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文化的传承

建筑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文化的传承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方建筑,文化传承,吉隆坡双子塔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世界范围的建筑各式各样、千奇百怪,从造型到结构、从样式到材料、从选址到布局等,彼此之间都有多多少少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是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本地资源、种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各地建筑的造型、结构、样式、材料和选址布局等可以被归纳总结为一个地区或地域的建筑文化的话,那么导致这些差别的诸如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就可以被归纳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即当地建筑文化的文脉,也就是建筑文化所要传承的真正的东西。

同理,我认为东方建筑所要传承的也就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即基于东方地理、气候、历史等的东方传统习俗、、文化礼节和等级规制,这些因素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反映到建筑的形态上,表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质。

马来西亚现代建筑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腹地,中南半岛的南端,把守着历史上著名的链接东西方的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独特,因此马来西亚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冲击更为直接和频繁。同时,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位居东南亚的前列,这种良好地经济环境培育出了建筑市场的发展,涌现出不少知名的现代建筑。

下面本文就以马来西亚的一些现代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寻找它们身上的某些特点、特征,结合马来西亚和东方文化来谈谈东方建筑文化的传承。

吉隆坡双子塔简介

马来西亚吉隆坡石油双塔坐落于吉隆坡市KCLL计划区西北角,是曾经的世界最高摩天大楼,这个记录直到2003年10月17日被台北101大楼打破,但其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四高的摩天大楼。

不得不说,当我第一眼看到吉隆坡双子塔的时候,壮观、大气是他最好的代名词,但是多看两眼之后又会觉得他与某种建筑类似——那就是东南亚的佛塔建筑典范,吴哥窟。无论是这种双塔式的建筑群排布形式,还是底层裙楼和主楼的关系,再到建筑顶部的塔尖部分的造型都与吴哥窟如出一辙,只不过双子塔的裙楼更加庞大,塔身更加高耸,外表更加靓丽。

双子塔对于东方建筑文化的传承

吉隆坡双子塔的建筑构造特征虽然是用现代的工艺和技术完成的,但是其中体现的却是对传统东南亚地区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而且这种传承不只是外表形态和样式上的——真正的传承不只限于皮毛,更要深入腠理,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传承。

就拿吴哥窟的中心建筑来说,其底层最外部的一排廊柱,是东南亚地区常用的建筑形式,其形态上的美观性是丰富了建筑立面,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形体的复杂性;其功能性是给建筑带来了良好的通风环境和避雨场所,尤其是在公共建筑中,还能为底层提供一个廊道宽的遮阳空间,这个在整个东方尤其是东南亚的建筑中都很常见,类似于中国的骑楼建筑形式。双子塔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公共服务建筑,其周边也没有类似商业街或步行街的道路将之包围,所以它不需要做类似“骑楼”的设置。

众所周知,东南亚的传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很常见的就是一种类似中国南方吊脚楼的干栏建筑,如马来西亚的棕榈木屋、柬埔寨的高脚楼、缅甸的浮脚楼等,它们在建筑的底层也有很多的栏杆或者说柱子。虽然我对吴哥窟没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是我认为吴哥窟的底层应该不是架空的,而是属于前边所说的一排廊柱。

但是,假设吴哥窟的底层是架空的,那这与吉隆坡的双子塔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先说说东南亚传统建筑底层架空的好处,在其美观性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我并不觉得通过几根栏杆或者细小的柱子使整个房屋建筑抬高甚至脱离土地之上有多么的美观,有时给人的感觉甚至像是一只直立状态的八爪鱼,但是至少它让人们见到了一个脱离了地平线之上的建筑整体。而说到其功能性,我倒很认可这种干栏建筑完全将美观性舍弃而选择的功能性,通风、采光、防止、阻止野兽的侵袭,甚至还开辟出了一片架高的底层空间——这多少有些类似于萨伏伊别墅的做法。

