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的民族风格

艺术的民族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的民族风格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电影、导演、传统文化、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电影中所体现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百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程已经证明,电影这门文艺样式之所以能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荣发展,并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这与其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营养,借鉴中国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的。

电影这门艺术是在其所有艺术样式中年龄最轻的,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传统的民族文化就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它的细胞中来。历代电影艺术家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年代,但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古老的文艺门类例如戏剧、文学等都会带着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汇集到电影领域中来,影响和改造着这门新型的艺术。进而来适应和满足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中国人最早拍摄影片的尝试是从1905拍摄戏剧片段《定军山》开始的。而这一现象也极富象征意义,它反映了中国电影一诞生就与民族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这门艺术在吸收其它姊妹艺术文化营养的同时,为了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而需要筛选和取舍,加以自己的阐述、改造和变形,以至出现具有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的电影作品。

尽管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并没有电影可以直接依傍的传统和学习的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侵染和熏陶的中国早期电影的先驱者们,很自然地把中国传统文艺的经验技巧有机融合在电影创作之中,虽然这种追求仅局限在中国古典戏曲、诗歌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但从其创作拍摄的影片,都程显现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形态。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片头出现滔滔不绝的长江,用象征的手法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现出来了,而正是这些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了解,并能激起他们情感共鸣的美学元素,使观众能更好的思考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以及整部影片所渗透的情绪,这也成为该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少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都非常注重向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学习借鉴。影片《小城之春》的影象风格在近代中国电影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本片描写的是一个小家庭中的一段情感波澜。导演费穆还是非常注意其表现的含蓄性,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审美体验的同时,影片探索了情与理,人格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本片主题也代表了中国人的儒学传统与民族心理状态。《小城之春》它以其叙缓的节奏,富于变化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影片无论是题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方面,都以景写情、以物象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渗透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形成一种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这种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叙事层面本身,使影片渗透出一种诗情。

《伤逝》是著名导演水华的作品,水华导演要求自己:“既要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影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有一场戏是涓生放小狗,本场中没有台词,只有枯藤、老树、昏鸦。通过这一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使观众充分感受和领路了当时时代环境的黑暗以及社会环境的悲凉。另外一场戏中涓生向子君求爱时,窗前花微微颤动,就像此时此刻人物心灵的颤抖。当子君的手被涓生紧紧握住时,花架上,一对黄雀惊飞而起,又仿佛两颗惊慌的心儿在狂跳。导演的美学追求显然是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影片在导演的精心选材构思下使人不仅触景生情,而且触境生思,形成一种意境,真正达到“象有尽而意无穷”。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对民族美学传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借鉴又有改造。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超越了从中传统民族艺术样式如戏剧、诗词、国画形式的追求,而是致力于从审美意识上来把握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使影片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神韵。并且以此作为中国影视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把民族美学传统和现代电影语言融会起来,传达出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崭新的艺术风格。

影片《黄土地》吸取了纪实性电影的长处,以纪实手法逼真的记录了陕北高原和风俗文化的真实画面。而导演陈凯歌用他的镜头赋予影片更多的内涵,同时也找到了传达这些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落日下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展示了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和抗争着的人民。另外影片包含着电影创作者们对民族生活的历史沉思,那气势恢宏的“腰鼓方阵”,奔涌而来的“祈雨洪流”,在人们的心灵上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正是由于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不拘泥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而是将西方美学的再现、模仿、写实与中国美学的表现、抒情、写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从所要表现的思想出发,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去寻找最好的艺术形式,进而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历史。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第2篇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药剂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重大发展。一是国家陆续恢复了各大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有不少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最近,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在这些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绝大多数开设有小提琴专业;二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设有小提琴专业;三是一大批小提琴爱好者,从小便受到了较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小提琴教学得到了普及。随着小提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并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二、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各种音乐语汇,以获得音乐性格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创作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直接认同与吸收。

2.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创作思维的运用。

3.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

4.以或多或少受到民族民间音乐影响的创作歌曲、歌剧、舞剧以及影视音乐的主题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

5.主题并没有直接引用现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但在旋律的风格、特色上或多或少与民族民间音乐有着联系的小提琴曲。

