人际关系氛围,最终使教师的精神和心理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认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要有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旦成为教师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心理教育素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1.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

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课下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测量以及分析学生的周记等来获得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知识外,还应加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悟、从参与中体会、在感悟和体会中成长,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展示自己。

再次,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内在特点。教师要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措施

首先,师范院校应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当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质来对待,增设有关的专门课程,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基本的素养。

其次,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中,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增加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好开展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题培训。

最后,中小学校的领导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师培训。

3.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工作几乎都要在班级中进行,目前,国内中小学都设立有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兴趣、个性、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角色融为一体。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只有全体中小学教职工特别是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都能担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户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主阵地中。(稿件编号:090921003)

参考文献:

[1]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1期.

[2]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

[3]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6]王战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8]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9]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和资源。遗憾的是许多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是延用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把教师看作被动接受培训的客体,这样的培训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近几年来,我们与部分实验学校密切协作,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师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参与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的比较

参与式培训是国外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它的典型特征是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行的传统培训模式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评估,确定内容

传统的培训,其内容是由专家自己根据一个大的主题,凭猜测“想当然”包办全盘内容,忽视学员的心声,参与式培训则是先征询学员的需求,再确定内容。在随后的培训活动中,学员会被内容所吸引,因为这是他们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2.学员参与培训过程

传统的培训主要由专家讲授,稍好一点的情况是学员可提一两个问题,但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参与式培训则是让学员参与到专家设计的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行动者和体验者,双方共同探索。

3.多向交流,资源共享

传统培训的交流是单向的:专家向学员单向输出信息,只开发了专家的部分资源;参与式培训的交流是多向的,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都是双向沟通,激活并开发的是群体的资源,收获无疑会更大、更多、更快。

4.平等、温暖的人际关系

传统培训是上对下的权威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参与式培训则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对学员的尊重。在一种平等、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指导者鼓励学员开放自己,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总之,学员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他们感到自己是培训的主体。

二、参与式师资培训的过程

为了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我们与昆明市盘龙区东华一小合作,对参与式培训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效果非常显著。

1.合作资源

东华一小领导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在时间、人员、开支上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校教职工以中青年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占一半,他们既有一定的教育理论背景,又乐于吸收新的理念。

指导者为我院李辉教授。李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其研究生予以协助。

2.实施过程

(1)项目启动

2000年1月,项目技术人员与东华一小校领导、教师接触,让他们了解项目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等,以期获得他们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

(2)现状及需求评估

为了从多角度了解目前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能力水平及对培训的需求,我们在干预前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分组访谈。具体为:A.对领导访谈:主题为“希望我们做些什么?”B.对教师访谈:访谈对象是除两名行政领导外的全体教师,分低、中、高年级教师组进行,访谈主题为:“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小学生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工作中存在哪些心理困扰?”C.对学生访谈:从3~6年级各班随机抽取成绩在上、中、下游的学生各2名,组合成三组分别访谈,其主题围绕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劣行为来展开。这一阶段要注意访谈技巧的运用,不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应注意措辞委婉。

(3)确定内容

以对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现状了解和需求评估为基础,结合他们所能提供的时间,将培训内容和活动方式确定为(见下表):

(4)确定评估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自制了两份问卷。一是《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评价问卷》,此《问卷》采用了自评和他评的方式,通过三维评价(自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旨在了解小学教师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师知识问卷》,此问卷由10个知识性问题组成,如“学生考试期间没有焦虑能考得更好’、“精神科大夫对心理不健康的人提供帮助”等,旨在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在培训干预前对另两个学校也做了调查。

(5)培训干预

2000年3月至2000年7月我们对实验组全体教师进行了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每周一次,每次1.5~2小时,共12次主题活动(见上表)。培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辅导能力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在培训时,我们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个案讨论、情境分析、实践作业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一种轻松、自然、平等、和谐和开放的氛围中,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

例如,第八次专题“心理辅导课的原则及分析”的培训,培训时不是专家抽象地、枯燥地讲授,而是先让教师观看一堂心理课录像“我爱我家”,然后由教师讨论它与其他课的异同,最后专家协助教师总结出心理健康课的四个原则。

第12次专题培训中专家留出最后20分钟,将事先准备好的、覆盖以前各专题的38个小题抛出抢答,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既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又为这次培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6)参与实践

每次专题培训活动结束时都会布置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和技能:而且教师们还主动将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比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变单一评价为多侧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原理后,在班级中评选“学习星”、“守纪星”、“体育星”、“创造星”、“优秀小厨师”、“故事大王”等,创造性地开展了“亲子踏青,情意浓浓”等活动,这些做法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7)后测评估