再说到双子塔,现代的建筑手段完全解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如建筑格局、开窗工艺和通风系统等),我也不认为防止洪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虽说防洪是规划的重点,但是建筑设计时我认为还是必须结合建筑自身考虑,尤其是在多雨的东南亚),防止野兽就不必提了,我想说说架高的底层空间。“底层架空”是当初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之一,也是现代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是现在很多的建筑已经将这个“底层”降至“地下层”,失去了柯布西耶当时建立底层架空的初衷。但是这种情况是由于现代建筑或者说现代人们的需求决定的,人们需求的只是更多的空间,而不去管它是不是地上或地下、室内或室外——尤其是像停车这种对品质没有高要求的项目。据我所查,双子塔共88层塔楼包含74万平米以上的办公面积,14万平米的购物与娱乐设施和4500辆车位的地下停车场。那么这4500个地下车位就要靠这种深入到地下深处的现代干栏建筑设施来完成,而这些“地下车库”就类似原来传统干栏民居中“底层架空的储物空间”,只是从地上进入了地下。

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我一直认为东方的文化是柔美的,而西方文化是刚烈的——至少在建筑文化上是这样。众所周知,东方建筑尤其是在东半球的亚洲建筑,绝大部分材质都是木质的,而西方是石质的,木材虽然易燃但是是有韧性的,而石头虽然抗压能力强且易于留存但是确是很笨重的。 所以造成了东方的建筑普遍是先立大的结构和框架,再进行封面,可以做到“墙倒而屋不塌”;而西方建筑就要从根基一块一块的用石头垒砌起来,整个房屋的结构只有一个系统。虽然说到这些问题我们总又要回到最初的地理位置、就地取材、气候迥异等因素,但是这些已经深入到各个地区的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当中,不可分割。

东方建筑讲究“四两拨千斤”,几根具有韧性的木头就可以架起整个房屋,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十几个长得类似东南亚的的人抬着一个木制的建筑,就像抬轿子一样在搬家。东方的建筑师们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结构框架的重要性,而且这种框架的材质一旦得到提升,那么建筑的形式也必将有质的飞跃。在千百年后,钢材的出现让这种想法得以实现,同样是几根钢材,而且他们可能比木材要更加的纤细、结实和抗燃。所以栏杆建筑可以向上把房屋举得更高——也可以向下将地下空间建立的层数更多。所以,我认为东方建筑的文化是智慧的、柔美的、有韧性的。

所以,在文化性上,建筑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一种精神,他体现在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在一些当地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习俗当中,也体现在建筑本身的外观形态和使用功能。

这种建筑文化的传承就是一种民族或者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民族或是文化的认同感。当你看到一个建筑会不由的感到赞同或者有种被认可的感觉,那么说明这个建筑的文化内涵已经被注入的很深刻了——这种认同感或者说被注入的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在建筑的任何一个细节和角落。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的文化擦痕——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建筑,邱连峰,广西城镇建设,2006;

[2]马来西亚建筑风格,李长杰;

[3]百度百科(吉隆坡石油双塔、吴哥窟)

作者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文化形态,是人类按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大地营造。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美学及特有的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敬畏,归结到“天”上。为了得到“天”的庇佑,竭力寻求“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哲理应运而生。远古的祭坛、明堂、神庙等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二是阴阳有序的世界观。由于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国建筑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从建筑方位来说也是有主有次,上古对太阳的崇拜形成了日出日落之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了天体,又产生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说。建筑位置也随方位区分形成左先右后,东尊西卑的观念。建筑以南为上,以东为上。三是严肃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中轴对称的。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及民居建筑布局,都是井井有条,这些建筑形制把儒家宗法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以物托意,祈求美好。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的思想,例如天圆地方、阴阳尺数等来表示人与自然的联系,寄托古人的理想。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有着哲学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代表过去,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传统文化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现代是由古展而来,又是未来的古代。所以,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大。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纵观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一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人们为了复现这些建筑风格,按照建筑的原样建成复古新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空间及建筑装饰被重新建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外观以及细部,严格遵循古建筑法式,简单再现历史。这样传统商业空间建筑装饰被全部搬迁运用到复古新建筑上。例如北京王府大街的小吃街就是传统商业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复古再现。几乎所有原来建筑的装饰都用了,挂落、栏杆、柱头,招牌、幌子,应有尽有;色彩质感基本上和原来一模一样,完整地再现了原有建筑的风貌。