6.有些小提琴曲表面上似乎以反传统为旗帜,而其节奏、韵味和表现手法是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文学、美学、哲学和民族精神中获取灵感,实质上是对民族文化更深一层的继承。

7.少量小提琴曲与欧洲音乐、中亚伊斯兰音乐关系密切,而与中国汉族音乐联系很少或没有什么联系。

三、中华民族风格小提琴曲的特点

第一,是音调的旋法特点(调式体系的特点)。音乐的旋律线条风格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明显的特点是五声旋法,或者说是与西方大小调体系相异的五声调式体系。五声旋法并不限于五声音阶或五声音列,就是说即使一首乐曲是六声、七声,甚至是八声、九声的,但它的旋律进行的线条、运动走向的方式和形态仍是五声的。

第二,是音腔的特点。欧洲诸民族的语言,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音往往怎么读也只有一个意思,这样音乐中每个音的音高都是稳定不变的,而在我国(特别是汉族),由于字调存在阴阳上去等所谓“四声”的不同声腔导致不同字意的自然要求,乐音在表现意图的过程中往往呈带腔的情况。所谓腔指的是音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节奏、音色)的某种变化。也就是说音过程中某些抑扬顿挫的变化。音乐学家沈洽曾指出:“音腔的客观存在及其体系性是汉民族传统音乐音体系区别于欧洲诸民族传统音乐音体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说,后者音过程中的表现是直线状的音,而前者则是曲线状的音腔,那什么是音腔呢?“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特定样式的音”。

无论在我们民族传统声乐还是器乐中,一音之出,其音头、音腹、音尾,在音高、力度、速度和音色方面往往具有或隐或显、或多或少的可变性。这好比中国的书法,十分讲究怎样下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或纵、或敛、或刚、或柔、或方、或圆、或断、或连……即使在一点、一划里也充满了韵律感。这是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我们民族传统音乐中,音腔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自成体系。每一个接触过民族音乐的人都能不同程度地领悟到包含在这些变化中的微妙神韵。

第三,是音律方面的特点。中立音程(或称微分音程)的存在,虽然不像在印度、阿拉伯音乐中那样普遍,但由于在我国某些地区或某些乐种中常常出现,使一部分小提琴曲的某些音在音律上出现了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无法准确体现的情况(如150音分和350音分的音程)。如果我们对这种音高的微妙关系和音级感的生动性处理地不好,就会使听众感到“不入调”,当然,更谈不上此处所富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了。所以,了解中立音程现象能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审音习惯和特殊的调式色彩、特殊的唱腔韵味有更深刻的体验。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第3篇

在十九世纪,插画的发展是由报刊、画册的变迁慢慢演变来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它真正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美术作品中就把插画分离出来了,但它有着很好的艺术色彩,现在很多职业画家都已经从事了插图这一项工作,它们通过抽象表现技法的功能不断创新从具象演变为抽象派。一直发展到70年代,插画又开始重返到自己独特的写实风格。

二、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在插画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是黔东南本土设计,它充分反映了当今广大消费时代的来临,是通过用当今社会的方法迅速发展民族风格插画艺术的表现设计形式。现代插画已经已经发展到很广义的概念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杂志、报纸、各种刊物都可以看到插画。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在拉丁文的字义里,我们把它理解为“照亮”的意思。它原本可以添加书籍中的文学乐趣,把书籍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打动读者。但是在当代的不同书籍作品中,插画更胜于所谓的“照亮文字”的这个陪衬地位,还能体现出它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增强艺术感和它的独特魅力。

三、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的历史背景

1、插画设计的概念和演变

插画是一种视觉传达形式,它是现代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形象是很直观的,它以视觉传达来体现它直观的形象性,在现代设计,其现实与真挚的艺术生活美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的很多领域中去了,有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还有社交等很多方面。插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很大的内涵。自古以来的插画洞窟壁画,它们都演绎了插画的发展历史。在十九世纪,插画就已经随着杂志、画册发展历程而逐步发展。虽然插画被美术作品分离出来了,但它却还是有着很好的色彩感。

