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方法:将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试验组气喘、咳嗽缓解或消失的时间、治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布地奈德混悬液;呼吸系统疾病;小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 9月诊治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24例,其中,肺炎患儿4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4例,支气管炎患儿12例,喉炎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1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1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关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佝偻病、营养不良等其他疾病,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3.65±1.85)岁,其中肺炎患儿2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6例,支气管炎患儿5例,喉炎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1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10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35±1.42)岁,其中肺炎患儿1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4例,支气管炎患儿4例,喉炎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1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肺炎分类以及其他基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根据病情实施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解痉等综合治疗。试验组患儿在综合治疗中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用完漱口,擦净面部,并以5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随着患儿的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治疗方案[3]。

1.3 疗效评估方法:患儿接受治疗5 d后咳嗽、发热、气喘和声音嘶哑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听诊肺部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消失为治愈;患儿接受治疗5 d后内热退,咳嗽、气喘和声音嘶哑等主要症状体征减轻,听诊肺部音减少,X线肺部阴影基本吸收为有效;患儿接受治疗5 d后以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X线肺部阴影未见改变为无效。对所有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住院时间,以及疗效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EXCEL数据库,t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量数据,χ2检验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以P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分析:通过治疗,对患儿主要症状体征的分析发现,试验组在声音嘶哑、发热、气喘、咳嗽四方面的缓解或消失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2.2 患儿观察指标和住院治疗时间分析:通过对患儿观察指标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试验组实验室观察指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2.3 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分析发现,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容易导致小儿气道受到损伤和发生炎性病变,出现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反映出临床表现。布地奈德混悬剂是新合成的非卤化肾上皮质腺素,有较高的糖皮质醇受体结合力,抗炎作用强,它可使微小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渗出,减轻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和降低各种过敏介质的活性,增强气道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性,能有效清除气道炎症,抑制炎症渗出水肿雾化吸入方式已经成为小儿哮喘治疗最佳方法[4]。可直接使药物迅速弥散到呼吸道发挥治疗作用,解除黏膜充血水肿,采用雾化吸入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迅速、全身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及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尤适用于无法掌握其他吸入技术且服药困难的婴幼儿,可广泛应用于一般医院,值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2):100-106

[2] 何 樨,丁务高,陈 景.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小儿肺炎87例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3):1024.

[3] 关小萍,林 艳.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7):1156.

[4] 于忠霞,王小鹏,毕见好.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33.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10 d)疾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标(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咳嗽/中医药疗法; 旋覆代赭汤/治疗应用; 清肺平喘; 儿童,学龄前

刺激性频咳又称呛咳,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咽部刺激症状明显者,故又有“咽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之称,亦可见于下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者尤易出现此类性质的咳嗽。因其咳嗽频率高而使得患儿痛苦、家长焦躁,迫切希冀迅速解除症状。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功擅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更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1]、五官科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等。笔者取其降逆化痰之功治疗小儿刺激性频咳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0909/12门诊患儿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岁7个月至15岁;病程1~5 d。伴发热者12例,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者9例。治疗前行胸部X线检查者9例,正常者2例,符合支气管炎改变者3例,符合肺炎改变者4例。上呼吸道感染14例,气管炎8例,肺炎8例。在外院行支原体抗体检测者9例,其中阳性者7例。中医辨证为风热袭肺证10例,寒郁肺热症11例,痰热闭肺证7例,气虚肺热证2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的诊断标准。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咳嗽的诊断及证候分类标准。

1.3 纳入标准

(1)具有刺激性频咳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未服用其他药物;(3)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未按规定服药,不能坚持治疗者;(2)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者。

1.5 治疗方法

主方: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10 g,半夏5 g,黄芩、浙贝、前胡、射干各10 g,生甘草5 g。加减:伴发热者加生石膏25 g(先煎);表寒未解者加炙麻黄5 g;痰涎壅盛者加莱菔子10 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 g;便干者加制军10 g或生军5 g(后下);素易感体虚者加太子参15 g。水煎,每日1剂,分2~6次服,疗程3~5 d。要求患儿在治疗第4天复诊,若症状体征均已消失则可停药;症状体征未完全消失者继续治疗2 d,于治疗第6天复诊。

