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团队;自我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44-03
提升教师创建精品课程的意识,提高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是深化精品课建设的突破口。精品课程的团体性、示范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加强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师团队创建精品课程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团队的角色转变
实施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应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实践者”,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置身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的研究,是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nouse),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 sasresearchers)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应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和指导的方法,要积 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变成精品课程的实验室”[1] 。
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过程的认识,养成善于自我实践的作风。因为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在分析精品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在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而且还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加以检验,从研究中获得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2.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能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精品课的研究者,帮助教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修正和改进,实现“以研促精”;研究还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实施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强识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与自已的实践整合,进而形成适应精品课程建设、富有学科个性特色的操作体系。而精品课程操作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教师提高精品课质量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的过程。
3.有助于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精品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必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针对自身的知识基础、个性气质、专业功底、教学风格、教育机智和情感与价值观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体说是:1)由原来的个人经验积累变为在精品课程实践中发现教学问题,用现代教学理念与先进的设计方法指导精品课程教学;2)由原来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体系变为从自身精品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主动寻求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由过去传统“搬运式”和“捆绑式”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探索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4)由一般课堂的讲解分析模式变为把精品课的自主性、尊严感和言说权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便由讲解和分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型的实践者,由精品课的实施者转变为自身实践的设计者,进而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一体化,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条件:教师团队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智慧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体验、感悟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建设过程是挖掘智慧的过程,它的运用是分享智慧、启迪思维和扩大教师团队资源的过程,也是教师团队在教学理念、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机智和教学风格以及教学个性化上的综合体现。教师团队智慧则是教师在精品课程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的实践智慧,它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目前对精品课程实践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而使已有的教学经验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
1.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
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核心要素包括职业素质、教学技艺和现场机智等。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是专业素质,即学科素质。教师教学实践技艺主要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解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多元评价能力。教育机智是指在课堂上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教师在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智慧,表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2.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特点
一是独特性。教师团队在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符合本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是示范性。教师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参照精品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具体的场域中自然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教育教学规律的表达,这种智慧特点能使精品课程自然具有示范性。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课程示范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指标。
三是网络性。课程网络教学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在高度重视本学科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同时,更要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在网上互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建设更好的精品课件。
四是特色性。国家精品课程的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是否是一流的,是否具有示范性,关键在于“特色”[2]。应有目的、有侧重地选择具有代表学校优势专业的特色课程进行参选,围绕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另外,在培育精品课程时,必须以“特色”作为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
五是有效性。教师在实施精品课过程中应努力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有效性,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有条理、富有挑战性,并让学生肩负起一定的学习责任,使师生充分交流,从而探索精品课程实践智慧的有效规律。
六是情境性。教学情境能激发教师产生灵感,是促进教师顿悟的教学氛围和信息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精品课程资源,去营造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自我建构的关键: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某些课程难以令人满意,其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顾追求“效果”,忽视了“过程”。因此,逐步建立适合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由“效果”逐步转向“过程”,才能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自我建构,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式应由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和师生互动为主,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师团队要开展自我建构
教学的首要特点是个性。每个教师讲课时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都有自己的操作体系。因此,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操作体系,这对于提高教师实施精品课程能力、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建立教师自我个性化操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相结合
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对所讲课程要进行策略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调整,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2)课文内容解读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事物图片和资料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和录像等方式,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手段的效果。
(3)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把精品课程理论学习的收获,自觉转化为指导自身课堂实践的理论,并自觉地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有机地和灵活地与已有的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接,以提高自身对精品课程的实施能力。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大胆而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模仿精品课程已成型的教师教学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精品课程操作范式。
3.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的程序
(1)自我准备
从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就是精品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自我准备。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需要准备的内容有:1)教谁——教学对象分析。包括课程的总体定位、起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方法分析等。2)为什么教——教学目标分析。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分析。3)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包括事实、技能、要解决的问题等。4)如何教——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5)教的如何——教学评价。