2、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

在现代插画设计的运用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给黔东南本土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式体现在民族风格插画设计之上。当今的插画已经从狭义的含义变成了广义的含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报纸、杂志、或儿童画册也会有插画的存在。它还可以让书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至于吸引读者。在现代社会中,插画远远超越了其它艺术。在现在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但能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洋溢了一种很强烈的艺术气息。

四、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介绍及设计意义

1、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介绍

新古典主义是独立的艺术流派,在18世纪中叶,它以装饰及艺术绘画建筑最早出现在欧洲大陆,在法国就开始了它的设计理念和概念总结,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不断影响,艺术家们就保留和增加了传统的艺术语言形式,不断出现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新古典主义就这样诞生了。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发展匀速,它不但有着典雅的气质,还结合了新的意识形态,使古典时期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意识走向了广义的文化意识。

2、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意义

新古典主义民族风格插画设计是黔东南本土设计,它充分反映了当今广大消费时代的来临,是通过用当今社会的方法迅速发展民族风格插画艺术的表现设计形式。现代插画已经发展到很广义的概念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杂志、报纸或画册里都可以看到它,书籍里所加上去的图片,我们都把它命名为“插画”。插画,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在拉丁文的字义里,我们把它理解为“照亮”的意思。它原本可以添加书籍中的文学乐趣,把书籍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打动读者。但是在当代的不同书籍作品中,插画更胜于所谓的“照亮文字”的这个陪衬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插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五、总结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多元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51-01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多元化的艺术。

一、科学性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性的前提下,尊重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体现出“科学的方法”。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谈到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时,用“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来概括,还经常用到所谓“科学唱法”的提法。一些相关的论述在其他人的著述中也不少见,这说明在声乐教学中对“科学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而言,关键不是用不用西方声乐的问题,而是用得好坏与深浅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以西方声乐方法为标准,但不可不以西方声乐为参照。我们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考量,一定要在既遵循传统又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把握它特有的境界追求及对韵的体悟和对特有的情感的认知方式。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甜、亮、水、脆、柔”或“声、情、字、味、表、养、相”,而要与“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个大的创造相吻合,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的审美创造。对“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有一点是要特别明确的:即我们不能陷于“科学主义”,从而使“人文精神”缺失甚或消遁。

二、民族性

声乐作为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直接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实践与思维方式而存在。声乐研究与实践的民族化生发于声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根源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思想情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的差异,尤其是民族语言音调特质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唱法的语言性特征决定了一种唱法只有根植于民族的土壤才能获得永久的生机与活力。唱法的民族性特征往往通过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显现。风格的民族特征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呈现出如同文学形象的独特性,也就是黑格尔说的“这―个”。蒙古族悠远豪放的长调、新疆维吾尔族的高远奔放、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悠扬柔和、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刚劲有力、高腔山歌的无拘无束等等都十分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民族地域特性。

三、艺术性

要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性,除了要加强歌曲一度创作的艺术性外,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演唱者需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和积累。如音乐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生活积累与感悟等。细而言之我们应该学好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课程,多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多读些诗词以体味其韵律,多接触戏剧、戏曲、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提高自己的美学鉴赏力;于此同时还要从自然科学中去获得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在学好自己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向其他种类学科辐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风格性

唱法的风格形成,是声乐表演的最高层次的追求。演唱者通过作品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既能够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个性风格特点,又能够突出演唱者的个性特点,还能够把自己的个性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应该是唱法风格的审美追求。

关于风格,一方面借鉴西方声乐方法对民族风格传统的消解事实;另一方面现代流行唱法在风格上的追求将会弥补民族风格传统消亡留下的空白。因此,民族风格的保持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使风格与所谓“科学方法”相吻合,并与时俱进发展自己。从声乐教育的意义上说,既包括对作品及其时代风格的把握,对作曲家风格特点的准确领悟,也包含如何发现学生的个人风格特征,选择适合的作品对学生风格特点进行培育的问题。

风格是与艺术表现相连的概念。“声乐艺术的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不同的历史时代及其相应的文风,不同的体裁形式,以及不同的作者、演唱者的具体创造表现及其所形成的流派等,反映在声乐艺术上的风格都各不相同。”唱法是―定的风格性特征的体现;风格性特征越突出,其作为唱法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越强。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第5篇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