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1文化创意创新人才介绍

1.1文化创意人才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指以文化作为基础、将创作力作为核心的一种产业形势。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文化天赋和创造力方面,还是在工作技能与生产动力方面都要表现的更加出色,在得到知识产权开发的帮助之下,为社会民众创作出更多获得财富和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提升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水平。近年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开始对文化创意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七大类型,内容包括:创意型人才(例如艺术家、设计人员、各类导演等)、经营类人才(例如出版社工作人员、剧组工作人员等)、技术型人才(例如摄影工作者、录音师、音乐制作人等)、营销型人才(例如市场推广、市场总监等)、管理型人才(例如企业经理、总编等)、研究型人才(例如学术研究员、教授等)、渠道经营类人才(例如拍卖商等)。

1.2文化创意人才的特点

1.2.1创新性

文化创意的灵魂之处即为“创意”二字,而创意的产生则需要得到创新能力的支持,一位真正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同时拥有丰富的创新精神、成熟的创新思维以及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需要建立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思维比较成熟的人会表现出不安于现状,喜欢去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并且在面对错误时也比较勇于否定和改变自我,拥有着非常高的超越性。

1.2.2复合性

相较于普通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着非常明显的“越界性”,在文化创意背景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展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文化产业中不仅包括传统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同时也包括了带有浓厚艺术气息和休闲特点的设计或娱乐行业。也正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创新人才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与创新能力。

1.2.3专业性

文化创意产业所能够涉及到的行业种类是非常多的,目前比较受到大众关注和欢迎的产业包括影视、新闻、艺术表演、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游戏等等。在这些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中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文创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精通技术制作或市场开发,因此,只有保证文化创意背景中的创新型人才具备高级别的专业性,才能够将他们的生产力成功转换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2在文化创意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拥有着高智力、高技术的密集型产业,如果想要让其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培养和投入大量的创新创意人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创意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制定上,还是学生本身学习状态的表现上,都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2.1学生现状

部分文化创意学科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性较差且兴趣不高的现象。在接触专业知识时,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艺术美学信息以及设计等内容表现出了十分排斥的状态,从而在完成相关设计作品时会显得过于浅显和缺少创意,难以达到行业市场的需求标准。

2.2教师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者的知识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创新意识严重匮乏、与学生沟通的次数过少、比较看重职称评定、经常参加一些校外兼职以及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科研精神等等。

2.3教育环境现状

国内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缺少创意以及教学层次模糊不清等等。另外,有关于文化创意的有关学科还并没有被编入到高校现有的学科目录之下,一般都是在一些文化课程中由教育者一带而过的完成,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率。

3文化创意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3.1增加创意学科,调整原有的专业结构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为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培养速度和教学质量,高校应增设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创意学科,并形成独立的学科管理体系。此外,文化创意学科要彻底打破专门化的教学局限,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科堡垒,逐渐建立起以单一学科为主、众多学科为辅的多元化教学体系,争取能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高端创新人才。

3.2加快开放与渗透速度,建设创新性学习平台

这里的“开放”指的即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以及高校中各个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而“渗透”所指的即为,教育体系中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阶段专业之间知识培养内容的融合性。事实上,在文化创意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得到“渗透”与“开放”的双重支持,教育者要尽快落实“以学科为主、多学科为辅”的全新教育体系,让学生可以在高校当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进一步淡化学科界限的方式来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效率。文化创意产业绝非是一个单一化的存在,它不仅是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体,同时还是多个行业相互整合后产生的“矛盾体”。基于此,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也需要具备综合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当前市场环境的基础之上,紧跟时展脚步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提倡实施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创建出一个更加宽阔的发展和进步平台,让他们可以真真正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3.3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空间,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拥有着较强的前瞻性,并且将理论课程同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在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全面凸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其次,高校要确保创意专业的课程内容可以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充分发挥出高校人才孵化器的实际价值;再次,高校还要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学习方法以及师资团队等诸多方面来实施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创新学分所占的整体比例,并针对那些创新观念较强且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认可,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最后,高校还要加快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方式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3.4塑造校园文化环境,打造符合文化创意人才特征的基本生态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区内的个性化文化环境空间,其中包括公园、电影院、音乐厅、美术馆、艺术画廊以及展览馆等,让学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能够放松身心、提升文化内涵的休闲去处;其次,为校园内的文化设施与土木建筑赋予更多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底蕴,凸显出高校所独有的精神魅力;最后,举办一些有关于文化创意专业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存在于校园中的文化气息,例如诗词朗诵比赛、音乐会、信息知识竞赛以及舞蹈欣赏等等,让高校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圣地,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刘佳文.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出路——新疆七坊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1).

[2]姚政,项燕.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育人 实效性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2000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5][8]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6]朱芳转,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第3篇