1.6 观察指标

以咳嗽情况为主要观察指标,体温及肺部体征为次要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刺激性频咳为一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作者自拟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经治疗后,刺激性频咳消失或明显改善,症状消失在80%以上,发热者体温恢复正常,有肺部体征者肺部体征消失;(2)有效:经治疗后,刺激性频咳较前明显改善或减少50%以上,发热者热势减低,有肺部体征者肺部体征减轻;(3)无效:经治疗后,刺激性频咳无明显好转,减少率低于50%,或加重,发热者热势无减低,有肺部体征者肺部体征无明显减轻。

2 结果

用药3 d,显效15例(50%),有效15例(50%);用药5 d,显效27例(90%),有效3例(10%)。

3 讨论

刺激性频咳主要病机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6]。原方由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组成。具有和胃化痰降逆功效。方中旋覆花咸,温,入肺、肝、胃经,消痰,下气,软坚,行水;代赭石重镇降逆,二药相合善能降气以治嗳呃;半夏、生姜辛温而散,涤痰散饮,开心下之痞结;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诸药配合,除痰下气,而消痞除噫。笔者取本方理气降逆之功降肺气、复清肃,则频咳速止。临床应用中因小儿多实、热之症,故弃方中参、姜、枣,防其壅滞助热,仅在素体气虚易感者加用太子参以扶正祛邪。甘草润肺解毒,调和诸药,改炙为生防其壅滞,加黄芩清解肺热,前胡降气祛痰清热散风、射干消痰散结清热利咽、浙贝肃肺化痰。临床应用抓住刺激性频咳这一主症,对咽炎、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此症状者均有效,符合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经加减化裁具有良好的止咳、解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袭肺、寒郁肺热症、痰热闭肺证、气虚肺热证等各型刺激性频咳,临床疗效理想。

参考文献

[1] 来建琴.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5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5):26.

[2] 孙大兴.旋覆代赭汤治疗内耳眩晕58例[J].陕西中医,1997,18(1):12.

[3] 谷志优,刘弟贵.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胃性哮喘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26.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疾病防治

中医儿科的历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扁鹊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医儿科在学术和临床上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因此,中医儿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发挥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优势

目前,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西医儿科、中医儿科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并存的局面。中医儿科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如中医儿科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就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包括: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腹泻、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脐部疾患,以及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鹅口疮、厌食、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口炎、胃炎、胃食管返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遗尿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等。循环系统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营养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营养性贫血,营养障碍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脑瘫、小儿癫痫、惊厥等。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发性抽搐症、多动症等。免疫、结缔组织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湿疹、幼年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百日咳、水痘、风疹、麻疹、幼儿急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儿科疾病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医儿科涵盖了儿科临床中常见的大部分疾病。可以说,中医儿科不仅可以对慢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进而扶正祛邪,而且在急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对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儿科临床优势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

1 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营养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营养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中医治疗营养性疾病的优势在于中药还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具有调脾助运等作用,可以提高幼儿对这些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而且产生不良反映的不多。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厌食、泄泻、功能性腹痛、积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调整消化道功能。

2 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C)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作了相关统计,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病毒感染性疾病逐渐上升,而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下降,我国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更是显示出,在小儿肺炎中,有50%是病毒感染,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有75%是病毒感染,而几乎90%以上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近几年大规模的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H1N1、手足口病等也都是病毒性感染疾病。很多临床研究资料已经证实,相比西药,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更加安全和有效[2]。

可以说,中医儿科具有的特色优势,特别是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减少了对人们身体有危害的激素、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满足了现代人对医疗安全方面的要求和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字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医儿科对疾病的诊治经验

儿科诊疗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涉及临床各科,所以儿科大夫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疾病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疾病认识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诊治方法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诊治经验更加丰富。