二、以古建筑有代表性的“视觉模式”作符号,局部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样做既不影响整体,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符号局部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屋顶符号的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大屋顶以及屋顶装饰符号被点缀在建筑的屋顶和檐口,例如顶部的兽吻,起翘的屋檐,饰有琉璃瓦的小檐口等。二是门窗、隔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一扇古门、古窗,一方隔扇点缀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能使整个建筑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三是梁柱这些承重建筑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代仿古结构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依然离不开梁柱结构。四是天花藻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建筑天花装饰采用现代的装饰图案,结合传统的藻井形式,使现代建筑更具装饰效果。五是传统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色彩在古建装饰中十分重要。它既能造成宫殿的鲜艳浓烈环境,又能营造出江南园林淡雅朴素的意境。这种传统的色彩配置在现代创作中大有用处。六是传统装饰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建筑陈设装饰包括家具、古董、器皿等。这些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会客厅内放置一款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的花台与茶几,会带来古香古色、意境深幽的美妙效果。上海的中餐厅有些就成功运用了中国元素。如地处陆家嘴的黔香阁,就以清雅而闻名,其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曲折的回廊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几块。顶上的古式宫灯隐伏在灾木椽之内,线条简单,但却把现代感融入了古典,基调是简约的古雅,营造出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

1.1历史功能价值

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它印证着一定时期内生活变迁、城市发展。我们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去窥探我们的历史,抓住城市的根本。

1.2艺术功能价值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在它们当中不乏大量极具艺术感的古代器具、建筑、戏剧、舞蹈等等,在它们的身上都包含大量的美学特质,也是一定时期内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记载了艺术演进的过程。

1.3社会功能价值

人们在某个区域居住生活了很长时间以后,便会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复杂的紧密联系,这种无形的联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在社会当中充当的便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这便是它的社会价值。不管哪个地域的人都会认同自己当地的历史文化,而正是这种历史文化才能给人们创作出亲切的归属感。

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以一定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积累传承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文化能被大家所认同,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用,因此传统文化应该也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2、 1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在礼制思想控制之外还有一块净土,那是由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取胜的世外桃源―园林。和传统礼制控制下住宅的中规中矩相比,园林则是体现主人的人文情怀,在这片净土人们远离仕途的纷扰、求学的烦恼,专注于放浪不羁的文人情怀。在这种情怀之下,呈现的布局是感性和自由的,反映到建筑空间形制上便是感性的园林。

2、 2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设计形式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外在形式、建筑细部和传统符号三个方面呈现的。

中国传统的外在形式是由屋顶、墙身和基础组成的一种理性的对称式构图。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屋顶的设计是整个设计的重点,这一点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构图。屋顶形式是中国古建造型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优美的檐口曲线、反曲的屋面、起翘的屋角以及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使得中国的古建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中国古建筑中以形式著称的宫殿、土楼、民居、古塔等,通过对其造型的简化提炼、抽象变异,成为了现代建筑外在形式的创作源泉。

2、 3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传统材料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是对文人情怀最直接的表达。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传统建筑材料有:青砖、青瓦、竹木材和石材。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二次肌理的挖掘和传统材料的组合,结合现代技术,将传统材料用于现代的建筑中。在现代建筑运用传统建筑材料,是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是对他们历史价值的直接体现。特别是旧砖旧瓦,它们身上到处是人们生活的影子,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气息和生命正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