(2)课堂探索
课堂教学既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知识修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个性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探寻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揭示其规律性,为建构个性化操作体系奠定基础。以大学语文课程“蒹葭”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课程引入—创设情境—文本主要内容讲解—文章表现形式解读—讲解文章意境之美—知识扩展与建构。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要防止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及创造条件,把精品课上成“样品课程”;二是防止精品课程的教学环节程式化:三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探索精品课程的教学规律。
(3)反思提炼
作为精品课程的执教者有必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把隐含于头脑中的零星实践智慧变为显形和系统性的理性认识,以提高精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反思内容应包括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和“课标”的对应情况、教学内容、资源挖掘和媒体选择、教学结构(板块)的完整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课程特色和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学生投入学习的情况及与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沟通等等。通过多次反思提炼,教师可把这些反思内容系统化,进而逐渐形成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4)实践检验
反思提炼出来的符合自身教学个性的操作体系,还要在实施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反复检验,使之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觉行为,如此教师才能把隐含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火花变成系统的、显性的理性认识,再以此为基础,循环往复,教师便会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操作体系,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对于教师而言,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极富价值的探索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LIU Jianshu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builds up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urses,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and enhanc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video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summarizes the fine course with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Key words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quality courses
随着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在高校开展建设,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建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建立主要是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课件,按照授课进度录成精品课程,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建立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设实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是将教师课堂教学授课、师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板书等进行多种信息化模式的整合录制,通过系统生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生成上传,形成可以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系统,系统生成的高质量视频素材文件又可以通过非线编平台进行后期编辑,提高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灵活性。
1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1)录制方式灵活。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根据教学情况,我们录播过程中录播系统能够提供多路信号进行视频处理,这些信号甚至三路或多路并行。根据教学需要和便于课后点播学习,我们将一路计算机信号以及多路模拟音频信号输入接口,使得它能够在同一个屏幕上同时展现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投影的计算机信号,可以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貌。
(2)操作简易,节省录制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录,使整个录制全部操作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后台操作就行,这样大大的降低录制的人力成本。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还有一个很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接生成教学录像并压缩上网,无需后期编辑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3)录制内容多样化、有效体现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由于能够把课堂教师视频和音频信息、学生课堂互动环节音视频信息和课堂教学老师板书导入的VGA信息,有效整合到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体现课程教学课件的的生动形象性,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录像技术质量提高。现代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都具有将所有输入的图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图像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无缝切换。并且采取硬件采集、编码方式,令画面质量明显提高。这样明显提高录播质量。
2 传统课程录播存在的问题
我们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一般采用常用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多台摄像机放在不同的机位上同时拍摄,通过切换台实现课堂现场的切换,最后合成课堂教学录像;第二种方式就是多台摄像机在课堂的不同位置分别进行拍摄,再通过后期剪辑加工合成课堂教学录像。我们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都会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1)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我们会把摄像机、录像机、调音台、切换台及非线性编辑机等大量设备带入课堂。需要众多专业人员操控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需这些操作人员要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实施起来难度大,制作成本相应较高。
(2)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中,大量的制作人员进入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破坏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会对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资源的质量有所影响。
3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基本特征
(1)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我们在录制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多机位进行录播课堂教学时,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采用红外线或超声波等定位传感器技术进行跟踪定位。根据教师在讲台、黑板和教室范围内的走动位置,各摄像机自动切换、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保证录播视频能准确快速的捕获老师教学画面。
(2)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可以实现把多路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切换合并后的一个信号源,在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采集编码软件生成视频文件。我们可以根据课件资源存放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将视频文件生成mpeg、rm等文件格式,也可以生成流媒体文件格式。
(3)教师自动跟踪功能。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的活动范围很广,很难集中在某一点,我们根据老师在讲台、黑板及教室内走动,并且要保持在录制是教师在画面中心位置。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教师自动跟踪功能来实现。
(4)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往往需要多路机位录制。这样就出现多路视频、音频流。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我们通过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实现根据教学内容自动在教师本人及板书视频和课件PPT文档等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合并采集为同一视频流。
(5)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在录制课堂教学时对于摄像机的各项参数,如角度、焦距、曝光度等参数,是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来实现。我们在录播过程中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管理软件的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6)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不断地建设完善。学校要求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要实现快速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这样就要要求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要实现自动将录播系统中的视频文件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保证网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要要求能提供完整的自动网络备份很重要。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根据这个要求制定了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提高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工作效率,其关键在于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出适合本学院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使其真正为学校精品课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动态化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围绕内容开展活动、务实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等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