2.1 诊查 中医学具体较强的人文特点,不光是单纯地为看病而看病,而且还比较看重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人性化浓重,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细心的诊查,会让患儿家属对医生比较信任,而且能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同[3]。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特别是对于儿科医生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要充分理解父母为救治孩子的那种急迫和不安的复杂心情,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医生在对患儿诊断的时候一定要精细,多观察患儿的各种患病特征和各种不正常的反映,多向父母了解患儿平时的情况,尽可能低发现每一个细节。如在对一个外感患儿进行诊治时,如果不认真观察,就会觉得这个患儿就是一个普通的外感患儿,因为他除了外感症状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临床表现。但是在诊查时,细心的医生发现患儿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翻动了一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医生判定这个患儿的病情比较严重,让患儿家属赶紧到有有诊疗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医治,患儿家属认为这个医生医术不行。于是,换到另一家医院继续按照外感症治疗,但是治疗不久,孩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还表现出脑膜炎体征。最后,造成不治身亡的严重后果。如果此患儿家属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时到有诊疗条件的医院进行医治,结局肯定不是如此让人悲痛。所以,儿科诊疗和其他科有着很大的差别,应当细之又细,仔细体会。如曾经治疗一高热患儿,孩子是一个3岁小男孩儿,已经持续1w反复发热40 ℃左右,一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检查孩子所服的详细处方:有清热解毒的、解表发汗的、清泻阳明的和和解少阳的。经过仔细检查,这个小男孩儿是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而且根据临床经验,患儿持续高热40℃,脉象应该是见浮数脉,但此患儿并没有出现数脉,而是沉取方得。所以,根据患儿的脉征,给他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只喝了一剂,患儿已经慢慢退烧为37.6 ℃,连续喝了3d,此患儿就彻底病愈。也就是说,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特征不同,所以使用通套方药有时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要对患儿进行仔细诊查,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2.2治疗 小儿体质和成人体质有很多地方都不相同,如小儿的气血要比成年人冲和,也就是中医上常说的"稚阳"、"稚阴"、脏腑娇嫩。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一旦患病,就容易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但变化较快。表现为病情加重较快,但是好转也比较快。所以对小儿的处方治疗应以调和为主。调和的范围较广,包括调和胃肠、调和内外等。如桂枝汤类方可以很好地对营卫进行调和,而且在临床辨证应用中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总体来说,小儿病因尤其以饮食积滞、内伤、外感最为常见,由于小儿的体质比较弱,在临床上,兼夹之证比较多见,所以医生一定要特别需要留意。在诊疗的过程当中,要认真观察和分析,了解小儿病情的发展趋向,这样在治疗的时候,才能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4]。另外,中医儿科的治疗要特别重视气化,幼儿的气化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出现各种病症,所以小儿采取中医治疗的过程,也是恢复正常气化功能的过程,处方一定要活泼。儿科用药必须非常谨慎,不但用药要精,而且用量要轻,避免给小儿造成一些无谓的伤害,对小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小儿的脾胃特别娇弱,所以医生不能不应轻易使用超量之品。同时,要严格调配处方,因为如果处方调配不当,也会对疗效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如果开对了方子,在调剂上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医生所开方剂合理性的判断产生影响。所以,医生还要对中药比较中药。特别是有一些同名的中药,如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的差异,紫参,蚤休有时也称紫参。同一中药也有不同的种类,可入药的柴胡品种就有数10个,药性肯定有差异。从目前感染性疾病来看,如果病菌已经大量繁殖,就会比较难杀灭,所以要重视早期用药,早发现早治疗。

3结论

中医儿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医儿科要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借助各种有效的疾病诊治经验,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凤城,孟宏伟,曹雪滨.中医儿科治学体会及对疾病的防治经验[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5):1-13.

[2]陈玉琴.体质学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366-367.

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第5篇

研究内容:收集研究期内转接诊医院的全部相关资料,包括危重新生儿转诊登记表、转诊反馈表、新生儿转运过程记录表、新生儿转运病历摘要等,并对参与研究的单位进行表格填写等培训,每个机构由专人负责本机构资料收集汇总及质量把关,每季度进行表格填写质量反馈,每半年组织转、接诊医院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规范转运流程。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转诊患儿一般资料

4所医院研究期内共分娩活产婴儿37609例,占全区同期分娩人数的60%,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42人(0.38%),其中男98人,女44人;胎龄37.6±3.0周;早产儿占33.1%(47/142),胎龄33.1±2.3周,出生体重2010±503g。自然分娩56例(39.4%);剖宫产76例(53.6%);产钳助产10例(7.0%)。出生时窒息9例。转诊时年龄<6h者占24.1%(34例),6h~者占9.3%(13例),12h~者占25.9%(37例),≥24h者占40.8%(58例)。