2、 4在建筑色彩中的运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色彩文化,受“礼制观念”控制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中,“红”、“黄”是它们的主色调,鲜艳的颜色是为了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以老庄和儒家思想取胜的江南私宅、苏州园林以及徽派建筑等中,这类建筑的色彩往往比较素雅、纯净,以低调的“黑”、“白”、“灰”为主,偶尔也会出现高纯度的原木色、土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反映到各个民族的建筑色彩中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云南白族建筑大多以白蓝相间为主,在,藏族同胞则以红白为建筑的主色调。

建筑色彩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应该重视以色彩为手段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为现代建筑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1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高层及其高层住宅,日益朝着洋化的方向开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项目都实现了木土文化及其外来文化的结合,保证了建筑项目木身内涵的突出,实现了木土建筑文化的优化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现代建筑文化的冲突需要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这就需要进行中国传统建设文化的科学化研究,避免其传统式、零散性。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把我国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需要进行其运作前景的分析。根据当代住宅楼市的设计需求,可以得知各种洋气建筑登陆我国。比如各种欧洲风范的建筑,各种美式的建筑等,对当下的楼市造成极大的冲击

3.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要坚持创新,也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前辈建筑大师经验进行合理的取舍,同时在设计的形式、技巧、语言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以适应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建筑设计不仅停留在对前辈建筑大师的继承和借鉴上面,而且不断地要超越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建筑特色。

3.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特征明显,科学直接参与到艺术当中,建筑的技术进步,升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建筑师在设计时技术性都是比艺术性要优先考虑的。艺术为了创造美,技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技术需要经验、知识与技巧。技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没有艺术,那造出来的就是只是一件物品c所以只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贝幸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设计中要努力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结束语

科技是时展的动力,新材料、新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股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促进将现代建筑事业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与潜力。

参考文献

[1] 白艺佳,传统在时代建筑精神传承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5)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一提到上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外滩,这是为什么?因为外滩好比是上海城市的脸面,集中了上海最具文化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和谐共存,让游人流连忘返,难以忘却。外滩建筑代表了那段特定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所形成的海派建筑文化。

一、外滩建筑文化的演变

上海是一座依江傍海而建的城市。黄浦江是上海人民的母亲河,曾是上海最主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并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涝、灌溉的重任。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世间万物永远是变化着的,作为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时光的流逝,外滩建筑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一变化可以从人们对外滩的称呼上看出。上海人习惯把解放前的,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的沿江地带称为老外滩;把近年浦东陆家嘴地区新建设起来的叫新外滩;把现在正在开发建设的虹口区地段叫北外滩;把金陵东路以南正在规划建设的地段称着南外滩。笔者权且将新建设的陆家嘴地区和老外滩南北延伸段统称为新外滩。与此同时,上海人还把以老外滩为代表的建筑作为上海的过去,把浦东陆家嘴作为上海的今天,而把虹口段的沿江地区以及金陵东路以南至世博园区沿江段视作上海的未来。由此可见,外滩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也在随着人们称呼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外滩建筑文化是在特定历史年代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这中间既有老外滩建筑所显示的古典、凝重和精致,也有新外滩所显示的现代、无序和跳跃。历史在前进,环境在变迁,外滩建筑文化也似浦江之水,奔腾涌动,长流不息。

二、老外滩建筑文化的特色

老外滩的大多数建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许多建筑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构造了上海乃至世界上最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和滨水空间。从特定的历史角度看,外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群,世界建筑上的一朵奇葩。

老外滩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的许多特征,其显著特征是它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这些特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正是那一时期西化和商业化这两大氛围形成了海派文化博大宽厚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外滩建筑文化显然是一种开放的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银行财团纷纷入驻上海,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西洋建筑抢滩登陆,什么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式……一时间各种欧式风格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浦江西岸1.5千米的外滩地带,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外滩建筑群运用的是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特立独行造就了区别于一般城市的文化象征。上海海派文化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以实用功利为准则。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拿来就用,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戴上“西化”的帽子。正是这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造就了上海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的混杂与兼容。