1.学校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学校作为连接社会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大学生各项本领技能的加强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是学生受教育、长本领、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该场所中,大学生要进行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将起到重要作用,创业意愿的形成效果自然离不开学校的影响,学校通过教育、支持、鼓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创业意愿。学校对大学生形成创业意向的影响大体上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其二是开展科学的创业教。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依赖于学校优质的校园文化,其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体制条件和物质环境,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意识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引导学生创业方向等方面都起到的积极重要推动作用。校园的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对于创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勇敢创业的信心及鼓励创业的思想。学校依托自身文化、价值理念为学生创业创建良好积极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中形成创业意愿,而创业意愿的形成往往与学校的文化环境、思想理念、教育环境之间形成正相关关系。学校开展科学的创业教育包含教授理论专业知识和指导创业实践两个方面。从学校教授理论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美国百森学院最先提出创业教育,在该学院编著的《创业学丛书》中,就从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的角度,整合探究创业的成功人士应具备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书中透彻地展现了有效的创业教育应融合人文科学教育,并结合智力、非智力的思想开放。同时,创业理论知识教授时,不能趋同于其他学科采用金字塔型的传授结构,而应该采用环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发展中心,从教师、同学、网络角度传知授业,以培养创业素质为内涵核心,以知识教授为外延展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创业实践的指导上来说,高校通常会邀请成功或知名的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座谈会、针对大学生创业创建创业基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创业规划比赛、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指导,高校利用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做的较为突出,它不仅在学校中设置各种创业教育课程,紧抓学生在校创业教育,而且创建多种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的实践培训,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强实际创业能力,同时对校内创业教育成效进行巩固和完善。美国的创业家学会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最好机构,其成员皆是成功的创业家,该学会会定期与大学生开展交流沟通活动,创业家通常会用自己的亲身创业经验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再如大学生创业中心,在这个机构中每年都会举办创业计划比赛,通过比赛让大学生做出创业计划,从中选取最具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创业计划,并且为该计划的创意设计者提供创业操作指导和资金支持。1997年清华大学创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这次大赛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践指导加上创业理论教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学校环境,并影响其创业意愿。

2.家庭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体地说,家庭环境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硬环境,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职业、总体收入状况;另一方面是软环境,包括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行为举止。抽象地说,家庭环境指的是无形的存在于家庭之中的独特气氛和特殊情调,这种气氛受到家庭各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理情绪,家庭对人的影响和感染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家庭各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人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般是频繁的、多方面的、综合的。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于西方的开放式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往往过于传统,父母的文化水平、综合素养、价值理念、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之中对子女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性格产生影响。在关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创业背景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鼓励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更高,创意意愿更强,大学生更愿意自主创业,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较多,思想文化先进,人们更加看重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据研究发现,父母的创业经历对子女形成创业意愿有极大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其言行举止等多方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的教育、支持、帮助、鼓励与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之间成正比关系。另外,户籍所在地是农村或城市也影响着创业意愿的发展与形成,一般来说,农村大学生长期受到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影响,致使农村学生思想保守、不敢创业,家庭不支持,缺乏创业资金,导致农村大学生无法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而对于城镇大学生来说,则恰恰相反,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都使得城镇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开放、眼光前瞻,资金方面也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后续保障,因此,大多数城市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创业积极性较高。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与环境往往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影响着大学生行为方式、职业的选择、性格的养成等很多方面,更会无形中影响创业意愿。

二、创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方法

1.政府政策支持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创业启动资金与创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创业,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国家和政府应针对大学生创业制定颁布相对完善的法律政策,以优化创业环境,从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肯定、帮助和扶持。具体而言,政府应当为有创业意愿且有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以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可以对大学生初期创业期间的税收进行免除或减少,并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扶持,针对大学生创业成立专项扶持基金,政府应在政策上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尽量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步入自主创业行列之中。另外,政府还要充分利用其部门的信息条件和行政职能,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广泛的国内外创业信息,促使创业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凭借政策优势强化创业意愿。同时,政府应强调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及其重要性,促使其变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引导媒体的关注,扩大宣传广度与力度,逐步提高人们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倡导勇敢积极的创业精神,提升敢于积极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并逐步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

2.学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创业教育同样影响着创业意愿的形成。高校教育应就大学生创业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创业计划、树立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增强创业技能,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地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的同时,要防止大学生过于盲目地进行创业。第一,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添加多种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知识,掌握相关创业理论。创业课程设置的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要想形成创业意愿,应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开始,而要形成创业兴趣就要充分了解创业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创业知识的了解,明确创业的优势所在,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第二,高校应增加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激发创业意愿。比如在校内举办各种创业比赛,用这种形式为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平台,锻炼创业技能,促使创业能力的提高及创业实践水平的提升,在实践中了解创业的真正意义,使大学生有更加强烈的创业意愿。第三,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对创业指导老师实际创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创业教育的关键在教育上,因此,应着重加强教育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建设,只有高水平、专业能力强的创业指导教师,才能给予大学生以正确的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创业建议,才能更好的培养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家庭的鼓励支持家庭环境与家庭条件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意愿的形成,家庭成员的鼓励与支持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动力与源泉。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成功创业,家庭的成员的支持与鼓励是关键因素,家庭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和尽可能的物质资金帮助。在精神上家人应该多给予鼓励、安慰、激励,帮助大学生树立勇敢战胜创业困难的信心。现代大学生虽具有足够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难免会产生不自信现象和畏惧心理,影响正确的创业形式选择,作为家人,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时期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及时地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大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更加勇敢的面对市场压力,家人的支持会变为大学生工作的动力,促使其以最好的心态,解决创业问题。在物质方面,家长应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本身就没有资金积累,若家长能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那么就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为创业提供资金基础保障。并且家长应改变传统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大公司才是好工作,要从内心给予足够的支持,要从实际赞成自主创业,来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创业的意愿。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由政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者共同组成,对现今大学生形成创业倾向,增强创业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自始至终都影响着人们的活动,自然也贯穿融合于大学生创业之中,是激发大学生潜在创业倾向的动力和源泉,融汇于创业倾向产生初期到实践创业经验整个过程。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毕竟是单一的、欠缺思维整合性和创业实战性的单方面因素,而学校教育会产生比家庭因素更强大的指导效果。学校的创业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创业心理、意识和态度,学校环境所产生的创业影响相对“成熟化”,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创业技能、创业行为及创业方法,学校教育推动且强化了影响效果,弥补了家庭因素的单一性和欠缺性,从本质上让学生掌握创业本领。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环境影响,使大学生具备了相对全面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对大学生的创业做实践准备,通过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大学生的外界创业环境上,家庭、学校、政府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紧密配合,发挥交叉整合后的推动作用,三者共同建立起创业支持体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与创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