2转诊疾病分类

早产、需外科处理的新生儿疾患及呼吸系统疾病占转诊新生儿原因前3位。其中早产儿47例(33.1%),需外科处理的疾病(包括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和需外科处理的严重气胸等)共26例(18.3%),呼吸系统疾病(包括RDS,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宫内感染性肺炎等)共21例(14.8%)。见图1。

3转运方式

八一儿童医院利用自己的救护车和转运团队主动转运(简称八一模式)71例(50.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利用120急救系统派出专业人员和转运设备主动转运(简称北三模式)24例(16.9%),转诊医院派出自己救护车及人员转运47例(33.1%)。

4转运时间

患儿从接诊病房至救护车的时间为3.1±0.8min;从救护车至接诊病房的时间为28.0±11.1min。

5转运前及转运中治疗

资料完整的120例患儿中,转运前38.3%的患儿给予头罩或面罩吸氧,11.7%的患儿使用T组合复苏器。转运中气管插管下复苏囊加压给氧为主要治疗手段。见表1。

6结局

转诊后死亡13例(9.1%),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5.6%)。13例转诊后死亡的患儿中,死亡原因以需外科急诊治疗的疾病占第1位,占死亡病例的53.8%(7/13),其中先天性膈疝2例,胃破裂1例,肠梗阻1例,腹裂1例,先天性大动脉转位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2例,感染败血症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遗传代谢病各1例。出生6h以后转诊的患儿与6h以内转诊患儿的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vs11.2%;χ2=0.576,P=0.734)。三种不同模式转运的新生儿死亡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2)。死亡新生儿转诊途中耗时与存活新生儿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0.0±9.2minvs27.6±11.5min;t=0.829,P=0.409)。

讨论

从1898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率先建立NST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NICU的建立,各地新生儿转运随之蓬勃发展。既往多项研究发现转诊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为前三位原因[3-6],聂川等[7]对广东省2007年全省转运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在一级和二级医院中,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占转出疾病的前三位,而三级医院转出疾病基本以先天性心脏病、膈疝等先天性缺陷外科疾病为主。祝益民[8]报道接诊转运危重患儿3777例,其中新生儿外科疾病占4.5%。本研究4家医院前三位转诊原因依次为早产、需外科处理的新生儿疾患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需外科急诊处理的患儿占转诊疾病第二位原因,占转诊后死亡病例第一位原因,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区域内整体围产医学水平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关,因此因窒息转诊的病例明显减少;另外本研究所选4所转诊医院中,2所综合医院建立了新生儿病房(室),能处理一般的新生儿疾病,1所妇幼专科医院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能处理新生儿内科的急危症;其次可能与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目前开设新生儿病房的医院多不设新生儿外科,需要转至设有儿外专科的医院进一步诊治有关。由于对新生儿需外科急诊处理的疾病相对病情危重,初诊医务人员对转诊时机选择不及时及这些患儿多为被动转运等因素可能是本研究中外科疾患死因第一的原因。马继东等[9]报道了其所在新生儿外科率先在与部分医院合作开展先天性畸形围产期干预的系统化管理,对生后可能立即出现危险情况或需尽早手术者,新生儿外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提前到达分娩现场进行主动转运,取得良好效果。朱小春等[10]转运257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治愈率为82%,也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区域内新生儿转运队伍已将其服务范围延伸到当基层医院高危母亲来不及宫内转运时由转运团队直接参与新生儿复苏工作[11]。国内广东省已基本建立了以主动转运为主,转运对象由单纯的产后新生儿转运逐渐延伸到包括介入产房的高危儿保驾式转运和宫内转运的全过程服务[12]。本区域危重新生儿转诊以两种形式的主动转运为主,一是做为目前北京市主要接诊医院的八一儿童医院主动转运模式[2];另一种主动转运模式是由海淀区域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作为区域新生儿救治中心,借助120急救系统并由其配备必要的新生儿转运设备和人员,此种转运模式优点是投入少,转诊半径小。本研究还发现两种转运模式的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北三模式可做为一种新的转运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中被动转运模式仍占33.1%,其转运后新生儿死亡率稍高于主动转运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外多项研究证明专业转运队伍能明显改善转运新生儿到达上级医院时的病情危重程度,降低转运后的新生儿死亡率[13-14]。因此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建立区域性的NST,淘汰被动转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