《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评价问卷》(自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教师知识问卷》同前测。实验学校新增加《团体后测问卷》和《培训心得体会。

三、参与式培训的局限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市委市政府《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积极创建人文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增强德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努力把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坚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努力把校园创建成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主要工作一进一步加快校园德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把班主任工作由教书的“副业”变为育人的“主业”,努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在2009年教育手记评比的基础上,在青年教师中进一步倡导撰写好教育手记,引导教师把教育工作做到细处、实处,做到每一个学生心灵中去。继续开好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组织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抓实抓新学校“三风”建设,积极培育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做实做细相城区“红领巾”图书大漂流活动,推动校园读书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组织落实校园“阅读之星”“书香之班”的评选工作。认真落实市教育局“三项规定”要求,抓好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报告能力。切实抓好学生暂后生、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学生教育,抓好校园文明新风宣传工作,促进建设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三进一步拓展、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校外德育基地建设,畅通学生社会服务的渠道。利用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资源,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合作与指导。进一步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四进一步创新校园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按照不同年级段不同对象的特点,着力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晨会课等的教学研究活动,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教育。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开展预防教育、节约能源教育、廉洁文化、

奥运文化进校园等教育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务实开展好学校德育课题《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抓好研究资料的积累,研究数据的采集,研究成效的检测和阶段性总结等工作。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以人为本,以德为首”教育理念的确立,德育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的加快,学校德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起到引领和助推作用。六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既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学校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下大气力全面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班主任和教师特别要做好过细工作,应在上、下午第一时间认真检查学生出缺勤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迅速处置并报告学校行政。全面落实治安综合管理各项措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文明、安全的良好环境。

三、活动安排“红领巾”图书大漂流活动。2月3月邀请苏州市安居防火教育培训中心培训部专家来校作消防安全讲座。3月2009年度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记》评比。3月保护水环境、植树护绿主题教育活动。3月2009年度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育手记》在学校图书室展览。4月组织部分学生祭扫烈士墓。4月校园安全防火演练。5月评选校园“阅读之星”“书香之班”,推荐各一参加区市的评比。5月评选表彰嘉乐威“十佳优秀学生”。5月6月开展预防教育活动。6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9月爱国主义教育。10月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11月心理健康教育。12月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农村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一是大多老师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只停留在领导的安排上,应付式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没有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部分老师认为:安全教育管理是领导、班主任的事,感觉上那种重大安全事故似乎离他们很远,而且平时要忙的事太多了,部分老师或多或少有一种侥幸心理,二是由于责任不明,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案形同虚设。要是真正出了稍大的安全问题,许多老师都是手忙脚乱。

(二)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效果差

为了做好安全工作,各学校、教师都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得到加强,上级相关文件也强调“安全教育”逢会必讲,为了抓好安全教育,往往学校都安排了安全教育课,要求各班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与制度,也特别规定了每天必须讲安全,所以安全教育随时都挂在老师们的口上。部分老师每天都对学生唠叨的同样的内容,几乎天天都是叫学生不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教育内容单调乏味,且没有侧重点。这样的安全教育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更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安全方面的知识。

(三)农村不少家长的意识存在问题。部分农村的家长,或是忙于工作和事业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甚至缺少必要的监管,甚至认为学生交给了学校,什么都是学校的事情了,出了问题找学校的麻烦就是了,根本不愿意或没有时间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尤其许多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学生长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在管理,由于老年人自身对安全意识欠缺,导致家庭安全教育的缺乏,甚至在学生的监管上都没有到位。

(四)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目前许多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太重视心理健康及生活技能的培养,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形同虚设,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未能很好的得到良好的疏导沟通,直接造成部分学生胆怯自卑,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当他们的心理素质解决不了现实矛盾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甚至会走极端。

针对以上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职工安全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安全教育观。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应从教师做起,学校需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使教师真正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水平,学校通过校外培训、听专家讲座、自己的理论学习、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新安全的教育观念。

(二)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我们要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老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进行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的新鲜事发生,在这些事情中不乏会有一些安全事故的例子。作为教师,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组织教学。要善于捕捉,善于调动学生从广播、电视、报纸中去收集生活中这些真实的素材,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安全教育中来,通过实例展现、展开讨论、谈论认识、动手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时时不忘适时利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什么原因,从而进一步指导该怎样正确的做,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