三、外滩建筑群的时空布局

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浦江西岸1.5千米长的地带,尽管参与建筑的建筑师来自不同国度与地区,各个建筑物也不在一个时期完成,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保持了基本的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都较协调,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筑色彩极为相配。这绝不是一时巧合,而是当时各个建筑物的设计者、施工者细心勘查周围环境所使然。特别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老外滩也不愧是一部经典之作,由于各建筑物彼此错落有致,形成了上海城市最和谐的水岸环境。近百年来,这一优美和谐的建筑组合、水岸环境招来全国、全世界无数游客,并给他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外滩建筑先后进行过多次清洗、整修、调整,变得更为协调壮观,特别是近几年对外滩交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大“手术”,如整修外白渡桥,开放黄浦公园绿地,改造和拓展滨水堤岸,拆除延安路天桥,开凿外滩地下通道,调整升级绿化带等等,使今日的外滩变得更加怡人、壮美。

与老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陆家嘴,过去是一片老房简屋,同繁华的浦西相比落差较大。如今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方明珠电视塔、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还有海洋世界、正大广场购物娱乐中心,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高达百余层,建成后将跃升为上海第一高度。正是这些高楼大厦和对岸的老外滩建筑,撑起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景观风貌。毋庸讳言,对陆家嘴建筑布局,有些专家也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挺漂亮,但一个个建筑单体在形成城市景观时,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也谈不上与周围环境有形式和功能上的协调,天际线被切割得很凌乱,缺少必要的韵律。正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子贝礼中点评的那样:“陆家嘴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区,没有成为有凝聚力的区域,过分强调了交通的通畅,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融汇,在楼宇之间未能融成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应具备的脉络和底蕴……”

陆家嘴建筑群中最突显的自然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这是陆家嘴的经典之作,它特别能给中外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由于东方明珠电视塔采用了球形建筑方式,据说是为了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从而使陆家嘴地区出现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球”形建筑,这一规划理念优点是意义明确,缺点是不够含蓄。其实,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个体的外在形式虽说重要,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以及在区域建筑群中能否达到浑然一体。倘若人们从空中俯视上海,老外滩、新外滩、南外滩、北外滩依次镶嵌在浦江两岸,黄浦江犹如一条玉带将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空间,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设计、规划。

四、南北外滩建设的构想

南北外滩作为老外滩的南北延伸段,在开发建设时更应注意到它们与新老外滩的和谐、协调,使之达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的效果,以突显整个外滩城市景观的绚丽多彩。北外滩的建设实际上早已启动,南外滩的拓展直到世博会后才被提出。但金陵东路至十六铺段基本成型。此段将以游轮码头、居住区为建设重点。十六铺以南则处在粗线条设计中,如拟将浦西世博会展区开发成会展、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等。

建筑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是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是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造城运动”也在不断地推进,“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

城市常常被称作是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被认知的前提常常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而每个城市都是由大大小小形形的小地域组成,这些小的单元、小的地方就是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性,很多城市之间都变得大同小异,这些就是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随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建筑的出现,都表现出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使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流失。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城市就历经万般磨难和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历史风格及空间结构和意象,包括 “江南楼台”、“塞北风情”、“齐鲁风采”等,从而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北京元素”、“上海元素”、“杭州元素”“周庄元素”,这些都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单一性的文化元素。其实很多时候,在特色文化城市构成的过程中,人们对有些元素的感知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使之成为仅仅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风景。

中华文明得以千年延续的力量所在就是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小村庄,地方性的特色都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可能为平民百姓所创造。在古代,宁波大多数聚族而居的部落,都会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且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如祠堂、水井和广场等,而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式,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设置。这些公共空间的用途不同,含义也迥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供家族或成员聚集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场所的存在,才使得家族成员间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保存了家族实力。

斯宾格勒说过,文化都是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从土生土壤中萌发出来的,并携带着那片热土一起,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存贮于世,以固有的文化方式表达着自己.所以需要我们能够从新的社会发展高度认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意义,借此发现、创新,从而创造出特色文化城市和城市特色文化的统一。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建构属于城市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一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模式。

在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的竞争中,越是具有典型“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城市,越有着地方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性,从而,在整个世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形成了城市地方性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介入全球城市价值链,从而也没有了地方性特征,也就少了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文化,当然,这些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资产的再生能力。

2、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对塑造特色文化城市设计的影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时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回忆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只有保存城市的相关记忆,保存历史的延展性,才能保留住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丰富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那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宁波市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务实实用儒雅大方——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主要建材;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2) 宁波传统民居院落富有特色

宁波传统民居的院落属于对外封闭式样的建筑,并通过天井、堂前即穿廊等来达到通风的效果,尤其是春夏天气比较潮热的季节,这种通风系统就能起到很好的风干作用,另外,由于外墙没有设置窗户,所以来自天井的太阳光为主要的采光方式。

宁波传统民居是建筑风格多样,特色明显,具有古代江南水乡、山乡的朴素传统风貌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布局多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充分体现了“天水合一”的居住理念,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都是依凭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人爱好、家庭成员结构等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民居,则是三面房屋一面墙,还有的是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在庭院中间特意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天井,这种式样被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则有三间或五间,而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分为前院和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数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里面有假山、亭廊、水池等设施,布局巧妙,别开生面。

近几年,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既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又可以继承地方建筑的风格?尝试研究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应用传统建筑风格的想法值得探讨。

与传统的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了宁波的一大亮点, 宁波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以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颇具创意。同时以从民间收购的明清黏土烧制砖为建筑外型贴面,工艺独特,为国内首创,颇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3.城市建筑规划发展对策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国城市在建设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着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统一;是否着重于城市物质建构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否着重城市外观外貌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着重数量而放松质量的把关等等。因此,在规划城市建设中,应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有效转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变迁,是任何文化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的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宁波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存在的整体框架中,都能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这些包括了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也包括了其所有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对宁波传统建筑文化来看,应该归结为单纯观念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承,对于形态和结构方面,那就是转化。

在我国,传统建筑以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要方式。在这里,庭院一般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起着承、转、合的承接作用。回望我国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沿用了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布局而形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设计法则到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提高,新的技术形式衍生着更加有创意的思路,体现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不断呈现出对建构规则局限性的突破。

(2)宁波现代建筑的功能更新与传统风格建筑的统一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的设计思路比我国要超前,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技术应用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很多。比如宁波的月湖盛园就是如此,它在秉承传统建筑理念、满足现代人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商业社区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创新,逐渐建成了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于一体的集合式住宅。月湖盛园在设计上,体现了房间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均匀布置在周边,这与现代宿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布局上又明显比现代宿舍有着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增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月湖盛园还增加了更多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新花样,尤其是独立的厨房设计,还有独立的浴室造型,在楼层间还单独设置了供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用于自由走动。

(3)宁波现代建筑风格形式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精华部分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历史风貌外延的扩展。我们知道,和谐美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而一些现代建筑为了彰显其个性美,往往特立独行,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和谐美。所以现代建筑要注意与周遭传统建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使得外形和平面布局方面力争与周遭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主题馆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是宁波帮的故乡。碰撞与融合,学习与创新,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浓墨重彩的一章。

宁波要发展,既要发展现代建筑,也要保护原有的建筑特色,尽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修复和补缺的部分也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本真性,使建筑物与其存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加强长远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具体的措施,第一,作规划性保护。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存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全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第三是新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高层建筑是对古建筑风貌破坏威胁最大的因素。一座古城中,座座高楼崛起,把古城的格局、古建筑、文物古迹全都淹没了,也就无古城风貌可言了。

穿越时空,徜徉历史长河,希冀宁波的城市建设,体现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载《环渤海经济瞭望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12期。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4. 王建国:《城市设计》,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9期。

5. 王飒、汪江华:《传统建筑技艺内涵与当代传承方式简析》,载《新建筑》2012年第2期。

6. 蒋雪峰:《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12年第2期。

7.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计 划 编 号:2012A10011

项目(课题)名称:现代都市目标下传统建筑传承对塑造宁波特色文化城市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